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事詩歌鑑賞教學

2021-01-08 特色素質教育

如何從事詩歌鑑賞教學

深圳市 王澤中

20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我從中深刻認識到:詩歌教學並不是簡單的讓學生會背會寫。我認為,真正的詩歌教學除了教學生會背會寫外,還應教會學生會鑑賞,其中教會學生會鑑賞,這是最主要的目的。因為詩歌鑑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有助於升化人的靈魂。詩歌教學是一個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教師多用「細雨」「微風」去薰陶學生,也許比那種灌輸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很多語文教師常常認為,詩歌教學最容易,就是讓學生背誦並會默寫就行了,其實不是這樣。比較近幾年的中考和高考的詩歌鑑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鑑賞的難度。面對新的中考和高考關於詩歌鑑賞要求這個指揮棒,教師怎樣才能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根據我在詩歌教學方面的經驗,我主要從以下三個大的方面,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一、學會詩歌鑑賞的重要性

1、學會詩歌鑑賞,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想像能力

想像力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想像能力是學生學習各科知識以及今後發展深造的基礎,是創造的前提條件。詩歌中的想像豐富而大膽,詩歌品賞過程是需要思維的,而思維是允許開放性的、有個性的。如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毛澤東的「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等詩句,都能讓人神思飛揚,浮想聯翩。多讀詩,多鑑賞這樣的好詩,無疑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想像和聯想的能力。

2、學會詩歌鑑賞,能培養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查閱近幾年的中考和高考詩歌賞析題,均要求考生要用自己的通順流暢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它要求學生不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心裡思考好的,筆下還得寫出來。筆者認為,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建立在對語言理解的基礎上的。

二、學生在鑑賞詩歌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1、誤把鑑賞當作讀後感

鑑賞就是鑑別、賞析,關鍵要把握住詩句本身的含義,結合詩人的生活實際進行分析,或者從詩句本身的語言信息中分析出詩所蘊涵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置詩句於一邊,大談自己的感受,或引申出一個觀點進行闡發性的議論。有的學生誤把對詩歌的語言、形象、技巧的初步鑑賞,對詩歌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當作讀後感來寫,進行闡發性的理解,這是不符合鑑賞要求的。

2、表述言語詞不達意

有的學生因受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在答題時,沒有辦法將所想的內容用自己所要表達的加以描述,想得很完整,但答題時表達得很糟糕,犯了言不由衷的錯誤。

3、領悟不準導致鑑賞脫離原文

有的學生只根據題目要求,缺少對原文的準確分析,錯誤在於沒有領悟到詩歌的意境,沒有掌握詩歌鑑賞的本質,答題時嚴重脫離原文,這簡直就是跑題。

4、畫蛇添足背離原文主旨

有的學生在考試時生怕鑑賞不全面,竭盡鑑賞之能事,引經據典,在分析時,將原詩的內容與其他詩句作比較,但又沒有揭示內在的妙處,其實等於沒有分析。再說,初步的鑑賞指的是對作品的形象、語言、技巧、思想內容作概要的賞析,無須引經據典,也不需要拿題目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只需對作品本身的特點進行鑑賞。所以,引經據典式的鑑賞只能是畫蛇添足。

5、審題不準導致缺乏分析

有的學生在鑑賞詩歌時,將詩句當著一個個例子,只證明自己的某些觀點,缺少結合詩句本身分析,觀點與例子之間只是一種水與油的關係,觀點脫離詩句本身,顯然違背了詩歌鑑賞的要求。

三、詩歌鑑賞中應著重把握的主要方向

1、反覆誦讀、激發想像

以誦讀為依託,欣賞詩歌的語言美。現代詩歌的語言精鍊形象,富有音樂美。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覆吟詠是培養語感、提高鑑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指導誦讀時,非但要學生讀準字音節奏、吐字清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作者用音樂般的語言表達的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誦」出來。由於每個學生的審美角度與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詩歌誦讀就應允許個人對其節奏與韻律有不同的理解,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來誦讀。反覆誦讀同時,還需展開想像。想像是引發情感的橋梁,在想像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另一個新的境界。現代詩歌在文字理解的難度並不大,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是很困難,學生在聲情並茂的反覆朗誦後,是很容易走進創作的氛圍與詩意之中的。

