讀《孟子》觀治世:得民心得天下

2020-12-25 人民網

著名作家王蒙,在6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出版了40多部共約1600萬字的著作。近期,80多歲高齡的他又出新書《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孟子〉》。在這本書中,王蒙對孟子及其思想進行了精彩、深刻地解讀與評點,挖掘了孟子思想對於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

學習時報:您的新書《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孟子〉》出版的時機非常好。最近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社會上與各種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如雨後春筍。當前為什麼會出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熱潮?

王蒙:這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這和中國三十多年來的成功發展有密切關係。從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當國運衰弱、內憂外患的時期,人們往往會產生文化的焦慮感和文化的危機感。而當國家發展得比較好、比較成功的時候,人們才能樹立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黨和國家也十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鄧小平同志反覆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習近平同志提出「四個自信」,並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近年來,全社會掀起傳統文化熱,主流媒體如中央電視臺、各省市電視臺關於傳統文化的節目和講座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關注。在民間,祭黃帝陵、炎帝陵,祭孔等各種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也越來越受歡迎。

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個人的體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偉大復興顯然就包括了文化興盛。試想,如果歐洲沒有當時以義大利為代表的文藝復興,也就沒有最近幾百年歐洲的發展,沒有它的現代文明。

學習時報:孟子說,得民心得天下。習近平總書記說,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人間正道,古今相通。您寫孟子用的書名是《得民心得天下》,是不是也基於這樣的考慮?

王蒙:《得民心得天下》是從2015年夏天開始寫的。這的確和當前我們國家的好形勢有關係,當然和《孟子》一書的核心思想、核心命題、核心主張也有關係。《孟子》一書並不是孟子的專著,而是孟子的弟子整理的他的一些言行。如孟子見梁惠王,與梁惠王交談了什麼,孟子見齊宣王,跟齊宣王又談到了什麼,或孟子又見到一個學者,同這個學者討論或者爭論一個什麼問題,再如孟子和告子的爭論等。但是,如果把孟子的思想提煉出一個核心的命題,而且把這個命題和我們今天最關心的問題聯繫起來,我覺得就是「得民心得天下」。這句話是孟子說的,他有一個遞進式說法,得天下有道在於得民。有的地方也用「王天下」,意思是你能夠引領天下,能夠成為天下的主宰。「王」的概念裡還有一個「王道」,就是你能用王道來治天下。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眾星拱之就是因為你為政以德,才得民心、得人心,才能得到天下之心。到了孟子這裡已經非常明確:得民心得天下。

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靠的就是民心。毛澤東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正是因為共產黨代表和符合群眾的利益,才在奪取政權的革命戰爭、革命運動當中取得了成功。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革命怎麼可能成功呢?共產黨在武器上不如國民黨,但是在爭奪人心上卻贏了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人正是看清了歷史發展方向,掌握了歷史發展規律,才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我們黨在執政過程中碰到了一些挑戰,也碰到了一些困難、一些麻煩,譬如說官員貪腐,可以說腐敗對得民心來說是最大的障礙。因此中央才下大決心、下大力氣全面從嚴治黨。

學習時報:孟子所說的「王道」其核心是不是仁政?這和孟子的性善論有什麼內在聯繫呢?

王蒙:對,王道就是仁政。實行王道需要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老百姓不支持你你就得不了天下,你就當不了天下之王,你也就沒法推行王道。王道的關鍵是「得民」,孟子說「得民有道焉」,意思是說得民也有它的道,這個道在哪裡呢?道在於得心。得心,就是老百姓喜歡什麼事,你就幹什麼事,老百姓討厭什麼事你千萬別幹。你辦的事是人民所需要的,民心就向著你。民心向著你,擁戴你的人就多。這樣,被擁戴少的那個人就不是你的對手,這樣你就能成功。孟子的這些主張實際上是說給君王、諸侯、公卿、士大夫以及「大丈夫」聽的。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君王都希望自己能夠王天下,希望自己不被別的諸侯國吃掉,希望自己能成功,能夠統一天下。但是,我們應當清楚,孟子思想的根基不是得民心得天下,而是性善。孟子認為,你是君王,你就要性善,就應該成為美德的表率;你是公卿士大夫,也應該成為美德的表率,這就叫率先垂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你的為政(古代不叫行政,叫為政)措施,一定是要培養和調動人的美德,克服那些與「性善」對立的不良行為。孟子認為,人本身是性善的,所以你要做好並不費力,行仁政也一點都不費力,不是讓你「挾泰山以超北海」,就跟「為長者折枝」一樣,太簡單了。只要你是一心向善、向好,就能做到,這樣你就能夠勝利。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孟子把個人修養、個人道德的示範性與政治上的成敗完全連接在一起,他講的是大任,也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孟子是一個敢說話的人,而且有些話說得比孔子要尖銳得多。他說話的對象是社會上層人物,即社會精英。社會精英應該對老百姓負什麼責任,如何關注民生,老百姓應該有多少宅基地,是種桑、養豬、養雞,還是養狗。什麼時候才能實現五十歲以上的人能穿到帛的衣服,七十歲的人能夠經常吃到肉。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生七十古來稀」,普通老百姓活到七十歲還能夠經常吃上肉,這就是孟子的理想。孟子認為,治國者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孟子是把社會精英個人的美德修養、百姓的生活、政治的成敗都打通了。

學習時報: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您怎麼理解老子的善治和孟子的善政、善教?

