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一詩詞教學的基礎知識及意象問題
吳江市高級中學語文組李琴芳
【摘要】高一詩詞教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和意象的解讀。可以分為讀通讀懂、知人論世、品味意象、鑑賞表達等四步,最終達到濡染古典之美、提升鑑賞能力的目的。對意象的講解設計一定的梯度:從概念的辨析到答題技巧的訓練,從具體事物的羅列到深層意境的探析,從「套板反應」的克服到思維能力的訓練,意象給我們解讀詩歌的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視角。
【關鍵詞】詩詞教學基礎知識意象思維鑑賞
在一個眾神狂歡的傳媒時代,電視、動漫、網絡等形形色色的文化快餐使中學生與經典漸行漸遠。不消說唯有經典才能顯示生命最明朗、飽和的本真色調。到國風的水邊,屈子的高丘,王維的空山,杜甫的草堂去撫菊,賞月,登樓,駕舟吧,欣賞古典詩詞的過程才是一個接受美的洗禮和濡養的過程。可是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已提不起太大的興趣。有時,在課堂上聽完聲情並茂的課文配樂朗誦後,學生的一臉冷漠讓老師的心中塞滿了無助與無奈。還有一部分同學背誦古詩是為了應付檢查。現在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已興起了讀背古詩詞之風,為何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古典文學底蘊反而變得如此貧乏?到底是誰傷害了我們的學生?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高中生對古典詩詞學習興趣的減退?如何才能重新喚起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呢?
教學古典詩詞不應該是機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讓學生知道到底學什麼,怎麼學。教師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升鑑賞能力。因此在教授唐詩宋詞專題之前有必要補充一些知識,讓學生夯實基礎,理清詩詞發展脈絡,儲備一些最基本的詩詞常識,引導他們在高中階段詩詞學習上接軌初中,在詩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高考作好準備。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明確詩歌的體裁和題材,及詞的一些基本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詩歌從體裁上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歌」「行」「引」「曲」等體裁的詩歌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包括:作為現實主義源頭的四言詩歌《詩經》,作為浪漫主義源頭的《楚辭》,漢賦漢樂府、及漢文言古詩《古詩十九首》,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建安詩歌,兩晉南北朝樂府民歌(其中最著名的為樂府雙壁——《木蘭詩》《孔雀東南飛》),晉朝田園詩(代表詩人陶淵明)和山水詩(代表詩人謝靈運),唐代的古風和新樂府。
近體詩是唐以後出現的,它講究格律和音韻平仄。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韻。近體詩分兩大類: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詩,首先當然要讀的就是唐詩。唐詩發展過程如下:初唐詩,代表為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另外還有陳子昂、張若虛。盛唐詩,以孟浩然、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以岑參、高適、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詩;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中唐詩,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和詩鬼李賀。晚唐詩代表詩人「小李杜」即李商隱和杜牧。詩歌在唐朝達到頂峰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唐朝政治經濟的發展,二是詩歌自身發展的規律。南朝文風流行詞採華美,音韻流轉,後世稱之為綺靡豔麗,初唐文風一改這種氣象。「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是唐代詩人杜甫《戲為六絕句》中的一首。哂意為譏笑,這首詩不是貶低王楊盧駱,而是讚揚他們。在杜甫生活的年代,很多人對王楊盧駱不忿,但作者認為對王楊盧駱不忿的人「身」滅後「名俱滅」,而「王楊盧駱」「名」就和「江河」一樣「萬古流」。歷史在這裡,「不幸」被他言中了。
