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潤澤之道

2021-02-28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

穿越歷史長河,經典歷久彌新。

中華經典智慧,解決現實問題。

在接下來的一百天裡,我們將在「四部曲」APP上,共同學習另一部經典——《孟子》。

在剛剛結束的2020潤澤園學習會上,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海平老師為大家現場分享了《孟子》與潤澤之道,以下是精彩內容呈現。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搬到潤澤園之後,有一次,我翻閱《孟子》一書,驚訝地發現在《孟子· 滕文公》裡竟提到了「潤澤」一詞。

滕文公派人請教孟子:怎樣才能使得天下安定?孟子就對他談了自己的思考與想法,包括如何給老百姓分田地、如何收稅賦等。

談話快結束時,孟子說:「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意思是說:「我說的只是一個大概,是一個原則、一個大方向。究竟如何去改善人民生活、如何減輕百姓繁重的苦役和賦稅、如何激發百姓的積極性等,其根本就在於你的君主和你本人了。」

正如一位媒體人所說的那樣:「必到之地,早已建成;必見之人,早已長成。」當我在《孟子》裡發現「潤澤」這個詞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冥冥之中,在潤澤園與陽明教育研究院之間就一直有根線牽引著。

為什麼呢?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以學習陽明心學為主,也就是把陽明心學作為學習中華文化的切入點。陽明先生繼承了孔孟之道,陽明心學是孔門正法眼藏。

陽明心學的核心理論就是致良知。「致良知」這三個字又來自於孟子,孟子首先提出了良知的概念。他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這份良知、良能。

舉個例子,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摔倒在地、甚至身處險境之時,我們都會本能地做出行動,去幫助和營救這個孩子,而不管他/她是不是我們的孩子,是否與我們有關。這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一顆惻隱之心,就是仁愛的發端。 

同樣,「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義的發端。陽明先生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有個人因盜竊罪而被抓獲。這個盜賊向陽明先生問道:「你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們這樣的盜賊也有良知嗎?」 

陽明先生不但回答「有」,而且還現場證明給他看,讓冥頑不顧的盜賊看到了自己的良知。陽明先生讓他當眾除去衣服,從外衣,到中衫……一層一層,直至最後一件內衣。盜賊喊道:「不行呀,不能再脫了!」 

先生說:「你看,你能知恥,這就是你的良知啊!」(推薦相關閱讀:圖說 | 良知之心,人人皆有嗎?)

「辭讓之心,人皆有之」,這是禮之發端。見到兄長,首先要尊敬兄長、禮讓兄長,這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

同樣,「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是智的發端。面對大是大非的事情,其實我們的良知都清清楚楚。為什麼一些人會認為自己做了見不得人的事而瞞著別人呢?是因為他內心裡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悖於良知的。

所以,孟子提出了「四端之說」,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就繼承了孟子的良知之說。

在即將到來的第三期百日成長計劃課程中,我們將會與大家一起系統地學習《孟子》。

例如,在《孟子·梁惠王》一章中,孟子談到了「潤澤之道」。梁惠王問孟子如何治理國家,孟子回答說:「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七八月的時候,禾苗被炙熱的太陽曬得都快要乾枯了。這個時候如果下一場及時雨,禾苗就能茁壯成長,長出綠油油的一片。

什麼意思呢?孟子其實是用了個比喻,旨在告訴梁惠王,君主要行仁政、要有仁愛之心。 

接下來,孟子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民皆引領而望之矣。」如果君主有仁愛之心,不要動輒就殺戮人民,那麼老百姓就會歸順你。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民眾就像滔滔的江河,歸順於君王,還有什麼能夠阻擋這份仁愛的力量呢?

 所以,「潤澤之道」就是那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愛之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華文化的「潤澤之道」,就是「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因此,我們不需要一個一個地去幫助別人,而是讓經過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學習中華文化,讓聖賢思想浸潤他們的心田。

(推薦相關閱讀:圖說 | 傳承經典 潤澤心田)

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寶藏,人人皆可致良知。我們之所以會感到活得很累,會感到生命不舒展,正是因為心有千千結待解開。

但倘若藉助中華文化的力量,「心有千千結」的狀態就會被聖賢思想完全浸潤、化解,我們那顆焦慮不安的心也自然會歸於寧靜。這就是「潤澤之道」,同樣也是「天之道」。

其實,潤澤之道不僅僅是仁愛之道,它還能給予我們一種力量,培養我們的浩然正氣。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只要是在大道的方向上,「雖千萬人吾往矣」,哪怕對面有千萬敵人,也要衝上去。這就是說,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一定要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並且毫無畏懼地朝著這個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從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短短的八個字中,我們就能看出:孟子已然站在高處,用一雙洞察世間的慧眼,高度概括出了這一條人類歷史永恆的發展規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每一個國家、組織都是如此。

