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鑑賞知識專題(1)--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2021-02-19 小軍語文驛站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宋代大詩人陸遊在給兒子傳授寫詩的經驗時,寫了一首詩《示兒》,最後兩句詩曰:「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陸遊認為:一個作家,所寫作品的好壞高下,是其經歷,其閱歷,其見解,其識悟所決定的。當然,他所說的「詩外功夫」,也不僅僅是這些,其才智,其學養,其操守,其精神等等,同樣也是詩人要想寫出好詩的「功夫」。

  欣賞詩歌,同樣功夫在詩外。提高欣賞詩歌的水平,從根本上說,最要緊的是從整體上豐富文化素養和生活經驗,培養想像、聯想能力等,然而這不是語文一門學科單獨所能完成的任務。領悟欣賞詩歌的一些規律,把握欣賞詩歌的一些方法,對於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

      (1)概念的理解:

  這個詞語最早見於《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朱熹集註:"文,字也。辭,語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意思是說,詩歌的理解,不能拘泥於一字一詞之理解,不能只顧文字之含義而損害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孟子強調對詩歌的理解,不能只從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從全詩的基本思想出發,去領會字句的含義。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以意逆志」是人們打通自己與詩歌內容聯繫的基本手段之一。那麼,什麼叫「以意逆志」呢?

  「以」,就是「用」,「意」就是心意,想法,「逆」是「迎合、揣摩」,「志」是指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寫詩的目的意圖。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意」應該指讀詩人心中的「意」,也就是說,讀詩時,我們要用自己心中的想法和理解去揣摩寫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寫詩的目的意圖。

  例如:

  漢代趙岐注《孟子》中說:「志,詩人志所欲之事。意,學者之心意也。」「人情不遠,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是為得其實矣。」

  朱熹《四書集注》中說:「當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朱自清也說:「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

  「以意逆志」為什麼可以成為閱讀古詩的通用方法之一?它的應用原理是什麼?

  但凡是人,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不論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正如趙岐所說:「人情不遠」,也就是人與人的思想情感基本是相同的。

  例如:當我們身處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桃紅柳綠、百鳥啁啾的春天時,我們自然會心生愉悅,內心歡愉無比;當我們身處百花凋零、黃葉飄飛、滿目荒涼蕭瑟的秋天時,我們自然會心生悲傷,悽涼孤寂至極。

  再如:漂泊在外的遊子,「舉頭望明月」時,必然會「低頭思故鄉」;羈旅異鄉的孤客,「每逢佳節」必然會「倍思親」。

  正因為人與人都有相同的心理感受和民族情結,我們今人才能透過詩歌的文字表面,直達詩人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心理與情感的共鳴。


      (2)基本運用:

  「以意逆志」的運用關鍵在「己意」的把握上。「己意」就是自己的心裡想法,它取決於個人的生活經歷以及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指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悟,間接經驗指的是從旁人口中得到的,或是從別人的文學作品中得來的。

  凡是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同的古詩,我們都能讀得懂;相反,對於我們從來沒有過的生活體驗的詩歌,我們無論如何是讀不懂的。這就需要我們增加生活閱歷,注意積累生活體驗與感悟。

  對於高中生而言,直接生活經驗畢竟是很少的。這就需要我們廣泛閱讀各類文學作品,把作品中的生活當成自己的間接經驗,讀得多了,自然懂得也就多了。這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要大量閱讀的原因之一。

  在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以己推人,用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

例如:    暮過山村(賈島)

     數裡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歲,邊烽不過秦。蕭條桑柘處,煙火漸相親。

  從題目上看,「過」表明這是一首羈旅詩,是詩人在傍晚時分路過一個山村時寫下的詩。

  此時,我們把自己當成詩人賈島,進入到詩歌之中。一個秋天的黃昏,詩人路過一座山村,遠遠便聞到山澗的流水聲,可見山區的寂靜悽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聽覺和視覺相結合,渲染出山村的蕭索而冷落的氛圍。