但詩歌不只是唐朝的天下,我們要把唐詩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知道它是詩歌史上經歷了千年的流變而形成的一朵奇葩,但唐詩過後還有宋詩。宋詩擅長說理,這是有目共睹的。元明清的詩詞曲也是我們學習和應試時無法規避的。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①寫景抒情詩如山水田園詩,寓情於景。②詠物言志詩。③即事感懷詩,如表達懷親、思鄉、念友、閨怨等情感。④懷古詠史詩,常用借古諷今的手法。⑤邊塞徵戰詩,此類詩多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⑥哲理詩。於詩情畫意中,情與理自現,在吟詠品味中啟人深思。
詞,是唐、五代時興起,宋代時繁榮的一種新興歌詩,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是「調有定格,字有定數,韻有定聲」。按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李白的《菩薩蠻》《憶秦娥》二詞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對詞的流派和表達功能要做一簡單的介紹,婉約豪放乃是相對而言。至於詞的體式不必作系統講解。反覆誦讀體會聲調韻律、鑑賞意象品味情景交融是主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詞的興起與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唐、五代至北宋初,風格豔麗委婉,代表詞人為溫庭筠、李煜、晏殊。北宋中葉到南渡,豪放婉約並舉,代表詞人為蘇軾、柳永、秦觀、李清照。南宋前期,壯懷高唱,代表詞人為陸遊、辛棄疾。南宋後期,哀感低吟,代表詞人為周邦彥、姜夔、張炎。
在弄明白詩詞的一些基本知識之後,根據詩詞鑑賞的要求:「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鑑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我的構想是分四步走:第一多讀美讀、涵泳體悟,掃清障礙,疏通文字,理解字面意思,為讀通打下基礎。第二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不必多,但要契合實際,有助於對作家作品的理解。第三批文入情,通過品味意象、意境,領悟作者的志向情感,有所啟迪,有所聯想和想像。第四鑑賞表達,能運用常見鑑賞術語,用自己的語言分析鑑賞,重視書面表達鑑賞的能力。最終達到濡染古典之美,提升鑑賞能力的目的。這裡,我重點要說的是第三和第四步,對第一和第二步只簡單說明。
初中時我們學過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唐詩鑑賞辭典》的第一篇。對這首詩,我們首先要藉助注釋讀懂它的意思。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分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我們可以將它和另外兩首詩作比較。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清人施補華曾評論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分別為「清華人語」,「患難人語」,「牢騷人語」,並指出「同一詠蟬,比興不同如此。」應該說這三首詩中出現了同一個物——蟬。那為什麼在三位詩人的眼中,它又是不同的呢?這就涉及「物象」、「意象」兩個概念。物象是客觀事物呈現出來的樣子,而意象是主觀的,同一物象不同詩人帶著不同的感情因素去觀察,便構成不同的意象。「意象是作家的主觀意念與外界的客觀物象猝然撞擊的產物。」此外,我們還要儘可能多地了解三位詩人的地位、遭遇、氣質有何不同,和詩歌傳達出的情感之間有何必然的聯繫,是謂「知人論世」。虞世南是唐朝的功臣,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而駱賓王作這首詩時正被人誣陷,入獄中。李商隱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因此「患難人語」,「牢騷人語」也很容易辨清楚。
關於意象的講解,我覺得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有梯度的教學目標,由易到難。課文《沁園春·長沙》是學生接觸意象這個概念的起始範本,不妨講得簡單一些。在這首詞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雄偉壯麗的湘江秋景圖。「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可以這樣設問:這幾句描寫什麼樣的畫面?說一說這些意象的特點,詞人通過詩中塑造的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這就要求我們根據詩詞描繪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詞的基礎上概括出詩詞意象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回答是什麼意象;然後指出意象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以二字詞語或四字詞語為佳);最後回答意象包含的意義即作者的情感是什麼。不難看出這裡的秋景和古人筆下蕭殺悲涼、清冷慘澹的秋景是很不相同的,這裡的秋景絢爛多彩,充滿生機。這是因為作者毛澤東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是胸懷大志的政治家。情感非常重要,這樣我們也就明白了,在不同的人眼裡,為什麼雨巷是寂寥的,死水是絕望的,紫葡萄怎麼會化為深秋的露水。
