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有聲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021-02-07 孟子研究院

這一章是要點明孟子理想中的知識分子應該具有什麼樣的人格。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景春,按照趙岐的註解,就是縱橫家。戰國時期有許多縱橫家,蘇秦、張儀是當時的兩大縱橫家。蘇秦把其他國家聯合起來,掛六國相印,目的是要對付秦國。後來,秦國越來越壯大,蘇秦的合縱派失利,連橫派出來了,張儀出來了。《孟子》沒有提到蘇秦。有一些專家說:因為孟子那個時代,蘇秦已經沒有勢力了,或者說蘇秦已經死了,所以《孟子》沒有提到蘇秦。公孫衍的另外一個名字叫作犀首,6·3「周霄問曰」章暗含一個與他相關的小故事,我們到時再講。

景春是一個不太有名的縱橫家。他問孟子: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大丈夫嗎?因為他們「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公孫衍、張儀只要一發脾氣,天下所有的諸侯都會嚇得膽戰心驚。一旦他們不發脾氣,天下就會變得太平無事。公孫衍、張儀的氣勢很大,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這樣的人應當是大丈夫。「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但是,在孟子看來,公孫衍、張儀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稱得上大丈夫呢?

然後,孟子對景春說:「子未學禮乎?」你沒有學過禮嗎?下面這段話,我們可以按照五倫中的「夫婦有別」——把它變為「男女有別」——來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就是男孩子行成年禮的那一天,父親會教育他。「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就是女孩子出嫁的那一天,母親反反覆覆對她說一些知心話。「往送之門」,母親把女孩子送到大門口,因為迎親的隊伍就在門外面了。「戒之曰」,母親語重心長地叮囑這個女孩子。叮囑什麼呢?「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女兒,你馬上要嫁到你婆婆家裡了。你一定要謹慎小心,就是「必敬必戒」;一定要「無違夫子」,就是不要違抗你的丈夫。

這裡先談到「丈夫」,後談到「女子」,關鍵落在「必敬必戒,無違夫子」這句話上。孟子把它歸結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把順從當成自己的原則,這是為人之妻的道理,這是為人之妻該做的,這是一種解釋。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唯唯諾諾,這隻有那些女人,只有那些小家子氣的女人,才會這麼做。第一種解釋應該是母親說的真心話,第二種解釋比較貶義,這兩種解釋我們可以並行不悖。

前面講「以順為正者」是妾婦之道。下面要講的是丈夫之道,它的影響力特別大。

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寬廣的房子裡,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廣闊的大路上。按照孟子的思想,這句話包含了仁、禮、義三個概念。天下最寬廣的房子是什麼呢?就是仁。《論語》有一篇叫作《裡仁篇》,開篇是孔子說的「裡仁為美」(《論語》4·1),我住在仁裡面,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孟子也引過孔子這句話(3·7)。所以,天下最寬廣的房子是仁,天下最正確的位置是禮,天下最廣闊的大道是義。我要住在「仁」這座天下最寬廣的房子裡,我要站在「禮」這個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我要走在「義」這條天下最廣闊的大路上,這就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含義。

孟子經常說:仁是一座房子,它的門是什麼呢?就是禮。門前有一條路,它是什麼呢?就是義。後人把它慨括為「禮門義路」。昨天我又去看了「兩孟」(孟廟、孟府),進一步理解了「禮門義路」的深刻意義。一個人必須生活在仁、禮、義之中,跟仁、禮、義為伍,住在它的房子裡,站在它的位置上,走在它的大路上。

對於很多人來說,既有得志的時候,更有不得志的時候。孟子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志向能夠實現的時候,就帶領老百姓好好幹;志向不能夠實現的時候,就一個人堅持自己該堅持的東西。我們的一生,有得志的時候,有不得志的時候。假設你得志的時候就飛揚跋扈,人們是看不起你的;假設你不得志的時候就灰心喪氣,人們會更看不起你。所以,孟子採取的策略是:得志的時候,跟大家好好幹;不得志的時候,要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理想。

下面這句話極其有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丈夫」這個詞在《孟子》中時常出現,並有很多搭配,比如「丈夫」(5·1,6·2,6·3)、「小丈夫」(4·12)、「大丈夫」(6·2),還有「賤丈夫」(4·10)。孟子這裡真正確立了「大丈夫」的定義。「富貴不能淫」,不能淫什麼呢?現在有一大堆金銀財寶、一大群達官貴人在我面前,但我的心不為之所動,再多的金銀財寶、再大的達官貴人也不能讓我心旌搖蕩,這就是「富貴不能淫」。我再貧困潦倒、地位卑微,我心裡的志向也毫不改變,這就是「貧賤不能移」。別人再有權有勢、再威逼利誘,但我始終保持我的氣節,絕不動搖我的氣節,這就是「威武不能屈」。面對富貴,我的心很堅強;面對貧賤,我的志很堅強;面對威武,我的節很堅強。這就是大丈夫,這就是大丈夫的精神風貌!

