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金句898•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2021-03-01 乾坤坎離

編者按:【經典金句】裡的這些句子,是上千年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最優秀的那些人們反覆讀過的;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們的列祖列宗們反覆讀過的。何為「道」?前人反覆走過的路,就是道。所謂不離道,沿著道走,就是這個意思。

【經典金句898•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出處】《孟子·盡心上》

【案語】很多人見到位高權重的人就會感到畏懼,是心裡自認為比他們卑下。我們聽聽孟子是怎麼說的: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的這句話成為我們經典金句第898句,意思是:如果你向位高權重的人進言,就要藐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裡。孟子說:位高權重的人很多方面的做法,其實都是讓人看不起的,比如:高大巍峨的辦公樓宇殿堂;奢侈的宴席和圍繞在身邊的成群美女;出行時前呼後擁、車隊迎送等等。他們這些位高權重的人所做的,恰恰都是我所瞧不起的。我所做的是符合古代聖賢制度的,所以,我為什麼要怕他們呢?

   在「經典金句237」裡有孟子對大丈夫的表述,這是繼《公孫丑上》裡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之後,孟子留給中華民族後世子孫的又一人生格言。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縱千百年都是頂天立地的有尊嚴的人。

【原文】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榱cuī,房椽子,這裡指「屋簷」)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譯文】

    孟子說:「向位高權重的人進言就要藐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裡。他們殿堂臺階數丈高,屋簷幾尺寬,如果是我,不會這樣做;他們面前食物擺滿一丈見方的地方,侍候的姬妾幾百人,如果說我,不會這樣做;他們飲酒作樂,驅馳田獵,隨從的車子千百輛,如果是我,不會這樣做。他所做的,都是我絕不會做的;我所做的,都合乎古代聖賢制度,我怎麼會怕他們呢?」

「經典金句」印章為專屬印章,有版權,他人請勿使用。

(中國文化書院王守常院長題字)

編者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現任中國文化書院秘書長、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什剎海書院教授、伏羲智庫兼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開卷有益讀《孟子》,十句道盡人生事
    有"亞聖"之稱一代儒家宗師的孟子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一些言論我們今天看了也是受益匪淺的。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譯文】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出自《孟子·盡心上》。【譯文】天下有道時,有為了求道而獻出生命的人;天下無道時,有為了捍衛道而獻出生命的人。5、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出自《孟子·盡心上》。【譯文】智者無所不知,但是急於知道的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 孟子名言精選及翻譯
    ——孟子【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12)仁者無敵。——孟子【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孟子》的精華15句: 要是早幾年看到就好了!
    至大至剛的的浩然之氣是一種智慧之氣、修養之氣,孟子的浩然正氣應該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根本,成功之動力,正如雨果所說:「人有了物質才能夠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夠生活。」5、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 經典音頻---《孟子》.盡心上、下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孟子曰:「伯夷闢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闢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 知言,知也;養氣,行也||行其庭先生《孟子》講義(15)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何謂知言?」
  • 【經典誦讀】《孟子,告子上》全文
    《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其學生告子(一說是墨子的學生)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和《論語》類似;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註:今人常習慣性地將性善與性惡相對,事實上,持性惡論的是荀子,年代晚於孟子,本篇是孟子與告子的爭論,不涉及荀子的性惡說。
  • 國學經典名家鑑賞|莫道文化高山仰止,她長在我們心底從未走遠
    香港內地大家帶你領略《經典之門》,從今天起做一個有文化的人讀經典的好處是什麼?文本可靠!魯迅說過讀書是一種冒險,為什麼?孟子論述人之性善的理論依據,他說:「仁義禮智根於心」,肯定人之道德意識乃由內省而非外爍,每個人只要充分發展生 而具有的「良知」「良能」,就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 「大丈夫」。正因為對於「人之可完美性」的充分肯定,所以孟子主張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心靈的喚醒」的過程。所謂「教育」並不是一種由外而內的灌輸,反而是一種內向反省的喚醒的事業。
  • 孟子名言名句精選譯文
    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富貴不能亂了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節,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6.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譯文:向諸侯進言,就得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裡。
  • 閱讀《孟子》的基本認識——道性善
    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樣的概念,是來自於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4]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 精選|孟子名言57句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綿襖穿了。
  • 孟子「浩然之氣」淺釋
    「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
  • 《孟子·知言養氣》原文及譯文
    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剌萬乘之君若剌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捨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捨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捨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經典金句546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出處】:《禮記·大學》 【案語】:所謂「大學」,是成人之學、大人之學、做君子之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本條經典金句是《大學》開篇開宗明義的第一句,所以非常重要。「大學之道」,講的就是如何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 《孟子》全文和音視頻
    《孟子》--蔡志忠經典動畫視頻孟子名言節選每天朗讀十分鐘讓讀書成為家庭文化一部分·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裡,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鈕則圳:朱子「道心人心說」新探——與孟子「人禽之辨」比較
    以往學界對於朱子道心人心說的研究並未注意到其與孟子視域下的「人禽之辨」問題具有緊密關聯:道心人心「雜於方寸之間」的關係與孟子所言人禽間的「幾希」差別具有極強的相似性;道心人心實質上可對應於孟子所言「大體」「小體」;道心人心說與人禽之辨都可以導向道德選擇以及成聖工夫的問題。明晰朱子「道心人心說」與孟子「人禽之辨」的關聯性,可以為我們研究道心人心問題提供更為多元的思考維度。
  • 【經典金句·禮記系列315】: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經典金句·禮記系列315】: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出處】:《禮記・曲禮下》【案語】:本條經典金句的意思是:求醫問藥時。要慎重,並給出了一個慎重選擇的方法,《禮記正義》曰:凡人病疾,蓋以筋血不調,故服藥以治之。其藥不慎於物,必無其徵,故宜戒之,擇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是慎物調齊也。
  • 汪朗:食之兩端_文化頻道_財新網
    這一派先秦已有之,亞聖孟軻便曾做過報導:「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其大意為,遊說諸侯,就要輕視他,不把他的高高在上放在眼裡。
  • 【高中必背古詩文】《孟子》一則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
  • 孟子「知言養氣」讀書筆記
    (焦循引毛奇齡之說甚為通透,他認為告子唯恐求心即動心,可是心不能不動,說不動便是入了道佛。)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在孟子看來,不動心並不算太大的難事。北宮黝、孟施捨都是守勇氣的典範。主張義外說的告子亦能做到先孟子不動心。其不動心之道集中體現在「不得於言,勿求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