一些感染力極強的意象往往被不同時代的不同作者一再襲用,新的意象也不斷地誕生。比如柳永的一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四個意象,酒、柳、風、月,道出了無盡的離別之苦。鑑賞意象,不能停留在某些具體的事物上,李商隱的《錦瑟》,以「錦瑟」起興,連用四個典故,寄託遙深,通過對這些與自己心情、身世異質同構的物、象、境的審美投射與審美想像,將情與事熔鑄成一幅清麗、靜謐、迷離而又悽傷的畫面,使它們成為自己內心情感的外化象徵,這四個典故同時也是四個意象:莊生夢蝶,望帝啼鵑,滄海珠淚,暖玉生煙。對於古典詩歌的鑑賞,一般是由意象入手,進入深層意境的探究,從而完成詩歌的鑑賞。意境的基本審美內涵及特徵包括:情境交融、時空轉換、虛實相生、動靜相生、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幾個方面無非就是詩歌常見的表達技巧。因此掌握了詩歌意象乃至意境的概念、特點,並加以熟練運用,就拿到了深入賞析詩歌的一把鑰匙。在《知己知彼,輕鬆拿分——2010年高考古代詩文考查展望及備考要略》一文中,作者分析了18套2009年各省試卷後,總結考查的題目大致有以下幾類:(1)描述——描繪了什麼畫面(景象);(2)鍊字——分析某個字(詞)的表達效果;(3)鍊句——賞析某句詩;(4)手法——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寫作手法、表現手法等;(5)形象——詩中的形象具有怎樣的特點、內涵;(6)情感——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或情感有什麼變化;(7)風格——這種風格的詞人屬於哪一流派?這些題目都在我所概括的四步之內,下面就鍊字型題目作簡單分析。
這類題目的提問方式往往是:詩中的某個字用得好不好?為什麼?或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或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或全篇的詩眼是什麼,妙在何處?(直接鑑賞)。另外還有這個字與另一個字比較哪個更好?為什麼?(比較鑑賞)。這類題目的答題步驟如下:(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字面意義 ;(2)再回歸原詩找出該字所用的表現手法並分析該字在原句中描述的景象;(3)點出該字構成了怎樣的意境以及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比如《虞美人》一詞中,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為全詞的「詩眼」?答案是:「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這六句正是通過時空對比來寫詩人感情。「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迴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故國月明、雕欄玉砌,這些意象寫出了詩人慘澹的心情。
但是,也往往也是這些意象,讓學生形成了一些「套板反應」。比如一提到「楊柳」往往是送別的哀怨纏綿,「明月」往往是遊子思鄉。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體悟個體意象的層面上,沉浸意象在具體詩詞中的細微差別,我們要引領學生深入到多個意象、意象群中體悟它的獨特的思維藝術。
古典詩詞中意象之間是跳躍性的甚至是突變性的思維方式,就像電影的蒙太奇手法,鏡頭轉化之間留有大量空白一樣,意象之間也有大量空白。表面上看起來,它們似乎沒有關聯,但實際上它們藕斷絲連、暗通有無。它們不是簡單的物象疊加,而是生命體之間的溝通,因為每一個意象都飽含作者的情感,它們是作者情感的呼應。不同的呼應方式就是作者不同的思維方式的體現,它外顯為結構、手法、風格和美學特徵等。李白疏朗的意象、三兩傳神之筆的勾畫,似一幅寫意畫:「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月夜,愁空山。」而杜甫的意象密集,壓縮在一句詩裡,顯得凝重深沉。以《登高》首聯六種景物為例: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哀、清、白、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渺小孤單。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水中沙洲,清冷得很。沙石泛出白光,照見內心一片悽涼。回鳥,可能是一隻失群的鳥,到處盤旋,找不到家。