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對作品而言,為眼睛,為窗口。我們透過標題,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或能了解寫作技巧……
1.把握大意: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透過標題「覽古」二字,我們可知該詩是懷古詠史詩。透過「越中」二字即可知道所詠的歷史對象。至此,盛衰之感,諷喻之情就已躍然紙上了,再結合全詩,就不難把握該詩的情感——作者借過去的統治階級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萬世不竭,而最終歸於幻滅來警醒世人,更是諷喻統制者了。
2.感知情感
如陸遊的《書憤》,一個憤字,情感已躍然紙上,再如:王勃的《別薛華》、《送杜少府之人蜀川》等,從標題中的「別」、「送」等字就可以窺見到作者流露出來的離情別意了。還如《閨怨》《芙蓉樓送辛漸》《春夜喜雨》等眾多標題,只要有看標題這個意識,就可以從抒情字眼裡很容易把握作品情感。
3.了解寫作技巧
如賀知章的《詠柳》一詩,一看便知是詠物詩,從中可以推知該詩至少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再如王勃的《詠風》「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從標題看是詠物詩,再結合全詩內容看,作者是託風這個物的特徵來表的自己崇尚高尚的風格和勤奮的精神的志趣,其手法不外乎託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徵等。而那些借景抒情詩如王維的《山居秋冥》,一看便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再如王績的《野望》: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從題目看,「望」就是觀,「野」是處所,便可推知是借景抒情詩。其基本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常言道:「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同樣的道理,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文。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體化。所以,要準確理解詩詞,把握作品情感,體驗語言風格,就不能脫離作者而孤立地臆斷。作者的生平、風格、思想、政治抱負、主要經歷等等,無不影響作者的情緒。所以,在鑑賞作品時,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風格,思想抱負等。
如讀蘇軾〈〈赤壁懷古〉〉一詞,只有你了解他政治上的失意(被貶黃州),有遠大的抱負等,才可以讀懂該詩所表達的的豁達和豪邁.
如:就創作流派而言,現實主義往往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遊等。浪漫主義:往往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像和誇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詞的流派又分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蕩。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觀、李清照。這些都會給我們鑑賞應鑑賞引路。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徵戰)詩等等。
1.寫景詩: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結合。鑑賞時,只要抓住景物及選用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結合方方式等,其餘就不難把握了了。
如:蔣捷《虞美人·梳樓》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樓兒忒小不藏愁,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
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海棠紅近綠欄杆,才卷朱簾卻又晚風寒。
楊柳如絲,細雨綿綿,一派迷濛縹緲景象,暗襯倚樓人萬縷千絲的愁緒。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緒,比喻為可以存放在小樓中的形象的、具體的物質,且言「樓兒忒小不藏愁」,表現了詞人愁思的深重。本欲賞花遣愁,出現在面前的偏又是競相吐豔的紅海棠,聯想到自己滯留他鄉,韶華漸老,思鄉之情油然而起。詞人採用反襯手法,貌似紅綠滿眼的海棠,實際上卻暗含有好花不常開的喟嘆。
2.詠懷詩:敘事抒懷,往往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3.詠史詩:詩人往往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4.詠物詩:主要特點是託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5.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6.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於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弄清了題材,往往就找到了鑑賞的北鬥北鬥星。
意象是作者藉以表達情感的物象。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往往賦予了客觀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內涵.如月飽含思念,柳代表惜別等.從某種意義上講,抓住了意象,就等於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如: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花」、「江水」兩個意象就讓人感受到居易的快樂生活。
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人正是藉助「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意象形象地抒發出內心的悵惘之情。
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由「竹林」、「孤琴」、「長嘯」、「明月」等構成了清幽絕俗的意境。
再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傳達出來的是傷別情懷。
有不少古詩詞都選用具有明顯抒情色彩的詞從而流露出情感。閱讀鑑賞時,只要找到這些詞語,就可以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了。
如:王昌齡的《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只要抓住詩中的「舊別情」和「愁」字就不難體會出了邊關軍人的悲愁之所在了。
鑑賞古詩詞時,有這樣的規律,直接關係到理解文本和回答問題又可能給考生造成障礙的內容,往往會出示注釋,這將給考生以極大的幫助和提示。
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注]本詩作於柳宗元被貶永州之時。西園位於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鑑賞該詩,如果不結合注釋,一般只能理解到作者的孤獨寂寞,但這遠遠不夠,如果再結合注釋,結合此時作者的遭遇,就不難深入地體會到作者謫居僻遠之地,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的愁苦了。
技巧是作品的重要元素,當然也是鑑賞作品必不可少的環節。
如:杜甫《絕句兩首(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這首詩第一二句寫景,寫了色彩豐富的四種景象,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襯,其中一個「欲」字,運用擬人修辭方法,賦予花朵搖曳多姿的動感的特點。同時,這首詩運用了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面對如畫之景,勾起了漂泊傷感,最後一句流露出歸心殷切的思鄉之情。藉助技巧的鑑賞,我們可以更深入地體會詩的美妙,從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如上所述,你在欣賞古詩詞時,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別忘了看標題,看作者,看題材,看意象,看注釋,看抒情字眼。看看想想,步步為營,再難的詩恐怕也能化解。祝你在一路看好中樂得其所!
