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夫:孟子「民貴君輕」乃政治謊言

2021-02-19 墨教Mohism

孟子「民為貴」之說,是一個政治謊言。如「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趙歧註:「君輕於社稷,社稷輕於民丘。」(《十三經註疏》下冊第2774頁,古籍出版社2007 。下同書不同頁,不另注)「貴」,指地位崇高,與「賤」(輕)對應。「輕」, 輕微,分量不大,不足貴。大意是說,孟子說:「平民的社會地位崇高,社稷為其次,君王最輕(賤)。」筆者認為,這是一套騙人的鬼話,是一個政治謊言。其依據很多,這裡僅舉幾個例子,以窺其一斑。

1、「民」的政治地位是被統治者

孟子有一個著名的政治主張,可以用來定義「民」的政治地位,即用腦力的是統治者;用體力的則是被統治者。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大意是說,使用腦力者是統治者,使用體力者則是被統治者;統治者可以奴役、剝削和壓迫被統治者,而被統治者則要接受統治者的奴役、剝削和壓迫等,這就是天下的普遍定義。孟子以腦力和體力的職業差別,來定義人們的社會政治地位,是完全野蠻的,是對孔子「民可使由之」等「役民」主張的重要繼承和發展。可見,孟子的「義」,是使用腦力勞動的人,「通食」體力勞動的人。即是說,奴隸主等統治者,要奴役、剝削和壓迫平民大眾,是天經地義的。由此可見,在孟子心目中,「民」的社會政治地位,是被視同「牛馬」一樣低下。這哪裡是所謂「民為貴」?

2、「民」的經濟地位是耕奴

孟子有一個著名的經濟政策主張,即恢復周國的井田制,實行奴隸制度,以治住天下的平民大眾。如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滕」,滕國。「野人」,指「在野草莽」之人,也就是平民。大意是說,孟子說:「要實行上人之政,必須恢復周國的奴隸制,實行井田制,從經營井田著手。井田制度確定之後,劃分田畝給野人和確定官吏的俸祿這二件事,即可毫不費事地決定下來。滕國的耕地狹窄,既要供養君王和官吏,又要養活野人等。無君王和官吏,便不能治住野人;沒有野人,便不能供養君王和官吏。以每平方裡耕地作為一個井田標位,一個井田標位共有耕地九百畝,中間一百畝是官田。由八戶野人各自私耕一百畝,同時兼而共同耕種好官田。官田是無償勞役,必須首先耕種好,才能幹私家耕地的活,這就是用以對野人的區別。」「井田制」,是中國古代奴隸制的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其中之一種形式,商周之際,周國率先實行「井田」制度。這是一種從耕奴身上,直接取得無償勞役(官田)和田貢(私田)的斂財之道,是一種深重的剝削方式。其特點,是把平民淪為周王室的農業奴隸即耕奴。

孟子之世,時值戰國中期。除秦國在商鞅教唆下,堅持實行奴隸制(土地王室所有)之外,其他各國的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已大為寬鬆,耕地可以買賣,出現了部分自有自耕的農民。這些社會進步,與春秋中後期,楚國的「量入修賦」,魯國的「初稅畝」等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的重大變革,有著很大的關係。然而,孟子主張恢復周國奴隸制,企圖把社會重新拉回周國的奴隸制時代中去,不僅暴露了其堅持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的反動立場,而且表明其與秦國正在實行的奴隸制,遙相呼應。而孟子把平民大眾稱為「野人」,那是一種嚴重的政治歧視,則充分表明了他徹底地站在平民大眾的對立面。這哪裡是所謂「民為貴」?