這些景物的特徵又由「風大」這一特點引起,因為風大,所以用「急」字形容;登高遠視覺其迢迢無極,所以用「高」字形容所見之天;因為風大,所以鳥飛不高,只能低回,來回盤旋;因為風大,吹落樹葉,才有下聯「無邊落木蕭蕭下」。如果說首聯是工筆描繪,尺寸之間累積六種各具特色的景物,從聲色形態四個方面繪聲繪色地描摹夔州三峽秋景圖,那麼頷聯則是大筆一揮只對兩種景物進行寫意——自上而下的落木和自西而東的長江,它們滿滿當當擠佔整個畫面,而又留下很多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它的無邊與不盡。杜甫詩歌脈絡分明,極其講究章法。相比李白的飄逸豪放,杜甫是那麼的沉鬱頓挫,這從意象的角度解讀即可得知。意象之間的切換和組合的外在的形式是通過意象疊加來完成的,那麼它內在的邏輯關聯是什麼?可以說是情感。每一個意象群中的意象都有共同的特徵,共同服務於作者的情感。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找到「詩眼」,展開對詩歌情感的體悟。《登高》一詩的詩眼是「悲」。我們從頸聯可找到八種可悲之處:他鄉作客,一可悲也;常作客,二可悲也;萬裡作客,三可悲也;又當蕭瑟之秋,四可悲也;年已垂暮一事無成,五可悲也;親朋亡散,六可悲也;孤零獨處自登臺,七可悲也;身患疾病,不能飲酒亦不想飲酒,八可悲也。而尾聯杜甫將白髮日多、因病斷炊的原因歸結到時事艱難、社會動亂。「艱難苦恨」的不只是詩人一個,他能推己及人,從個人上升到人民。這正是杜甫的進步與偉大之處。所以在八悲之上再加一悲,那就是家國之悲。但如果僅僅從抒情話語中剝離出詩眼,就可能丟失情感體悟的過程。悲的情懷實際上是通過一種由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回鳥、落木、長江構成的天地同悲雄渾高遠的宏大意境來表達的。這些意象群中有映襯,也有反差。長空大川、高山巨澤和詩人的渺小哀傷形成鮮明對比,鳥的意象可以理解為詩人的自況,在巨大反差中映襯詩人隱微的情感,這樣就有了頓挫,也自然形成詩的風格。而這些闊大的意象又和詩人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胸懷達成一致。我們從意象群的解讀中至少可以得出兩點:意象的反差能產生特定的表達效果,意象的特徵能窺見作者特定的情感特徵。同時,這裡是發散思維的訓練,我們從兩位詩人的特徵分析他們各自在意象表達中的差異。學生的思維容易呈現發散不開去問題,我們也可以通過意象解讀來鍛鍊。另一方面,意象解讀還可以鍛鍊想像能力。杜詩的意象密集,以至於沒有關聯詞語的位置,我們可以試著去感受動詞的有無,連綴孤立的畫面。添加詞語,串聯意象群的做法都可以實施。
只有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完成不同梯度的跨越,才能為選修部分詩詞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高中學生接觸詩詞的時候,從簡單的,也是基礎的地方比如意象入手,讓他們形成興趣和良好的鑑賞習慣。有些同學往往會眼高手低,所以適當的時候要讓他們把心中的感悟形成文字。當然,作為老師首先要給他們提供一些好的範本。梁宇廣的《永遠的唐詩宋詞》說:「走進唐詩宋詞,就走進了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我們的大師從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裡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發飄飄,風姿萬千:古樸雄渾的陳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渙,閒靜淡遠的孟浩然,飄逸豪放的李白,沉鬱頓挫的杜甫,清揚暢麗的白居易,奇詭璀璨的李賀,精巧豔麗的溫庭筠,悽婉優柔的李煜,閒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曠達的蘇軾,雄放流暢的陸遊……」這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些有關詩詞的美文可以讓學生閱讀。比如張全民的《美麗的失約:趙師秀之約客》,張曉風的《不朽的失眠:張繼之楓橋夜泊》,曾冬的《唐詩素描》,還有《唐之韻》的文字稿。適當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做一些作文訓練。如擴寫,注意聯想和想像,要注意虛實相間,可模仿《唐詩素描》,不要簡單地翻譯,可添加詞語和串聯意象,但要注意保留詩意。評論詩詞,切口小,適當運用鑑賞術語。可以就單篇詩詞,也可以就某些古詩詞的意象或情緒(比如寫愁、秋、水、月亮、落葉),或某些共同的藝術手法,比如對比、比喻、比擬、留白等,寫片段或寫成文都可以。學生可以就某一位詩人的生平寫一些感想,往往很容易出彩。比如我班的張曉芸同學寫的《屈原》、仲之琛同學寫的《歲月枯榮歌者傷》就很好,以前還有學生寫過《假如我是她——李清照》也非常好。當然,並不是每一首詩詞都要從意象角度解讀,如果詩詞意象單一,內部不存在複雜的意蘊關聯,或者偏重於記敘或抒情,就該從別的角度切入了。
總之,教學古典詩詞應該在一個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提升鑑賞能力,濡染他們的古典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