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2020-12-14 國學雜談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之作,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為今天的成語、格言、俗語。今天收集其中常見的三十個成語,與大家共享。

一,五十步笑百步。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釋義:比喻自己具有和別人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比別人輕一點,就毫無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別人。

二,心悅誠服。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釋義:出自真心的服氣,不但服氣,還發自內心的高興。

三,出類拔萃。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勝與孔子也。」

釋義: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才能遠遠超出了平常的人。

四,事半功倍。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釋義:做同一件事,只花很小的力氣,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五,出爾反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釋義:比喻人的言行反覆無常,一會這樣,一會那樣,經常自相矛盾。

六,水深火熱。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釋義:老百姓所受的痛苦,像在水裡那樣越來越深,像在火裡那樣越來越熱。比喻人們處在極端的痛苦之中。

七,王顧左右而言他。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王顧左右而言他。」

釋義:比喻和對方交流時,不能正面回答問題,只能繞開話題,故意扯一些不相干的事。

八,與民同樂。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釋義:就是指君主能夠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共享快樂的生活。後常比喻領導與群眾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

九,寡不敵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釋義:比喻在戰爭中,和對方力量相差過於懸殊,根本不可能戰勝對方。

十,緣木求魚。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釋義:爬到樹上去捉魚。比喻辦法和方向錯誤了,永遠不會達到目的。

十一,明察秋毫。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釋義:能夠把秋天鳥的毛端都看得清清楚楚。比喻人的目光敏銳,洞察事理,任何微小的事物和變化,他都能看得很清楚。

十二,君子遠庖廚。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釋義:君子把廚房設在遠離自己的地方,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動物被宰殺。

十三,杯水車薪。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

釋義: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徒勞無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十四,不言而喻。

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釋義:形容道理很淺顯,不用說,大家也會明白。

十五,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釋義: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最不孝的,就是不能盡到後代的責任。

十六,此一時,彼一時。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釋義:現在是一個時候,那是一個時候。任何事都是在發展變化著的,時間不同了,情況也就不同了。

十七,當務之急。

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物之為急;忍者無不要也,急親賢之為務。」

釋義:指當前最急切需要處理的事情。

十八,獨善其身。

出自《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釋義:君子在窮困不得志的時候,管好自己就行。

十九,反求諸己。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釋義:失敗或者遇到挫折後,不要責怪別人,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釋義:古時候男女結婚,都要有媒人介紹,然後父母做主。

二十一,好為人師。

出自《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釋義:喜歡給別人當老師。形容做人不謙虛,自以為是,自高自大。

二十二,何出此言。

出自《孟子.離婁上》:「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釋義: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二十三,盡信書不如無書。

出自《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釋義:意思是說不要盲目迷信書本,不要拘泥於書本上的教條,要活學活用。

二十四,亂臣賊子。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釋義:叛亂之臣和忤逆之子。後泛指心懷不軌的人。

二十五,茅塞頓開。

出自《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釋義:原來心裡好像被茅草堵住了,現在忽然打開了。形容人恍然大悟,忽然開竅了,道理想通了。

二十六,卻之不恭。

出自《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

釋義:卻是退卻。退卻別人的邀請,就顯得對人有點不尊敬了。

二十七,捨我其誰。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釋義:除了我還能有哪一個人呢?形容人敢於擔當,遇到該自己做的事,絕不退讓。

二十八,捨生取義。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

釋義:為了維護正義,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

二十九,同流合汙。

出自《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釋義:跟壞人攪在一塊,一同做壞事。

三十,為富不仁。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釋義:為了發財致富,心狠手辣,心中沒有一點仁義道德。