2、以相關背景為依據,把握解讀詩歌的切入點

明白詩歌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感突然爆發之作。創作時,作者一般都選取最易而又最直接地表現自己情感的語詞。這樣,有助於幫助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3、以情感為主線,體會詩歌深層次的意蘊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裡,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裡行間。詩歌講究語言精練,注重內容的高度集中和整體的音韻美,這樣完美的組合最終構築了詩歌濃縮的整體美感。如果我們欣賞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字詞或技法上,就會破壞這種整體的美感。就如蘇軾《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整首詩無非通過寫自己的生活,表現可以吃上荔枝的南方生活的愜意。

4、熟悉文體知識,有助於詩歌鑑賞的需要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鑑賞古詩,如果學生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陷入盲目。首先,學生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流派有較清晰的認識,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還應對詩詞的格律知識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諸如句法、詞牌、曲牌用韻、對仗等知識;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立場。

5、熟悉詩歌分類,有助於把握詩歌創作特點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和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多言等;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又叫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現以內容方面簡要闡述如下:

①、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是託物言志。鑑賞詠物詩,教師要幫助學生一定要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詠石灰》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這首詩就是在歌詠作者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②、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側重於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這類詩歌主要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它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通過對山間清幽美景、山村淳樸民風、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詩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會境界,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③、邊塞詩:盛唐時期較盛行,此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風貌,鑑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背景,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反映戍邊將土思親的心曲。

④、詠史詩: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詠史詩的典範,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嘗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

⑤、詠懷詩:詠懷詩的特點「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鑑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麼事,然後體味作者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懷。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的形式和對眼前環境的敘寫(即事),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抒懷),後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是進一步抒懷。

6、熟悉詩人或流派創作風格,更有助於品析作品思想感情

由於作家的生活經歷、個人性格和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如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鬱頓挫;韓愈詩風的氣勢磅礴、奇特新穎;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範仲淹詞風的蒼涼悲壯等等。我們應通過自己的鑑賞活動,加強對作家作品的感性認識,從而歸納出各個作家的風格。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於把握他們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7、放飛思維的翅膀,品位詩歌的意境之美

注重詩歌的整體意境之美,這是詩歌整體意境靈魂之美。毛澤東《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即是壯闊、豪邁之意境。正如我們評價京基100外觀之美,展現的是整體之美,決不是某一塊磚的美。賈島的「推」、「敲」用詞,實際是因為拿不準造就怎樣的意境好,因為使用「推」和「敲」,詩歌本身的意境會產生變化,而哪一種意境更能體現自己所思,一時拿不定主意。據考證,賈島當時用哪一個詞都可以,這一點美學家朱光潛也曾談到過。

8、把握詩歌意象,挖掘詩歌深層次的內含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指導學生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鑑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鬱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傳達出來的是傷別情懷。

9、了解詩歌表現手法,提高鑑賞表達能力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抒情、描述、議論,其中描寫和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詩歌的結構形式: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主要的修辭手法:誇張、排比、反覆、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象徵等。寫作技巧包括:襯託、對比、賦比興、渲染、卒章顯志、欲揚先抑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鑑賞時得心應手。

10、關注提示性語言,有助於整體鑑賞

首先,要注意題目中提示性語言。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題目已經告訴我們了詩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了。

其次,要注意注釋給你鑑賞的幫助,注釋雖短,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以上內容,我主要從詩歌的內容、形式以及答題技巧等,對詩歌鑑賞進行了粗略的探討。我相信,教師和學生只要掌握一定的詩歌鑑賞方法,克服功利主義思想,摒棄為做題而做題的做法,就一定能打開詩歌鑑賞的大門。在平時的詩歌鑑賞教學過程中,我們只要把握好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鑑賞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詩制宜,靈活運用。在詩歌教學中,我建議要少一些支離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體感知。這樣,我們就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相關焦點

