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浩然之氣」淺釋

2021-02-18 22號公館


孟子與公孫丑討論動心問題後,說及「浩然之氣」,現在先將其有關言論摘錄於下。

「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

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其意義究屬如何?用現代語來解釋,很可解釋為偉大人格在形體上的表現。人格,只是自己所能意識,不是他人可得而見可得而聞的,及其表現於聲音容貌或態度上,便可見可聞而為眾人所共知了。所以「浩然之氣」是偉大人格對外的發表,使原屬不可知覺的化而為可知覺的,使原屬抽象現象的化而為具體現象。

現在先從氣字說起。氣,孟子自作解釋道:「氣、體之充也」,意皍氣是充滿在形體上的,亦皍氣是表現在形體上的。趙岐復為之解釋道:「氣、所以充滿形體為喜怒也」,意皍氣是用以在形體上表現心中的喜怒的。趙注於孟子自己所說的「體之充也」外,加上「為喜怒也」,把氣字的意義解釋得更明白了。依此解釋,氣、皍是現代語所說的表情。心中快樂,在形體上皍表現出喜色與笑聲。心中憤恨,在形體上皍表現出怒容與惡聲。心中舒泰,則態度安詳,心中不安,則態度侷促。這些表情是不能自已的,心中動了感情,一定會表現出來,不容易掩飾。孟子深明此一道理,所以說:「志一則動氣」。「志」,趙注釋為「心所念慮也」,朱注釋為「心之所之」。兩家的注釋,其意義可謂相同。「一」,趙注釋為「志氣閉而為一也」,朱注釋為「專一也」。朱注曉暢而合理,今從朱注。故「志一則動氣」,意皍心有所專注,則自然而然影響形體,使之發生變化,把心中所專一念慮的在聲音容貌或態度上表現出來。

「孟子曰:『……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此,睨而不視。夫此也,非為人此,中心達於面目。』」(滕文公上)

「其顙有此」,是一種生理上的變化。「中心達於面目」,說明此一生理變化之出自心理變化。故此所說,正可為「志一則動氣」的例證。

我們平常總以為樂了才笑,悲了才哭,亦皍只知道心理上的變化之會引發生理上的變化。但亦有心理學家,作相反的主張,謂笑了才樂,哭了才悲,以生理上的變化為心理上變化的起因。事實告訴我們,表情確能影響感情,令其有所升降,愈笑則愈樂,愈哭則愈悲,忍住不笑不哭,其樂與悲亦逐漸減退而卒至消失。孟子已見及此,亦承認生理上的變化足以引發心理上的變化,所以緊接下去說道:「氣一則動志也」,並且擧「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為例證。心理上的變化與生理上的變化,可以互相影響,可以互為因果。所以孟子又主張:「持其志,無暴其氣。」「暴」,趙注云:「亂也」。朱注於離婁上篇「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下注云:「暴,猶害也」,移以解釋此處的暴字,更為曉暢。欲保持某一情緒,除了「持其志」,亦皍除了在心理方面努力外,並須「無暴其氣」,亦皍並須在生理方面不使表情受到傷害。例如欲保持恭敬,既須念念不忘恭敬,亦須力戒有害恭敬的容色,以助恭敬情緒的維持不墜。孟子此一說法,甚合心理學的學理。不過孟子雖主張志與氣互相影響,但雙方的影響作用,比較起來,似乎有些高下的分別,不是完全平等的。因為他說:「夫志,氣之帥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志既是氣的將帥,則氣只是志的士卒,志是至極的,氣只是從屬的。至極的將帥具有指揮士卒的權職,從屬的士卒,其接受指揮之得當與否,雖亦足以影響指揮的方式,究不能左右其權職。由此言之,孟子的主張,似以心理上變化之影響生理上變化為主,而以生理上變化影響心理上變化為從。

孟子又告訴我們:心理上的變化積聚既久,能使生理上的變化趨於固定,習慣成為自然。於是他人聽到其人的聲音,看到其人的容色與態度,便可知道其人的地位如何,並知道其人的品德如何。

