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5個成語源於《孟子》,看看來自哪句話

2020-12-27 騰訊網

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孟子》,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意蘊深刻而又生動形象的成語。專心致志、緣木求魚、出類拔萃、茅塞頓開……這些成語可都是來源於《孟子》,你知道這些成語是怎麼從原文中提煉出來的嗎?一起了解下!

1

截取原文,直用原義

源自《孟子》的成語,大都是直接從原文中截取而成,而且詞義沒有太大改變。

【好為人師】

【出處】「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

不謙虛,好在別人面前以教育者自居。

【亂臣賊子】

【出處】「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滕文公》)

儒家指不忠不孝的人。後泛指造反作亂,破壞統治秩序的人。

【引而不發】

【出處】「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盡心》)

比喻做好準備,待機行事。亦常用以比喻善於啟發引導或善於控制自己。

【專心致志】

【出處】「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告子》)

一心一意,精神集中。

【自怨自艾】

【出處】「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

悔恨自己的錯誤。

【具體而微】

【出處】「冉有、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公孫丑》)

大體具備,只是規模小些。

【匹夫之勇】

【出處】「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梁惠王》)

指毫無智謀,單憑一己之力蠻幹的勇氣。

2

增減替換個別字詞而定型

部分成語根據《孟子》原文大義,對某些詞句進行增添、刪減或替換個別字詞而成。

【解民倒懸】

【出處】「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

比喻解救受苦難的百姓。

【緣木求魚】

【出處】「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梁惠王》)

比喻方向或方法不對,做事達不到目的。

【當務之急】

【出處】「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盡心》)

指當前所有應做的事情中最要緊的、最急需辦的事。

【心悅誠服】

【出處】「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

發自內心地高興,真心實意地服從或佩服。

【易如反掌】

【出處】「以齊王,由反手也。」(《公孫丑》)

像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成功。

3

合二為一,提煉整合

原文中表述為上下兩句或兩個短語,整合為一個成語。

【水深火熱】

【出處】「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梁惠王》)

像在越來越深的水中,像在越來越熱的火中。比喻人民生活處境異常艱難痛苦。

【出爾反爾】

【出處】「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梁惠王》)

原意是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怎樣對待你。今多用來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流連忘返】

【出處】「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梁惠王》)

原指迷戀於遊樂,忘了歸去。現多指留戀美麗的景色或美好的事物,捨不得離去。

【事半功倍】

【出處】「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公孫丑》)

形容費力小,收效大。

【出類拔萃】

【出處】「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勝於孔子也。」(《公孫丑》)

形容才德超出眾人之上。

【一曝十寒】

【出處】「雖有天下易生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

曬一天,凍十天。比喻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用功少,荒廢多。

【自暴自棄】

【出處】「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

自己輕視並糟蹋自己,甘於落後。

4

調整詞序,整理詞義

調換原文字詞順序,整理詞義定型為成語,有的成語是對原文要義的歸納總結或是推衍發揮。

【揠苗助長】

【出處】「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公孫丑》)

把苗拔起,以幫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杯水車薪】

【出處】「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告子》)

一杯水救不了一大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知人論世】

【出處】「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萬章》)

原指為了了解歷史上的人物而論述有關他的時代背景。後來泛指鑑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茅塞頓開】

【出處】「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盡心》)

一下子心裡開了竅。比喻豁然領悟了某個道理,或者得到了某種知識。

【習焉不察】

【出處】「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

習慣於某些事物,就覺察不到當中的問題。

【救民水火】

【出處】「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滕文公》)

