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2021-02-13 孟子文化促進會

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社會、經濟等秩序變動最激烈的時期,當時各諸侯國頻頻發動戰事,以爭奪社會的主導地位,人民群眾生活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之中。

孟子家在鄒地,和傳說中「舜耕歷山」中的「歷山」相去不遠。他的祖上也曾聲名顯赫,出過一些名人,但在動蕩的社會裡,孟氏家道中落,到他父母定居鄒地時,家境已經比較清貧。孟子的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讀書人,母親姓仉,沂水縣楊莊鎮仉林村人(今山西太谷)。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出生於鄒國(今山東鄒縣),三歲時,其父早逝,孟母用堅強的意志,承擔起這個家庭的重擔。「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的故事,既是孟母被譽為「母教第一人」的原因,也是孟子成長過程的寫照。

公元前358年(周顯王十五年癸亥),孟子十五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青年孟子以私淑弟子自謂:「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意思是說,雖然未能親身受業於孔子之門,但也要從學孔子之道,繼承他的善德。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他以孔子為榜樣,奔走各國,遊說諸侯,駁斥農家,批評楊墨,在紛亂的年代,展示出他超眾的行事風格和人格魅力。公元前343年(周顯王二十六年),孟子三十歲,不但自己勤學孔子之道,還開始接納學生,傳授儒學,以教書傳道作為主要事業。

孟子四十歲左右的時候,開始了他二十多年周遊列國之旅。公元前335年左右,他接受齊威王的邀請,從鄒國出發,到了齊國,宣傳「仁政」,但齊威王一心爭霸中原,對孟子主張實行「仁政」並不感興趣,孟子在齊國未得到重視,無法施展抱負,於是他離開齊國前往宋國。孟子到了宋國後,發現宋偃王嘴上說要施仁政,但實際並非如此,孟子在宋國活動未果,不過卻遇到了當時還是太子的滕文公,孟子言必稱堯舜,給滕文公留下深刻印象。於是他回到故鄉鄒國,後又前往魯國,魯平公即位欲見孟子,但後未成。不久滕文公即位,派人把孟子接回滕國,孟子向滕文公指出「民事不可緩」,並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制民之產」思想,一時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公元前320年(周慎靚王元年),孟子時約五十三歲,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離開滕國去了梁國見梁惠王 。和梁惠王進行了著名的「利義之辯」,孟子說:「王何必曰利,亦有利義而已矣」,認為要把義放在利之先。梁惠王去世後,梁襄王繼位,孟子「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對他感覺不好。公元前317年(周慎靚王四年甲辰),孟母病逝,孟子在鄒國守喪。經過多年周折,他又到了齊國,宣傳「與民同樂」的思想,後來齊國佔領燕國後,不僅不行仁政,反而「殺其父兄、繫纍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完全背離了孟子的意願,孟子對齊宣王大失所望,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庚戌),孟子結束周遊列國,回到鄒國以著述為業。

周遊列國回鄒國後,《史記》記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鄒國他招收學生講學,並和學生一起註解理順《詩》《書》的內容,遵循、傳承、弘揚孔子的思想,寫下了傳世之作《孟子》。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孟子去世,終年八十四歲。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但其地位在死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為當政者所推崇。直至唐韓愈《原道》中提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的說法,把孟子視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正道「道統」的人物,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詔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自此,《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宣何年間(1119-1125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刻成石經,成為「十三經」之一。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明嘉慶九年(1530年),改稱「亞聖」,後來成了孟子的專稱。

孟子是孔子之後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學說的精華,同時又發展性地創立了自己完整的學說,孟子的思想最主要體現在仁政和民本上。

仁政是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的,性善論是仁政的人性觀基礎。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期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把心、性、天三者在「善」上統一起來,「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仁、義、禮、智正是孟子所提倡的四德,仁是當先的。孟子常常將「仁」和「義」並言,《孟子》開章就是孟子和梁惠王講述「仁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是《孟子》裡孟子所說的第一句話。而「制民之產」則是仁政的經濟基礎,仁政必須要讓人民富裕,「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英明的君王要使老百姓衣食無憂,生活富足,那樣引導他們向善就容易了,所以民眾有一定的財產是仁政的經濟基礎。仁政的最高原則就是仁義,最基本的準則就是以民為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重要思想之一,和仁政也是密不可分的。仁義和德治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準則,而當仁政實施時,著力點就體現在「民本」之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的觀點就是把政治的主體從君王轉到人民,強調民眾是一切之根本,他主張君主要愛民、利民、惠民。他肯定人民的革命性,「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諸侯危害國家就可以把他拉下馬,再立新君。他要求國君傾聽民眾的意見,選賢舉能。「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孟子·離婁上》)老百姓者說賢能,國君就要考察,如是真的,就要選用。孟子強調富民、安民和教民,他說「有恆產者有恆心」「君者,知人安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只在古代,即使到現在還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

