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大丈夫」「妾婦之道」應該怎麼教【155】

2021-02-15 馮繼有

「2020年廣東中考語文試題竟然宣揚性別歧視,太可氣了」,有人批評說。

那是道文言文閱讀題,選文為《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試題共有三問。前兩問有關文言詞句的解釋翻譯,第三問涉及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選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標準」。

 

又是「大丈夫」,又是「妾婦之道」;說女子不能違背丈夫,要以順從為正道。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嘛。

 

其實,試題的選文就是教材的課文,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第二章,編入了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2課《〈孟子〉三章》。

課文後思考探究有這樣一問,「在孟子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與中考試題的第三問是一樣的。

 

追根溯源,如果要打宣揚性別歧視的板子,不應打中考語文的出題人,而要打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者。

教材編寫者也會很委屈,古人的思想當然會有時代局限,孟子歧視女性不等於教材宣揚歧視女性。

 

這話在理。「宣揚性別歧視」的批評確實不妥。

不過,面向初中生的語文教材,選文內容包含如此強烈的性別歧視,教材編寫者應當通過注釋說明幫助學生辨析,明確對歧視女性說「不」。

可惜,教材中沒有任何這樣的文字提示學生。

僅僅在《教師教學用書》略有提及。討論如何理解《富貴不能淫》中的「妾婦之道」時,分析指出是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諷刺縱橫家與出嫁的女子一樣只會「順從」。順帶輕描淡寫地提了一句,「孟子以『妾婦之道』作比,是建立在當時婚姻中婦女地位低下的社會現實基礎上的,這一點是毋庸諱言的」。

 

缺乏性別敏感,忽視性別平等教育,這樣的批評教材編寫者恐怕不能不認吧。

 

語文老師倒是可以利用教材課文上一節性別平等教育的融合課。融合點就選《中山市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指導大綱》中擬定的初中學習任務,「4.19 認識歷史進程中的性別文化變遷」。

一方面,結合理解孟子的「妾婦之道」,幫助學生了解出嫁從夫,「以順為正」的傳統性別文化對女性的壓迫。

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突破性別刻板印象,進而認識到如今的女性同樣可以成為孟子的「大丈夫」。所謂丈夫氣概,應當是不分性別的民族精神。

 

經典往往精華與糟粕並存。有糟粕當然也可以入選教材,但需要提供相關背景信息,幫助學生認識其糟粕。只要處理得當,糟粕不僅不是壞事,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繼續深入辨析,《富貴不能淫》的問題又何止是性別呢。

孟子的文章雄辯滔滔,很有氣勢,卻往往缺乏邏輯,《富貴不能淫》也是如此。

 

縱橫家相當於今天的外交家,折衝樽俎,對社會同樣是有貢獻的。儒家貶斥縱橫家,作為一家之言無可厚非,但也要自圓其說。

孟子為了凸顯自家是大丈夫,將縱橫家類比為妾婦,殊不知類比用於推理往往並不可靠。

以順為正何止是妾婦之道。儒家不也同樣要求子對父孝順,臣對君忠順。

孟子說禮,將女子與丈夫並舉。「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無違夫子是順從;「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不違父命就不是順從嗎?

女子對丈夫「敬」「戒」「無違」,按孟子的邏輯,這難道不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果屈服於權威就不算大丈夫,專制之下能稱為大丈夫的,恐怕就只有君王孤家寡人了。這豈不是逼著大家都「大丈夫當如是」「彼可取而代之」。

 

氣勢如虹,邏輯如蟲。

現如今《娘炮之風當休矣》之類的文章,將某些男性類比為女性,就可以肆意貶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倒是繼承了孟子的衣缽。

 

當然,這樣的邏輯辨析應否運用於初中語文教學,另當別論。

 

【性別平等教育155】2020.7.21

相關文章

猥瑣牛郎重回語文教材,是教材編寫者想少了性別平等【125】

【性別平等教育系列5】請刪去課文《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 ——致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者兼談性彆氣質刻板化印象性格衝突?

