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2020-12-12 國學新知堂

01 孟子與他生活的時代

孟子,姓孟名軻,魯國鄒人(山東省鄒縣),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相傳,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到孟子以前數代已經沒落。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

孟子受學於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學於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第四傳學生。據史家研究,從孔子到孟子中間間隔了107年。孟子十分推崇孔子,以孔子為聖人。自己則 以孔子的繼承者自命,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孟子繼承與發展了孔子的仁政學說,學成後周遊列國,遊說齊、梁、魯、宋等國,勸說君王實行仁政。孟子遊說諸國時陣容強大,據史書記載,其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

孟子成名之後,雖然得到,他的學說被當時的君王認為「迂遠而闊於事情」,得不到各國君主的支持,沒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晚年,主要致於教學與著述。現在保存下來的《孟子》一書,可能是孟子學生們的筆記,記載了孟子的觀點與政治活動。是我們了解孟子思想最直接的材料。

孟子生活的時代,是戰國時代學術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墨家思想與楊朱學說最為流行。墨子以宣揚孔子學說為己任,排斥楊墨。據《孟子》書中記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吾為此懼,閒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詞,邪說者不得作」。

孔子講仁,孟子繼承了孔子這一學說,發展為仁政學說,又為孔子忠恕之法建立基礎,形成了性善論。孟子對於孔子學說創造性的發展,使他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上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被尊稱為「亞聖」。宋代理學家朱熹說:「自堯舜以下,若不生個孔子,後人去何處討分曉?孔子後若無個孟子,也未有分曉。」

孟子學說在戰國時代已是顯學。漢代以後,歷代統治都尊奉儒學,漸成一尊之勢。宋明時代,儒家學派中逐漸形成了理學和心學體系,孟子的地位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孟子》被列為四書,成為封建社會中的必讀經典。

傳統儒學,歷來孔孟並稱,人們又將儒學稱為「孔孟之道」,孟子不愧是儒家學派中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

02孟子的政治主張:仁政與尊王賤霸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認為推行仁政,才是穩定社會秩序的最好辦法。什麼是仁政呢?仁政的實質是惠民,是要統治者給予勞動者有限度的恩惠,以收攬民心,獲得人民對於自己的政權的支持。

孟子的仁政自疆界始:理想的井田制孟子講:「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這樣看來,孟子所謂的治民之產業,是以滿足奉生送死的最低生活需求為標準的。他不反動貴族奢侈,他只反對貴族過度奢侈。他不反動貴族聚斂,他只是反對貴族竭澤而漁式地聚斂。他重視勞動者的生活境遇,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觀點,但他從來不認為勞動者能擁有與統治者一樣富貴的資格。

孟子是站在統治貴族的階級立場上來看待一切問題的。他主觀地認為,只要君主天良發現,從思想感情上關懷人民,人民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了。他強調君主在主觀上要有惠民的思想意識,因為勞動者無恆產就無恆心,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自然不會安於被統治的地位。孟子認為,老百姓無恆產才是產生社會動亂的根源。

所以,孟子講統治者要統治百姓,必須給百姓一定數量的土地,使他們可以養活父母妻子,樂年飽食終日,兇年不致流離死亡。這樣,老百姓才能安分宗法,安居樂業。

統治者如何「制民之產」,才能使老百姓養生送死、安居樂業呢?孟子認為上古的井田制是最為理想的農民產業的模型。他說:

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孟子生活的時代,稅畝製取代井田制已成必然趨勢了。但是孟子卻幻想著將社會潮流逆轉到井田制的理想中。這種逆社會發展大勢思想自然是不能實現的。但是,為什麼孟子會有恢復井田制的理想呢?

這是因為,孟子認為井田制可以減輕或限制統治者對農民的剝削,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井田制實行力役地租,力役地租視年成豐歉而有區別,所以老百姓的負擔輕。而稅畝制的定額實物地租不以年成豐歉而區別,當遇到年成不好時,老百姓交完租後,正常生活便無法維持了。所以,孟子主張恢復井田制,其基本動機是限制統治者的過度剝削。

孟子認為,井田制恢復後,勞動者都擁有自己的額定產業,上可以事父母,下可以畜妻子。孟子描繪了這一理想的藍圖。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仁政的目標得民心,獲得老百姓的擁護與支持孟子在要求統治者實行制民之產、保民惠民的政策的前提下,激烈地批判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剝削,無情地揭露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罪惡。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觀點。他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孚。此率獸而食人也。」

