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一篇短文,雖無一句豪言壯語,卻說理透徹

2020-12-22 品詩賞詞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宣揚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後世尊稱其為亞聖。他的弟子根據他生前的語錄,編纂了一本經典讀物《孟子》,千年來一直影響深遠。大家也非常熟悉他的很多名句,比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都帶給人們極大的啟示。

孟子雖然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但自己也非常有思想,他也曾周遊列國,向諸侯們宣揚自己的仁政。但諸侯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紛紛巧取豪奪,只不過為了保全面子,就找各種藉口把孟子打發走。

雖然仁政無法實現,但孟子不屑的努力還是贏得了無數人的尊重。下面介紹的是孟子的一篇短文,雖無一句豪言壯語,卻說理透徹。

《楚人學語》

作者:孟子

有一楚大夫欲其子之齊語也。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這篇短文的大意是:有一位楚國的大夫想讓兒子學說齊國話。他讓一個齊國人專門教授,但旁邊有許多人說楚國話,幹擾了小孩的學習,雖然天天鞭打、督促他說齊國話,仍然無法做到。後來小孩被帶到臨淄莊街、嶽裡的鬧市,他在那裡生活了幾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讓他再說楚國話,他也做不到了。

孟子以小孩學話的故事,告訴大家學習語言,需要一個合適的語言環境。引申開來,一個人的成長也需要一個好的氛圍,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許是受到孟母三遷的啟迪,孟子深刻地洞察到人性的弱點,人們往往擺脫不了環境的影響。反過來說,遇到挫折、遭受逆境,大家也經常無法自拔。比如唐代詩人李賀就是如此,因為仕途無望,即使才華過人,也經常憂鬱苦悶,最後他只活了27歲,真讓人心碎。

還有清代詞人納蘭性德也是如此,因為妻子過早去世,自己曾經深愛的表妹也無法與之相守,他內心無比痛苦,「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詞人30歲就溘然而逝,留下他的《飲水詞》,更讓後世讀者感懷不已。

孟子形象地描繪出小孩學話的過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最後即使「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孟子寫這篇文章時,絕對想不到南宋有一位才子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就是譜寫不朽詩篇《示兒》的陸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曾讓多少人含淚吟誦的詩句。可是最讓詩人揪心一輩子,卻是他曾經的結髮妻子。

一曲《釵頭鳳》,詩人痛苦悲吟,「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曾幾何時,他與唐婉情投意合、相親相愛,可是母親卻擔心孩子因為沉醉其中而耽誤仕途,竟然活生生地將恩愛夫妻拆開。

最後母親勝利了,陸遊金榜題名,而唐婉也憂鬱成疾。但這種勝利不僅是一種畸形產物,而且是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陸遊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他的很多詩正蘊涵了失意者的悲歌。

從古到今,多少志士仁人被黑暗的環境吞噬。雖然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也不可鼓吹唯環境論,畢竟人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改變和創造環境。

但是重視環境對人才成長的作用,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只有人盡其才,社會才能始終充滿勃勃生機。而當有情人終成眷屬,方可讓家庭和社會穩定,從而激發更高的潛能和積極性!