  本就荒涼寂靜,突然有怪禽在曠野上鳴叫,這就令人驚惶不安;剛好又碰上夕陽下山,山區漸漸暗黑下來,孤單的行人此時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慄。如果我們身處其中,內心定會驚恐害怕。

     初升的月亮高懸天空,烽火點燃起來,沒有越過秦地,表明這一地區平安無事,山區更顯得靜謐安寧。終於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邊種的桑柘樹和茅舍上升起的嫋嫋輕煙,內心不禁感到無比的溫暖與親切,有人家了,有煙火了,我們內心便不再孤單,不再恐懼。

  整首詩描寫詩人經過蕭疏荒涼的山區曠野,由先前的孤寂清冷、驚惶恐懼心情漸漸平靜下來,轉而產生一種歡欣喜悅的感情,內心倍感溫暖和親切。這樣,詩人的情感就產生了變化,這種情感及變化,是任何人在這種環境下都會有的,是人所共通的。因此,當我們設身處地地置於詩人的身份時,我們便有了與詩人共有的思想情感和內心感受,這樣,我們也就讀懂了詩歌了。

  還有一種「以意逆志」的方法,就是在讀詩前,假定我們是寫詩的人,用我們可能有的心裡感受,去揣測詩人可能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還是上面這首詩,當我們看完題目後,知道這是一首羈旅詩,那麼我們就猜想各種假設情況:

  假設1:暮過山村,一定是詩人自己,沒有同行者,此時人的內心一定充滿孤獨感,這是人之常情。

  假設2:詩人路過的是一個山村,人家較少,一般都很寂靜,內心會有悽清荒涼之感。

  假設3:如果這個山村悽清荒涼,經過其中,內心必定有驚恐之感。

  假設4:看到山村的人家,看到村中升起的炊煙,會勾起對家鄉及家人的思念之感。

  假設5:如果是詩人正在歸鄉途中,而這個山村正是自己的家,此時內心會生喜悅之感。

  假設6:如果詩人多年在外,此時越是歸到家門前,內心會越發不安,會對家人心生擔憂掛念之感。正如「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我們可以將這些假想和猜測一一在詩中加以驗證,凡在通過詩中的語句得以驗證到的,一定是這首詩中所要表達的。

 

  「以意逆志」是讀者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手段,但是完全以己之意來揣摩作者之志,有時會有失全面和公正,這畢竟是主觀和片面的,是不能完全準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因此,我們還必須運用另外一種思維方法,即「知人論世」。

 

     (1)基本概念:

  最早見於《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這裡所說的「人」主要指的是作家的生活經歷及思想,「世」,主要指的是作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生活。

  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孟子的這一原則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歷代文學批評家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

  「知人論世」除了能幫助我們讀懂詩歌外,還有助我們理解和把握詩歌寫作的目的和意圖,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基本運用:


  在詩歌的鑑賞考試中,「知人論世」主要有兩種情況:

  ①教材中涉及的作家。

  由於在初高中教材中學過某位作家的作品,對這個作家的思想和生活經歷有所了解,所在在涉及這類作家的作品鑑賞時,就要主動地、有意識地加以運用。

  例如:陸遊和辛棄疾的詩,表現的是詩人恢復中原的理想和志向,表達的詩人為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抒發的是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那麼在考試中出現他們的詩歌時,就要把這些背景知識自覺地運用到詩歌的閱讀和理解中。這時詩歌是不會給注釋的。

  ②教材中沒有涉及的作家,但是在閱讀和理解中必須要運用詩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思想,此時會在詩歌的後面加以注釋。凡是給這樣的注釋的,就告訴我們,在理解詩歌時必須要用到這個背景知識,而且詩人要表達的情感也必定與此有關。

  例如:   春日即事  李彌遜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註: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讀完這首詩,我們似乎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失意與惆悵,但詩人寫此詩的目的和意圖卻不甚明了,我們揣摩不透詩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下面我們來看注釋: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