詩歌鑑賞綜合練習高考命題專家組
雲南師大附中2020屆男同學不僅帥而且還很有智慧女同學不僅美而且還很有內涵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語文老師是個大漂亮的理九班
命制
宇宙超級無敵美少女水木排版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1.下列對全詩分析錯誤的是( )
A.首聯描寫了詩人登上城樓後所見之景,屬破題之筆,「愁思」二字奠定了悽涼的情感基調。
B.頷聯由近及遠,詩人特意選取有象徵意義的「芙蓉」,「薜荔」進行描寫。
C.頸聯描寫詩人於風雨中看到的遠景,詩人跟隨心動,由景生情,引發無限愁思。
D.尾聯詩人以詩人的感慨結篇,萬分孤寂。詩人與友人被貶,而彼此間連音信都無法傳達。
2.詩人是如何表達內心的情感的?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下列問題。
蘇幕遮
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1.下面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詞寫景寫人寫情皆是語出天然,通過對清圓的荷葉,五月的江南,漁郎的輕舟,這些情景的描寫將作者的思鄉之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B.「家在吳門,久作長安旅」表現出詩人雖生在吳門,卻喜愛京城的繁華生活,寫出詩人樂於久住京城的情感。
C.該詞使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D.「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一句以虛構的夢中景作結,虛實相生,使詞人的思歸之心得到片刻滿足。
2.全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其分明。下片用了何種手法,有什麼作用?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釋: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觸怒肅宗而被罷官。
1.下列哪一項不正確( )
A.第一聯寫景,寓情於景,一個「獨」字寫出詩人寂寞夜晚獨自泛舟的孤獨悽苦之情。
B.頷聯中,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寫景雄渾,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沛流離的的悽愴心情。
C.頸聯是作者生平經歷的真實寫照,抒發了作者對自己年老多病的慨嘆。
D.尾聯借景抒情,以沙鷗自況,深刻表現詩人內心漂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2.頷聯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構成一幅怎樣的畫面?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釋: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觸怒肅宗而被罷官。
1.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細草」「危檣」與「平野」「大江」產生強烈的反差對比,使人更加感覺「細草」和「危檣」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現獨舟上的詩人更加渺小孤苦。
B.頷聯「垂」和「誦」賦予景物強烈的動感,突出舟中觀景的典型特徵,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C.頸聯反其意而寫,暗嘲自己的名聲因文章而傳播,休官也不是因年老或者生病,感嘆前途渺茫,無盡憂傷惆悵之感。
D.尾聯詩人以沙鷗自況,點面結合,無際的平野,東逝的流水與小小的沙鷗形成鮮明對比,體現詩人對生命的理解,哀而不傷。
2.詩的後四句是抒懷,試運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賞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閣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1.對這首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點明時間—冬季,歲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長的冬天,令人有光陰苦短之感。
B.第二句點明環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遙望在天邊的故鄉,頓生淪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軍中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鼓角連響五遍,反映時局動蕩,戰爭頻繁。
D.最後一句寫出詩人有音樂和書籍同自己相伴,任憑人間世事變遷不定,也不會感到寂寞。
2.前人稱讚「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一聯寫的「偉麗」,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中「菑」指已開墾一年的土地,這裡泛指田畝。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再寫農家早炊,田頭野餐,展現了一系列人物活動畫面。
B.頸聯通過描繪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採摘露葵以供清齋素食」的隱居生活,流露出詩人樂在其中的閒情逸緻。
C.頸聯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槿木之花朝開夕謝,在他眼中,人生也如這般枯榮無常。此聯情境交融,體現出作者的思考,蘊含人生哲理,妙趣橫生。
D.尾聯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出詩人淡泊自然的心境,正是上聯所寫的「清齋」、「習靜」的結果。
2.請從描寫手法的角度來賞析頷聯。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1.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A.首聯寫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
B.頷聯寫自然景色,以動襯靜,廣漠平疇,白鷺飛行,深山密林,黃鸝合唱,畫意盎然。
C.頸聯中「朝槿」即木槿,落葉灌木,夏秋之際開花,朝開暮謝,是事物短暫的象徵,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D.尾聯連用兩個典故,用「野老爭席」和「海鷗相疑」的典故正反對比,抒寫了詩人淡泊的心志。
E.這首詩描寫了積雨輞川莊的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2.本詩頸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1.下列選項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頸聯以「曲似九迴腸」的江流來比喻詩人百結的愁腸,自然貼切。
B.尾聯中,遭流放的百越少數民族居住之地的詩人思鄉心切,可寄出的書信卻滯留途中,音訊互不相通。
C.題中「漳汀封連」四州是與詩人一同參與政治改革運動的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四人遭貶去的四州,題目與尾聯呼應,表達詩人的愁苦之情。
D.全詩中多處寫景,卻又無處不蘊含作者的愁思,其中「驚風亂颭」既是詩人所見,亦暗喻其坎坷仕途,風波險惡。
2.請賞析「遮千裡目」、「似九回物」的含義。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列問題。
閣夜
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注釋:野哭:一聞戰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徹四野,景象悽慘。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民謠。
1.下列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首聯中短景的意思是指冬季日短,霽指雪停。
B.本詩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尾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
C.頷聯通過對偶,詩人把他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對三峽夜深美景的讚賞,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詩句氣勢蒼涼恢廓,音調鏗鏘悅耳,辭採清麗奪目,「偉麗」中深深蘊含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
D.頸聯中「野哭」具有地方性,「夷歌」富有時代感,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E.現實生活中,徵戍、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這點寂寥孤獨,根本不算什麼,這句話是作者的自遣之詞。
2.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閱讀下列這首宋詞,回答下列問題。
天香·龍涎香
王沂孫
孤嶠蟠煙,層濤蛻月,驪宮夜採鉛水。汛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紅磁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一縷縈簾翠影,依稀海天雲氣。 幾回殢嬌半醉。剪春燈,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飛雪,小窗深閉。荀令如今頓老,總忘卻、樽前舊風味。謾惜餘燻,空篝素被。
註:本詞系元朝初年眾詩人集會時作者有感而發。王沂孫,南宋末年至元朝初期,宋末詞壇四大家之一。工於詠物,善用象徵。荀令:東漢荀彧,字文若,為漢侍中,字尚書令,故稱荀令。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首句運用想像,描繪出了驪龍吐息,鮫人採涎的神奇場景,渲染了神秘、奇幻的氛圍。
B.上片末句「依稀海天雲氣」寫出了龍涎香在經歷無數磨難而不會毀對「孤嶠蟠煙」的繾綣相思,暗示作者對故國的思念。
C.下片開頭對女子神態、動作、心理描寫,渲染旖旎情調,實是在以美人喻龍涎香,從而抒發作者情感。
D.「荀令如頓老」一句,作者以終未能復興漢室的荀彧自況,突顯出作者因年華逝去而終復國功業難成的無可奈何之情。
E.詞中賦予無生命、無感情的龍涎香以人情,通過描寫它的魂牽夢縈,表達了詞人對歲月流逝恍如石火,繁華落盡物是人非的感慨,而更深一步,抒發作者幽幽的亡國之思。
2.全詞主要用了哪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下列問題。
蘇幕遮
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1.下列對這首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鳥雀呼晴」的「呼」字很傳神,通過描寫小鳥的歡快叫聲來表達詞人歡快心情。
B.下片「故鄉遙……久作長安旅」四句,抒發了詩人有家難歸的羈旅之情。
C.下片「五月漁郎相憶否」一句,直接抒發了詩人對家鄉親朋的思念之情。
D.全詞明白如話,不加雕飾,意境深遠,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
2.請從鍊字的角度賞析「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中的「舉」字。
古代詩歌鑑賞專題
南陽期末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進入中年以後即開始厭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歸隱於終南山,「南山
陲」指他的別墅所在地。
B.作者經常獨自一人遊山賞景,自得其樂,「勝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頸聯具體描寫遊玩的情景,作者沿著山溪走到水的盡頭,便坐下來欣賞白雲從山間
升起,閒適之情溢於言表。
D.作者在遊山過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與之談笑甚歡,竟捨不得讓老人回去了,由