「孟子自範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歎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吾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盡心上)

「居移氣,養移體」,皍言地位與奉養足以變易人的氣與體。王子亦是一個人,與常人沒有什麼分別,只因他的地位不同,便具有與常人不同的儀態。魯君與宋君,其性格未必相同,只因其所居地位相似,其說話聲音遂亦相似。品德尤能引起生理上的變化而使之成為固定的狀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智中正,則眸子瞭焉,智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離婁上)

品德的善與不善,都在眸子上表現出來。積善既久,則眸子永保其明,積惡既久,則眸子永失其明。所以只要聽其言,觀其眸子,其人的品德如何,便無所遁形。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離婁上)

仁義禮智,是孟子所說性的四端,是性所固有,不假外求,故說「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謂仁義禮智四端都 會在形體上表現出來,而且表現得非常純粹,不挾有絲毫雜質。這四端表現在形體的哪些部位上呢?「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見於面」,其意義甚明顯,不待贅釋。「盎於背」,依焦循孟子正義所釋,皍是顯於背。「施於四體」,依焦循所釋,皍是流於四體。合而言之,形體上任何部位,都足為仁義禮智表現的場所,亦皍仁義禮智得表現於形體上一切部位。「四體不言而喻」,朱注釋為「四體不待吾言,而自能曉吾言也」,把喻字解作能動詞,以四體為曉喻作用的主體。四體屬於物質,怎能具有曉喻作用!故按諸常識,朱注所說,似嫌不近於理。趙注釋為「口不言,人以曉喻而知之也」,把喻字解作所動詞,以他人為曉喻作用的主體,所釋似較可取。試申其意,皍言四體不能以其所表現的諄諄告人,但僅憑其表現,已為他人曉然於其所表現之為仁義禮智。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梁惠王上)


孟子看到梁惠王的容色態度,皍覺其不像備有國君所應備的品德,由此可見,僅憑對方四體上的表現,已可知道對方的品德如何。所以孟子此言,正可引以為「四體不言而喻」的一個例證。不過此一例證所證的,只是不善的一方面,沒有兼攝善的一方面。

仁義禮智「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面背與四體莫不可以表現出仁義禮智。浩然之氣,「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所以表現仁義禮智的面背與四體正是浩然之氣。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離婁上)

依孟子此一言論,仁與義是實質,智是用以認識仁與義的,禮是用以節文仁與義的。故若置重於實質以立論,言仁與義,皍可隱攝禮與智。所以孟子時常只言仁義,不一定兼舉禮智。

「孟子曰:『……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盡心上)「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所以仁與義是偉大人格的構成因素。浩然之氣所表現的,正是仁與義。所以浩然之氣,可說是偉大人格在形體上的表現。

「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

趙注釋「廣居」為「天下」,孟子既說「居天下之廣居」,於「廣居」上用有「天下」二字,則「廣居」自不應復釋為「天下」。趙注又釋「正位」為「正陽之位」,亦嫌不盡明暢。朱注云:「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與民由之,推其所得於人也,獨行其道,守其所得於己也。淫、蕩其心也,移、變其節也,屈、挫其志也。」依照朱注,則「居天下之廣居」三語,皍是「居仁由義」;「富貴不能淫」三語,是把「居仁由義」的具體實況概括地說出。所以大丈夫可說皍是偉大人格,因此,浩然之氣亦可說皍是大丈夫的氣概。


關於浩然之氣的情況,孟子有兩段說明:一為「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則塞於天地之間」,二為「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前段所說,是浩然之氣發揮於外的效能,後段所說,是浩然之氣蘊積於內的性質。浩然之氣必須「配義與道」,否則其氣便餒,不復能成為浩然之氣。此處所說的義與道,名異而實同,故下文之說「是集義所生者」,不復用及道字。偉大人格是居仁由義的,此處之所以只擧及仁,殆因律己的道德,孟子稱之為義而不稱之為仁,又因孟子以律己的道德為人格的基石。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告子上)

