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當務之急:語出《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後指以當前的重要任務當作緊要的事。《禮記·大學六章》宋·朱熹集註:「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恕之也。」也指當前任務中最急需要辦的事情。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元·陳草庵《山坡羊》曲:「勸漁家,共樵家,從今莫講賢愚話,得道多助失道寡,賢,也在他,愚,也在他。」
23、地利人和: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得人心。表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群眾基礎。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國志·吳書·董襲傳》:「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晉書·孫楚傳》:「莫不借地利人和以建功業,貴能以義平暴,因而撫之。」
24、獨善其身: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舊唐書·牛仙客傳》:「仙客既居相位,獨善其身,唯諾而已。」
25、阿其所好:阿:曲從;其:他的;好:愛好。指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愛好。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
26、翻然改進:翻然:變動的樣子。形容很快轉變,有所進步。語出《孟子·萬章下》:「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
27、反求諸己:求:追究,尋求;諸:「之於」的合成詞。反過來追究自己。指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二程全書·伊川易品三》:「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
28、飯糗茹草:飯、茹,吃。糗,乾糧。草,野菜。吃乾糧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語出《孟子·盡心上》:「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清·顧炎武《日知錄·飯糗茹草》:「大舜之聖也,而飯糗茹草;禹之聖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濟天下,而為萬世帝王之祖也。」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無援的遠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艱難困苦的人。語出《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30、寡不敵眾:寡:少;敵:抵擋;眾:多。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韓非子·難三》:「夫物眾而智窮,寡不勝眾。」
31、寡人之疾: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稱;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後以「寡人之疾」喻人之好色。
32、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語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其實此成語最早應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33、好為人師: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形容人不夠謙虛,好以教導者自居。語出《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明·李贄《續焚書·答馬歷山》:「雖各各著書立言,欲以垂訓後世,此不知下墮在好為人師之病上。」
34、浩然之氣:指正大剛直的精神。浩然,盛大的樣子。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35、岌岌可危:岌岌,危險的樣子。形容地位或狀況十分危險,將要垮臺或滅亡。語出《孟子·萬章下》:「天下殆哉,岌岌乎!」
36、疾首蹙額:疾首,頭疼。蹙額,皺眉頭。語出《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後以此形容厭惡痛恨的樣子。宋·陸九淵《與徐子宜》其二:「良民善士,疾道蹙額,飲恨吞聲,而地所控訴。」
37、摩頂放踵: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形容不辭勞苦,不顧身體。語出《孟子·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38、牛山濯濯:牛山,在齊國臨淄之南。濯濯,本謂山之無樹木,今或用喻人禿頂無法。語出《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39、被髮纓冠:來不及將頭髮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繫上。形容急於去救助別人。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40、妻離子散: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餒,兄弟妻子離散。」形容妻子兒女都被迫四散分離。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致勇》:「不幸而死,妻離子散,香火蕭然,萬事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