此可見作者的悠閒和熱情。』
15、頷聯中最精煉傳神的是哪兩個字?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14. D(「捨不得讓老人回去」錯,「熱情」之說不當)
15. (6分)兩個字是「獨」「空」。(2分,每個1分)「獨」,隻身一人,詩人獨自遊山,隨興而為,自由自在,滿眼美景不需與人共享,只求自己心會其趣而已。(2分)兩字傳神地寫出了詩人歸隱生活自得其樂的閒適情趣。(2分)(意合即可)
鄭州市第一次質量預測試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小題。
早發剡中石城寺
趙嘏
暫息勞生樹色間,平明機慮又相關。
吟辭宿處煙霞去,心負秋來水石閒。
竹戶半開鍾未絕,松枝靜霽鶴初還。
明朝一倍堪惆悵,回首塵中見此山。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A. 首聯寫詩人宿於石城寺中暫息塵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離去內心又為塵世思慮所擾。
B. 頷聯寫詩人辭別山中宿處時煙霞散去,他為辜負這水石靜美的秋景而深感遺憾。
C. 尾聯寫詩人辭別之際想像明朝會為離別此地倍加惆悵,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懷。
D. 作品以時間為序結構全篇,熔敘事、描寫、抒情於一爐,情意自遠,饒有韻味。
15. 請結合全詩,賞析這首詩的頸聯。
【答案】14. B 15. ①寫景上視聽結合。竹編的門半開半掩,寺院晨鐘聲隱隱在迴蕩,松枝在雨后蒼翠而寧靜,白鶴剛剛飛回停歇,描繪了一幅山林清晨圖景,營造出幽深、靜謐、出塵的氛圍。②借景抒情(或「融情於景」)。通過描繪竹門半掩、寺院晨鐘隱隱迴蕩、雨後松林蒼翠寧靜、白鶴剛剛飛回的清幽靜謐的景象,寄託了詩人對山中世界的喜愛。③反襯(或「對比」「襯託」)。「松」「竹」象徵高潔,「鶴」象徵閒適,與俗世中奔忙憂勞的自己形成對比,呼應尾聯末句,表達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時內心的無奈、悽苦。④巧妙扣題。「竹戶半開」,可見更有早起之人;「鍾未絕」,表明時間尚早,都照應了題目「早發」二字,用筆綿密嚴謹。⑤前後呼應(或「與尾句呼應」「結構縝密」)。頸聯描寫了山中優美寧靜的景象,與末句在塵世中回首遙望「此山」相呼應,表達了對山中閒適生活的喜愛和留戀。⑥用詞精當(或「精於鍊字」)。「靜」字表現了松間的寧靜,「霽」字寫出了雨後的清新,渲染出了靜謐、出塵的氛圍。
【解析】
【14題詳解】
此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B項,「辭別山中宿處時煙霞散去」錯誤,「煙霞」,泛指山水、山林;「去」,離開;該句意為詩人辭別宿處的山水勝景離去。故選B。
【15題詳解】
此題考核綜合賞析詩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從遣詞造句、手法的運用、意境的創設、情感的表達、意象的選取等角度分析,此題「竹戶半開鍾未絕,松枝靜霽鶴初還」句編的門半開半掩,寺院晨鐘聲隱隱在迴蕩,松枝在雨后蒼翠而寧靜,白鶴剛剛飛回停歇,描繪了一幅山林清晨圖景,營造出幽深、靜謐、出塵的氛圍。從寫景的角度看是「視聽結合」從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從意象選取看,「松」「竹」象徵高潔,「鶴」象徵閒適,表達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時內心的無奈、悽苦;從結構看,前後呼應,緊扣標題,還可從鍊字的角度分析。
【點睛】綜合賞析詩句注意內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內容上從意象的選取、意境的創設、構思的精巧、情感的表達的角度進行分析,形式上從遣詞造句以及藝術手法的運用上分析。
河南省示範性高中期末聯考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送蕭處士遊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飲老蕭郎,身似浮雲鬢似霜。
生計拋來詩是業,家園忘卻酒為鄉。
江從巴峽初成字,猿過巫陽始斷腸。
不醉黔中爭去得?磨圍山月正蒼蒼。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上句「老蕭郎」照應詩題人物;下句用比喻手法,對人物進行生動形象的刻畫。
B.頷聯下句寫蕭處士痛飲美酒,不思戀故園,為下文寫蕭處士即將前往黔南作鋪墊。
C.詩歌前四句著力刻畫蕭處士的形象,點明其能文好飲、年事漸高、四處漂泊的形象。
D.詩中寫「巴峽」「猿」,與「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感情基調相似。
15.詩的最後兩句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14. B(「痛飲美酒,不思戀故園」說法不妥,應該是四海漂泊,思念家鄉時,以酒寄情)
15.①依戀與不舍。勸即將遠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現了餞別的款款深情,對友人的依戀與不舍。②關切與擔憂。詩歌尾聯以景結情,月光朗照,磨圍山色蒼蒼,遼闊無邊,暗含對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勞頓的關切與擔憂。(每點3分,其他答案酌情給分)
信陽高中期末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野菊
李商隱
苦竹園南椒塢邊,微香冉冉淚涓涓。
已悲節物同寒雁,忍委芳心與暮蟬?
細路獨來當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雲②新苑移花處,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記,憶。②紫云:指代中書省。令狐楚、令狐絢父子曾對李商隱有知遇之恩,令狐絢時任中書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和《錦瑟》一樣,都體現了作者詩歌幽約細美的藝術風格。
B.竹、椒、雁、蟬等意象悽美,寓情於景是本詩最主要的表現手法。
C.頸聯將「此夕」與「他年」對照,暗含著作者對身世的無限感慨。
D.尾聯表面寫野菊不被人取用,實則暗指舊友不能向朝廷引薦自己。
15.本詩第二句「微香冉冉淚涓涓」歷來為人稱道,請賞析此句的妙處。(6分)
14. B B項,「寓情於景是本詩最主要的表現手法」說法錯誤,本詩最主要的表現手法是託物言志。故選B。
15. ①運用比喻,將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淚水,生動貼切。
②運用疊詞,「冉冉」「涓涓」,由外在環境寫到內在心境,節律優美,音韻和諧。
③運用雙關,「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淚」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
④奠定感情基調,為後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鋪墊。
(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
河南省八市學評第二次測試
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
韓翃
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首聯前一句「迎風」二字寫出一片蕭瑟的聲響,這聲音也襯託出秋意的濃重和秋夜的沉寂。
B. 首聯最後一句「空城」是說城中空無所有,空城寂寂,月色悽迷,是對詩人心情的絕妙寫照。
C. 頸聯前一句「看」和「應」均為揣測之辭,看來節候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測之辭。
D. 頸聯後一句一個「臥」字定下全詩的感情基調,道出悲秋原因:由於臥病,而使心願落空。
15. 請賞析本詩領聯「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處。
【答案】14. B 15. ①「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獨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種事物連綴成文,構成幽深的意境,融情於景,表達了心情的孤寂。②「砧杵夜千家」,搗衣聲聲,反襯出秋夜的沉寂。③詩人巧借秋聲秋色以渲染愁懷。
【解析】
【14題詳解】
試題分析:該題是對詩歌的綜合考查,涉及煉詞鍊句,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斷等多個層面。解答該種題型時,首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中寫了什麼景、什麼人、什麼事,抒發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後結合選項涉及的具體詩句逐一進行分析判斷。B項,「首聯最後一句「空城」是說城中空無所有」賞析不當。「空城」並不是說「城中空無所有」,而是寂靜之意。故選B項。
【15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的能力。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賞析詩句可以從手法、內容、表達效果及情感等角度進行。答題前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歌的內容。分析時要結合具體詩句來分析。本題要求賞析領聯「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第一句「星河秋一雁」,寫了「星河」「一雁」「秋」三種意象,意境幽深,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借這種寂寥、孤獨又清冷的意境表達孤寂的心情。第二句「砧杵夜千家」,夜深人靜之時,聽千家搗衣聲聲,反襯出秋夜的沉寂。第一句寫秋色,第二句寫秋聲,這一聯借秋聲秋色以渲染愁懷。
【點睛】賞析詩句的妙處,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句的內容,使用的手法,表達的效果及作用。答題模式基本是,該聯(句)使用了什麼手法,然後結合具體詩句內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體表現,再次寫使用該手法所傳達出的效果,最後指出其表達的情感。
開封一模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田家苦 章 甫
何處行商因問路,歌肩聽說田家苦:
「今年麥熟勝去年,賤價還人如糞土。
五月將次盡,早秧都未移;
雨師懶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鑽烏龜①。
前朝夏至還上廟,著衫奠酒乞杯珓②;
許我曾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報。
陰陽水旱由天公,憂雨憂風愁煞儂;
農商苦樂原不同,淮南不熟販江東。」
【注】①灼火鑽烏龜:古代佔卜之法。②奠酒乞杯珓:古代佔卜之法。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從農夫向問路的商人陳訴田家之苦寫起,結尾指出農商苦樂不同,首尾圓合。
B.用烏龜佔卜,用酒祭奠神明,祈求庇佑,表現出在自然災害面前農民的無奈無助
C.詩歌通過對農商苦樂的深層對比,反映了商人壓低糧食價格、盤剝農民的現實。
D.詩人以農夫的口吻,用通俗易懂樸實生動的語言道出田家心聲,有很強的感染力
15.詩歌從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這種揭示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14.(3分)C
15.(6分)第一問:①麥子豐收,田家遭受賤價之苦;②天災水旱,田家只能祈求神明保護的憂愁之苦。(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第二問:表達了作者對田家的深切同情,反映出無論豐歉,田家都逃脫不了悽苦命運的現實。(2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洛陽第一次統測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九日①
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②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曰落玄裱哭,舊國藉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千戈衰謝兩相催!