「正氣觀」也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是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孟子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來概括「浩然之氣」的精髓。一個人有了這種浩然正氣,才會形成崇高的氣節和偉大的人格,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面對生與死的抉擇,才會以身殉道,捨生取義。浩然正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孟子強調「心勿忘」「勿助長」,由心所生,由正言、正行、正舉擴而充之,充而養之,而後成之。兩千多年來,孟子「浩然正氣」學說感召著一代代有識之士,賦予我們民族骨氣、自信與擔當。

孟子的重要思想當然還有許多,如他的教學觀、人生觀等等。孟子的思想和學說激勵和成就了古往今來的中國人,滋養我們的民族精神,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典名言。

 

孟子·梁惠王上》

♦仁者無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孟子·梁惠王下》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孟子·公孫丑上》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

    ♦無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僻讓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發 。

 

《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孟子·滕文公上》

♦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離婁上》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教者必以正。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離婁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人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 。

♦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孟子·萬章上》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乎以天下養。

♦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

 

 《孟子·萬章下》

♦友也者,友其德,不可以有挾。

♦夫義,路也;禮,門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孟子·告子上》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孟子·告子下》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盡心上》

♦盡心知性,盡性知天。

♦萬物皆備於我矣。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孟子·盡心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

♦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養心莫善於寡慾。     

相關焦點

  • 孟子生平||行其庭先生講《孟子》(第一講)
    我們本次《孟子講義》,逐章逐句閱讀並講解,採取「盈科而後進」的方式。觀孟子生平,以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之最為簡明。觀孟子評價,以韓愈《原道》述之最為精當。觀《孟子》歷代重要註疏,以東漢趙岐《孟子章句》為早,以南宋朱子《孟子集注》為正,以清焦循《孟子正義》為詳。關於孟子其人。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研究《孟子》,不同朝代,關注的內容不同;不同時期,關注的重點有別;不同的學者,治《孟》的角度和方法亦異;對《孟子》的思想研究尤其如此。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不同時期的賢哲是如何挖掘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的,換言之,就是考察從古至今,孟子思想是如何被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孟子思想是如何被「經世致用」的,孟子思想是如何閃耀時代光芒的。自漢以來,研《孟子》者眾多,成果豐碩,並形成了專門學問——《孟子》學。
  • 孟子的思想
    如果一個人違背原則,做了壞事,社會當然會對其進行相應的懲罰,否則秩序就有可能奔潰,人民亦將無所適從。二、給予宗教信仰。信仰宗教之後,把善惡的報應寄託於來世,人們自然而然就願意行善。三、個人良心的要求。這是儒家也是《孟子》通篇強調的重點,只不過在時間的時候要考慮守經達權的問題。儒家強調個人真誠所引發的良知要求,同時並不排斥宗教信仰,也肯定守法重禮的社會規範。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孟子繼承與發展了孔子的仁政學說,學成後周遊列國,遊說齊、梁、魯、宋等國,勸說君王實行仁政。孟子遊說諸國時陣容強大,據史書記載,其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孟子成名之後,雖然得到,他的學說被當時的君王認為「迂遠而闊於事情」,得不到各國君主的支持,沒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晚年,主要致於教學與著述。
  • 孟子思想主張什麼,他和孔子思想有哪些不同
    孟子主要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孟子主張「仁」、民本思想。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陳來
    今天討論的一個主題,就是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要講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先要肯定孟子思想有時代價值。
  • 孟子思想的歷史畫像
    孟子在當時混的很不錯,他做到客卿,客卿按照今天的比附的話,至少是副國級幹部,還是做的很不錯的。在孟子中,我們主要能夠看到他和三位君主的對話,三位君主的不同,一位是梁惠王。孟子回答天下安定於統一。那又問,誰能統一天下?孟子說,那個不愛殺人的人能夠去統一天下。我們看孟子還是用這種仁政的思想是勸誡他,但是他對梁襄王鄙夷的不得了,望之不似人君。什麼東西!走了。所以有時候,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在工作崗位上時,你會看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人都能當領導,這個時候怎麼辦?讀孟子,讀孟子你會體驗到一種阿Q式的快感,就是看他很爽。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孟子思想直接繼承自孔子這種德政思想,並將它發展為更為系統的「仁政」理論。孟子生活戰國時代,那是以實力競爭的時代。群雄逐鹿,各國皆謀求富強之道,求賢養士之風大盛。兼併戰爭的規模日益擴大,殺人越來越多,一次大的戰役殺人數萬甚至數十萬。戰爭頻繁,人物物力極大的消耗,統治者不得不加強對人民的剝削。西周的井田制逐漸破壞,稅畝制代之而起。