邱吉爾說,「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苦難即輝煌,在憂患苦難中,才能磨練心性。因為憂患苦難能促使我們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喚醒我們心中的大我。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這句話早已是老生常談了,然而它的確是許多王朝、企業快速興起、又快速衰落的真實寫照。在安逸的環境中,會逐漸滋生各種各樣的不明和貪慾,小我的部分也會逐漸佔據上風。最終,這個王朝、企業乃至個人,就會從「榮耀」走向衰落,乃至於滅亡。

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小富即安,終無所安。偏安一隅者,到最後往往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金一南將軍講「抗美援朝精神」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為什麼我們那些志願軍戰士們能以如此懸殊的兵力、巨大差距的武器配備,逼得敵軍節節敗退?除了這句話,恐怕找不到其他適合的語句來解釋了。

正如蘇東坡所說:「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心懷這樣一份浩然正氣,即使面對強敵,也毫不畏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便是大丈夫精神。我們屹立在天地之間,頭頂天、腳踩地,我們天生原本就擁有這樣一份浩然正氣。

在長津湖戰役當中,一千多名戰士在零下40度的酷寒裡,沒有能夠從雪地裡站起來,直到凍死都保持著瞄準伏擊的姿態。為什麼?因為他們心中有對祖國、對人民的仁愛。

老子曰:「慈故能勇。」因為有這份大愛,才有這份勇敢,才有這份無畏。

所以,潤澤之道不僅是一份柔軟的、仁愛的力量,同時這份仁愛的力量更會讓我們擁有一份大無畏的浩然正氣。因為有仁,所以才有無畏、勇敢,才有捨生忘死、殺身成仁!

所以,《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不僅擁有溫潤的力量,還擁有一份「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陽剛力量。

正如陽明先生所言:「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我們應該成為一個大丈夫,一個充滿浩然正氣、屹立在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我們絕對不要把自己束縛在小我的黑暗房間裡,就這樣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

陽明先生還說:「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只要我們擁有這份光明之心,不斷去除心中的不明和貪慾,我們就能信步行來,走在光明磊落的大道上,無所畏懼、無所掛礙。