注:①此詩是大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時所作9②竹葉在這裡指竹葉青酒。
1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緊扣題目,表現了詩人濃烈的生活情趣:詩人客^夔州,重陽到來,一時興致勃發,抱病登臺,獨酌杯酒,欣賞九月秋色。
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葉卻並非真物。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飲酒,詩人索性希望菊花從此不必開放。頷聯凸顯了強烈的主觀情緒:詩人偏愛飲酒遠勝賞菊。
C.頸聯借景抒情,用他鄉和故園的物候做對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內心的隱秘,原來他對酒停杯,對花輟賞,並不只是因為抱病,更是因為鄉愁撩人啊!
D.這首詩的語言自然流暢,蒼勁有力,寫景敘事和詩人的憂思緊密結合,頗能顯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
15.這首詩飽含了作者哪些豐富的情感?請做具體賞析。(6分)
綿陽二診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別韋參軍(節選)
高適
世人遇我同眾人,唯君於我最相親。
且喜百年有交態,木嘗一日辭家貧。
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
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張驚心神。
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巾。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前兩句將世人和韋參軍對我的態度相比,暗含自己對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賞識的辛酸。
B.三四句既表達能和韋參軍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寫出自己因家貧而長期備受煎熬。
C.本詩七八句,寫詩人與韋參軍即將分別,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內心的不舍與惆帳。
D.結尾寫離別而不顯頹靡,惜別仍發豪放之情,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聯意相近。
15.請結合全詩貫析「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6分)
14. B(「交往之久的欣喜」 「因家貧而長期備受煎熬」均不當,詩人認為相知百年的的人才有如此的交情,突出我和韋參軍情誼深厚。辭為拒絕之意,意為韋參軍從未以家貧為由拒絕我。)
15.通過虛寫,回憶和韋參軍一起彈琴、下棋、擊築、喝酒、高歌的恣意生活,突出兩人友誼的深厚;通過對比,將過去歡樂與如今的離別惆悵形成強烈的反差;為下面的抒情做了鋪墊,更好地表達詩人在面臨分別時,內心的不舍。(每點 2 分,共 6 分)
敘州區第一中學期末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節選)
陸遊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
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
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裡煙塵清。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看詩人觀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書作品,並回顧它的創作過程。
B.詩人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志向無法實現,借書法創作來抒發心中鬱悶。
C.詩人把書法創作中的自己想像成戰場上的戰士,氣吞山河,勢不可擋。
D.詩人豪情勃發,他在硯臺中磨出的濃黑墨汁,也映射著燭光縱橫飛濺。
15.詩中前後兩次出現「酒」,各有什麼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14.D
15.①第一個「酒」出現在作書之前,詩人把它比喻成戰場上的旗鼓,起到醞釀情緒、積蓄氣勢的作用;②第二個「酒」則用來表現創作完成之後詩人的心理狀態,他「如見萬裡煙塵清」,似乎贏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心滿意足、躊躇滿志。
宜賓四中期末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杜甫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壯哉崑崙方壺①圖,掛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中有雲氣隨飛龍。
舟人漁子入浦漵,山木盡亞②洪濤風。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裡。
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吳松半江水。③
【注釋】:①方壺:神話中的東海神仙。這裡泛指高山,並非實指。②亞:通「壓」,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朝時期的河東道,即今山西太原,當地製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謂「并州剪」。相傳晉索靖觀賞顧愷之畫,傾倒欲絕,不禁讚嘆:「恨不帶并州快剪刀來,剪松江半幅練紋歸去。」
14.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詩的前四句先不談畫,而是寫王宰不願受時間的催迫而倉促作畫,「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詩人極力讚揚王宰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
B.「赤岸水與銀河通」寫赤岸水仿佛與天上的銀河相通,這裡形容水勢的壯美,與上面描繪山勢的雄奇相呼應。
C.「舟人」兩句寫在狂風激流中,漁人正急急駛向岸邊躲避,山上樹木被掀起洪濤巨浪的暴風吹得低垂俯偃。詩人著重渲染風猛、浪高、水急的特點,使整個畫面神韻飛動。
D.「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裡。」這兩句詩人高度評價王宰山水圖在構圖布局和透視比例等方面運用了曠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見方的畫作上繪出了萬裡江山景象,精煉的概括了我國古代山水畫的美學特色。
15.請賞析本詩最後兩句。(6分)
14.D
15.詩的最後兩句意為:不知從哪裡弄來鋒利的剪刀,把吳淞江水也剪來了。這裡運用典故,詩人以索靖自比,將王宰的畫和顧愷之的畫相提並論,一方面讚美了王宰的畫逼真傳神,另一方面驚嘆於崑崙方壺圖的巨大藝術感染力,寫得含蓄簡練,精絕無比。
解析:「咫尺」只是表示畫面小,但並不一定是「一尺見方」
棠湖中學期末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秋盡
杜甫
秋盡東行且未回①,茅齋寄在少城隈,
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杯②。
雪嶺獨看西日落,劍門猶阻北人來。
不辭萬裡長為客,懷抱何時得好開。
[注]①寶應元年,嚴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後欲返少城時遇到叛亂,滯留梓州,作此詩。②袁紹大宴賓客,宴會上鄭玄受到袁紹禮遇。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4分 )
A.本詩是一首以抒懷為主題的七言律詩,作者感時自嘆,感事抒情,詩中多用典故,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格調。
B.「秋盡東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時間和作者的行蹤,「茅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寫出茅齋無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狀態。