  • 原創:向古人孟子學習共享思想
    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有不少思想家對共享的思想就有著深刻的認識,孟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孟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師,在先秦儒學和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影響、滲透於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哲學、倫理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天人和諧等多種功能和影響,對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優良傳統的形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陳衛平:孟子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所謂「智」主要是理性的道德判斷能力,而這樣的道德判斷能力是否正確,最關鍵的是在兩者處於價值衝突時如何處置。儒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則是儒家原創時期最重要的代表,因而後人常以孔孟之道指稱儒家。孟子的思想主要見於《孟子》一書。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孟子的思想正是這重要源泉之一。
  • 從四民分業重審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及其教育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學界以往關於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對孟子教育的目的、原則、方法、理論基礎、內在理論與邏輯等有較多、較深入的探討,形成了清晰深刻的認識。但卻較少將孟子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對象區分開來,更未將其放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進行考察,本文嘗試從四民分業的角度重新審視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四民觀  四民分業的思想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推行的重要改革措施。
  • 「大丈夫」——孟子
    在教育史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儒家思想長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儒家學派當中的「孟氏之儒」是儒家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學派,被看作是孔子的嫡傳,其代表人物就是孟軻。孟軻也是我們在各地的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會涉及到的考點,就讓我帶領著同學們來認識一下這位人物吧!一、孟軻的生平孟軻,字子輿,世稱孟子,戰國中期鄒人。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真實的孟子,回應「君君臣臣」的思想升華
    孟子作為繼孔子以來儒學最偉大的繼承者,被人尊稱「亞聖」,儒學的集大成者,如果將儒學成就劃分檔次,孟子可能是最接近孔子的那一個,或者說,如果孟子生於孔子前,其地位高低尚未可知。孟子的「君臣」思想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上更進一步,更加詳細地解讀以及升華了這一思想。在《論語》中顏淵篇提到,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國學思想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
  • 孟子「以意逆志」《詩》學思想再審視
    [1](P215)(《萬章章句上》)        所引詩句見《小雅·北山》,《北山》從全篇看是一首怨恨統治者分配工作勞逸不均的詩,鹹丘蒙只取其中幾句解釋為普天下都是天子的土地,百姓都是天子的臣民,明顯是斷章取義。對鹹丘蒙的解釋孟子並不認可,並提出「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並且要「以意逆志」。從現代釋義學看來,孟子的說法是典型的作者中心論,其中包含兩個步驟。
  • 戰國時期孟子思想,可謂是儒家思想的頂梁柱,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孟子的生卒年月在《史記》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元朝程復心在《孟子年譜》中說孟子生於周列王四年,大約在公元前372年,在赧王26年大約在公元前289年去世。孟子是鄒國人。鄒國和魯國離得很近,都是儒家的根據地,所以儒家又被稱作是"鄒魯之士,搢紳先生"。 孔子一生的志向是繼承文王、周公的思想,而孟子一生的志向就是繼承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相似,孟子一生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
  • 文景之治與孟子仁政思想的漢初踐行
    了解文帝治國思想傾向的最佳途徑,無疑是從其詔令入手探討。梳理漢文帝涉及治國理念的詔令8——主要涉及帝王身份定位、振貸養老等民生政策、重農政策、對外政策、尊賢求諫等部分——能夠發現,無論是在言辭還是在思想傾向上,詔令內容均與《孟子》內容存在高度相似:目前漢文帝詔令共計43篇,其中傳世文獻中有41篇,地灣漢簡等出土文獻中可見2篇。
  • 孟子公開課課程安排-光明日報-光明網
    )    內容簡介:孟子創造性地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思想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    第二講 孟子與齊魯文化(2013年4月27日下午)    主講人:王志民(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內容簡介:鄒魯之風與稷下氣象影響了孟子思想的形成;孟子對齊魯文化的提升與拓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孟子公開課--頂尖儒學大家的思想盛宴(第三講 孟子其人其書)
    顏世安 南京大學歷史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臺灣大學高等人文社科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先秦史、先秦思想史。獲寶鋼優秀教師獎,政府特殊津貼。一、孟子其人: (一)孟子的時代——戰亂時代 孟子生活在戰國的初期到中期。孟子的政治思想,重心是關注百姓疾苦,救民於水深火熱,戰國早期的儒家文獻裡,沒有一種文獻談到要解決民生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