他還說:「兇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於溝壑,壯士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他罵暴虐百姓的夏桀為「殘賊」、「獨夫」。夏民誅夏桀,他不稱弒君,而稱誅「獨夫」。

孟子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說:「三代之得天下也,得其民也;得其民者,得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焉而已。」推恩百姓,施惠於民,目標就是收攬民心,爭取民眾擁護。得到民眾的擁護,貴族統治者的地位才能得以穩固。

所以,孟子是承認封建貴族的統治地位,他只是要求統治者時時以保民惠民為念,實施省刑罰、薄賦斂的政策治理天下。但絕不會認為,人民的地位比統治者的地位更高貴,或者統治者與百姓的地位是平等的。他的仁政主張,具有改良性質。

他認為,統治者與被統治的關係是天經地義的。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勞力者養人,勞心者養於人。天下之通義也。」這明顯是在為封建君主的統治作辯護。但是,社會階級分化,並不是社會分工現象,也不能夠通過社會分工作出解釋。

孟子貴王賤霸的政治思想孟子的仁政,不僅是制民之產,保民惠民,還包括道德教化。制民之產使百姓安居樂業,道德教化使百姓服從倫理規範。從而實現穩定封建社會秩序的目標。他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存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孟子提出仁者無敵的命題,由此導出了他尊王賤霸的政治思想。所謂王者,是指尚德的君主,實行仁政,以德感化人,不以兵強刑重強迫人。所謂霸者,是指尚力的君主,重刑罰,厚賦斂,假仁假義以劫制人。

孔子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的貴王道賤霸道的思想,正是繼承這一思想來而來的。王道尚德與禮,霸道尚政與刑。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王者所重在教化,霸者所重在政刑。孟子說:「仁者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王道在教,使道德與政治不分,倫理與法律不分。霸道在政,將道德倫理與政治法律截然分開。王道從愛民惠民出發,霸道從實利出發。所以,王道得民心,霸道奪民財。

孟子的仁政,不是民主政治,只不過是一種理想化了的貴族政治。仁政與德政的實質,是希望統治者良心發現,從思想感情上關懷人民,制定政策時常常想到百姓的痛苦。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03孟子的性善論

孟子認為仁政是可行的,因為人性皆善,君王能將不忍人之心,擴而充之,推廣到行政措施中,就是「仁政」了。人性皆善,是孟子學說中最重要的觀點之一,是仁政思想的強有力的支持。

性善論的核心觀點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的道德品質,如仁義禮智等都是天生的,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比如,孟子講:「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如何證明仁義禮智是人類固有的本性呢?孟子認為,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為了說明了這個問題,他舉出這樣一個例子。當人們看到一個小孩在井邊將要掉下去時,不管是誰,與這孩子是否親屬,都先想到是如何解救他。孟子將此時人們對小孩的心情稱為「惻隱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

當人們遇到小孩將要掉井的情形,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惻隱之心,以此來證明惻隱之心是人類本性中固有的。孟子據此推論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者都是人類本性中固有的。

孟子接著說,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人有這四端,如同人有四肢一樣。這樣,就將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品質與人類先天的本性關聯起來,將它們說成是天賦的或人心所固有的。所以,孟子得到結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除了仁義禮智四端外,人還生而具有「良知」、「良能」。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它,達之天下也。」

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品質的萌芽,也具有判斷善惡的良知與棄惡揚善的良能。不用學就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所以,人性是善的。支持人性本善的證據,除了人有仁義禮智四端與良知、良能之外,還有人的良心。人都有良心,哪怕是做盡壞事的惡人,到了夜間或早上五更時,摸一摸心口,良心還會發現。這不意味著,善是人類本性固有的嗎?

性善論修身理論的依據如果的人的本性是善的,那麼惡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孟子認為,我們的耳目受了外物的刺激,引誘了心,使我們的心發生了欲望,就產生了惡。因此,我們的本心是善的,惡是由於外物刺激而引起的。

這樣,我們修養就變成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努力發揮我們的良知良能,培養、擴充四德之端,使它合理而充分的發展。這一方面,孟子表述為存心、盡心、知性、知天。關於存心,孟子說: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關於盡心,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就是擴充自己的善端(即四德之端)。知性,就是通過擴充心之善端,而認識到自己心的本性(即四德)。知天,當君子認識到仁義禮智等道德都先天地包含在自己內心的本性之中,是從我們心的本性中發展擴充而來的,並不是由外面強加的,就是認識「天命」了。在孟子看來,君臣、父子等倫理關係,都是由天命決定的。