C.頷聯中「陶潛菊」體現了作者渴望隱逸的心境和淡泊灑脫的品格,「袁紹杯」則表明作者渴望被人重視,但卻無用武之地。
D.頸聯中「雪嶺獨看西日落」一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在雪嶺看西天日落,與首句中「東行且未回」照應,使詩歌內容更加緊密。
2.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14.C
15.①思念家鄉的愁苦。詩歌前四句暗示詩人身在家外,「未回」 「寄」「老卻」等詞反映出詩人思念家鄉之情。②懷才不遇的感嘆。作者借用「袁紹杯」的典故,感嘆自己懷才不遇,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③對親友的懷念。「劍門猶阻北人來」一句點明劍門關兵事阻斷朋友回來,表達了作者對北去友人的懷念及親友南來的期盼。④隻身漂泊的孤獨(長期客居在外的痛苦無奈)。頸聯寫作者雪嶺獨看落日,劍門阻隔無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獨、寂寞;尾聯直抒胸臆,寫出作者長期客居在外的痛苦無奈,以及對喜悅心情的期盼。
成都一診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眾 人
王安石
眾人紛紛何足競,是非吾喜非吾病。
頌聲交作莽①豈賢,四國流言旦②擾聖。
唯聖人能輕重人,不能抹兩為千鈞。
乃知輕重不在彼,要之美惡由吾身。
〔注釋〕①莽:王莽,漢平帝時為大司馬,時群臣奏言「大司馬莽功德比周公」,一時「頌聲並作」,王莽後篡漢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攝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謠攻擊他。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眾人」指普通人,兼指變法反對者,面對他們的紛紜議論,作者態度很鎮定。
B.詩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處境,直接點明賢聖標準,同時與尾句相呼應。
C.五六兩句說只有品行完備的聖人才能正確評價衡量人,不會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兩句面對眾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確的立場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個性。
15.面對非議,王安石的態度與屈原在《離騷》「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中表達的態度,有何相近之處?請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4. B(B項「直接點明」理解有誤,並未直接點明標準,尾句才明確點出「美惡由吾身」)
15. (6分)都有堅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態度(C2分)。面對「眾人紛紛」,王安石不爭辯,不擔憂;尾聯「乃知輕重不在彼,要知美惡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現出王安石面對非議,堅信人的美惡不在於眾人的評價,而在於自己本身的德行((2分),這與屈原感嘆無人了解自己也沒什麼,只要自己內心保持高潔美好的態度接近((2分)。(結合詩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達州一診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行路難
張籍
湘東行人長嘆息,十年離家歸未得。
弊裘羸馬苦難行,僮僕饑寒少筋力。
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龍蟠泥中未有雲,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①弊:同「敝」:破舊的。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與李白的《行路難》一樣都屬於樂府雜曲歌辭,均為古體詩。
B.首句「長嘆息」總領全詩,引出下文「湘東行人」對自身境遇的嘆息。
C.「壯士無顏色」寫出了壯士面對窘境,容貌意態不再像往昔那樣昂揚。
D.本詩第七句採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龍喻為盤曲泥濘難行的道路。
15.結合全詩,分析「湘東行人」的情感。(6分)
14.D。第七句是將壯士喻為身陷泥中蟠龍。
15.(1)表達了「湘東行人」淹留他鄉的羈旅之愁。「十年離家歸未得」直接點出遊子淹留之久,歸家不得的鄉愁;(2)寫出了「湘東行人」窮困窘迫的惆悵無奈。「弊裘羸馬」「饑寒」等寫出遊子窘境,因「黃金盡」而「無顏色」寫出壯士氣短無助。
(3)抒發了「湘東行人」時運不濟,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龍蟠泥中」喻指「湘東行人」時運不濟,「不能生彼升天翼」則表達了「湘東行人」對自己懷才不遇境遇的憤懣。
資陽一診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謝寺①雙檜②
劉禹錫
雙檜蒼然古貌奇,含煙吐霧鬱參差。
晚依禪客當金殿,初對將軍映畫旗。
龍象界③中成寶蓋,鴛鴦瓦上出高枝。
長明燈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時。
注:①謝寺即法雲寺,原是東晉大都督謝安的住宅,後其姑母削髮為尼,遂改住宅為寺,故世稱「謝寺」。時詩人30歲,因回憶曾在杜佑軍中任職所作。②檜:一種常綠喬木。③龍象界:佛界。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全詩開篇圍繞「古」字展開,生動形象地描摹出檜木蒼勁、奇特等特點。
B.頷聯寫古檜曾與禪客為伴,也曾與戰旗相互輝映,見證了將軍的赫赫戰功。
C.頸聯描摹古檜,檜木高大茂盛,為佛寺遮陰裝飾,枝條高聳於寺瓦之上。
D.尾聯看似在寫長明燈照映檜木多年,實則寫出了古檜木長久不衰的生命力。
15.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答: ▲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4.B(3分)(「古檜曾與禪客為伴」應為「古檜現在與禪客為伴」)
15.(6分)表達了詩人對往事的懷念,對建功立業的憧憬嚮往。(3分)謝寺前的古檜木歷經滄桑,時過境遷,如今仍青翠生機,讓詩人產生了對往事的感懷之意。同時,詩人也想像檜木一樣,既能與當年主人的豐功偉績相呼應,也能為現在的佛寺蔽陽遮雨,生有所用,為國家建功立業。(3分)(意思對即可)
成都外國語學校一診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山中感興三首(其二)①
文天祥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驟雨東南來,消長不終日。
故人書問至,為言北風急②。山深人不知,塞馬誰得失。
挑燈看古史③,感淚縱橫發。幸生聖明時,漁樵以自適。
【注】①《山中感興三首》作於1271年春,文天祥因為代皇帝起草詔令觸怒了權貴賈似道,被罷官回到家鄉—今江西吉安,隱匿深山。②北風急,暗指1270年8月蒙古軍圍攻襄陽、樊城及12月襄、樊糧道被蒙軍切斷之事。③文天祥自幼愛讀忠臣傳,敬佩屈死的直臣。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詩的第一、二句,寫深秋時節,溪水下降,溪中的石頭自然露出,刻畫出秋景的特點。
B.「挑燈看古史」兩句,寫詩人讀史書,想到忠臣的不幸遭遇,禁不住感慨萬千。
C.第五六句從前面寫景轉為寫事,朋友之信捎來時局的消息,「急」字暗喻時局的緊張。
D.「塞馬誰得失」用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深山裡的人信息閉塞,就像那塞翁一樣不知禍福。
15.此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14.D (解析:D項「就像那塞翁一樣不知禍福」不準確。「山深人不知,塞馬誰得失」是朋友信中之語,是安慰詩人罷官歸隱故鄉本是禍,但能避免權貴的進一步的迫害和危局帶來的災難,這又是福)