  看完這個注釋,我們會豁然開朗:詩人愛國正直,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因而再也沒人來到他的家這個是非之地,他家門可羅雀,十分冷落,這真是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啊,深刻揭示了人們趨炎附勢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嘆。這樣,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了。

  而這些內容的理解,必須建立在注釋內容上,也就是「知人論世」方面上。如果不能知其人、論其世,就無法真正理解詩歌表達的主旨。

  孟子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用己意推測作者之心,才能達到與作者的情感交流和心靈的共鳴。

  王國維說:「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可解者寡矣。」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是文學作品閱讀和理解的基本思維方法之一,希望大家能夠自覺地運用,以便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家創作的意圖,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主旨。

相關焦點

  • 也談「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知人論世,即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 孟子的「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謂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日:『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
  • 孟子「以意逆志」《詩》學思想再審視
    ……孟子在將觀念形態的《詩》作為批評對象時,必然採取一種較為理性的方式,以致使得『「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批評具有了強烈的認知理性。』」 [12](P33-35)或者下此判斷:「我國古典文學作品評論的方法有兩種: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而在實際評論中我們所使用的方法又多為以意逆志。」
  • 張巍丨古典詩詞鑑賞的步驟與方法
    古典詩詞教學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進行詩詞鑑賞。因為如果能夠鑑賞的話,古典詩詞對學生來說就是一首首韻律和諧、意境優美的詩歌,藉此可以聽到古人心靈的歌唱,他們自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反之,則是與現代生活距離遙遠的枯燥文字,學生也會覺得難學難懂難記。如同所有的藝術鑑賞一樣,古典詩詞的鑑賞主要是實踐問題,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文心雕龍·知音》)。
  • 武亦姝:古詩鑑賞有「訣竅」,高中3年不扣分,這套資料你拿去
    古詩鑑賞考查的是對詩歌的感受和領悟能力,也是對我們平時積累的一個考驗。高中3年學習的古詩知識要積極用起來,用得恰到好處,就要對古詩知識進行集中歸納和整理,找到我們古詩鑑賞題常考的一些題目類型,進行考點的集中歸納。
  • 古詩鑑賞之比興手法習題練習詳解
    2020年中考語文古詩鑑賞之比興手法習題練習詳解這次課程我們來練習一下比興類的古詩鑑賞,教你輕鬆拿下古詩鑑賞。【練習】1.下列詩詞作品中,通篇運用比興象徵手法託物言志的是( )。A. 《秋興八首》(其一)B. 《早雁》C.
  • 工筆細描類古詩鑑賞實戰分析詳解
    【筆記】在第一次課程中,我們給出了工筆細描的概念,這次課程接著上次課程的內容結合具體的古詩案例來告訴大家如何對工筆細描類的古詩進行實戰賞析,教你輕鬆拿下這類古詩的鑑賞。是古詩中詩人常常使用的描寫手法之一,同時也是古詩鑑賞中常考的類型之一,其經常和白描手法進行對比考核,學生要將兩者進行基本概念上的區分。1.判斷工筆細描技法的關鍵點(答題技巧切入點)( 1)描寫是否精細,如果是具體寫細節,無法用線條簡單勾勒出來,就是工筆細描。
