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目中,語文課應該是一個凸透鏡,能夠將陽光聚焦在一點上,然後在學生心中點起一把火。
而教師備課過程,就是尋找聚焦點的過程。
語文教師的備課是怎樣一個過程呢?
我以為,語文教師備課可以分為三步:了解文本內容、確定教學內容、整合課堂內容。
以《富貴不能淫》為例。
《富貴不能淫》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內容為孟子與縱橫家的信徒景春談論「何為大丈夫」的問題。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不應以權勢高低論,而是能在內心中穩住「道義之錨」,面對富貴、貧賤、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時,都能堅持「仁、禮、義」的原則,以道進退。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可以說光耀千秋,在歷史上曾是無數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語文教師備課,首先應該弄清楚的是這篇文章在寫什麼。《富貴不能淫》是一篇文言文,字、詞、句、篇的翻譯也是教師需要弄懂的。
可是,明確文本內容還不夠。因為這些內容還不能說是教學內容。
李海林說:「語文教材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種潛在存在。在語文教材中,既存在著教學的內容,也存在著非教學的內容。」
比如,這篇文章所有的字詞是否都需要強調?最重要的字詞是哪些?掌握到什麼程度?……
另外,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寫了什麼」,還要教「怎樣寫的」。
那麼這篇文章怎樣寫的呢?類比論證要不要講?對比論證要不要講?駁論要不要講?排比句式要不要講?……
以上這些就是在確定教學內容的時候,需要仔細研究的。
確定教學內容,實際上也就確定了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我以為,《富貴不能淫》的教學目標可以有三個:
1、學生能夠準確翻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誠、之、冠、由、淫、移、屈等。
2、能夠理解類比與對比的說理方式。
3、能夠感受「大丈夫精神」以及孟子文章的「浩然之氣」。
其中第二個目標是重點,第三個目標是難點。
儘管確定了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但備課並沒有結束,還有最重要的一步:課堂內容的整合。
教學內容不就是課堂內容嗎?
不是的。
打個比方,教學內容是精挑細選之後的食材,課堂內容就是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餚。教學內容必須被整合為課堂內容,才能成為學生的學習內容。
課堂內容的整合方式多樣,正如有老師說的,有橫向整合,有縱向整合。但以我的經驗來看,如果想上一節真正的好課,無論是縱向整合,還是橫向整合,都必須有一個「聚焦」的過程。
那麼,《富貴不能淫》怎麼聚焦?
我找到了一個字,那就是「獨」。
整節課三個環節:
環節一:對話
這個環節以小組表演為主,兩位同學分別扮演景春與孟子,要求加上必要的稱呼,鼓勵創意表達。本環節主要是通過翻譯做好預熱和鋪墊。
環節二:組話
怎麼組話?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一個是能否刪一段,即能否刪除有關「妾婦之道」的論述。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妾婦之道」與公孫衍、張儀等「小人之道」的類比關係。
一個是能否換一句,即能否將「得志,與民由之」與「不得志,獨行其道」調換順序。這樣自然引出,本文的重點不是強調大丈夫「得志」的情況,而是「不得志」的選擇。
實際上,在歷史上,多數的仁人志士都是不得志的,但儘管「英俊沉下僚」,他們仍然堅守這「仁、禮、義」的信仰,不向富貴行,為因貧賤苦,更不向權勢低下高貴的頭顱!他們,「獨行其道」!
由此引出第三個環節:悟話
師:既然孟子也是不得志的,那麼你有沒有從景春的話中聽出一點別的意思?
生:老師,我覺得景春是在諷刺孟子。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根據課下注釋,景春也是縱橫家,他讚美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他們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言外之意就是問孟子,你能做到嗎?做不到就不是大丈夫!
師:你的解讀很有意思。確實,以文字形式躺在課本上的對話,已經失去了對話時的表情、語氣、意味,我們必須要將其還原到歷史現場,才能準確把握它。按照你說的,景春是在諷刺孟子,那麼孟子怎麼做的?
生笑著喊:懟回去!
師:怎麼懟的?
生: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師:我聽出了孟子的質疑!
生: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師:我聽出了孟子的憤怒!
生: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師:我聽出了孟子對大丈夫的推崇!
生: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師:我聽出了孟子對公孫衍、張儀等人的不屑!
師:你們讀得真好!下面讓我們一起替孟子懟回去!
生齊讀: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師:孟子不得志為什麼還是大丈夫?
生:因為孟子儘管不得志,仍然「獨行其道」!
師:你覺得對大丈夫來講,哪個字最難得?
生:是「獨」這個字。
師:「獨行」的大丈夫,可能會經歷什麼?
生:孤獨
生:寂寞
生:諷刺
生:冷言冷語
生:貧窮
生:苦悶
師:確實,「獨行」的大丈夫會經歷很多的苦難和挫折,那麼支撐他「獨行」的力量又是什麼?
生:要有思想的力量
生:要有強大的內心
生:還要有信仰
師:孟子認為,獨行其道的大丈夫的信仰是什麼?
生:仁、禮、義
師:因為他們有信仰,所以他們……
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師:是的,在我們歷史上,有太多不得志的仁人志士,他們就是靠著孟子這句話的安慰和鼓勵,獨自行走在正義的道路上。
他們踽踽獨行,
他們特立獨行,
他們遺世獨立,
他們獨善其身,
他們眾醉獨醒,
他們千古獨步,
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