15.①前四句詩,詩人寓情於景,表達了隱匿深山的恬適之情;②第五至八句,朋友的來信問候,卻帶來危急的消息,表達詩人為國事擔憂之情;③最後四句,雖然自己隱居深山能因禍得福,但面對國難危局卻無能為力,最後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憤激之情。(每點2分)
(解析:前四句寫出了秋景的自然清新,結合最後一句中的「自適」二字,可知表現了詩人隱匿深山的恬適之情。這可得出①。中間四句,寫朋友寫信來問候,也捎來了時危的信息,朋友安慰詩人是塞翁失馬因禍得福,這可得出②。最後四句,詩人想到史書記載的直臣大多是受屈而死,不禁感慨得眼淚雙流,慶幸生在這聖明的時代,如漁夫樵夫一樣,在山水間自得其樂。但作為一位國家的忠臣,這其實是詩人的憤激之言,是為不能紓解國難出力而憂傷。這可得出③。)
南充市第一次適應性考試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泊嶽陽樓下
杜甫
江國逾千裡,山城近百層。
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増。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開篇一平視,一仰視,寫作者對嶽陽的初識:浩瀚的江河之國有千裡之大,層巒的山城有百層之高。畫面宏大,氣勢磅礴,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詩的前兩聯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對比,又是承輔,以浩瀚開篇,續寫冷風寒燈,一遠一近,一大一冷託襯出別樣的悲愴。
C.詩歌結尾「鯤鵬」「圖南」都典出於《莊子·逍遙遊》,詩人以鯤鵬的變化無常來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預料。
D.全詩以哀景抒悲情,岸風夕浪,舟雪寒燈做起伏,及滯留,危難而轉圖南鯤鵬,意境起伏,富於節奏;承轉頓挫,鏗鏘有力;情景呼應,渾然無間。
15.本詩與《登高》相比情感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廣元市第一次高考適應性統考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14-15小題。
利州南渡
溫庭筠
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範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注】利州: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廣元老城。範蠡:字少伯,春秋時楚國人,從越王勾踐二十餘年,助勾踐滅吳國,因與越王難共安樂而辭官乘舟離去,泛於五湖,莫知所終。
14.下列對這首詩尾聯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借範蠡的典故,表達詩人慾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願望。
B.暗示自己浩然有歸隱之志,實際上是失意後的無奈之語。
C.自己縱有淡泊遺世,忘卻俗念之志,可沒有人能夠理解。
D.前三聯均是實寫,尾聯展開聯想虛寫,但顯得突兀生硬。
15.對此詩,古人評論說「三四寫渡頭勞人,情意迫促」,「五六寫人方爭渡,禽鳥為之不安」;今人說它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充滿生機的利州南渡圖」。你認為誰更有道理?為什麼?(6分)
▲
14.D「顯得突兀生硬」理解有誤。
15.(6分)
(1)古人的評論更有道理。①「馬嘶」可見人多聲雜,「待船歸」的人也心情急迫,故而「群鷗」不安驚起,可見江邊渡河的情景並不寧靜:②詩人至「斜暉」「蒼茫」之時還在一片喧譁中汲汲皇皇等著渡船,可見其在紛紛擾擾中忙碌,內心並不寧靜而是無比厭倦;③正因為詩人感到厭倦,所以他想像範蠡一樣忘卻俗念,這樣心境中寫出的詩自然難以說「寧靜而充滿生機」。
(2)今人的評論更有道理。①人馬共渡,馬兒揚鬃長鳴,白有情趣;候船的人在岸邊柳樹下歇著,十分平靜;渡船經過,群鷗驚起,生動有趣;整個渡河的情景有動有靜十分祥和;②遠山的「翠微」充滿生機,「萬頃江田」之上飛著的那一隻白鷺,襯託出江邊的清曠和寂靜;③看到這樣一幅色彩清麗,栩栩如生,充滿生機的畫面,作者觸景生情,自然想像範蠡一樣忘卻俗念,好好享受這「寧靜而充滿生機的利州南渡圖」。
(觀點1分,分析5分。答案僅供參考。回答此題時,可從詩句理解、意境創造、詩歌主題、表現手法等多角度思考。如有其它答案,能夠聯繫作品、觀點明確、言之成理、白網其說亦可。)
樂山市第一次調查研究考試試卷
(二)古代詩詞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 -15題。
和翁靈舒①冬日書事南
宋·徐照
石縫敲冰水,凌寒自煮茶。
梅遲思閏月,楓遠誤春花。
貧喜苗新長,吟憐鬢已華。
城中尋小屋,歲晚欲移家。
【注】①翁靈舒:翁卷,字靈舒。與徐照同為「永嘉四靈」之一。
14.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題是「冬日書事」,首聯就點出時令,帶出「事」來,敘寫自己在寒冷的冬天,鑿冰取水,煮茶品茗。
B.詩中「思閏月」、「誤春花」都傳達了一個信息,即「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C.冬日漫長,年關將近,詩人雙鬢花白,因此感嘆歲月流逝,愁思無窮。這一切,使他產生了想要搬家的念頭,避免眼前景致,觸動憂愁。
D.四時代序,流光轉移,詩人有感於內,往往借吟詠來寄託懷抱。徐照這首冬日書事詩,雖然是和作,但不為和韻所囿,自抒真情,精心錘鍊,詞巧意新。
15.詩的頸聯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全詩塑造了什麼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6分)
14。B。(詩人希望凜冽嚴寒的冬天早些過去,溫暖的春天早些到來。)
15.第一問:園苗新長而欣慰,園鬢已華而哀傷。 (由喜而哀,起伏變化)(2分)第二問: (1)詩歌塑造了一位儒雅貧窮,品性高潔,多愁善感的詩人形象; (2)詩歌敘寫敲:煮荼,思梅賞楓、麥苗新長,傳遞了悠閒自適的生活追求;兩鬢花白、尋屋移家事件傳遞了園年華己逝不願睹物傷情的內心情感。 (4分)
南平一檢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閒望
吳融
三點五點映山雨,一枝兩枝臨水花。
蛺蝶狂飛掠芳草,鴛鴦穩睡翅暖沙。
闕下新居成別業,江南舊隱是誰家。
東遷西去俱無計,卻羨暝歸林上鴉。
【注】吳融:浙汀紹興人.此詩作於詩人求仕長安時期。別業:相對於本宅而言,亦稱別墅,別館。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三點五點」、「一枝兩枝」,語言清麗典雅,朗朗上口,頗具音律復疊之美。
B.頷聯動靜結合,以「狂飛」寫蛺蝶之愛芳草;又用「穩睡」言鴛鴦之適意。
C.前四句總寫閒望所見,四組畫而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一幅工細優美的圖景。
D.本詩前半描寫場景,後半感事抒懷,結構和範仲淹《漁家傲》有相似之處。
15.全詩感情豐富,請結合相關詩句簡要分析。(6分)
14.(3分)A15.(6分)
首聯和頷聯描寫雨、花、蝴蝶、鴛鴦等景物,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讚美;頸聯將長安新居和江南舊家對比,暗示了拋離故園、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傷;「東遷西去俱無計」寫自己四處碰壁、求仕不得,表達對自己處境的失望和悲哀;末句寫羨慕暮歸之鴉,含蓄表達了對往昔不問功名時閒適生活的眷戀和嚮往。
廈門期末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小題。
古塞下曲
【唐】李頎
行人朝走馬,直指薊城傍。
薊城通漠北,萬裡別吾鄉。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戰場。
軍書發上郡,春色度河陽。
嫋嫋漢宮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一二句「朝走馬」強調時間緊迫,「直指」表現目標明確,寫出行人奔赴邊關的急切。
B. 三四句既交代薊城地處邊陲,直通漠北,又以「萬裡」突出離別的痛苦,情調悲涼。
C. 五六句直接描寫邊地的現實景象,以誇張的手法渲染軍情緊急、戰火不斷的氛圍。
D. 七八句將同一時節不同空間的畫面疊映,上承戰事,下啟春光,節奏由緊張轉向舒緩。
15. 「嫋嫋漢宮柳,青青胡地桑」兩句有何精妙之處?請簡析。
