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孟子》的12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2020-12-11 飛仙時空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是「四書」中內容最多的一本,千百年來,學者必讀。其中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等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書中擁有很多名言警句,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這裡選了12個成語,並加以點評。

1.不言而喻

解釋: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淺顯。

出處:《孟子·盡心上》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點評:成語在流傳過程中其意思實在是變遷得太大了,如果不去閱讀原文及其上下文,很多時候失真太多。「不言而喻」這個成語流傳的意思完全損失掉了孟子身上的能量。孟子原來的意思是:仁義禮智充斥於內心,不需經過言語,自然而然在四肢上呈現出來,這是有內而外流露和生發過程。

2.杯水車薪

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出處:《孟子·告子上》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點評:水本來是可以克制火的,但是有一個量的問題,一杯水的量當然不能澆滅一車著火的柴草,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水克火的特性。孟子說「仁者無敵」,為什麼仁者不能敵不仁者,也有一個量的問題。

3.不為已甚

解釋: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用於勸誡別人對人的責備或處罰應當適可而止。

出處:《孟子·離婁下》 「仲尼不為已甚者。」

點評:孔子講究中道、中和之道、中庸之道,即不過分,也無不足。好就說是好,壞就批評,並且分寸恰當。

4.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解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不孝。

出處:《孟子·離婁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點評: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呢?不能事親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是所尊重 學習和效法。

「無後為大」,字面之意,以及世人普遍的理解是「沒有子孫是最不孝之事」,讀《孟子》原文,這不符合孟子原意。

5.獨善其身

解釋: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出處:《孟子·盡心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點評:獨善其身、明哲保身,古時其實都是褒義詞,發展到今天似乎變成了貶義詞。身尚不能保全,身都沒有了,還談什麼其它?

6.出類拔萃

解釋: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點評:孟子用出類拔萃來形容孔子,並且是前無古人地出類拔萃。子貢評價孔子:「仲尼如日月,不可毀」。朱熹評價孔子:「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7.出爾反爾

解釋: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點評:孟子的願意是說你有怎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後果,講的是因果報應的問題。現在的意思演變成了之一個人反覆無常,言而無信。

8.反求諸己

解釋: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努力加以改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點評:孟子說:「射箭不中靶心,不埋怨勝於自己者,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問題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孔子也有類似的說法「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以及後來王陽明龍場悟道時說的話「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外者誤也」,其實差不多同一個意思。道理說出來簡單,真正要悟透,也許需要一輩子。

9.顧左右而言他

解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點評:孟子問齊宣王:「如果把妻子託付給朋友,自己出差幾個月,回來發現自己的妻子在挨餓受凍,怎麼辦?」齊王說:「跟他斷絕朋友關係。」孟子:「一位地方官員沒有管理好地方,怎麼辦?」齊王說:「炒掉他。」孟子層層遞進:「一位國君沒有治理好國家,怎麼辦?」齊王這次不回答孟子了,跟身旁左右的侍從扯開話題去了。

10.君子遠庖廚

解釋:君子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凡有血氣的東西不親手去殺它們。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點評:這本是孟子勸誡齊宣王實行仁術,不要胡亂殺生害生,後來成為了某些男人不願意下廚的藉口。

11.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解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孟子強調君王要與民同憂同樂。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點評: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孟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

12.心悅誠服

解釋:悅,愉快,高興;誠,誠實。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點評:以武力讓他人懾服,他人並非真心服從,只不過是力量不足以反抗而已;以德行讓他人信服,他人才是心悅誠服。孟子是勸人行仁。