謝謝各位的敬聽,我的分享就到此。11月15日第三期百日成長計劃,我們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微觀國學》:孟子的快樂之道
    大多聖人對人生的看法都讓人沮喪,比如老子把人生跟「道」捆綁在一起,孔子把人生跟「禮」捆綁在一起,釋迦摩尼則認為人生是苦的,耶穌認為人生是有罪的。而孟子對快樂的理解比許多人都要深刻,他說一個人如果純粹擁有物質並不一定就會快樂,快樂跟物質沒有關係,而跟人心人性有關,跟他人的認可有關。
  • 《孟子》中的為師之道
    《孟子》相傳為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孟子名珂,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師承孔子的孫子字思,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世人稱為「亞聖」。仔細研讀《孟子》,發現其不止提出了「民貴君輕」、「實行仁政人道」的理論,而且在作為老師方面也提出了不少至今還很有用的理論。
  • 孟子的「大丈夫」「妾婦之道」應該怎麼教【155】
    那是道文言文閱讀題,選文為《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轉自中國小康網|中華文化的潤澤之道 -- 專訪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創始人白立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在《道德經》裡就已經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明白了,人是有層面、有差別的,面對同一個事物,站在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我們說如今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
  • 君子之道與為君之道什麼聯繫?二者如何兼顧?孟子早已給出了答案
    導語:亞聖孟子的君子之道與為君之道有什麼聯繫?二者如何統籌兼顧,孟子早已給出答案,入世之臣,君子不做王,道德領袖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基本上都是遵從儒家學說的君子之道進行繁衍和發展的,尤其是從漢武帝之後的封建歷史,儒家學說成為了封建歷史的正統學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讓儒家學說的地位不可撼動。
  • 《孟子》:怨天尤人無濟於事 反求諸己方為解決之道
    導讀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熱播劇《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在和陳俊生離婚後「反求諸己」,脫胎換骨,開啟了嶄新的人生。讀經明義,古代先賢的很多思想實則對我們現今生活頗具啟發意義。」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今天,你抱怨了嗎?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現在保存下來的《孟子》一書,可能是孟子學生們的筆記,記載了孟子的觀點與政治活動。是我們了解孟子思想最直接的材料。孟子生活的時代,是戰國時代學術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墨家思想與楊朱學說最為流行。墨子以宣揚孔子學說為己任,排斥楊墨。據《孟子》書中記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吾為此懼,閒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詞,邪說者不得作」。
  • 閱讀《孟子》的基本認識——道性善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荀子說:「人生而有好利焉」,「人生而有疾惡焉」,當我們「好利」的時候,「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 孟子論民貴君輕,為何又說「社稷次之」?
    在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君」既可以指一國的諸侯,也可以指君臨天下的天子。《學記》云:「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能群也,能以德性把群眾凝聚在一起,以「一」率「多」,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就稱為「君」。反之,則如曾子所言:「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孟子曰:「保民而王」;「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 孟子「浩然之氣」淺釋
    所以「浩然之氣」是偉大人格對外的發表,使原屬不可知覺的化而為可知覺的,使原屬抽象現象的化而為具體現象。現在先從氣字說起。氣,孟子自作解釋道:「氣、體之充也」,意皍氣是充滿在形體上的,亦皍氣是表現在形體上的。趙岐復為之解釋道:「氣、所以充滿形體為喜怒也」,意皍氣是用以在形體上表現心中的喜怒的。趙注於孟子自己所說的「體之充也」外,加上「為喜怒也」,把氣字的意義解釋得更明白了。
  • 《孟子》故事: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但是罵歸罵,孟子也明白當下的仁義之道所剩無幾,所以訓斥完公孫丑,說了一句話:「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的意思很明白,仁義之道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它就在那裡,就是如此,願意行仁義的人、能行仁義的人自然能按照仁義之道來處事。
  • 馮文舉:從孟子性善之旨淺談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在讀經教育(在香港孟子學院成立典禮上的演講)
    真正的儒家都是以每個人人心皆可感的、道德的感觸感覺感應感通來說仁,來分判見道與否。這是陸王心學不同於程朱理學之處。牟先生說人性不但「存有」,而且「活動」,後者很關鍵。人性之「活動」,用經典的話說,即天道之「生」,通俗點講,就是人性有生發的力道,這裡包含著對人性無窮的信心。韓愈說,「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把握了孟子,就把握了孔子。
  • 《孟子》七篇解讀 | 孟子其人其書
    這一點在歷史上有很多的討論,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由於一些出土文獻的發表,大家越來越肯定孟子跟子思的關係應該是「受業子思之門人」,因為孟子的時代跟子思的時代相隔還是遠了一點。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道既通」,「道」在古代就是指道術,道術是指一套思想、理論、觀點、主張。
  • 孟子生平||行其庭先生講《孟子》(第一講)
    受業子思之門人。趙氏注及孔叢子等書皆云:「孟子親受業於子思。」未知是否?(孔門傳授,有曾子傳道,子夏傳經之說。雖雲「儒分為八」,但主要乃兩支,一為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至孟子。一為子夏傳之馯臂子弓,馯臂子弓數傳而至荀子。)道既通,趙氏曰:「孟子通五經,尤長於詩書。」程子曰:「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
  • 孟子名言
    (孟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公孫丑上) [譯文] (孟子說:)「應該做官就做官,應該辭職就辭職,應該繼續幹就繼續幹,應該馬上走就馬上走。」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離婁上) [譯文] (孟子說:)「道在近處卻到遠處去找,事情本來很容易卻往難處做——只要各人親愛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太平了。」
  • 孟子ㆍ告子(節選)
    03、孟子曰:「聖人與我同類者。」04、孟子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05、孟子曰:「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06、孟子曰:「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07、孟子曰:「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能量快訊】江蘇·蘇州·新區學習會報名-2020潤澤園學習會
    《資治通鑑》有言:「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怎樣才是「愛之以道」?潤澤園學習會,為您帶來引領孩子成長的方法論。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奉獻愛,而不是索取愛;愛之以道,而不是愛得卑微,更不是愛得貪婪。婚姻,本該是大我的相互成就,而不是小我的相互踩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幸福婚姻的奧秘,就在於以大我喚醒對方的大我。
  • 南懷瑾《孟子與公孫丑》:孟子的架子
    他這位朋友曉得內情以後,就對孟子有一番責備,說得很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制下,一個家庭中,父子間的關係是人倫的中心;出外任職,君臣之道就是維繫社會的法綱。君臣、父子間不是階級的劃分,而是禮制的關係。「父子主恩」,父子間以恩情為聯繫;「君臣主敬」,君臣間則以誠敬為橋梁。這是我們文化中的倫理道德。
  • 孟子正義論
    通俗地說,人要遵紀守法,前提是這種法紀本身是正義的。實際上,制度規範本身也是一種行為的結果,因為制度規範的建構活動本身是一種行為;判定這種行為的正義與否,根本上當然不是現行既有的制度規範,而是正義原則。所以,孟子認為,行為的根本依據不是禮制,而是正義:「非其義 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御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 潤澤御府|文化之韻,融匯之美
    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2句行文提到4個典故,都是人文名園:睢園,梁孝王遊賞之所;彭澤:陶淵明宴飲之所;鄴水:曹植的聚賢之所;臨川:謝靈運的暢遊之所。隨著歷史演進,造園的人文趣味就更豐富廣博,從古今借景,到中西合璧,文化的融合越來越影響著造園建築的風向,典型的案例當屬頤和園中的清晏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