「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往,將殺之……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萬章下)

不受「呼爾而與之」與不屑「蹴爾而與之」,正是「貧賤不能移」。「萬鍾於我何加焉」,正是「富貴不能淫」。「非其招不往」,正是「威武不能屈」。這些自律的行為,孟子都用一個義字來稱呼。嚴格律己,不走一步邪路,才足以維持人格的尊嚴。所以律己的道德是保持人格的基石。有了鞏固的基石,再加上以仁待人,便蔚成偉大的人格。孟子於此,殆專就偉大人格的基石立論,故只說一個義字。「配義與道……是集義所生者」,其蘊積於內的,莫不是義,不雜有絲毫的非義。蘊積於內的,儘是義,故其表現於外的,亦儘是義。氣內充滿著義,便成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其大可以大到「塞於天地之間」,其剛可以剛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以浩然之氣是有待於培養的,而且是有待於善為培養的。然則善為培養的方法如何?孟子在說明浩然之氣內在性質時所說的「配義與道……是集義所生者」已提出了答案。「以直養而無害」、「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亦都說到了善養的方法。孟子的善養方法,可分兩個方面來說。在積極方面,要「以直養」,要「配義與道」,要「集義所生」。在消極方面,要「無害」,要「非義襲而取之也」,要不「行有不慊於心」。浩然之氣配著義與道,是「集義所生」,氣中充滿著義,才成浩然之氣,「無是,餒也」,缺乏了義,其氣便餒,不復成浩然之氣。所以義是源,而浩然之氣是流。要想水量豐富,必先浚深本源。源頭充實了,出水自然豐富,未有源充而流水不富的,亦未有源枯而流不竭的。孟子對於一切事情,都很著重本源的充實。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離婁下)


一切事情都要有本,聲聞如是,浩然之氣亦如是。養是浩然之氣的本源,故欲培養浩然之氣,應當在本源上永遠守住義,一時一刻都不敢放鬆。一切意念與行為,都充滿著義,沒有絲毫非義夾雜其間,浩然之氣自然充沛了。所以養是浩然之氣的最佳養料,非義是最可怕的病菌。「以直養而無害」,正是此種主張。

孟子此言,趙註解釋得甚為簡明,其言曰:「養之以義,不以邪事幹害之」,意皍以義養氣,不以非義傷害其氣。「行有不慊於心」,便有所傷害了。所以「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浩然之氣便要喪失而不能保持了。

「非義襲而取之也」,謂浩然之氣不是「義襲而取之」的。此語意義,不甚明顯,趙注與朱注,亦不甚曉暢。現在取趙朱二注為參考,試作臆解。「非義襲而取之也」,似與下文「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相呼應。宋人的揠苗助長,是不加灌溉以助苗的自然生長,而把苗拔高,使其露出地面的部分多了一些,造成生長的幻相。所以揠苗助長,是一種不培養本源而反傷害本源的助長,結果所屆,必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以此假想的事實譬喻浩然之氣的培養,謂若不從本源上認真地充實義,而只在表現上裝作甚合於義的模樣,是只會有害於浩然之氣而不會有益的。由此說來,「義襲而取之」疑皍襲而取義的意思,義不是襲取作用的主體,而是襲取作用的客體。動作的客體說在動詞之前而於動詞之後加一之字,孟子書中頗有其例。如離婁上篇的「所欲與之聚之」,實皍聚其所欲,並非別有所聚。故「非義襲而取之也」,意謂浩然之氣要於平素積聚內在的義以資自然流露,不可臨時襲取些義以裝點門面。臨時襲取些義以裝點門面,其所造成的氣,只是虛驕之氣。故「義襲而取之」,等於宋人的揠苗助長,亦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是應當切實戒除的。

「孟子曰:『……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公孫丑)

這是孟子批評告子的話,可引以幫助解釋「非義襲而取之也」。「不得於心,勿求於氣」,謂於心中有所不得,不於氣上求有所得。此一道理適用於浩然之氣上,皍言心中未能有得於義,不於氣上求所以貌似合義,亦皍理上既有所虧,不矯飾盛氣,一若於理無虧。