王蒙:善治是為政的正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的「正道」沒有比孔子的這段話更精彩的了。孔子的意思是說,用行政措施去引領百姓,用法律的威嚴去規範百姓也有效,但是都不如「道之以德」。就是用道德、用人類天性中的美善來引領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善,本身是善良的意思,也有精通、精道的意思。善於怎麼樣,就是你做得很漂亮。善可以當動詞講,也可以當副詞講,如各種行政措施都是完善的、完美的,而且是最好的,就是善。還可以當「認同」講,如「稱善」,就是贊成的意思。你給君王提個建議,君王稱善,就是君王說「好」。善政是代價最少的方法,是最被老百姓認同的方法,是最完善、最完美無缺的方法。善治的「治」指的是治理,治理其實就是古人說的「為政」。老子提出善治,就是在治理當中減少懲罰、減少暴力。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但事實上暴力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可以舉一個交警的例子:試想,如果大家都遵守交通規則,交警在那兒維護交通規則,你根本感覺不到交警對你有什麼約束,因為大家都遵守交通規則,都按紅綠燈指示行走,這就是「太上,不知有之」。那個交警站不站那兒沒關係,從來不出車禍,這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治。其次是譽之,就是歌頌他。這個警察是好警察,我們歌頌他。其次畏之,到了第三步你要怕警察。最下是侮辱之,就是互相侮辱,警察侮辱開車的人,開車的人侮辱警察,甚至挑釁警察,那就徹底失敗了。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對善治的想法,最好是文化教育很成功,大家都能自覺守法。關於這一點,孟子更注重「善教」,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今天,我們的領導幹部,只有深刻體悟中國歷史、中華文明和人民群眾內心的想法和追求,才能實現從治理到善治。

學習時報: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的講話中,要求領導幹部要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繼承和發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您如何理解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王蒙:我認為,孟子所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一種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自信、道德的自信、哲學的自信。「浩然之氣」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法。我的理解是,當一個人具備了浩然之氣,他的身體就會發生一定的生理反應,呼吸也會變得深、勻、緩、沉。也就是說,有了浩然之氣,人的精神狀態就會發生變化,人就會變得強大起來。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既是他的提倡,也是他的追求,他也因此而無所畏懼。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孔子是素王,他比堯、舜、禹、湯、文王還偉大。孟子是在告訴我們:我有浩然之氣,你就動不了我,壓服不了我,引誘不了我,也收買不了我。