相關焦點

  • 《孟子》的智慧!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都是精華!
    《孟子》的智慧!《孟子》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作為孟子的集大成智慧集,用來給孩子起名怎麼樣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喜歡可以做個參考。
  • 出自《孟子》的成語(二)
    《晉書·孫楚傳》:「莫不借地利人和以建功業,貴能以義平暴,因而撫之。」 24、獨善其身: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舊唐書·牛仙客傳》:「仙客既居相位,獨善其身,唯諾而已。」
  • 出自《孟子》的12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是「四書」中內容最多的一本,千百年來,學者必讀。
  • 【文化】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的成語,則有50個之多。【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16、好為人師【解釋】:喜歡當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出自】:《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考前必備:小學語文100個常用成語近反義詞集合,值得收藏一份
    考前必備:小學語文100個常用成語近反義詞集合,值得收藏一份語文作為百科之首,相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比較簡單基礎,但是想要學好語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學好語文需要同學一刻都不能鬆懈,經過平時不斷的努力和積累,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語文成績才能穩步提升
  • 這3個成語均出自鶴壁,與殷紂王有關,你了解的成語還有哪些?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多數為4個字,但也有3個字和5個字的。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語的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繼承下來的。它們具有固定的結構和固定的術語,表示一定的含義。它在語言上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它代表一個故事或典故。它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 和孩子一起品讀出自《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體會傳承千年的智慧
    它是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論語》蘊含著豐富的處世之道和人生智慧,宋初宰相趙普曾自詡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細讀《論語》依然能給我們很多啟迪。
  • 關於孟子的13個成語故事
    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
  • 語文老師:這份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給孩子收藏好,學習有用
    語文老師:這份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全給孩子收藏好,學習有用《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古代曾有半步《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這本書影響之廣大。《論語》不僅一些經典言語可以供學生們學習與引為座右銘,還有出自書中的成語也可以讓孩子們積累和引用到作文之中。如犯上作亂、巧言令色、一日三省、言而有信等等成語都是出自於《論語》。而積累這些出自《論語》成語的作用,在於同學們可以憑短短四個字,能完全了解與其相關句子的含義;也可以引用在作文中,提升文字說服力;還可以作為作文素材,去發展下文或論述。
  • 引出成語交待背景敘述故事 顧大朋講述《孟子》中的成語
    【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華靜實習生苗雨)為貫徹落實送文化進校園,本期《金城講堂》講座於21日在榆中縣清水學校舉辦,主講嘉賓顧大朋為現場的師生們帶來專題講座——《跟孟子學成語》。顧大朋深入淺出地講解,為學生們講述了《孟子》中以及和孟子有關的成語,為在場師生呈現豐盛的文化大餐。顧大朋首先引出她要講的成語,「孟子善於辯論,能夠通過交流來改變別人的思想,當別人問孟子怎樣才能善於辯論呢,孟子說道,吾善養浩然之氣也。那麼孟子是如何養浩然之氣的呢?他就講了揠苗助長的故事。」
  • 這50個常見成語,全部出自《論語》,值得收藏品味!(附有解釋)
    而其中也有許多詞句演化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成語。下面就為大家整理了50個出自《論語》的成語,一起來學習學習吧。50個出自《論語》的成語編後語《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
  • 《王立群智解成語》講述近300個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離婁下》,說的是齊國的一個人一面乞討人家的殘羹冷炙,一面還洋洋自得、虛偽驕傲。在日前舉辦的一個關於「成語中的傳統與現代」的講座中,我省著名學者王立群曾講述過這個故事。諸如此類的成語講解,被收入大象出版社新出版的《王立群智解成語》一書中。(記者程梁)  這本書以成語說故事、以故事論時下,講述了近300個令人難忘的成語故事。
  • 出自《孟子》的成語(一)
    疏:抱關擊柝之職,乃監門之木以警寇也。《荀子·榮辱》:「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集辭:抱關,門卒也。擊柝,擊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車薪:謂一杯水,救一車燃燒的柴,喻無濟於事。語出《孟子·告子》:「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 五十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10、當務之急【解釋】: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 50個出自《孟子》的成語,智慧而深刻,和孩子一起長知識!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著作,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孟子》中有許多智慧的故事和觀點。今天,我們來學《孟子》裡的成語,一起感受孟子的智慧吧!
  • 這50個成語來源《孟子》,智慧而深刻,看看出自哪句話
    《孟子》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 造嗎,韓愈也是個「成語達人」,這10個常見成語都出自他
    我們知道,成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主要來源之一就是古文典籍。據統計,韓愈在這些傳世文章中,給我們貢獻了300多個成語,很多都耳熟能詳。今天我們就來分享10個來自韓愈的常見的成語。1 再接再厲出自韓愈、孟郊《鬥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 小學語文:常用詞語、成語,升入初中還會用,值得收藏一份!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大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 成語出類拔萃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成語出類拔萃螞蟻莊園正確答案是什麼?出類拔萃中的萃原意值什麼?相信還是有不少老鐵們會不知道正確答案,那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出類拔萃每個字的原意吧!成語「出類拔萃」小知識:  成語「出類拔萃」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指超出一般(多用於形容品德、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