綜上所述,浩然之氣的培養、要在此氣所由生的義上用功夫,積義既充,自然發而為浩然之氣。若只在氣上用功夫,一味裝模作樣,是徒勞而無功的。「天下不助苗長者寡矣」,孟子鑑於不致力於積義而致力於飾氣的人所在多有,故發此慨歎以資深戒。

轉載:陳子文叢

相關焦點

  • 經典速讀: 《孟子》,一部充滿浩然之氣的書
    從此,小孟軻立志苦學,後來終於成為繼孔子之後最有權威的儒學大師,後世尊他為「亞聖」,他的傳世著作是《孟子》。《孟子》一書共七篇,記述孟軻的言行。《孟子》的寫作與《論語》不同,是他本人和門徒共同完成的。從體制上說,《孟子》基本上仍屬於語錄體,但較《論語》已有很大的發展。
  • 何為浩然之氣?充斥於天地之間的至大至剛的道德集義!
    這樣去養氣,不但沒有好處,而且會妨害氣的生長。」好了,看完這個對話,咱們今天就來聊聊孟子的浩然之氣的培養吧。1,浩然之氣——大勇勇氣,就是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它不僅能讓人超越平庸,走向成功,許多時候還能救人於危難之間。
  • 我善養吾浩然之正氣
    我現在就是把孟子的話儘量擴展,讓你去理解,孟子說的浩然之氣是一種非常神秘的體驗。浩然之氣並非特殊人專屬的,所有人都有,只是大多數人不是養它而是害它。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這句話很重要,這是孟子與告子的分水嶺,孟子說浩然之氣是配義與道的。什麼是義與道?
  • 《孟子》經典名言——善養浩然正氣,創造智慧人生!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最有力的的代表,被後人稱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他不同於孔子的淡泊從容,孟子屬於「激進派」,主張人無貴賤,人人平等,積極入世,彰顯自我。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讓我們用心品讀一下古聖先賢的語句,享受一下精神的盛宴,淨化一下我們的心靈,善養一下我們的浩然正氣,藉此走向智慧的人生。
  • 《孟子》十大名言,助你培養浩然之氣!
    ——《孟子.盡心上》 君子在窮困不得志時,應該堅守道德底線,保持自己的善心;當在飛黃騰達之時,應該利用自己的道德學問,利益天下更多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 面對財富地位的誘惑,不會腐化墮落;歷盡貧窮潦倒的磨難,不會改變他的操守,即使用權勢暴力相威脅,也不能讓他屈服,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孟子》與潤澤之道
    在接下來的一百天裡,我們將在「四部曲」APP上,共同學習另一部經典——《孟子》。在剛剛結束的2020潤澤園學習會上,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海平老師為大家現場分享了《孟子》與潤澤之道,以下是精彩內容呈現。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搬到潤澤園之後,有一次,我翻閱《孟子》一書,驚訝地發現在《孟子· 滕文公》裡竟提到了「潤澤」一詞。
  • 子貢是瑚璉之器,顏回有浩然之氣,孔子說顏回隨我來
    即便如此,顏回卻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我以為這是因為顏回有「浩然之氣」。顏回雖然過著「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生活,卻保持一顆「不改其樂」的心;雖然「終日不違如愚」,卻又有「聞一而知十」的悟性;又能「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顏回的精神境界真是超越了世俗,至剛至大,符合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
  • 閱讀《孟子》的基本認識——道性善
    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樣的概念,是來自於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4]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 《孟子》引人深思的十大名言,長養浩然正氣!
    點悟:在現實生活問題上,孟子的說法相當靈活。同樣是聖人,有「聖之清者也」伯夷,有「聖之任者也」伊尹,有「聖之和者也」柳下惠,更有「聖之時者也」孔子。不同的時勢,不同的應對,這就是「聖之時者也」的含義,同時也說明了孔子所處的環境的複雜多變。但也有針對此「時」字譏笑孔學者,例如魯迅就因孟子此語稱孔子為「摩登聖人」,語含不敬,令人無奈。
  • 是論命還是在「套命」?
    早前,玄善堂和大家談過「小明的算命經歷」,講到現在「師傅」的算命方法。這是在「未知」的情況下,任意發揮。不過,有時,有些「師傅」,又會在「已知」的情況下,說出一大堆「偉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命理書籍在論命時,不是按著命理法則來分析,而是在「套命」(即是「因人而論」,因著某人已知的經歷,然後套用相關的命理法則來分析,而不是按命理來印證命造。)
  • 養浩然正氣,邪不可幹也!