我這樣解釋孟子這句震爍千古的名言,其實我已經知道:面對這15個字或者21個字,任何用白話文做出的解讀,都不足以傳達它真正的內涵、真正的精神。因此,直奔原文來激勵我們自己,是最好的。

古人說人生有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是《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說的。後來,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7)也引用過這句話。立德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立德,就是我們要建立自己的道德,讓我們道德起來。立功,就是我們要在社會上建立一定的事業,要有自己的事業。立言,就是我們要把自己的思想體會、文化創造留傳下來。這是立「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跟孟子講的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兩者的聯繫,我覺得就在它們都強調立德;但「三不朽」沒有把大丈夫那種真正的浩然之氣展示出來,這是兩者的區別。後來很多思想家研究《孟子》,就有所發揮。這裡我想提到魏源(1794—1857)。古人講「三不朽」,但魏源提出了「四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還要立節。要有節氣,要有節操,就是要立節。魏源把立節也作為人生之不朽來追求,可見他深深地把握了孟子「大丈夫」的基本精神。魏源在「開眼看世界」之前,也對《孟子》有過很多研究。魏源彰顯「立節」,是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密切相關的。

6·2這一章,從知識分子與政治的關係看,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立場或者兩條不同的路線:一方是公孫衍、張儀那種知識分子,另一方是以孟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我們怎麼區分它們呢?其實還是要落實到6·1講的義利之辨。對於知識分子與政治的關係,孟子是從道義的角度來看,公孫衍、張儀是從利益的關係來看。錢穆(1895—1990)先生的《國史大綱》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做過分類。其中,孟子這一派知識分子被稱為義仕派,公孫衍、張儀這一班知識分子被稱為祿仕派,這是最有鮮明對比的兩派。能夠支持孟子這一派鐵肩擔道義的,就是大丈夫的精神人格、精神風貌。

所以,我們今天回想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回想起「大丈夫」的精神風貌,一定要體會到:它既是孟子對做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所提出的要求,對做一個真正的人所提出的要求,更是孟子對做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所提出的要求。

相關焦點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大丈夫--《孟子》的教育智慧(連載56)
    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 學習用典|(66)信念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013年3月1日《在中央黨校建校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
    一般來說,我們把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看作大丈夫,那麼在孟子眼裡,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其實,「大丈夫」是孟子學說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提出了他對大丈夫的要求,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富貴不能淫》中,「此之謂大丈夫」的「此」指代的原句是哪句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富貴不能淫》教學設計
    』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 部編八上《富貴不能淫》教學設計
    【交流點撥】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師播放示範朗讀錄音,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Ppt104.翻譯重點句子。
  • 語文試講:《富貴不能淫》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孟子認為大丈夫應該具備哪三個條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這三個條件位置能否顛倒,為什麼?(不能顛倒,對應著大丈夫本質「仁 禮 義」)3.齊聲朗讀課文。
  • 《富貴不能淫》知識點複習+試題精練
    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大丈夫。三.表格思維導圖㈡理解性默寫⑴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⑵大丈夫的處世態度: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⑶大丈夫的操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⑷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話與這句話的意思相近?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 初中必背古詩文及翻譯之《富貴不能淫》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
  • 語文說課 | 17學員《富貴不能淫》音頻示範+教案+說課稿
    《富貴不能淫》是孟子的經典之作,它闡述了大丈夫應有的優秀品質,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觀點,文章感情強烈、文採斐然,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二、說學情我面對的是八年級學生。內容二:「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裡我會先帶領學生整體感知本句話的意思,然後找學生回答此句運用對比、排比的寫作手法。通過提問,本句還有什麼特別之處?找出本句關鍵字,「仁、禮、義」。接著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個字和大丈夫有何關係?師生共同補充中明確,大丈夫的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禮、義的堅守。
  • 《富貴不能淫》:孟子的「獨」
    以《富貴不能淫》為例。      《富貴不能淫》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內容為孟子與縱橫家的信徒景春談論「何為大丈夫」的問題。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不應以權勢高低論,而是能在內心中穩住「道義之錨」,面對富貴、貧賤、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時,都能堅持「仁、禮、義」的原則,以道進退。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可以說光耀千秋,在歷史上曾是無數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語文教師備課,首先應該弄清楚的是這篇文章在寫什麼。
  • 人教版八年語文上冊學習資料:《孟子三章》之二《富貴不能淫》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原文:《富貴不能淫》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孟子》淺賞
    孟子師從子思之門人,子思的父親孔鯉,孔鯉是孔丘的兒子,可見學的根紅苗正儒門正學。孟子思想的核心,講的是義,有義的人,就是大丈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春秋時期,禮樂崩壞,「《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 孟子的「大丈夫」「妾婦之道」應該怎麼教【155】
    那是道文言文閱讀題,選文為《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中國大丈夫(新時代楷模)
    《孟子·滕文公下》中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兩千年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湧現出了無數踐行這一人生信條的仁人志士。2018感到中國年度人物頒獎晚會現場。富貴不能淫。「淫」在古漢語中有「過分」的意思。一個人富裕了,不應該整天想著吃野生動物,不應該衣櫃滿了還到淘寶上去買衣服,不應該家裡存著幾臺汽車等著輪番上街去汙染空氣……馬旭、顏學庸夫婦真正地做到了「富貴不能淫」。馬旭出生於黑龍江省木蘭縣。她十五歲參軍,二十八歲以軍醫身份加入空降兵部隊。
  • 古人讚美「大丈夫」的4句話,充滿詩情畫意,讀罷神清氣爽
    大丈夫,常常用來指代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提及「大丈夫」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句話。從古至今,人們對大丈夫都讚美有加。下面所提及的古人讚美「大丈夫」的4句話,充滿了詩情畫意,相信你讀後一定心情大悅,神清氣爽。
  • 何謂「大丈夫?」
    中國人誇獎一個人的時候,經常說「大丈夫頂天立地」,鼓勵一個人的時候,經常說「大丈夫能屈能伸」,那,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是「大丈夫」呢?《漢書》中也說,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就是指人人都要盡職盡責,一個成年男子懶惰不耕種,就會挨餓,一個成年女子懶惰不紡織,就會因此挨凍。由此,夫和女對應,慢慢就變成了夫君,成為女子對配偶的稱呼。
  • 十句經典古語,道出古人的處世智慧!
    【譯文】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這相反。【譯文】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