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長河,經典歷久彌新。
中華經典智慧,解決現實問題。
在接下來的一百天裡,我們將在「四部曲」APP上,共同學習另一部經典——《孟子》。
在剛剛結束的2020潤澤園學習會上,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海平老師為大家現場分享了《孟子》與潤澤之道,以下是精彩內容呈現。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搬到潤澤園之後,有一次,我翻閱《孟子》一書,驚訝地發現在《孟子· 滕文公》裡竟提到了「潤澤」一詞。
滕文公派人請教孟子:怎樣才能使得天下安定?孟子就對他談了自己的思考與想法,包括如何給老百姓分田地、如何收稅賦等。
談話快結束時,孟子說:「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意思是說:「我說的只是一個大概,是一個原則、一個大方向。究竟如何去改善人民生活、如何減輕百姓繁重的苦役和賦稅、如何激發百姓的積極性等,其根本就在於你的君主和你本人了。」
正如一位媒體人所說的那樣:「必到之地,早已建成;必見之人,早已長成。」當我在《孟子》裡發現「潤澤」這個詞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冥冥之中,在潤澤園與陽明教育研究院之間就一直有根線牽引著。
為什麼呢?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以學習陽明心學為主,也就是把陽明心學作為學習中華文化的切入點。陽明先生繼承了孔孟之道,陽明心學是孔門正法眼藏。
陽明心學的核心理論就是致良知。「致良知」這三個字又來自於孟子,孟子首先提出了良知的概念。他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這份良知、良能。
舉個例子,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摔倒在地、甚至身處險境之時,我們都會本能地做出行動,去幫助和營救這個孩子,而不管他/她是不是我們的孩子,是否與我們有關。這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一顆惻隱之心,就是仁愛的發端。
同樣,「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義的發端。陽明先生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有個人因盜竊罪而被抓獲。這個盜賊向陽明先生問道:「你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們這樣的盜賊也有良知嗎?」
陽明先生不但回答「有」,而且還現場證明給他看,讓冥頑不顧的盜賊看到了自己的良知。陽明先生讓他當眾除去衣服,從外衣,到中衫……一層一層,直至最後一件內衣。盜賊喊道:「不行呀,不能再脫了!」
先生說:「你看,你能知恥,這就是你的良知啊!」(推薦相關閱讀:圖說 | 良知之心,人人皆有嗎?)
「辭讓之心,人皆有之」,這是禮之發端。見到兄長,首先要尊敬兄長、禮讓兄長,這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
同樣,「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是智的發端。面對大是大非的事情,其實我們的良知都清清楚楚。為什麼一些人會認為自己做了見不得人的事而瞞著別人呢?是因為他內心裡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悖於良知的。
所以,孟子提出了「四端之說」,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就繼承了孟子的良知之說。
在即將到來的第三期百日成長計劃課程中,我們將會與大家一起系統地學習《孟子》。
例如,在《孟子·梁惠王》一章中,孟子談到了「潤澤之道」。梁惠王問孟子如何治理國家,孟子回答說:「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七八月的時候,禾苗被炙熱的太陽曬得都快要乾枯了。這個時候如果下一場及時雨,禾苗就能茁壯成長,長出綠油油的一片。
什麼意思呢?孟子其實是用了個比喻,旨在告訴梁惠王,君主要行仁政、要有仁愛之心。
接下來,孟子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民皆引領而望之矣。」如果君主有仁愛之心,不要動輒就殺戮人民,那麼老百姓就會歸順你。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民眾就像滔滔的江河,歸順於君王,還有什麼能夠阻擋這份仁愛的力量呢?
所以,「潤澤之道」就是那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愛之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華文化的「潤澤之道」,就是「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因此,我們不需要一個一個地去幫助別人,而是讓經過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學習中華文化,讓聖賢思想浸潤他們的心田。
(推薦相關閱讀:圖說 | 傳承經典 潤澤心田)
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寶藏,人人皆可致良知。我們之所以會感到活得很累,會感到生命不舒展,正是因為心有千千結待解開。
但倘若藉助中華文化的力量,「心有千千結」的狀態就會被聖賢思想完全浸潤、化解,我們那顆焦慮不安的心也自然會歸於寧靜。這就是「潤澤之道」,同樣也是「天之道」。
其實,潤澤之道不僅僅是仁愛之道,它還能給予我們一種力量,培養我們的浩然正氣。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只要是在大道的方向上,「雖千萬人吾往矣」,哪怕對面有千萬敵人,也要衝上去。這就是說,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一定要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並且毫無畏懼地朝著這個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從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短短的八個字中,我們就能看出:孟子已然站在高處,用一雙洞察世間的慧眼,高度概括出了這一條人類歷史永恆的發展規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每一個國家、組織都是如此。
邱吉爾說,「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苦難即輝煌,在憂患苦難中,才能磨練心性。因為憂患苦難能促使我們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喚醒我們心中的大我。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這句話早已是老生常談了,然而它的確是許多王朝、企業快速興起、又快速衰落的真實寫照。在安逸的環境中,會逐漸滋生各種各樣的不明和貪慾,小我的部分也會逐漸佔據上風。最終,這個王朝、企業乃至個人,就會從「榮耀」走向衰落,乃至於滅亡。
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小富即安,終無所安。偏安一隅者,到最後往往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金一南將軍講「抗美援朝精神」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為什麼我們那些志願軍戰士們能以如此懸殊的兵力、巨大差距的武器配備,逼得敵軍節節敗退?除了這句話,恐怕找不到其他適合的語句來解釋了。
正如蘇東坡所說:「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心懷這樣一份浩然正氣,即使面對強敵,也毫不畏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便是大丈夫精神。我們屹立在天地之間,頭頂天、腳踩地,我們天生原本就擁有這樣一份浩然正氣。
在長津湖戰役當中,一千多名戰士在零下40度的酷寒裡,沒有能夠從雪地裡站起來,直到凍死都保持著瞄準伏擊的姿態。為什麼?因為他們心中有對祖國、對人民的仁愛。
老子曰:「慈故能勇。」因為有這份大愛,才有這份勇敢,才有這份無畏。
所以,潤澤之道不僅是一份柔軟的、仁愛的力量,同時這份仁愛的力量更會讓我們擁有一份大無畏的浩然正氣。因為有仁,所以才有無畏、勇敢,才有捨生忘死、殺身成仁!
所以,《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不僅擁有溫潤的力量,還擁有一份「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陽剛力量。
正如陽明先生所言:「丈夫落落掀天地,豈顧束縛如窮囚!」我們應該成為一個大丈夫,一個充滿浩然正氣、屹立在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我們絕對不要把自己束縛在小我的黑暗房間裡,就這樣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
陽明先生還說:「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只要我們擁有這份光明之心,不斷去除心中的不明和貪慾,我們就能信步行來,走在光明磊落的大道上,無所畏懼、無所掛礙。
謝謝各位的敬聽,我的分享就到此。11月15日第三期百日成長計劃,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