我們修養的另一個方面,是破除外物對心的誘惑,減少惡的發生,以順應心的善良本性的發展。這一方面,孟子表述為求放心、寡慾。關於求放心,孟子講: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放心,就是使心不被由外物所引誘的欲望遮蔽,不迷失心靈的本性。關於寡慾,孟子講:

「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心)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心)焉者,寡矣。」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德先天地存在於人的心中。直覺並實踐它,就是人類的道。君子通過存心與放心兩方面的修養,培養並擴充心中的善端,使人類先天的道德性得以發展。君子道德修養的結果,是培養「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至大至剛,無所不包。具備「浩然之氣」的君子,就是仁者,仁者有天下,就可以實行「仁政」。

孟子說: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混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04總結

仁政思想與性善論是孟子思想中最核心的內容。孟子承認封建貴族的統治地位,他的仁政學說具有改良性質。他不會想到徹底改變勞動階層的社會地位,他只是希望君王能時常想到老百姓的痛苦,實施保民與惠民的政策。他反對以嚴刑酷法壓制人民,而是主張君王以仁義道德教育和感化百姓。他十分注意民心的向背,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命題。君王實施仁政的目標就是要收穫人心,獲得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在我國哲學史上,孟子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他認為,仁義禮智等道德屬性,是人心固有的。人的本性雖然是善的,但還是需要後天的修養。修養的本質是不斷地擴充人心的善端,仁義禮智全面發展,養成「浩然之氣」,最後成長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孟子性善說難以成立。道德倫理是人類的社會屬性,人心的本性則是人類的自然或生物的屬性。孟子在論證人性本善時,混淆了人的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硬是將代表貴族階級利益的道德觀念說成是先天的或與生俱來的。他極力為封建貴族的統治辯護,將群臣、父子的倫理秩序說成天經地義,而且出於人心的本性。

儘管孟子的思想有其特定的階級屬性,但是他同情人民的痛苦遭遇,批判統治者殘酷的剝削。具有強烈的民主思想,他甚至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他反對暴政,反對橫徵暴斂,他主張德政,主張輕徭薄賦,主張以仁義道德教育和感化百姓。他的這些思想,在我國歷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孟子是孔子之後又一位儒家大師,他對儒學的貢獻僅次於孔子。與孔子思想相類似,他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他美化堯舜,美化井田制度,與歷史現實的發展趨勢唱反調。孟子浩然之氣的學說,為宗教神秘思想保留了地盤。他的命題「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為後世心學思想開了先河。以上這些都是孟子思想的主要特點。

參考資料:

《中國哲學史》第一冊 任繼愈主編

《任繼愈談孔子、孟子、韓非》任繼愈 著

《中國思想簡史》 武內義雄 著

《春秋戰國思想史話》嵇文甫 著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孟子的「民為貴」並非「民為主」
    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包含在「民為貴」的原則裡,但不能因此就說「民為貴」等同於西方的民主思想。大家都知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這是孟子所提的一個政治哲學上的大原則。孟子說的「民為貴」,並不是「民為主」,所以應該說,這不是西方的民主,因為它在精神和形態上,都與西方的民主不同,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包含在「民為貴」的原則裡,但不能因此就說「民為貴」等同於西方的民主思想。實際上,孟子這一政治哲學思想,是以民主為基礎,而以君主制度,為實施民主精神的政治機構。
  • 國學思想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名家解析:南懷瑾在《孟子與盡心篇》解讀寫道: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 孟子論民貴君輕,為何又說「社稷次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
  • 探究亞聖孟子的民本思想究竟有何高明
    說到孟子,人們第一時間往往會想到儒學。不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的儒學第二人,用自己的力量將儒學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孔子是開創者,而孟子則是那個傳承之人。通過孟子的努力,他將儒學同其他學問相融合,使其更能適應戰國時期那個紛繁的社會。
  • 《孟子》的"民為貴"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
    《孟子》最後一章(在《盡心下》)述孟子的話也是從堯、舜至湯,再從文王到孔子,最後落到自己。這是有其緣故的,是「道統」的再申述。  孟子所倡導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對毛澤東「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孟子的「民本主義」在毛澤東思想中得到了高度的升華。
  • 國無「統」不立,「人民」與「國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鮮活生命的實體——讀《孟子》「民貴君輕」章,不可忽略「社稷次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齊國與燕國都是萬乘之國,似乎勢均力敵,然而燕國遭遇內亂,齊國打著平定燕國內部叛亂的旗號,不到兩個月就攻下了燕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齊宣王認為得到上天護佑,齊國才能在這麼短時間取得這麼大的勝利,既然上天如此眷顧齊國,就應該把燕國給徹底兼併了。齊宣王私慾膨脹,卻假竊「天意」做為緣飾。
  • 讀《孟子》「民貴君輕」一章,不可忽略中間一句「社稷次之」—— 從古代政治中須體貼出一個「敬」字,人民與國家,均是有生命力的實體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齊國與燕國都是萬乘之國,似乎勢均力敵,然齊國不到兩個月就攻下了燕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齊宣王認為有上天護佑齊國,才能在這麼短時間取得這麼大的勝利,既然上天如此眷顧齊國,就應該把燕國給徹底兼併了。齊宣王私慾膨脹,卻假竊「天意」做為緣飾。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完全背離了孟子的意願,孟子對齊宣王大失所望,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庚戌),孟子結束周遊列國,回到鄒國以著述為業。周遊列國回鄒國後,《史記》記他「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鄒國他招收學生講學,並和學生一起註解理順《詩》《書》的內容,遵循、傳承、弘揚孔子的思想,寫下了傳世之作《孟子》。
  • 禮義性善,民本仁政——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名軻,字子與,鄒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者,無不知敬其兄者。
  •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 陳捷夫:孟子「民貴君輕」乃政治謊言
  • 這所「學校」對於孟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梁惠王上》中記載,孟子號召統治者要像七八月間的及時雨那樣去澆灌焦渴的禾苗,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會天下無敵。戰國多事之秋,戰爭終難避免。根據現代的統計,春秋時期的戰爭就達 395 次,戰國時期也有 230 次之多。
  • 追思孟子故裡 致敬母親文化
    ■本報記者 卻詠梅「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伴隨著60名小學生大聲誦讀孟子名言,中華母親節推進大會暨紀念孟母孟子大典近日在山東鄒城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千餘名孟子後裔參加了紀念大典,尋根祭祖。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政治上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具仁心,施仁政;經濟上提出恢復井田制度,授田於民,輕徭役,薄賦稅,不誤農事,制民之產的富民經濟觀;性善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強調道德修養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重視道德教育和意志的鍛鍊,主張因材施教;「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知言養氣」的文藝思想影響大。《孟子》就像一座寶藏,在不同時代都熠熠生輝。
  • 公考必備小常識——諸子百家(孟子)
    一、儒家(一)孔子1.思想(1)禮——「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仁——「愛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3)中庸——「過猶不及」、「和而不同」(4)宋代朱熹將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 【B】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兩京十五日》
    或者百姓口中講出來的 無論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還是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看哭了好久不讀歷史書 這本和明朝那些事 戰國策一起 收入我每年必翻的經典名單啦(因為開年要重讀第二遍 這本書就算到明年啦)說一說書中人物1、吳定緣我太喜歡這個角色了 吳定緣是一個有俠義氣息的人物 聰明機敏 頭腦清晰 別人眼中的他頹廢
  • 教育學萌芽時期——孟子
    各位同學大家好,這節課我們講解的知識點是萌芽階段中國的教育思想——孟子。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是我們教師招聘考試中的一個重點章節,自然萌芽時期的教育人物、教育思想也是特別重要的考點。這部分知識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選擇題、判斷題等客觀題形式出現。接下來我們共同來學習一下吧。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孟子的第一個思想——人性論,孟子的人性論就是我們常說的「性善論」。
  • 孟子提出仁政學說,並表明存在王道和霸道,你可知二者有何區別
    《孟子》一書中有記載: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也就是說,在孟子心裡,最重要的還是民意,民意穩定了,人民都開心了,江山社稷大抵就能萬古長青。如果君主暴政,惹得老百姓哀聲哉道,那麼江山社稷就離風雨飄搖不遠了。所以孟子給百姓、社稷、君主做了個排序。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首先最重要的是老百姓是否安樂,其次就是治理江山社稷之策,最後才是君主。
  • 千餘名海內外孟子後裔山東鄒城祭祖
    中新網鄒城5月8日電 (記者 李欣)「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故裡母親文化節暨丙申年紀念孟母孟子大典8日在孟子故裡孟廟舉行。8日,孟子故裡母親文化節暨丙申年紀念孟母孟子大典在孟子故裡孟廟舉行。千餘名來自海內外的孟子後裔和祭孟人士正衣冠,到孟廟亞聖殿紀念孟母、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