    這種浩然正氣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的重要源泉。2400多年前的孟子對此有過精闢論述。有人問孟子:「先生,您擅長什麼?」孟子回答說:「我善養浩然之氣。」那麼,什麼是浩然之氣?孟子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 南懷瑾老師:孟子的教學方法(時雨化之,活活潑潑)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這裡孟子說到教學方法的五個重點。第一種「有如時雨化之者」。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現在保存下來的《孟子》一書,可能是孟子學生們的筆記,記載了孟子的觀點與政治活動。是我們了解孟子思想最直接的材料。孟子生活的時代,是戰國時代學術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墨家思想與楊朱學說最為流行。墨子以宣揚孔子學說為己任,排斥楊墨。據《孟子》書中記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吾為此懼,閒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詞,邪說者不得作」。
  • 孟子的「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孟子 (約前372一前 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初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一說子思的門人)。歷遊齊、宋、滕、魏等國,終不得志,退而與其徒萬章等整理、傳授《詩經》《尚書》等經籍,闡述孔子的學說,作《孟子》七篇。
  • 解讀大學校訓中的成語典故—山東大學,分別取自孟子荀子名句
    荀子畫像氣有浩然可以用成語浩然正氣來解讀:一般用來形容一種剛正宏大的精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說是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說:「請問老師,您的長處是什麼?」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很難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說的話,首先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其次,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沒有正義和道德存儲其中,它也就消退無力了。
  • 孟子和文天祥來詮釋.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說:「很難說清楚的。那一種氣,最盛大也最剛強,以正直去培養而不加妨礙,就會充滿在天地之間。那一種氣,要和義行與正道配合,沒有這些,浩然之氣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疲軟衰竭。它是正義的思想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通過偶然的義行就能獲取的。
  • 【高中必背古詩文】《孟子》一則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
  • 《華嚴經》淺釋(289)今日學佛共修資料(編輯時間2021年2月12日)
    這位菩薩又作這樣的觀念:「我應該隨順一切諸佛,離開世間一切人所行所作。具足一切諸佛所得的法。住在無上平等的地方,平等觀察一切眾生,明白一切境界。離開一切過失,斷絕一切分別,捨棄一切執著,用善巧方便法門,出離三界的火宅。」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心恆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色,甚深智慧。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大家先要把這些內涵搞清楚,再來繼續研究孟子的這段內容。 大家都知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是孟子所提的一個政治哲學上的大原則。 在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清朝君主制度,倡建民主政體的時候,一般的政論和宣傳文字,經常引用孟子這幾句話,指稱我國古代固有的政治思想,就是民主的。
  • 王船山之「惟氣論」
    (《正蒙注》卷一)(二)理是氣之理王船山認為,虛與實是氣的兩種狀態;「虛」是氣的原始狀態,「實」是氣發用而聚結的形式。他說:「虛空者,氣之量;實者,氣之充周。」氣由原始狀態(虛)聚合而成萬物(實),萬物滅則氣復返歸原始狀態,此一由「虛」至「實」,再由「實」返「虛」的過程,就是「氣」之生化過程。所以,生化就是「氣」的本質。「氣」的生化,有一定的條理規律,就叫做「理」。王夫之說:「理即是氣之理,氣當得如此便是理。」(《讀四書大全說》卷十)「理」不是外在於「氣」的獨立存在。他說:「氣者,理之所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