相關焦點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之作,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為今天的成語、格言、俗語。今天收集其中常見的三十個成語,與大家共享。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孟子》的智慧!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都是精華!
    《孟子》的智慧!《孟子》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作為孟子的集大成智慧集,用來給孩子起名怎麼樣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喜歡可以做個參考。
  • 出自《孟子》的成語(二)
  • 【文化】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的成語,則有50個之多。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10、當務之急【解釋】: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9、簞食壺漿 【解釋】:食:食物;漿: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
  • 五十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10、當務之急【解釋】: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 這50個成語來源《孟子》,智慧而深刻,看看出自哪句話
    《孟子》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 50個出自《孟子》的成語,智慧而深刻,和孩子一起長知識!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孟子》中有許多智慧的故事和觀點。今天,我們來學《孟子》裡的成語,一起感受孟子的智慧吧!
  • 關於孟子的13個成語故事
    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
  • 造嗎,韓愈也是個「成語達人」,這10個常見成語都出自他
    我們知道,成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主要來源之一就是古文典籍。據統計,韓愈在這些傳世文章中,給我們貢獻了300多個成語,很多都耳熟能詳。今天我們就來分享10個來自韓愈的常見的成語。1 再接再厲出自韓愈、孟郊《鬥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 這25個成語源於《孟子》,你都知道嗎
    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孟子》,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意蘊深刻而又生動形象的成語。專心致志、緣木求魚、出類拔萃、茅塞頓開……這些成語可都是來源於《孟子》,你知道這些成語是怎麼從原文中提煉出來的嗎?一起了解下! 一、截取原文,直用原義 源自《孟子》的成語,大都是直接從原文中截取而成,而且詞義沒有太大改變。
  • 「成語一則」五十步笑百步:魏惠王的無奈與孟子的心機
    五十步笑百步【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篇文章《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被收錄在語文教材中,主要講了孟子和魏惠王(因魏國遷都大梁後,也叫梁惠王)之間的談話,原文如下: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 開卷有益讀《孟子》,十句道盡人生事
    有"亞聖"之稱一代儒家宗師的孟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一些言論我們今天看了也是受益匪淺的。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譯文】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出自《孟子·盡心下》。【譯文】在一個國家中百姓最為重要,江山社櫻在其次,國君為最輕。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譯文】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
  • 這25個成語源於《孟子》,看看來自哪句話
    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孟子》,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意蘊深刻而又生動形象的成語。專心致志、緣木求魚、出類拔萃、茅塞頓開……這些成語可都是來源於《孟子》,你知道這些成語是怎麼從原文中提煉出來的嗎?一起了解下! 1 截取原文,直用原義 源自《孟子》的成語,大都是直接從原文中截取而成,而且詞義沒有太大改變。
  • 這些天天在用的成語出自易經,你可能不知道
    《易經》被奉為群經之首,自問世以來上至廟堂下至百姓影響甚廣,今天姑且說一說與易經有關的一些成語,或許常用卻未可知其出處,弄明白了對學習易經也會有一些幫助。不三不四一解:《說卦傳》中提到的天、地、人三才,在卦象的三爻中上代表天,下代表地,中央一爻代表人,其中又講到天道陰陽、地道剛柔、人道仁義,三才而兩之,由此可知成語不三不四,指的是不仁不義之人。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假借孔子說梁惠王無果,成語被傳下來了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又有自己的發展,他主張通過仁政去統一天下,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也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王之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出自他周遊列國到魏國時。雖說孟子沒有說服梁惠王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他卻為後人留下了「始作俑者」這句廣為使用的成語。
  •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我們的漢語就是這樣奇妙,不僅一些話的意思會變,就連我們的成語,可能都和最初的意思大相逕庭,一起來看今天的內容吧。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在唐代只有兩個人,他們是韓愈和柳宗元,二人並稱「韓柳」。柳宗元去世,韓愈寫下《祭柳子厚文》,其中一句為「玉佩瓊琚,大放厥詞」,以此來讚美柳宗元文章辭藻精美,暢所欲言。但在後來,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意思:指大發議論。
  • 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
    下面就分享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原文:(選自《孟子》)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安定了。「道在邇而求諸遠」,這是捨近求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這是舍易求難。孟子認為,無論是捨近求遠、還是舍易求難都沒有必要,而且都是極其糊塗。
  • 水深火熱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近義詞有:水火之中、民不聊生,反義詞有:安居樂業、人壽年豐,水深火熱是貶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定語;含貶義。水深火熱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水深火熱(shuǐ shēn huǒ rè)成語釋義:像在深水裡;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極為痛苦或國家災難深重。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 出自《孟子》的成語(一)
    疏:抱關擊柝之職,乃監門之木以警寇也。《荀子·榮辱》:「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集辭:抱關,門卒也。擊柝,擊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車薪:謂一杯水,救一車燃燒的柴,喻無濟於事。語出《孟子·告子》:「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