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約前372一前 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初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一說子思的門人)。歷遊齊、宋、滕、魏等國,終不得志,退而與其徒萬章等整理、傳授《詩經》《尚書》等經籍,闡述孔子的學說,作《孟子》七篇。該書記載了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
孟子(選錄)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
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鹹丘蒙6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謂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日:『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
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是戰國初期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和當時一些人的爭辯以及他平時的言論。其中有些是論及文學的,有些雖然不是直接談論文學,但與文學理論批評是相通的,並對後世的文論產生了重大影響。
言辭是人品的表現,因而通過分析言辭,也就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質。孟子自稱能「知言」,即對於片面的、過分的、歪曲的和閃爍的言辭都能知道它們的蒙蔽、沉溺、叛離、辭屈理窮的實質所在。他所說的「養氣」,就是對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擴充,不斷地進行道義的積累。這樣就可以成為思想清明、品格偉大的人,善於分析與運用言辭的人。從孟子的論述中,可以體會到:「知言」的本領植根於「養氣」。可見,它們既是針對人的思想人格修養而言,也是就人的有關文化藝術修養的要求來說的。因此,對後世我國古代文論中的「養氣」說具有奠基作用。
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他首次提出了分析、理解詩義的方法論,那就是「以意逆志」。一般來說,評說詩歌,首先應探索作家作品的志意,同時也總受到評說者本人的立場、觀點、方法等的制約,因而往往是作家作品之意與評論者自己之意的結合。
與「以意逆志」一樣,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論世」一說,也被後人理解成孟子的論詩方法。這兩種方法是相輔相成的,也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