把民眾從深重的災難中解救出來。

—《END》—

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相關焦點

  • 這25個成語源於《孟子》,你都知道嗎
    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孟子》,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意蘊深刻而又生動形象的成語。專心致志、緣木求魚、出類拔萃、茅塞頓開……這些成語可都是來源於《孟子》,你知道這些成語是怎麼從原文中提煉出來的嗎?一起了解下! 一、截取原文,直用原義 源自《孟子》的成語,大都是直接從原文中截取而成,而且詞義沒有太大改變。
  • 這50個成語來源《孟子》,智慧而深刻,看看出自哪句話
    《孟子》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 經典 來自《論語》中的30個成語典故,看看源於哪句話
    學而不厭、名正言順、見賢思齊、成人之美……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處事等方面。你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句話嗎?一起學習下。 孔子適應時代的發展,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建立了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論。
  • 關於孟子的13個成語故事
    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
  • 孟子怎樣看待堅持?成語「一曝十寒」解讀
    我第一次對於「堅持「這個詞的認識,是源於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本來,按照正常這道題應該能考到我,不過,被我「成功」地躲過了。因為中學教育改革,部分高級中學施行了兩年改三年的模式,我被『幸運」地留了一級,變成1984年參加高考。雖然沒參加83年的高考,但做前一年高考的考題是絕然躲不過的。
  • 小雞寶寶考考你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源於哪一位歷史人物
    :原標題:小雞寶寶考考你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源於哪一位歷史人物 今天的螞蟻莊園的題目有一定難度,今天的題目是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源於哪一位歷史人物?這是螞蟻莊園5月6日莊園小課堂的題目,小夥伴們知道樂不思蜀來源於劉禪還是劉備嗎?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之作,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為今天的成語、格言、俗語。今天收集其中常見的三十個成語,與大家共享。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假借孔子說梁惠王無果,成語被傳下來了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又有自己的發展,他主張通過仁政去統一天下,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也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王之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出自他周遊列國到魏國時。雖說孟子沒有說服梁惠王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他卻為後人留下了「始作俑者」這句廣為使用的成語。
  • 孟子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孟子這句話的本意十分正能量
    孟子這句話實則是在用魚和熊掌之取捨,來闡明自己的義利取捨觀,當義與利出現衝突,需要取捨的時候,孟子認為應該毫不猶豫選擇義。通過分析孟子思想,拋棄利,這也是孟子「大丈夫精神」的體現。這句話相對比較好理解,大意就是,魚和熊掌都是我想要的,但是兩個不能同時得到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捨棄魚,去獲得熊掌。生命和道義都是我想要的,但是如果到了必須犧牲才能維護自己的道義時,君子會毫不猶豫捨生取義。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到孟子在義與利之間的取捨。
  • 出自《孟子》的12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書中擁有很多名言警句,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這裡選了12個成語,並加以點評。1.不言而喻解釋: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淺顯。出處:《孟子·盡心上》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 來看看這25個成語你是不是經常用錯
    在日常生活裡,成語是我們經常使用的,但是使用它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勿用、錯用。今天小編盤點了25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但也經常被用錯的成語。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吧~看看你是否也用錯了1.三人成虎你是不是經常把這個詞理解為「眾人拾柴火焰高」,來表示團結?錯了錯了。
  • 【文化】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的成語,則有50個之多。【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8、此一時,彼一時【解釋】:此:這;彼:那。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
    下面就分享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原文:(選自《孟子》)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段短文的大意是:道在近旁,卻到遠處去尋求;事屬容易,卻往難處去下手。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安定了。「道在邇而求諸遠」,這是捨近求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這是舍易求難。孟子認為,無論是捨近求遠、還是舍易求難都沒有必要,而且都是極其糊塗。
  • 出自《孟子》的成語(二)
    《晉書·孫楚傳》:「莫不借地利人和以建功業,貴能以義平暴,因而撫之。」 24、獨善其身:獨:唯獨;善:好,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舊唐書·牛仙客傳》:「仙客既居相位,獨善其身,唯諾而已。」
  • 引出成語交待背景敘述故事 顧大朋講述《孟子》中的成語
    【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華靜實習生苗雨)為貫徹落實送文化進校園,本期《金城講堂》講座於21日在榆中縣清水學校舉辦,主講嘉賓顧大朋為現場的師生們帶來專題講座——《跟孟子學成語》。顧大朋深入淺出地講解,為學生們講述了《孟子》中以及和孟子有關的成語,為在場師生呈現豐盛的文化大餐。顧大朋首先引出她要講的成語,「孟子善於辯論,能夠通過交流來改變別人的思想,當別人問孟子怎樣才能善於辯論呢,孟子說道,吾善養浩然之氣也。那麼孟子是如何養浩然之氣的呢?他就講了揠苗助長的故事。」
  • 一天一個成語·一傅眾咻.倒數第2段孟子說君王左右都不是好人
    【成語出處】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齊也,不可得矣。」【成語典故】孟軻,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主要繼承者,有「亞聖」的美稱,人們尊稱他為孟子。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8、此一時,彼一時 【解釋】:此:這;彼:那。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 五十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8、此一時,彼一時【解釋】:此:這;彼:那。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9、簞食壺漿【解釋】:食:食物;漿:湯。
  • 這7個成語很多人都誤解了,看看你知道幾個!
    而成語,作為中文的一大精髓所在,現在,也廣泛的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不過,還是會出現大多數人望文生義的理解,造成了許多成語的誤用。      本指「天氣轉涼」;後人竟望文生義,愣說成「盛夏時節,天上下火」——為啥天太熱?原來「太有柴」了。      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孟子》的智慧!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都是精華!
    《孟子》的智慧!《孟子》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作為孟子的集大成智慧集,用來給孩子起名怎麼樣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出自《孟子》中的寶寶名字。喜歡可以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