  • 談談如何鑑賞詩歌:關於詩歌的語言
    ——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上一篇我們講過關於詩歌的形象,今天繼續講述第二部分——鑑賞詩歌的語言。 如果說詩歌的形象決定了詩歌的意境,那麼詩歌的語言則更注重趣味性和可讀性,如果一首詩,你看了第一句就覺得枯燥無味,你還會繼續看下去嗎?
  • 詩歌鑑賞| 如何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負重民」是家中直接掙錢者,從事的又是如此費力的勞動,尚且是「半衲遮背」,那麼完全可以推斷,所謂「飽兒女」,充其量也只不過勉強活命而已。詩歌中「筋骸長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這兩個典型細節的刻畫,突出了負重民的艱辛,流露出詩人對他們的同情和憐憫。三、(2018屆雲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學高三第五次月考)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小題。
  • 高考備課|如何做好詩歌鑑賞中的選擇題
    以下文章來源於鵬鳥先飛,作者廖鵬飛語文工作室廖鵬飛語文工作室高三備考系列原創:肖桂蘭如何做好詩歌鑑賞中的選擇題01教學目標:通過複習,掌握通過選擇題讀懂詩歌的方法,提高選擇題準確性。02 教學內容:如何做好詩歌鑑賞中的選擇題。03 教學重點:如何根據選擇題讀懂詩歌。
  • 詩歌分類鑑賞之閨怨詩
    【設計理念】         改變傳統的單篇精讀中分析過度、微言大義、字斟句酌的耗時的弊端,讓學生通過同一題材群文閱讀,自己去理解、質疑和發現,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從而學會鑑賞古詩詞。      在教學中力求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嘗試生活化閱讀,還原閱讀的真實形態。
  • 「詩歌鑑賞」2018年高考題和高考模擬題詩歌鑑賞彙編
    5.從題幹、問題入手詩歌鑑賞中提出的問題,往往有所暗示性,如,「請分析這首詩的情景關係」從這個問題就可以看出來,考查情和景的關係,常見的情景關係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託物言志等。再如,「這首詩是如何抒發離別之情的?」問題中直接就告訴大家,這是一首送別詩。
  • 詩歌鑑賞的15種題型及答法(匯總篇)
    詩歌鑑賞的15種題型是什麼?如何作答?有沒有現成的公式模板?語文詩歌鑑賞題有一定的答題技巧,大家掌握這些古詩詞答題方法對考試很有幫助,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什麼題型和答法。3、詩歌鑑賞題型及答法:鍊字型答題模式是: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第二步,用一兩句話準確表明該字在詩句中的準確含義。第三步,結合詩歌有關內容具體分析這個字所描述的景象。
  • 「詩歌鑑賞」詩歌鑑賞之關鍵句(鍊句)歸納
    詩歌鑑賞之關鍵句(鍊句)歸納賞析之要,賞句為妙。因此「賞句」是一種層次比較高的鑑賞。賞析詩句這種題型綜合性很強,自由度很大,它可以從內容、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情感等角度賞析,有時也可以等同於詞語賞析題、分析表達技巧題或句子情感分析題,但畢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時又因賞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題的自由度較大,同時難度也較大。
  • 2018高考語文詩歌鑑賞答題模板
    2018高考語文詩歌鑑賞答題模板高考語文試卷中的必考題型之一就是古詩詞鑑賞題,這類高考語文試題也是考生失分嚴重的題型之一。下文有途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2018高考語文詩歌鑑賞的答題模板,供參考!高考語文詩歌鑑賞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表現手法 詩歌鑑賞抒情手法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表現手法 詩歌鑑賞抒情手法詩歌鑑賞中的表現手法、藝術手法、表現技巧、藝術技巧這些概念大同小異,可以歸結為都是手法的運用。而表現手法又可以細分為:描寫手法、描寫角度、修辭手法和抒情手法四類。
  •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表現手法 詩歌鑑賞描寫手法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表現手法 詩歌鑑賞描寫手法詩歌鑑賞中的表現手法、藝術手法、表現技巧、藝術技巧這些概念大同小異,可以歸結為都是手法的運用。而表現手法又可以細分為:描寫手法、描寫角度、修辭手法和抒情手法四類。
  • 高中語文詩歌鑑賞:如何分析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專題演練!