共產黨人靠的就是浩然之氣。我們都看過《刑場上的婚禮》,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周文雍和陳鐵軍由於叛徒的出賣被捕入獄。在獄中,周文雍在牆上寫下:「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當兩人被押赴刑場的時候,他們高唱《國際歌》,並宣布:「我們要舉行婚禮了,讓反動派的槍聲來作為結婚的禮炮吧!」一對革命情侶,就這樣慷慨就義。敵人開槍,頂多就是開槍。槍響了,我走了,但我決不低頭!這就是浩然之氣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孟子論「養民」
    所以,「與民同樂」可以說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意涵。而「與民同樂」的實質就是「養民」。關於「養民」,先秦儒家有著明確的提法,如《論語·公冶長》中的「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荀子·富國》中的「垂事養民」。《孔子家語·五儀解》甚至還有著「養民之道」的說法,將「養民」提升到了政治學的高度。
  • 文景之治與孟子仁政思想的漢初踐行
    在目前可考的漢文帝時期及以前的文獻中,惟《孟子》對「憂天下」的闡釋最為完備: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與朱熹、呂祖謙合稱「東南三賢」的南宋理學家張栻曾評價此篇說:「文王始治岐之法,即經理天下之法也」,即其中所言是治理天下的基本內容「皆王政之綱目」與「王政之本」。  文王始治岐之法,即經理天下之法也。耕者九一,八家各耕百畝而同養公田,助而不稅也;仕者世祿,賦之採地也;關市譏而不徵,察非常禁竒衺而已不徵其物也;澤梁無禁,與人共之也;罪人不孥,不及其妻子也。
  • 從四民分業重審孟子教育思想
    但卻較少將孟子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對象區分開來,更未將其放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進行考察,本文嘗試從四民分業的角度重新審視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四民觀  四民分業的思想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推行的重要改革措施。
  • 孟子講讀——政治思想:「民貴君輕」新論
    二是孟子之前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向來重民,僅《春秋》及其三傳中,民本思想就極為豐富。民本思想不難升華為「民貴君輕」。如果把這二者結合起來考察,我們就可以知道,「民貴君輕」思想在當時出現,乃是歷史的必然。當然,孟子認識到「民貴君輕」,並且第一個將它明確地表述出來,這功勞無論如何也是應該肯定的。然而,孟子政治思想中的某些部分,與「民貴君輕」有很大的矛盾。
  • 《孟子•梁惠王》中的民本思想
    南懷瑾老師說,《孟子•梁惠王》中,孟子見各種王,是孟子學成了。孟子學成了見各種王,各種王提問最多的是如何治理國家。
  • 孟子論民貴君輕,為何又說「社稷次之」?
    (《盡心章句下》)朱元璋讀《孟子》這一章,勃然大怒,聲稱孟子要是生活在他那個時代,定要治孟子的罪。儒學乃為己之學,學儒學,是要成就德性做君子的。內心卑賤的人,即使擁有巨大權勢,富有四海,作威作福,發號施令,但與高貴的儒學格格不入,學儒學再怎麼用功,也是學不進去的。像朱元璋這類人,怎麼能讀懂《孟子》呢? 1.
  • 葉建華談孟子的民本效應
    孟子卻別具一格、獨樹一幟,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孟子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君主與人民的關係是本與末的關係,誰得到了人民就可以得到天下。孟子的「民貴論」思想儘管在當時很難為當權者所接受甚至受到排擠打壓,但卻鞭辟入裡、入木三分、洞察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本質關係。「民貴論」與西方國家的「契約論」異曲同工。
  • 孟子的生態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提出的「仁民而愛物」的生態倫理命題,從其性善論來分析包含著「有仁愛之心的民眾才會去愛護萬物」的思想。大家知道,這一命題提出於如下文字之中——孟子曰:「君子之於萬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裡孟子嚴格區分了「愛」「仁」「親」三種美德,體現了孟子仁愛有差等的思想。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孟子之民本思想
    民貴君輕是傳統社會最美麗的政治花朵,是傳統社會關於君王與民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最清醒的認識,這表明孟子是傳統社會最先進的政治思想家。孟子首次在價值判斷上把民眾放在社稷和君王的前面,既是其性善論的必然結果,又是其政治學說的重要基礎。在孟子看來,民貴君輕,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意味著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就會像桀紂那樣,失民心者失天下。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所謂君者,代眾民任此公共保全安樂之事。為眾民之所公舉,即為眾民之所公用。……大同之世,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也。孟子已早發明之。」不管是民主思想,還是社會理想,康有為都從《孟子》中找到了註腳。
  •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只此一句孟子就無人撼動
    恐怕也只有一百年之後,孟子說出這句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這十六字的時候才能引起他老人家的共鳴吧!孔孟思想其實在秦代統一以後已經出現了偏差了,我們現在所解釋的大多都宋以後得思想。就拿孟子中那句:「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估計也就海瑞這樣的抬棺之人敢說吧!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孟子·離婁上》)老百姓者說賢能,國君就要考察,如是真的,就要選用。孟子強調富民、安民和教民,他說「有恆產者有恆心」「君者,知人安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只在古代,即使到現在還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正氣觀」也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是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 中國人的信仰之十一:與民同憂樂者王
    天下歸往謂之王,王者必為天下人所樂推。成為王者,不在於自取,而在於百姓與之。「立在天下推己,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不在於自取。」(《文子·上仁》)王者必是與民同憂樂者,而與民同憂樂方可為王。這一信念和信仰,成為王道的核心內涵,已化作施行仁政和善治的強大動力和嚮導。藉由這一信仰價值,就可評定:一國政治的善與不善,是王道還是霸道?是名垂千古,還是過眼雲煙?是崇高人性體驗,還是假仁義之偽?
  • 孟子:主張以王道仁愛兼治天下,是我國戰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
    因為他的這一哲學思想適應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因而把孟子的地位抬得很高,被奉為「亞聖」,把他的思想與孔子並提,為「孔孟之道」。作為一個政治家,孟子主張以王道治天下,要用仁愛之心對待一切人。他的這一思想,在他與齊宜王的一次談話中,闡述得淋漓盡致。
  • 《孟子·離婁》部分名句摘錄
    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3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4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 《孟子》全文和音視頻
    ·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 《孟子》中的50句經典,教你大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七節》4、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節》5、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六節》6、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 陳捷夫:孟子「民貴君輕」乃政治謊言
    (《孟子.盡心下》)趙歧註:「君輕於社稷,社稷輕於民丘。」(《十三經註疏》下冊第2774頁,古籍出版社2007 。下同書不同頁,不另注)「貴」,指地位崇高,與「賤」(輕)對應。「輕」, 輕微,分量不大,不足貴。大意是說,孟子說:「平民的社會地位崇高,社稷為其次,君王最輕(賤)。」筆者認為,這是一套騙人的鬼話,是一個政治謊言。其依據很多,這裡僅舉幾個例子,以窺其一斑。
  •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
    宋人王安石說:「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其所謂善法,即良法也。近人梁啓超還論證了立法之善與不善所得到的不同效果,他說:「立法善者,中人之性可以賢,中人之才可以智,不善者反是。」其實,惡法之弊遠甚於此。如商之亡,便亡於重刑闢;秦之亡,也亡於「偶語詩書者棄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見,行惡法失德失民,不亡何待。
  • 讀後感範文:再讀《孟子》感悟
    小時候,耳濡目染的便是「孟母三遷」「孟母斷機」的故事,因此更喜歡讀《孟子》。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