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事詩歌鑑賞教學
深圳市 王澤中
20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我從中深刻認識到:詩歌教學並不是簡單的讓學生會背會寫。我認為,真正的詩歌教學除了教學生會背會寫外,還應教會學生會鑑賞,其中教會學生會鑑賞,這是最主要的目的。因為詩歌鑑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有助於升化人的靈魂。詩歌教學是一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教師多用「細雨」「微風」去薰陶學生,也許比那種灌輸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很多語文教師常常認為,詩歌教學最容易,就是讓學生背誦並會默寫就行了,其實不是這樣。比較近幾年的中考和高考的詩歌鑑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鑑賞的難度。面對新的中考和高考關於詩歌鑑賞要求這個指揮棒,教師怎樣才能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根據我在詩歌教學方面的經驗,我主要從以下三個大的方面,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一、學會詩歌鑑賞的重要性
1、學會詩歌鑑賞,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想像能力
想像力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想像能力是學生學習各科知識以及今後發展深造的基礎,是創造的前提條件。詩歌中的想像豐富而大膽,詩歌品賞過程是需要思維的,而思維是允許開放性的、有個性的。如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毛澤東的「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等詩句,都能讓人神思飛揚,浮想聯翩。多讀詩,多鑑賞這樣的好詩,無疑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想像和聯想的能力。
2、學會詩歌鑑賞,能培養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查閱近幾年的中考和高考詩歌賞析題,均要求考生要用自己的通順流暢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它要求學生不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心裡思考好的,筆下還得寫出來。筆者認為,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建立在對語言理解的基礎上的。
二、學生在鑑賞詩歌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1、誤把鑑賞當作讀後感
鑑賞就是鑑別、賞析,關鍵要把握住詩句本身的含義,結合詩人的生活實際進行分析,或者從詩句本身的語言信息中分析出詩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置詩句於一邊,大談自己的感受,或引申出一個觀點進行闡發性的議論。有的學生誤把對詩歌的語言、形象、技巧的初步鑑賞,對詩歌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當作讀後感來寫,進行闡發性的理解,這是不符合鑑賞要求的。
2、表述言語詞不達意
有的學生因受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在答題時,沒有辦法將所想的內容用自己所要表達的加以描述,想得很完整,但答題時表達得很糟糕,犯了言不由衷的錯誤。
3、領悟不準導致鑑賞脫離原文
有的學生只根據題目要求,缺少對原文的準確分析,錯誤在於沒有領悟到詩歌的意境,沒有掌握詩歌鑑賞的本質,答題時嚴重脫離原文,這簡直就是跑題。
4、畫蛇添足背離原文主旨
有的學生在考試時生怕鑑賞不全面,竭盡鑑賞之能事,引經據典,在分析時,將原詩的內容與其他詩句作比較,但又沒有揭示內在的妙處,其實等於沒有分析。再說,初步的鑑賞指的是對作品的形象、語言、技巧、思想內容作概要的賞析,無須引經據典,也不需要拿題目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只需對作品本身的特點進行鑑賞。所以,引經據典式的鑑賞只能是畫蛇添足。
5、審題不準導致缺乏分析
有的學生在鑑賞詩歌時,將詩句當著一個個例子,只證明自己的某些觀點,缺少結合詩句本身分析,觀點與例子之間只是一種水與油的關係,觀點脫離詩句本身,顯然違背了詩歌鑑賞的要求。
三、詩歌鑑賞中應著重把握的主要方向
1、反覆誦讀、激發想像
以誦讀為依託,欣賞詩歌的語言美。現代詩歌的語言精鍊形象,富有音樂美。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覆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鑑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指導誦讀時,非但要學生讀準字音節奏、吐字清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作者用音樂般的語言表達的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誦」出來。由於每個學生的審美角度與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詩歌誦讀就應允許個人對其節奏與韻律有不同的理解,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來誦讀。反覆誦讀同時,還需展開想像。想像是引發情感的橋梁,在想像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另一個新的境界。現代詩歌在文字理解的難度並不大,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是很困難,學生在聲情並茂的反覆朗誦後,是很容易走進創作的氛圍與詩意之中的。
2、以相關背景為依據,把握解讀詩歌的切入點
明白詩歌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感突然爆發之作。創作時,作者一般都選取最易而又最直接地表現自己情感的語詞。這樣,有助於幫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3、以情感為主線,體會詩歌深層次的意蘊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裡,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裡行間。詩歌講究語言精練,注重內容的高度集中和整體的音韻美,這樣完美的組合最終構築了詩歌濃縮的整體美感。如果我們欣賞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字詞或技法上,就會破壞這種整體的美感。就如蘇軾《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整首詩無非通過寫自己的生活,表現可以吃上荔枝的南方生活的愜意。
4、熟悉文體知識,有助於詩歌鑑賞的需要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鑑賞古詩,如果學生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陷入盲目。首先,學生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派有較清晰的認識,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詞牌、曲牌用韻、對仗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立場。
5、熟悉詩歌分類,有助於把握詩歌創作特點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和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多言等;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又叫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現以內容方面簡要闡述如下:
①、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託物言志。鑑賞詠物詩,教師要幫助學生一定要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詠石灰》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這首詩就是在歌詠作者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②、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側重於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主要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它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詩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較盛行,此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風貌,鑑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背景,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
④、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範,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嘗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
⑤、詠懷詩:詠懷詩的特點「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鑑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麼事,然後體味作者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懷。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抒懷),後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6、熟悉詩人或流派創作風格,更有助於品析作品思想感情
由於作家的生活經歷、個人性格和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如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鬱頓挫;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範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鑑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7、放飛思維的翅膀,品位詩歌的意境之美
注重詩歌的整體意境之美,這是詩歌整體意境靈魂之美。毛澤東《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即是壯闊、豪邁之意境。正如我們評價京基100外觀之美,展現的是整體之美,決不是某一塊磚的美。賈島的「推」、「敲」用詞,實際是因為拿不準造就怎樣的意境好,因為使用「推」和「敲」,詩歌本身的意境會產生變化,而哪一種意境更能體現自己所思,一時拿不定主意。據考證,賈島當時用哪一個詞都可以,這一點美學家朱光潛也曾談到過。
8、把握詩歌意象,挖掘詩歌深層次的內含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鑑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鬱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傳達出來的是傷別情懷。
9、了解詩歌表現手法,提高鑑賞表達能力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抒情、描述、議論,其中描寫和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詩歌的結構形式: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主要的修辭手法:誇張、排比、反覆、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象徵等。寫作技巧包括:襯託、對比、賦比興、渲染、卒章顯志、欲揚先抑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鑑賞時得心應手。
10、關注提示性語言,有助於整體鑑賞
首先,要注意題目中提示性語言。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題目已經告訴我們了詩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了。
其次,要注意注釋給你鑑賞的幫助,注釋雖短,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以上內容,我主要從詩歌的內容、形式以及答題技巧等,對詩歌鑑賞進行了粗略的探討。我相信,教師和學生只要掌握一定的詩歌鑑賞方法,克服功利主義思想,摒棄為做題而做題的做法,就一定能打開詩歌鑑賞的大門。在平時的詩歌鑑賞教學過程中,我們只要把握好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鑑賞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詩制宜,靈活運用。在詩歌教學中,我建議要少一些支離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體感知。這樣,我們就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