    今天小文老師給大家分享如何分析詩歌中的景物形象。詩歌鑑賞是高考語文中的一個必考題型,一般設置一首或兩首詩歌(比較閱讀),設置2至3題。難度較高,失分率也相對較高。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學生大都缺乏詩歌鑑賞的基礎積累,二是缺乏相關閱讀解題技巧。所以,考生想要考到一個好成績,既需要了解答題技巧,也需要通過專門的練習鞏固提升。本專題旨在通過對詩歌鑑賞各類題型的研究和概括使學生了解答題技巧,再通過大量的模塊練習,提升自己的答題能力。語文貴在積累與應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學習,堅持不懈。
  • 詩歌鑑賞之含意題
    詩歌鑑賞之含意題 1.閱讀下面這首明詩,然後回答問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清平樂 會昌毛澤東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3.如何理解「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這兩句詞的深刻含意?4.「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歷來是為人們所稱道的佳句,這兩句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 2014廣東高考語文詩歌鑑賞
    以下是廣州新東方高考語文老師張麗靜對廣東語文詩歌鑑賞題的解析和點評。 對廣東考生來說,每年的古詩文鑑賞題難度大,得分低,是他們難以下咽,但又棄之不得的「最痛」。 一、考綱對古詩鑑賞考查的能力要求 語文科高考《考試大綱》對古典詩歌的考查定位為「鑑賞」,規定了考試的兩個目標:(1)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這兩方面。前者是從怎麼寫的角度考查,突出詩歌創作的手段;後者從寫什麼的角度考查,突出詩歌創作的目的。能力要求等級是D級。
  • 語文詩歌鑑賞之表達技巧分析
    語文詩歌鑑賞之表達技巧分析由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語文,詩歌鑑賞,表達技巧,分析的內容請關注教師資格考試網/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教師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答題技巧,完美衝刺方法。
    對於詩歌鑑賞部分很多同學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可以理科適合的大概意思,卻語法用需要正確的描述。那麼這個問題就屬於答題的術語沒有掌握,那麼答題的術語其實涉及到很多的基礎知識和同學們必須掌握的答題模板,很多同學沒有仔細研究過。因為忽略,所以導致丟分。今天的內容就是帶大家來看一下適合鑑賞部分存在哪些答題技巧,如何正確的答題。
  • 「詩歌鑑賞」如何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全文字數:5802,建議列印使用)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是詩歌鑑賞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此考點要求從內容、主題、思想、感情四個方面對古代詩歌進行評價,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
  • 中國古代詩歌鑑賞常考題型難點突破
    近幾年高考北京卷中,比較類詩歌鑑賞試題多次出現,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均有涉及,往往選取兩首在主題、風格、題材、體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異之處的詩歌進行比較,比較點是兩首詩歌的相同之處或相異之處。綜合各方面考量,可以把古典詩歌的比較鑑賞遵循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宏觀把握」和「細部探微」,「宏觀把握」相同點,「細部探微」不同點。
  • 備考2021‖古代詩歌鑑賞導學單:「鍊字」
    【古代詩歌鑑賞】詩歌語言較之其他文學樣式,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跳躍性。
  • 開課了|鑑賞古代詩歌的抒情手法
    追源課本抒情性是詩歌的主要特點,詩歌的抒情手法多種多樣。
  • 2021詩歌鑑賞 · 詩歌鑑賞「七看法」及綜合練習
    這些都會給我們鑑賞應鑑賞引路。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徵戰)詩等等。  1.寫景詩: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結合。鑑賞時,只要抓住景物及選用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結合方方式等,其餘就不難把握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