  • 知人論世的陷阱,葉嘉瑩這個大師也跳下去了
    同時給了源頭——節選自《唐詩鑑賞詞典》的鑑賞。「然而下一句卻忽然跌出來「未老莫還鄉」五個字,表面上是順承,而實際上卻是反撲。鑑賞的作者是葉嘉瑩大師。這一段文字讀來非常費勁,可以總結成以下幾個意思:第一,「莫還鄉」等於「要還鄉」。
  • 詩歌鑑賞之「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以《長恨歌》為例
    明確:1)總括初入宮時的美貌:「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誇張、對比,反襯)2)美人沐浴的典型細節描寫:「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顯示玉環得到了皇帝的寵幸,側面表現楊玉環美麗和嫵媚。)3)「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 博士媽媽坦言:吃透這份1-6年級古詩鑑賞(含答案),輕鬆滿分
    博士媽媽坦言:吃透這份1-6年級古詩鑑賞(含答案),輕鬆滿分!古詩文是我們人文審美智慧的結晶,學好古詩文對每一個學生都至關重要。由於古代詩歌年代久遠,大多不能領悟,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尤其是一些古詩賞析題,不是事先簡單地背誦,默寫就可以完成的。
  • 山東嘉祥縣中考二模詩歌鑑賞《少年行》,人物形象題該這樣解答
    接下來,穆老師就拿山東濟寧嘉祥縣中考二模詩歌鑑賞《少年行》為例,給大家做詳細解析。《少年行》是唐朝詩人令狐楚的作品。課內古詩,一般都是選擇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老穆認為,中考還是考察課外古詩詞鑑賞比較好,為什麼呢?【1】考察課外的,老師和學生平時就會訓練課外的古詩詞,這有利於學生提高對古詩詞的鑑賞能力。【2】對高中語文學習有較好的鋪墊作用。
  • 對古詩重點句子鑑賞的答題套路
    在古詩鑑賞中,總會遇到對重點詩句的賞析,這類題一般會用到一種固定的答題套路:第一步,對該詩句做一個字面上的解讀,對語文功底好的學生來說,可以高度概括該詩句的句意,若基礎不那麼好,也可以用翻譯的方式把它們翻譯出來即可;第二步,結合該詩的主題往下挖掘一下該詩句的內涵;第三步,說說該詩句的表達效果。下面結合一首詩的鑑賞來了解這種套路。
  • 濡染古典之美,提升鑑賞能力
    ——淺談高一詩詞教學的基礎知識及意象問題吳江市高級中學語文組李琴芳【摘要】高一詩詞教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和意象的解讀。可以分為讀通讀懂、知人論世、品味意象、鑑賞表達等四步,最終達到濡染古典之美、提升鑑賞能力的目的。
  • 【高中複習】詠史懷古詩鑑賞(習題含答案)
    懷古詩常觸及詩人心靈的最深處,具有很高的鑑賞價值。近年來高考也常涉及此類詩歌。  懷古詠史詩是詩人借所吟詠的古人、往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詩歌。 鑑賞懷古詠史詩要注意的幾點: 1、要弄清史實。對於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得越多越好。
  • 教學反思09 讓文學經典之美在「知人論世」中如是綻放
    不「知人論世」,可能使作品匠心獨運的藝術魅力大打折扣。真正的經典文本不僅僅在於表達了什麼,更在於這樣的表達為什麼能深入人心。有時如果不能「知人論世」,這種表達的藝術匠心和魅力就可能被湮沒。如果不懂節制不會取捨,過多過細地糾結一些無關緊要的背景知識,就會迷失在漫無邊際的瑣碎知識的海洋中。這樣雖然顯得淵博,反而會妨礙對作品核心價值的解讀,遮蔽了作品的光輝。同時,不要使文本外圍的資料凌駕於文本的內在結構之上。「知人論世」只能在忠實於原文結構和行文脈絡的文本細讀的基礎上, 對解讀文本起一定的輔助作用。
  • 2017高考新題型——古詩「主客觀結合型」鑑賞題考法一覽
    【語文匠點評】2002年全國開始分省命題,古詩鑑賞走入主觀題時代。除了上海卷和北京卷之外,其餘省市地區的古詩鑑賞幾乎都變成了純粹的2道主觀題。 第二部分  研讀北京卷考題 我們先看近年來的北京卷典型試題。
  • 「知人論世」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寫文章也常會提到這個詞語(成語),但對這個詞語怎麼解釋,怎麼使用,卻有不同的說法。最近有網文談如何使用「知人論世」一詞才正確,並引了我一篇小文中的觀點,但該文觀點多有舛誤,故本文擬再談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