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為貴」之說,是一個政治謊言。如「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趙歧註:「君輕於社稷,社稷輕於民丘。」(《十三經註疏》下冊第2774頁,古籍出版社2007 。下同書不同頁,不另注)「貴」,指地位崇高,與「賤」(輕)對應。「輕」, 輕微,分量不大,不足貴。大意是說,孟子說:「平民的社會地位崇高,社稷為其次,君王最輕(賤)。」筆者認為,這是一套騙人的鬼話,是一個政治謊言。其依據很多,這裡僅舉幾個例子,以窺其一斑。
1、「民」的政治地位是被統治者
孟子有一個著名的政治主張,可以用來定義「民」的政治地位,即用腦力的是統治者;用體力的則是被統治者。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大意是說,使用腦力者是統治者,使用體力者則是被統治者;統治者可以奴役、剝削和壓迫被統治者,而被統治者則要接受統治者的奴役、剝削和壓迫等,這就是天下的普遍定義。孟子以腦力和體力的職業差別,來定義人們的社會政治地位,是完全野蠻的,是對孔子「民可使由之」等「役民」主張的重要繼承和發展。可見,孟子的「義」,是使用腦力勞動的人,「通食」體力勞動的人。即是說,奴隸主等統治者,要奴役、剝削和壓迫平民大眾,是天經地義的。由此可見,在孟子心目中,「民」的社會政治地位,是被視同「牛馬」一樣低下。這哪裡是所謂「民為貴」?
2、「民」的經濟地位是耕奴
孟子有一個著名的經濟政策主張,即恢復周國的井田制,實行奴隸制度,以治住天下的平民大眾。如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滕」,滕國。「野人」,指「在野草莽」之人,也就是平民。大意是說,孟子說:「要實行上人之政,必須恢復周國的奴隸制,實行井田制,從經營井田著手。井田制度確定之後,劃分田畝給野人和確定官吏的俸祿這二件事,即可毫不費事地決定下來。滕國的耕地狹窄,既要供養君王和官吏,又要養活野人等。無君王和官吏,便不能治住野人;沒有野人,便不能供養君王和官吏。以每平方裡耕地作為一個井田標位,一個井田標位共有耕地九百畝,中間一百畝是官田。由八戶野人各自私耕一百畝,同時兼而共同耕種好官田。官田是無償勞役,必須首先耕種好,才能幹私家耕地的活,這就是用以對野人的區別。」「井田制」,是中國古代奴隸制的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其中之一種形式,商周之際,周國率先實行「井田」制度。這是一種從耕奴身上,直接取得無償勞役(官田)和田貢(私田)的斂財之道,是一種深重的剝削方式。其特點,是把平民淪為周王室的農業奴隸即耕奴。
孟子之世,時值戰國中期。除秦國在商鞅教唆下,堅持實行奴隸制(土地王室所有)之外,其他各國的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已大為寬鬆,耕地可以買賣,出現了部分自有自耕的農民。這些社會進步,與春秋中後期,楚國的「量入修賦」,魯國的「初稅畝」等土地制度和農業政策的重大變革,有著很大的關係。然而,孟子主張恢復周國奴隸制,企圖把社會重新拉回周國的奴隸制時代中去,不僅暴露了其堅持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的反動立場,而且表明其與秦國正在實行的奴隸制,遙相呼應。而孟子把平民大眾稱為「野人」,那是一種嚴重的政治歧視,則充分表明了他徹底地站在平民大眾的對立面。這哪裡是所謂「民為貴」?
3、「仁政」即君政、王政。
孟子鼓吹和宣揚所謂「仁政」。「仁政」是「重君輕民」的鐵證。如「王如施仁政於民。」(《孟子.梁惠王上》)「仁」是什麼? 在孔子儒學裡,「仁」的主要涵義,指「上人」,與「下人」對應,有時也指「人」,即通指王公貴族等上層統治階級。如「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孟子.離婁上》)大意是說,孔子說:「『仁』不是為了眾人的,與眾人無關。」可見,與「眾人」無關的「仁」,即是「寡」,也就是與少數人有關了;而這少數人,毫無疑問地就是王公貴族等統治階級。故孟子作詮釋說:「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親」,這裡通王室和貴族等。大意是說,「仁」的實質,是服務於王室與貴族等統治階級內部利益的一種事業。所以說,「仁政」,是「重君輕民」的一個鐵證。筆者過去一直堅持認為,在孔子儒學那裡,「仁」的主要涵義指「上人」,即奴隸主王公貴族等少數統治階級,所據即此。
綜上所敘,孟子的所謂「仁政」,是王者之政,是吃人之政。在孟子的「仁政」那裡,以出賣體力勞動為生的平民,將視為被統治者,任憑奴隸主所「通食」、宰割; 在孟子的「仁政」那裡,以出賣體力勞動為生的平民,將徹底地淪為井田制的耕奴,是「在野的草莽之臣」,是「野人」。「民」既被視同所謂「野人」, 淪為耕奴,淪為被奴役、被剝削、被壓迫的社會底層,業已成為奴隸主即王者的奴隸。這哪裡是所謂「民為貴」?這是君「貴」於民、「高」於民,也就是「君貴民輕(賤)」。 換句話說,所謂「民為貴」、「君為輕」,其實是哄騙平民大眾高興、「擾化」民心、混淆視聽的一套鬼話,是一個政治謊言。
孟子「民為貴」是一個政治謊言,還有其他不少例子,這裡不再詳舉。必須指出的是,孟子言論,同孔子等儒家的言論一樣,均是站在奴隸主立場上而作出的。所謂「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所謂「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孟子.藤文公上》)孟子繼承孔子,唯王為上,是以教唆奴隸主等統治者,如何奴役、剝削、壓迫和駕馭人民為用的。這就是包括孟子學說在內的儒學的基本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