3、「仁政」即君政、王政。

孟子鼓吹和宣揚所謂「仁政」。「仁政」是「重君輕民」的鐵證。如「王如施仁政於民。」(《孟子.梁惠王上》)「仁」是什麼? 在孔子儒學裡,「仁」的主要涵義,指「上人」,與「下人」對應,有時也指「人」,即通指王公貴族等上層統治階級。如「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孟子.離婁上》)大意是說,孔子說:「『仁』不是為了眾人的,與眾人無關。」可見,與「眾人」無關的「仁」,即是「寡」,也就是與少數人有關了;而這少數人,毫無疑問地就是王公貴族等統治階級。故孟子作詮釋說:「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親」,這裡通王室和貴族等。大意是說,「仁」的實質,是服務於王室與貴族等統治階級內部利益的一種事業。所以說,「仁政」,是「重君輕民」的一個鐵證。筆者過去一直堅持認為,在孔子儒學那裡,「仁」的主要涵義指「上人」,即奴隸主王公貴族等少數統治階級,所據即此。

綜上所敘,孟子的所謂「仁政」,是王者之政,是吃人之政。在孟子的「仁政」那裡,以出賣體力勞動為生的平民,將視為被統治者,任憑奴隸主所「通食」、宰割; 在孟子的「仁政」那裡,以出賣體力勞動為生的平民,將徹底地淪為井田制的耕奴,是「在野的草莽之臣」,是「野人」。「民」既被視同所謂「野人」, 淪為耕奴,淪為被奴役、被剝削、被壓迫的社會底層,業已成為奴隸主即王者的奴隸。這哪裡是所謂「民為貴」?這是君「貴」於民、「高」於民,也就是「君貴民輕(賤)」。 換句話說,所謂「民為貴」、「君為輕」,其實是哄騙平民大眾高興、「擾化」民心、混淆視聽的一套鬼話,是一個政治謊言。

孟子「民為貴」是一個政治謊言,還有其他不少例子,這裡不再詳舉。必須指出的是,孟子言論,同孔子等儒家的言論一樣,均是站在奴隸主立場上而作出的。所謂「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所謂「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孟子.藤文公上》)孟子繼承孔子,唯王為上,是以教唆奴隸主等統治者,如何奴役、剝削、壓迫和駕馭人民為用的。這就是包括孟子學說在內的儒學的基本實質。

