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社會、經濟等秩序變動最激烈的時期,當時各諸侯國頻頻發動戰事,以爭奪社會的主導地位,人民群眾生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之中。
孟子家在鄒地,和傳說中「舜耕歷山」中的「歷山」相去不遠。他的祖上也曾聲名顯赫,出過一些名人,但在動蕩的社會裡,孟氏家道中落,到他父母定居鄒地時,家境已經比較清貧。孟子的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讀書人,母親姓仉,沂水縣楊莊鎮仉林村人(今山西太谷)。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出生於鄒國(今山東鄒縣),三歲時,其父早逝,孟母用堅強的意志,承擔起這個家庭的重擔。「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的故事,既是孟母被譽為「母教第一人」的原因,也是孟子成長過程的寫照。
公元前358年(周顯王十五年癸亥),孟子十五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青年孟子以私淑弟子自謂:「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意思是說,雖然未能親身受業於孔子之門,但也要從學孔子之道,繼承他的善德。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他以孔子為榜樣,奔走各國,遊說諸侯,駁斥農家,批評楊墨,在紛亂的年代,展示出他超眾的行事風格和人格魅力。公元前343年(周顯王二十六年),孟子三十歲,不但自己勤學孔子之道,還開始接納學生,傳授儒學,以教書傳道作為主要事業。
孟子四十歲左右的時候,開始了他二十多年周遊列國之旅。公元前335年左右,他接受齊威王的邀請,從鄒國出發,到了齊國,宣傳「仁政」,但齊威王一心爭霸中原,對孟子主張實行「仁政」並不感興趣,孟子在齊國未得到重視,無法施展抱負,於是他離開齊國前往宋國。孟子到了宋國後,發現宋偃王嘴上說要施仁政,但實際並非如此,孟子在宋國活動未果,不過卻遇到了當時還是太子的滕文公,孟子言必稱堯舜,給滕文公留下深刻印象。於是他回到故鄉鄒國,後又前往魯國,魯平公即位欲見孟子,但後未成。不久滕文公即位,派人把孟子接回滕國,孟子向滕文公指出「民事不可緩」,並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制民之產」思想,一時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公元前320年(周慎靚王元年),孟子時約五十三歲,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離開滕國去了梁國見梁惠王 。和梁惠王進行了著名的「利義之辯」,孟子說:「王何必曰利,亦有利義而已矣」,認為要把義放在利之先。梁惠王去世後,梁襄王繼位,孟子「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對他感覺不好。公元前317年(周慎靚王四年甲辰),孟母病逝,孟子在鄒國守喪。經過多年周折,他又到了齊國,宣傳「與民同樂」的思想,後來齊國佔領燕國後,不僅不行仁政,反而「殺其父兄、繫纍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完全背離了孟子的意願,孟子對齊宣王大失所望,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庚戌),孟子結束周遊列國,回到鄒國以著述為業。
周遊列國回鄒國後,《史記》記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鄒國他招收學生講學,並和學生一起註解理順《詩》《書》的內容,遵循、傳承、弘揚孔子的思想,寫下了傳世之作《孟子》。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孟子去世,終年八十四歲。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但其地位在死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為當政者所推崇。直至唐韓愈《原道》中提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的說法,把孟子視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正道「道統」的人物,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詔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自此,《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宣何年間(1119-1125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刻成石經,成為「十三經」之一。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明嘉慶九年(1530年),改稱「亞聖」,後來成了孟子的專稱。
孟子是孔子之後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學說的精華,同時又發展性地創立了自己完整的學說,孟子的思想最主要體現在仁政和民本上。
仁政是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的,性善論是仁政的人性觀基礎。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期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把心、性、天三者在「善」上統一起來,「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仁、義、禮、智正是孟子所提倡的四德,仁是當先的。孟子常常將「仁」和「義」並言,《孟子》開章就是孟子和梁惠王講述「仁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是《孟子》裡孟子所說的第一句話。而「制民之產」則是仁政的經濟基礎,仁政必須要讓人民富裕,「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英明的君王要使老百姓衣食無憂,生活富足,那樣引導他們向善就容易了,所以民眾有一定的財產是仁政的經濟基礎。仁政的最高原則就是仁義,最基本的準則就是以民為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重要思想之一,和仁政也是密不可分的。仁義和德治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準則,而當仁政實施時,著力點就體現在「民本」之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的觀點就是把政治的主體從君王轉到人民,強調民眾是一切之根本,他主張君主要愛民、利民、惠民。他肯定人民的革命性,「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諸侯危害國家就可以把他拉下馬,再立新君。他要求國君傾聽民眾的意見,選賢舉能。「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孟子·離婁上》)老百姓者說賢能,國君就要考察,如是真的,就要選用。孟子強調富民、安民和教民,他說「有恆產者有恆心」「君者,知人安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只在古代,即使到現在還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
「正氣觀」也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是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來概括「浩然之氣」的精髓。一個人有了這種浩然正氣,才會形成崇高的氣節和偉大的人格,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面對生與死的抉擇,才會以身殉道,捨生取義。浩然正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孟子強調「心勿忘」「勿助長」,由心所生,由正言、正行、正舉擴而充之,充而養之,而後成之。兩千多年來,孟子「浩然正氣」學說感召著一代代有識之士,賦予我們民族骨氣、自信與擔當。
孟子的重要思想當然還有許多,如他的教學觀、人生觀等等。孟子的思想和學說激勵和成就了古往今來的中國人,滋養我們的民族精神,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典名言。
《孟子·梁惠王上》
♦仁者無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孟子·梁惠王下》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孟子·公孫丑上》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
♦無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僻讓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發 。
《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孟子·滕文公上》
♦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離婁上》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教者必以正。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離婁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人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 。
♦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孟子·萬章上》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乎以天下養。
♦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孟子·萬章下》
♦友也者,友其德,不可以有挾。
♦夫義,路也;禮,門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孟子·告子上》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孟子·告子下》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盡心上》
♦盡心知性,盡性知天。
♦萬物皆備於我矣。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孟子·盡心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
♦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養心莫善於寡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