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抵對門。很多時候我們對眼前的事情熟視無睹,就像眼睫毛近在眼前,自己卻看不到。有些事情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處理,有人去大張旗鼓,不怕麻煩,結果不是得不償失,就是失去了最好的時機。下面就分享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
原文:(選自《孟子》)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這段短文的大意是:道在近旁,卻到遠處去尋求;事屬容易,卻往難處去下手。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安定了。
「道在邇而求諸遠」,這是捨近求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這是舍易求難。孟子認為,無論是捨近求遠、還是舍易求難都沒有必要,而且都是極其糊塗。孟子非常善於用比喻來說明道理,他將治國、平天下這等大事與修身齊家的小事聯繫起來,看似樸素的道理,如果人人都孝順雙親、尊敬長輩,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於時爭端難起,天下自然就會太平。
在孟子所處時代,諸侯君主極力希望通過霸道謀求天下,孟子卻認為這是捨近求遠、舍易求難的行為。他奉勸他們應當從安撫百姓做起,這樣才算「近和易」的事情,而且最終如果天下歸心,平治天下將不是難事。
孔子也曾提醒他的學生,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不要捨近求遠,仁就在咫尺,只要願意調整心態,努力學習,則「斯仁至矣」。我們都明白捨近求遠、舍易求難不可取,但又常常不自覺地犯這樣的錯誤。傳說古代有個人不知變通,有一天他兒子不小心掉到河裡,他不馬上想辦法搶救,反而不辭辛苦地走很遠,去尋找遊泳高手。
再比如東漢光武帝時代,大臣上書請皇帝趁匈奴內亂時前往攻擊,皇帝認真地分析了形勢,然後耐心地勸說大家,「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現在國內剛剛統一,人民生活尚不安定,時機不對,不如息事寧人。「自此以後,文武大臣再也不提這件事了。
老子曾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幹大事都必須從小事開始,成功並不意味著非要一鳴驚人,對小事的處理方式,卻恰恰奠定了成功的基礎,用積極的態度做好每一件小事,成功才能距離我們更近,實現起來也才能更容易。
捨近求遠與從小事做起,看似不相干,其實卻聯繫緊密,正是因為不善於從身邊發現問題和機會,才會好高騖遠,希望捷足先登,其實反而是走了彎路。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注意團結身邊的朋友,不用最簡單易行的方法考慮問題,反而遇事就捨近求遠,碰到問題就喜歡舍易求難,長久下去就會養成各種不好的習慣。為人處世既需真誠務實,也要凡事從簡,就像朋友之交淡如水。古人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真理都很樸素簡單,簡單的人往往也很偉大;幸運經常地來自於簡單,快樂的生活更需要一切從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