相關焦點

  • 在強調君權的社會中,孟子為什麼主張"民貴君輕"?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孟子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認為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國家和君主的地位次於人民,君主不應該凌駕在民眾的利益之上,維護人民的利益是政權興衰的關鍵。    孟子周遊列國,宣傳"民貴君輕"的思想。在一次和梁惠王的談話中他說,讓人民發展農業生產,豐衣足食,設立學校,讓民眾都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民風淳樸,才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
  • 孟子講讀——政治思想:「民貴君輕」新論
    一是堯以下的史實和戰國時期的種種政治現實。這些事實,已經足以提煉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二是孟子之前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向來重民,僅《春秋》及其三傳中,民本思想就極為豐富。民本思想不難升華為「民貴君輕」。如果把這二者結合起來考察,我們就可以知道,「民貴君輕」思想在當時出現,乃是歷史的必然。當然,孟子認識到「民貴君輕」,並且第一個將它明確地表述出來,這功勞無論如何也是應該肯定的。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 (孟子對梁惠王問)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讀《孟子》「民貴君輕」一章,不可忽略中間一句「社稷次之」—— 從古代政治中須體貼出一個「敬」字,人民與國家,均是有生命力的實體
    統,體現出「一貫性」,某朝代作為一個「主體」,似乎具有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如漢朝為劉姓天下,唐朝為李姓天下,王莽篡漢,漢朝的「統」就間斷了。理解了「統」,也就理解了「社稷」,「社稷」是伴隨著家天下的王朝而產生的一個概念,如周室或漢室。在堯舜禪讓、天下為公的大同時代,無所謂宗廟與社稷。禪讓,對應「天下為公」,世襲,對應「天下為家」,故一說社稷,就是指權位世襲的王朝,孔子所謂「大人世及以為禮」。
  • 國學思想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
  •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
    孟子: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 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 國無「統」不立,「人民」與「國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鮮活生命的實體——讀《孟子》「民貴君輕」章,不可忽略「社稷次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孟子說的「四端」指的都是什麼?
    雖然孔子的地位不容小覷,但是提到儒家思想,不得不說另一位更是深受歡迎,他就是孟子。孟子將孔子的觀點完美繼承並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一套更為完善的、服務於政治的體系。你知道孟子學說中:「四端」指的都是什麼嗎?今天就為大家仔細介紹一下。其實四端,全稱是「四端之心」都是哪四個呢?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孟子之民本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貴君輕。民貴君輕是傳統社會最美麗的政治花朵,是傳統社會關於君王與民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最清醒的認識,這表明孟子是傳統社會最先進的政治思想家。孟子首次在價值判斷上把民眾放在社稷和君王的前面,既是其性善論的必然結果,又是其政治學說的重要基礎。
  • 孟子原文、注釋、譯文及音頻:四、離婁章句上-17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kē),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
  • 《孟子》兩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 孟子的一篇短文,雖無一句豪言壯語,卻說理透徹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宣揚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後世尊稱其為亞聖。他的弟子根據他生前的語錄,編纂了一本經典讀物《孟子》,千年來一直影響深遠。孟子雖然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但自己也非常有思想,他也曾周遊列國,向諸侯們宣揚自己的仁政。但諸侯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紛紛巧取豪奪,只不過為了保全面子,就找各種藉口把孟子打發走。雖然仁政無法實現,但孟子不屑的努力還是贏得了無數人的尊重。下面介紹的是孟子的一篇短文,雖無一句豪言壯語,卻說理透徹。
  • 真實的孟子,回應「君君臣臣」的思想升華
    孟子作為繼孔子以來儒學最偉大的繼承者,被人尊稱「亞聖」,儒學的集大成者,如果將儒學成就劃分檔次,孟子可能是最接近孔子的那一個,或者說,如果孟子生於孔子前,其地位高低尚未可知。但是後世也是故意在遺漏孔子的內涵,因為孟子早就將這句話進行了補充與說明。孟子在《離婁下》更進一步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說話十分直接,不似《論語》,論語大多是學生對老師的描述,因此缺少一些人氣,而多一些書卷氣。《孟子》則不同,孟子大多就事論事,從來不拐彎抹角。
  • 這所「學校」對於孟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面對頻繁、破壞力又很大的戰爭,孟子認真分析戰爭的勝負問題。孟子的觀點是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在《公孫丑下》中,孟子說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不足以固國,國君還需要「得道」,這樣有更多的人的擁護,才不能被外地佔領,江山才能永固。孟子還以齊國五十天攻下燕國為例進行了形象的說明:「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所以齊國必然會取勝,燕國必然會失敗。
  • 讀後感範文:再讀《孟子》感悟
    他致力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思想將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他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民心向背關乎國家的治亂興亡,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 《孟子》第2課:心之四端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學完《孟子》,你會懂得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應該在艱苦中磨礪意志。
  • 【經典名著】孟子( 萬章下 ·一)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孔子的學生。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是儒家經典著作。
  • 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下一句才是精華
    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下一句才是精華。[原文]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注釋]離婁:相傳為古代眼神最準、與公輸般齊名的匠人。公輸般:又稱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是春秋末葉著名工匠家,被後世尊為中國工匠師祖。
  • 庚子年冬至|孟子故裡祭拜亞聖孟子
    這一天孟子故裡祭拜的孟子,正是被後人尊為「繼往開來」的典範。在冬至日進行傳統祭孟活動,亦有「尊古以傳承、繼往以開來」之意。每年冬至這一天,孟子故裡社會各界人士、孟氏後裔和國內外儒學人士都會齊聚孟子故裡鄒城,遵照古制、行禮如儀,在孟廟隆重舉行冬至祭孟大典。
  • 為什麼孟子不受後世帝王待見?他的這一思想才是根源所在
    《尚書·五子之歌》是歷史上第一部敘述了民本思想的作品,作者從前朝滅亡的歷史反思入手,闡述民本的重要性: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乃盤遊無度,畋於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於洛之汭。五子鹹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