【答案】14. C 15. 「漢宮柳」與「胡地桑」相對,虛實相映,豐富了詩歌的意蘊。婀娜的柳枝、青青地桑條,景象柔美清麗,融入了戌邊將將上的思鄉之情。
【解析】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的是理解詩歌內容及賞析詩歌手法的能力。題幹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這屬於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這類試題考生要先認真研讀詩歌的內容,然後認真核對與選項內容之間的差異,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題了。選項C,「五六句直接描寫邊地的現實景象」理解有誤。根據理解「沙中百戰場」,黃沙之中,曾是千百年來的戰場。是有虛寫想像的成分。故答案選C。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的是綜合賞析詩句的能力。賞析詩句類試題要先明確詩句中的手法,然後結合詩歌的理解分析其手法的效果,最後是扣住詩歌的情感。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懷、託物言志、懷古傷今,表現手法主要是對比、擬人、烘託、動靜、虛實、抑揚、用典、寫景順序等,修辭主要是比喻、擬人、對偶、借代、設問、反問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詩歌或某一部分,表現手法和修辭集中在某一聯詩句。答題時首先答出手法,然後結合詩歌內容分析為什麼是這種手法,然後分析藝術效果。根據對原詩句「嫋嫋漢宮柳,青青胡地桑」的理解,長安宮中的柳條已經婀娜多姿,塞北地區的桑條依然顏色青青。根據以上理解此處是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虛寫「長安宮中柳」,實寫「胡地桑」,虛實結合體現了景物的一派昂然,抒發了戍邊將士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總之,綜合賞析詩句類試題,考生要結合對詩句的理解明確手法,最後要扣住詩歌的情感主旨來作答。
【點睛】詩歌鑑賞的選擇題,是綜合考查對詩歌內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賞析類的試題,考生在作答這類試題的時候要注意,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後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總之,考生要認真研讀詩句,然後將選項內容與詩句進行比對分析,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了。
龍巖期末
(二)古代詩歌鑑賞(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4-15題。
淡黃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悽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奪一空。
1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3分)
A.上闕前三句,從視聽的角度,寫出早春合肥城裡的「巷陌悽涼」的情景,著一「空」字,讓原本衣衫單薄的詩人更覺內心悽惻。
B.「正岑寂」兩句,承上啟下,由鵝黃嫩綠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鄉。寒食將至,柳色可憐,使詩人內心有暫時的慰藉。
C.「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的「怕」字,寫出恐春成秋的傷感。「自碧」兩字,以景語作結,蘊含池水無情人多情之嘆。
D.全詞從聽角看柳寫起,從合肥之柳到江南之柳,從今朝到明朝,從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寫出切入骨髓的體驗。
15.這首詞序言中說「因度此闋,以紓客懷」,作者的「客懷」有哪些?試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福州質檢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兩2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題弟侄書堂
唐·杜荀鶴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
家山雖在幹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注】杜荀鶴,晚唐詩人。曾經歷黃巢之亂。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兩個「窮」字含義不同。前者指「生活貧窮」;而後者則作「窮盡」講。
B.頷聯上下兩句形成對比,以戰亂中社會的紛擾反襯了弟侄靜心好學尚禮。
C.尾聯是對侄子的慰勉之辭,作者以長輩的身份直抒胸臆讚美並鼓勵了弟侄。
D.這首詩語言上通俗淺近,平易自然,仿佛從詩人心中流出,沒有雕琢的痕跡。
15.詩歌頸聯情景交融,請簡析其妙處。(6分)
14.(3分)A【解析】「窮」並非生活的貧苦,而是境遇的困窘。
15.(6分)
綠竹搖曳影落書案,泉水潺潺聲來耳邊,「竹影」與「泉聲」表現了弟侄書房周遭景致的清幽。在紛亂的戰爭環境下弟侄仍能靜心讀書,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靜內心的體現。作者藉此表達了對弟侄勤勉專注求學態度的讚美之情。
漳浦一中2月月考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4~15題。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佔時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注】柳宗元、劉禹錫因參予「永貞革新」而久遭貶謫,奉旨返京後,再度被遠謫。此詩作於兩人在衡陽分手、各赴謫地之時。伏波:這裡指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其在抵禦外侮、平定叛亂上功勳卓著。翁仲:後世稱石像或墓道石為翁仲,此指伏波將軍廟前的石像。濯纓:洗濯冠纓。《楚辭•漁父》中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句。後以「濯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14.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首聯寫兩人在長期貶謫之後重回長安,沒料到再度被遠謫,兩句表現了命運之多變,人生之艱辛。
B.「伏波故道風煙在」寫詩人行 進在伏波將軍當年出徵的路上,追憶前賢,不由得心生自勉奮發之意。
C.「翁仲遺墟草樹平」寫伏波將軍的廟宇空餘石像荒草、斷壁殘垣,藉此感慨人心變異,世道衰微。
D.「休將文字佔時名」話中有話,因為兩人曾因作詩諷刺權貴而背上罪名,此處多有自嘲之意。
15.尾聯是怎樣抒發感情的?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14.B (B項,表達的不是「自勉奮發」之意,而是在追憶前賢的同時,古(人)今(我)對比)
15.(1)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不必臨河取水,離別時的眼淚就可以洗濯冠纓,表現詩人珍重惜別的感傷,以及歷盡艱辛的悲愴。(2)用典抒情。「濯纓」用《楚辭》之典,有與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無畏打擊,保持志行之高潔。
永安一中、 德化一中、 漳平一中期末聯考
( 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 完成第 14-15 題。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 南宋】 姜夔
燕雁無心, 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 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 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闌懷古, 殘柳參差舞。