相關焦點

  • 王安石很經典的一篇短文,說理嚴謹,不得不佩服荊公的才華
    比如初唐的王勃,一篇《滕王閣序》驚艷后世;再如詩人李賀,人稱詩鬼,更是天賦異稟。可惜這兩位才子都是27歲就離開人世,讓後人唏噓不已。不過天災人禍不可避免,若是白白地糟蹋了人才,更是令人感慨。北宋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也讓一位作家陷入沉思。下面就分享王安石很經典的一篇短文,說理嚴謹,不得不佩服荊公的才華。
  • 孟子的一段短文,巧用比喻,讀了三遍就會背誦
    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孟子就曾指出,「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很多事理書本上得不到,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下面分享孟子的一段短文,巧用比喻,讀了三遍就會背誦。《魚我所欲也》(節選)作者: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議論文得高分的秘訣:學會議論文段落的分析說理
    一篇優秀的議論文,無非有三者:透徹的說理,豐富的材料,有文採的語言。這三者裡面,「豐富的材料」是骨架,「文採斐然的語言」是外貌,而「透徹的說理」是靈魂。很多同學寫的議論文,儘管論點正確、鮮明,論據也典型、可靠,但是由於在舉例之後沒有進一步挖掘事例包含的事理,缺乏必要的分析,導致論點和論據聯繫鬆散,給人以羅列堆砌論據之感,使整篇文章缺乏思想性。
  • 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
    下面就分享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原文:(選自《孟子》)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段短文的大意是:道在近旁,卻到遠處去尋求;事屬容易,卻往難處去下手。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安定了。「道在邇而求諸遠」,這是捨近求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這是舍易求難。孟子認為,無論是捨近求遠、還是舍易求難都沒有必要,而且都是極其糊塗。
  • 說理!說理!說理!我們欠孩子一門真正的寫作課 ...
    的確,不是我們「笨」,而是人家從小就在培養「說理」的思維習慣。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學者徐賁的文章《學生作文中的說理》,詳細介紹美國從小學到大學怎麼一步步教孩子在作文中「說理」。徐老師復旦畢業,後又在美國大學裡教授論證說理課程20多年,對這方面的教育非常熟悉。
  • 助力2019年高考之作文指導:議論文如何說理?
    所以,說理是一定要講求藝術的;而孟子,就是善於說理的高手。下面就以《寡人之於國也》為例,來學習如何說理。一、「王好戰」——說理要抓住對方的興趣點談話中,沒有人會對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投入過多的熱情,而如果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常常會情緒激昂地參與進來。
  • 與孟子「四字箴言」不謀而合
    「文貴簡短」的首倡者,非兩千多年前的孟子莫屬。孟子在《離婁章句下》一文中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這話的意思是,廣博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講解,從而使別人在融會貫通之後回到簡約中去。孟子的話音一落,響應者便接踵而至。
  • 老子的一篇短文,只有短短41個字,卻流傳了一個成語
    下面介紹老子的一篇短文,只有短短41個字,卻流傳了一個成語。《道德經》第64章:為者敗之,執著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段短文的大意是:勉強人為,就會失敗;勉強把持,就會有損失。所以聖人清靜無為,因而不會失敗;不勉強把持,因而沒有損失。人們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如果結束時仍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把事情辦壞。這篇短文言簡意賅,讀來令人啟迪深刻。
  • 王羲之的一篇短文,震古爍今,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下面就分享王羲之的一篇短文,震古爍今,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蘭亭集序》(節選)作者:王羲之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 【第443期】初中語文經典佳作管錐解讀(四)縱橫捭闔的孟子散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導讀
    縱橫捭闔的孟子散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導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要求背誦篇目。文章氣勢充沛,感情洋溢,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縱橫捭闔的雄辯特點。作者先舉例,再說理,最後歸納中心論點,層層深入。
  • 《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張載道出了一句更為傳奇的話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這句話在原書中是這樣出現的。《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自我反省,如果沒有道理,哪怕是黎民百姓,我能不怕嗎?
  • 2018高考寫作專項輔導——議論文素材運用與分析說理
    孟子曰:「無欲者,可王矣。」無欲就是沒有私慾,作大事者,不能因蠅頭私利而毀壞全局,只有這樣才能練就沉穩的性格,贏得最終的勝利。如來佛祖拋除私慾,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眾生;諸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慾,心中自然無法沉穩下來,遇事則慌,處事則亂。霸王以一己私慾,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後人哀之。
  • 孟子是否擅長辯論?
    才過了一百年,到孟子老人家已經開始發牢騷:「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部《孟子》,從頭辯到尾,孟子幾近完勝。不同於在《論語》中,孔子被人逼問進牆角多次下不了臺,在《莊子》裡,莊周也明顯詭辯過好幾回。至於《墨子》,他們自己認為贏而被我判輸的,超過一半。因為很多人根本搞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總之,像孟子這樣百戰百勝的,前無古人。
  • 名家思想 | 看完這篇,對孟子你會理解得更透徹!
    40歲以後,遊說各國,到過宋、魯、滕,梁等國,雖倍受禮遇,終因其政治主張與時勢不合,"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而先後離去。最後再到齊國,被齊宜王聘為客卿,"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 。齊宣王不肯實行孟子建議,孟子遂告老還家。孟子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他第一次到齊都稷下時,可能已開始聚徒講學。
  • 美國小學作文,不止是組詞造句,更訓練說理
    學生學習的essay是一種雖短小但結構相對完整的寫作形式,可以用來描述、敘述、比較,也可以用來分析和論述,可以稱之為「短文」,更確切地可以稱之為「格式化隨筆」或「應用隨筆」。「隨筆」是指它的由來,「格式化」是指它的章法結構要求,「應用」是指它的用途(如描寫、比較和對比、原因與後果、辯論,等等)。作為格式化隨筆的作文是一種並不隨便的隨筆。
  • 《富貴不能淫》:孟子的「獨」
    《富貴不能淫》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內容為孟子與縱橫家的信徒景春談論「何為大丈夫」的問題。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不應以權勢高低論,而是能在內心中穩住「道義之錨」,面對富貴、貧賤、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時,都能堅持「仁、禮、義」的原則,以道進退。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可以說光耀千秋,在歷史上曾是無數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 中國歷史上的8大豪言壯語,句句雄心壯志,「大丈夫生當如此」!
    中國歷史上的8大豪言壯語,句句雄心壯志,「大丈夫生當如此」! 自華夏文明誕生的那一刻起,便一直在華夏大地上流傳,歷經5000年之久依然源遠流長,而同時期的其他文明早已灰飛煙滅。
  • 《扶搖》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什麼意思?原來這麼有深意
    在百度百科中搜索電視劇,就會出現這樣一段介紹:該劇講述了出生底層的平凡少女扶搖,為解救同伴奮而下山踏上五洲歷險徵途,在此過程中意外結識長孫無極,並與其相知相愛並肩而立;兩人堅守「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信念,歷經磨難披荊斬棘,最終成功對抗不公的命運。那麼這個「雖千萬人吾往矣」是什麼意思呢?
  • 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下一句才是精華
    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下一句才是精華。[原文]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六律」意指古代的六個音律:即指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陽律」與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六陰律」,合稱「十二律」。六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律制,古樂的十二調。十二調是按照樂音的高低的標準,從低音算起,十二個音階中,排列奇數的六個調叫律,排列成偶數叫呂,因而又合稱「律呂」。
  • 苟晶事件說理
    (《「無此先例」》,《武訓家鄉的寒門學子陳春秀,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爭取賠償!》,《鵝廠認錯了「乾媽」,誰在背後偷著笑了?》)當通報出來之後,有同學就希望我再寫一篇文章,看看我現在是一個什麼想法。在表達我的觀點之前,我先介紹一篇文章,最近讀了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