性別衝突?——高中性別平等教育語文融合課《玩偶之家》案例評析【114】

「娘炮」之罵當休矣

再說「娘炮」之罵當休矣

【高考臨水作文】管仲的功力

相關焦點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
    一般來說,我們把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看作大丈夫,那麼在孟子眼裡,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其實,「大丈夫」是孟子學說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提出了他對大丈夫的要求,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大丈夫--《孟子》的教育智慧(連載56)
    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 《富貴不能淫》中,「此之謂大丈夫」的「此」指代的原句是哪句
    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理清孟子這段話的思路。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富貴不能淫》:孟子的「獨」
    《富貴不能淫》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內容為孟子與縱橫家的信徒景春談論「何為大丈夫」的問題。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不應以權勢高低論,而是能在內心中穩住「道義之錨」,面對富貴、貧賤、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時,都能堅持「仁、禮、義」的原則,以道進退。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可以說光耀千秋,在歷史上曾是無數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 經典有聲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一章是要點明孟子理想中的知識分子應該具有什麼樣的人格。「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景春,按照趙岐的註解,就是縱橫家。戰國時期有許多縱橫家,蘇秦、張儀是當時的兩大縱橫家。蘇秦把其他國家聯合起來,掛六國相印,目的是要對付秦國。後來,秦國越來越壯大,蘇秦的合縱派失利,連橫派出來了,張儀出來了。《孟子》沒有提到蘇秦。
  • 「大丈夫」——孟子
    孟子晚年歸鄒,專心著述、講學。孟子非常熱愛教育事業,他的言行、思想多記錄在《孟子》一書中,在這本書當中孟子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人生的三大樂趣之一,也是首次將「教」和「育」這兩個字合在一起使用。二、教育理論的基礎——「性善論」戰國時期人們對人性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了,孟子提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所以,我們也認為孟子是內發論的代表人物。
  • 每天學點國學: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原文】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孟子說:「他們怎麼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
  • 孟子:誰是大丈夫
    景春認為:「蘇秦、張儀等人一怒而諸侯恐懼,安居而天下太平,可謂是『大丈夫』了。」孟子對此極其不滿,認為:「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母親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 人教版八年語文上冊學習資料:《孟子三章》之二《富貴不能淫》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過於偏激。加封為「亞聖公」,被後世尊稱為亞聖。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 初中必背古詩文及翻譯之《富貴不能淫》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
  • 八上同步閱讀:《孟子》三章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孟子》與潤澤之道
    在接下來的一百天裡,我們將在「四部曲」APP上,共同學習另一部經典——《孟子》。在剛剛結束的2020潤澤園學習會上,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海平老師為大家現場分享了《孟子》與潤澤之道,以下是精彩內容呈現。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搬到潤澤園之後,有一次,我翻閱《孟子》一書,驚訝地發現在《孟子· 滕文公》裡竟提到了「潤澤」一詞。
  • 部編版八年級上《孟子三章》教學設計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評析】先破。接下來講孟子的反駁,他說:「這哪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複習《孟子》兩章
    著有《孟子》一書(註: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2.文章思想內容本文針對景春所謂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導儒家的仁義禮智。
  • 《微觀國學》:孟子的快樂之道
    因為孟子不僅心憂天下,他也是一個很懂音樂,對音樂有極深體極高感悟的人。孟子還說出了一個君子的三種快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敵,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大丈夫」——孟子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大丈夫」——孟子,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在教育史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儒家思想長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儒家學派當中的「孟氏之儒」是儒家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學派,被看作是孔子的嫡傳,其代表人物就是孟軻。
  • 孟子思想的歷史畫像
    如果仁義之道斷絕了,那難免就會率獸食人,率獸食人的進一步後果是人將相食,人和人互相侵害,人和人互相的摧殘,人吃人。我們看這些充滿著絕望,沉痛的,漠視性的言論,在孟子中隨處可見,所以孟子去呼喚仁政。我想我們在中學階段一定學過,孟子去見梁惠王,孟子呼喚仁政,你看他和梁惠王的那些對話,我們後面會講到,你看孟子提出的這些政治策略,有時候你會覺得。
  • 【經典金句898•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經典金句898•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出處】《孟子·盡心上》【案語】很多人見到位高權重的人就會感到畏懼,是心裡自認為比他們卑下。我們聽聽孟子是怎麼說的: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