【注】 丁未:即公元 1187 年(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吳松:即今吳江市。第四橋:城外的甘泉橋。天隨:陸龜蒙自號天隨子, 身處晚唐末世, 舉進士不第, 只好退隱江湖。
14.對本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上片一二兩句寫鴻雁南飛, 隨雲而去,自由自在, 反襯詞人漂泊江湖, 身不由己的悽
冷、 苦楚。
B. 下片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的心願,他十分嚮往陸龜蒙浮遊於江湖上自得其樂的閒居生
活。
C. 「今何許?」 一句是反問。詩人正是在這反問中, 表達了懷念故人、 傷時憂世的情懷,
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 最後一句描寫詞人憑欄懷古, 吹悽悽冷風,看殘柳飛舞, 一派參差凌亂、 悽冷蕭索景
象, 以景結情, 表達出詞人感慨身世、 憂心國家的複雜感情。
15.請簡要賞析「數峰清苦, 商略黃昏雨。」 兩句。( 6 分)
14.D(此句暗含了難覓知音之意,增添了詞情的蒼涼與悲壯。)
15. 這兩句運用了擬人手法(2 分)。湖上數峰清寂愁苦,黃昏時分,正醞釀著一場雨(2 分)。此處將本形容人生活貧苦的「清苦」用於寫山,使無情物著有情色,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無限蒼涼之感(2分)。
(答寓情於景亦可。青山清寂愁苦,天空昏暗欲雨,寓情於景,烘託詞人內心的千愁萬苦。)
賞析:
本篇為過吳松抒懷之作。南宋淳熙十四年冬天,姜夔往返於湖州與蘇州兩地,路過吳松(今江蘇吳江市)時,寫下了本詞。緣何過吳松而作此詞?因為姜夔最推崇的晚唐詩人陸龜蒙,生前就隱居在吳松。
上片以景寓情,燕雁隨雲,數峰清苦,都是詞人漂泊清苦生涯的寫照。「燕雁無心」,寫北方的鴻雁悠然自在,因為冬天正是北雁南飛的時節。此句亦暗含對陸龜蒙的思念之情,因為他有很多歌詠北雁的詩,
如《歸雁》:「北走南徵象我曹,天涯迢遞翼應勞。」 《孤雁》:「我生天地間,獨作南賓雁。」等等。「太湖西畔隨雲去」意境深遠,只見那些鴻雁在太湖西邊隨著白雲飄浮。此處詞人以大雁的隨雲遠去暗喻自己獨自漂泊。「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商略:商量、醞釀、準備)」二句,意思是那幾座山峰蕭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黃昏是否下雨。此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詩意盎然,別有情致。詞人擬人寫山,實則以數峰之清苦襯託出自己的萬千愁苦。
下片追思唐詩人陸龜蒙,發懷古幽情,抒寫知音難覓的惆悵寂寞。「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兩句意思是:我真想在第四橋邊,跟隨天隨子一起隱居。第四橋指的是吳江城外的甘泉橋,陸龜蒙曾隱居在此,故詞人打算追隨他定居在甘泉橋邊。「今何許」三字,意蘊豐富,是詞人對自然、人生、歷史、時代所提出的充滿哲學反思的反詰。這樣的思考使得詞人「憑闌懷古」,卻不見龜蒙,不見故人,只看到「殘柳參差舞」。此句暗含了難覓知音之意,增添了詞情的蒼涼與悲壯。
全詞化實為虛,意在象外。
永春一中 培元中學 季延中學 石光中學第二次聯考試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9 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
紙鳶
王令
誰作輕鳶壯遠觀,似嫌飛鳥未多端。
才乘一線憑風去,便有愚兒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終日遂為安。
扶搖不起滄溟遠,笑殺鵬摶似爾難。
【注釋】王令,北宋詩人,為人正直敢言,有治國安民之志,但一生壯志未酬,貧病
交加而死。偶能終日,意指紙鳶之線易斷,偶爾能在一整天始終飛於高處。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作者揣測放風箏的人放風箏以增添空中壯觀景象的原因,是嫌棄飛鳥花樣不夠多。
B. 三、四句寫風箏掙脫線高飛,便有「愚兒仰面看」,詩人藉此暗諷世俗之人的勢利。C. 碧霄難至,風箏偶爾飛向高處便「遂為安」,好比暫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滿的嘴臉。D. 作者沒有從正面描寫風箏的形狀和色彩,以襯託、對比手法來表現風箏飛升之高。
15. 本詩中「笑殺鵬摶」的紙鳶,與莊子《逍遙遊》中嘲笑鵬的斥鴳形象有何異同?請簡
要分析。(6 分)
14.(3 分) B(詩的第三、四句所寫並非「風箏掙脫線繩飛天而去」,而是乘線憑風高飛的場景。故選 B。)
15.(6 分)本詩的紙鳶和《逍遙遊》中的斥鴳都顯得自大無知(2 分),但本詩中「笑殺鵬摶」的紙鳶,暫時高飛卻嘲笑未能遠飛的大鵬,這是一旦得勢便嘲笑有志難伸之人的小人行徑(2 分),而莊子《逍遙遊》中斥鴳不知自己也有所待,見識短淺。(2 分)
泉港一中期末模擬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一剪梅 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注,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註:秋娘渡、泰娘橋是當地兩處有名景點。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上闋開篇寫詩人觸景生隋,無法排解,就想找尋酒家,希望能夠借酒消愁。
B. 「舟搖」寫出漂泊之感,「簾招」寫見酒樓心喜,兩處描寫表露了詩人心跡。
C. 洗袍、調笙、燒香這一系列動作,實寫詩人回家之後寧靜而又閒適的生活。
D. 上闋白描寫景,景中帶情;下闋正面寫情,情中有景,表達了倦遊思歸之情。
16.詞下闋中「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請簡要賞析。(6分)
15. C
16.「拋」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突出時光流逝之快。「紅」「綠」形容詞作動詞,準確貼切地展示了顏色的動態變化。三句話化抽象為具象,把看不見的時光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對年華流逝的感慨。
泉港一中「潛力股班」期末
(三)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15~16題。
池口風雨留三日【1】
黃庭堅
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遠山長雙屬玉【2】,身閒心苦一舂鋤【3】。
翁從旁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
俯仰之間已陳跡,莫【4】窗歸了讀殘書。
注釋:【1】熙寧、元豐年間,作者一直位卑職微。元豐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縣令,於池口鎮為風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詩。【2】屬玉:鳥名。【3】舂鋤:即白鷺,其啄食姿態如農夫舂鋤,故名。【4】莫:即「暮」。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扣題,繪出一幅孤城風雨圖,語言素樸,不假藻飾,但內心情意已委婉傳出。
B.頷聯寫詩人放眼流觀,無意見到的景物令他內心微起波瀾,讀來令人想像、回味。
C.頸聯化用「臨淵羨魚」成語,表達了對世人熱衷功名卻不付出實際行動的感慨。
D.本詩類似隨感錄,觸物興懷,涉筆成趣,將複雜意緒融入尋常事物的形象之中。
16.本詩尾聯化用了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語句來表情達意,但抒發的情感有所不同。請結合作品比較分析。(6分)
15.C
16.參考答案:
《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嘆「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抒發的是對世事變遷、歡樂不再的失落感,和對人生短暫的痛惜。黃庭堅詩先以「身閒心苦」的白鷺自況,又化用「臨淵羨魚」暗示不求仕進、自甘淡泊的心境,尾句則以「莫窗歸了讀殘書」表明心志,由此可以看出:黃庭堅「俯仰之間」一句表達的是遠離名利爭逐,到讀書中尋求寄託的淡泊心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