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2020-12-13 一段讀歷史

孟子 (約前372一前 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初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一說子思的門人)。歷遊齊、宋、滕、魏等國,終不得志,退而與其徒萬章等整理、傳授《詩經》《尚書》等經籍,闡述孔子的學說,作《孟子》七篇。該書記載了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

孟子(選錄)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

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鹹丘蒙6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謂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日:『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

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是戰國初期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和當時一些人的爭辯以及他平時的言論。其中有些是論及文學的,有些雖然不是直接談論文學,但與文學理論批評是相通的,並對後世的文論產生了重大影響。

言辭是人品的表現,因而通過分析言辭,也就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質。孟子自稱能「知言」,即對於片面的、過分的、歪曲的和閃爍的言辭都能知道它們的蒙蔽、沉溺、叛離、辭屈理窮的實質所在。他所說的「養氣」,就是對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擴充,不斷地進行道義的積累。這樣就可以成為思想清明、品格偉大的人,善於分析與運用言辭的人。從孟子的論述中,可以體會到:「知言」的本領植根於「養氣」。可見,它們既是針對人的思想人格修養而言,也是就人的有關文化藝術修養的要求來說的。因此,對後世我國古代文論中的「養氣」說具有奠基作用。

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他首次提出了分析、理解詩義的方法論,那就是「以意逆志」。一般來說,評說詩歌,首先應探索作家作品的志意,同時也總受到評說者本人的立場、觀點、方法等的制約,因而往往是作家作品之意與評論者自己之意的結合。

與「以意逆志」一樣,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一說,也被後人理解成孟子的論詩方法。這兩種方法是相輔相成的,也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

相關焦點

  • 古詩鑑賞知識專題(1)--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孟子強調對詩歌的理解,不能只從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從全詩的基本思想出發,去領會字句的含義。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以意逆志」是人們打通自己與詩歌內容聯繫的基本手段之一。那麼,什麼叫「以意逆志」呢?  「以」,就是「用」,「意」就是心意,想法,「逆」是「迎合、揣摩」,「志」是指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寫詩的目的意圖。
  • 孟子「以意逆志」《詩》學思想再審視
    餘論        學界多有將「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並提的論述,認為兩者是孟子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文學批評原則和方法。例如有學者說:「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批評方法,不僅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與當代文學理論有著內在的契合。
  • 也談「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知人論世,即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 「知人論世」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寫文章也常會提到這個詞語(成語),但對這個詞語怎麼解釋,怎麼使用,卻有不同的說法。最近有網文談如何使用「知人論世」一詞才正確,並引了我一篇小文中的觀點,但該文觀點多有舛誤,故本文擬再談一下這個問題。
  • 教學反思09 讓文學經典之美在「知人論世」中如是綻放
    這體現了孟子的視書如友之道。「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卻不了解他們到底是什麼人,怎麼可以呢?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知人論世」,可能使作品匠心獨運的藝術魅力大打折扣。真正的經典文本不僅僅在於表達了什麼,更在於這樣的表達為什麼能深入人心。有時如果不能「知人論世」,這種表達的藝術匠心和魅力就可能被湮沒。
  • 《孟子》中的50句經典,教你大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七節》4、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節》5、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六節》6、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政治上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具仁心,施仁政;經濟上提出恢復井田制度,授田於民,輕徭役,薄賦稅,不誤農事,制民之產的富民經濟觀;性善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強調道德修養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重視道德教育和意志的鍛鍊,主張因材施教;「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知言養氣」的文藝思想影響大。《孟子》就像一座寶藏,在不同時代都熠熠生輝。
  • 知人論世在文本解讀中的辯證運用
    【摘要】文本是否需要知人論世,要視該文本的特點而定。一般而言,運用手法含蓄抒懷的作品、藏有矛盾讀來費解的作品、著意渲染言外有意的作品、植根經歷緊扣時代的作品,大多需要知人論世;直接抒情意蘊明了的作品、閒暇抒懷用於娛樂的作品、適當想像不能坐實的作品、遠離時代無關政治的作品,大多不需知人論世。
  • 知人論世的陷阱,葉嘉瑩這個大師也跳下去了
    原來大師有所依仗——知人論世。三,知人論世or裸眼讀書關於葉嘉瑩女士,百度百科上做如下介紹:葉嘉瑩,女,1924年7月出生,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第二,詩詞理解向有知人論世之說。從文學評論來說,葉先生的鑑賞雖然遠離了文本,但恰恰符合了知人論世的手段。知人即聯繫作者身世,論世即結合寫作背景。葉先生的做的完全中規中矩。
  • 讀懂《孟子》20條千古名句,受用一生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 今天,分享《孟子》最經典的的二十句話,影響了中國人千年,學會孟子的處世智慧,一生做個明白人。 1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 【益華專欄】《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學設計
    孟子的文章,長於雄辯,以前選在九年級,多從議論文的角度去教學,部編版選在了八年級,就不宜從議論文的角度去學習了。根據單元教學目標,應從整體把握入手,重在了解觀點,體會古代論辯文的特點,至於議論文的文體特徵則不宜過多強調。
  • 孟子名言精選及翻譯
    ——孟子【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詩歌鑑賞之「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以《長恨歌》為例
  • 讀懂《孟子》20條千古名句,受用一生(經典!)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今天,詩詞君要分享《孟子》最經典的的二十句話,影響了中國人千年,學會孟子的處世智慧,一生做個明白人。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不要拘泥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泥於個別詞句而誤解作品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才是懂得了閱讀作品的正確方法。  4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 《孟子》:教育的三點忠告
    《孟子》這本書中既有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也有道德品質修養的諄諄告誡,既有重水利興農桑的經濟思想,也有知人論世的真知灼見,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在個人修養之中簡略談到了教育的問題,雖然寥寥數語,著實發人深省。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
  • 五十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10、當務之急【解釋】:當務:指應當辦理的事。當前任務中最急切要辦的事。【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