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廣東中考語文試題竟然宣揚性別歧視,太可氣了」,有人批評說。
那是道文言文閱讀題,選文為《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試題共有三問。前兩問有關文言詞句的解釋翻譯,第三問涉及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選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標準」。
又是「大丈夫」,又是「妾婦之道」;說女子不能違背丈夫,要以順從為正道。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嘛。
其實,試題的選文就是教材的課文,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第二章,編入了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2課《〈孟子〉三章》。
課文後思考探究有這樣一問,「在孟子心目中,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與中考試題的第三問是一樣的。
追根溯源,如果要打宣揚性別歧視的板子,不應打中考語文的出題人,而要打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者。
教材編寫者也會很委屈,古人的思想當然會有時代局限,孟子歧視女性不等於教材宣揚歧視女性。
這話在理。「宣揚性別歧視」的批評確實不妥。
不過,面向初中生的語文教材,選文內容包含如此強烈的性別歧視,教材編寫者應當通過注釋說明幫助學生辨析,明確對歧視女性說「不」。
可惜,教材中沒有任何這樣的文字提示學生。
僅僅在《教師教學用書》略有提及。討論如何理解《富貴不能淫》中的「妾婦之道」時,分析指出是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諷刺縱橫家與出嫁的女子一樣只會「順從」。順帶輕描淡寫地提了一句,「孟子以『妾婦之道』作比,是建立在當時婚姻中婦女地位低下的社會現實基礎上的,這一點是毋庸諱言的」。
缺乏性別敏感,忽視性別平等教育,這樣的批評教材編寫者恐怕不能不認吧。
語文老師倒是可以利用教材課文上一節性別平等教育的融合課。融合點就選《中山市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指導大綱》中擬定的初中學習任務,「4.19 認識歷史進程中的性別文化變遷」。
一方面,結合理解孟子的「妾婦之道」,幫助學生了解出嫁從夫,「以順為正」的傳統性別文化對女性的壓迫。
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突破性別刻板印象,進而認識到如今的女性同樣可以成為孟子的「大丈夫」。所謂丈夫氣概,應當是不分性別的民族精神。
經典往往精華與糟粕並存。有糟粕當然也可以入選教材,但需要提供相關背景信息,幫助學生認識其糟粕。只要處理得當,糟粕不僅不是壞事,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繼續深入辨析,《富貴不能淫》的問題又何止是性別呢。
孟子的文章雄辯滔滔,很有氣勢,卻往往缺乏邏輯,《富貴不能淫》也是如此。
縱橫家相當於今天的外交家,折衝樽俎,對社會同樣是有貢獻的。儒家貶斥縱橫家,作為一家之言無可厚非,但也要自圓其說。
孟子為了凸顯自家是大丈夫,將縱橫家類比為妾婦,殊不知類比用於推理往往並不可靠。
以順為正何止是妾婦之道。儒家不也同樣要求子對父孝順,臣對君忠順。
孟子說禮,將女子與丈夫並舉。「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無違夫子是順從;「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不違父命就不是順從嗎?
女子對丈夫「敬」「戒」「無違」,按孟子的邏輯,這難道不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果屈服於權威就不算大丈夫,專制之下能稱為大丈夫的,恐怕就只有君王孤家寡人了。這豈不是逼著大家都「大丈夫當如是」「彼可取而代之」。
氣勢如虹,邏輯如蟲。
現如今《娘炮之風當休矣》之類的文章,將某些男性類比為女性,就可以肆意貶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倒是繼承了孟子的衣缽。
當然,這樣的邏輯辨析應否運用於初中語文教學,另當別論。
【性別平等教育155】2020.7.21
相關文章
猥瑣牛郎重回語文教材,是教材編寫者想少了性別平等【125】
【性別平等教育系列5】請刪去課文《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 ——致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者兼談性彆氣質刻板化印象性格衝突?
性別衝突?——高中性別平等教育語文融合課《玩偶之家》案例評析【114】
「娘炮」之罵當休矣
再說「娘炮」之罵當休矣
【高考臨水作文】管仲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