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舉:從孟子性善之旨淺談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在讀經教育(在香港孟子學院成立典禮上的演講)

2021-12-30 道中書院

從孟子性善之旨淺談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在讀經教育

   2015年11月30日講於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孟子學說的現實意義》論壇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

   ……今天來到香港中文大學,非常榮幸出席《孟子學說的現實意義》論壇。在我學習國學的十年裡,前五年主要受錢穆先生影響,後五年傾注了全部心力在讀經教育,主要受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影響。今天上午,我們參觀了新亞書院校史館,駐足於「天人合一」合一景觀,親身感受到了我最仰慕的錢穆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灌注生命、為中華文化存亡續絕的卓絕努力,非常激動!同時,也非常惶恐,各位專家學者都是前輩,後生小子不敢妄談學術學問,我願意在落實層面、教育方面談點體會,就教於方家。

   首先,熱烈祝賀香港孟子學院成立!弘揚孟子文化,乃至於弘揚中華文化,最基礎性的工作,就在教育,確切地說,是在讀經教育;讀經教育最重要的學理支撐和基石即在孟子學說。

   教育是以人心面對人心的工作。所以,思考教育,必須了解人性,所謂「劈柴不照紋,劈柴累死人」,人性就是人成才的「紋理」和依據。全球兒童讀經教育首倡者、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王財貴教授認為,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而人性有所謂的「全程」與「全幅」。所謂全幅,就是新亞校訓說的「誠明」,所謂「博文約禮」,知識和智慧兩個層面;所謂全程,就是人類是以13歲為界限,幼稚期以記憶、吸收為重點,是為建體,13歲以後才是理解、表現的年齡,是為發用。故王財貴教授提出讀經教育,這其實是教育本來應該走的路。

   北宋之前,一千多年以來,只有孟子明確提出性善。人性是善的,王陽明《尊經閣記》所講「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它是人的共性或普遍性。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光明的,這不是邏輯語言,不在現實的思考之中,它是啟發語言,這裡需要反躬自省的,是真實可證的。孟子舉例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並且連舉三個非,非掉一切外在條件,吾人面對這種場景,如王陽明《尊經閣記》所講:「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惻隱之心從本心而發、由內感通而流露發外,道德意識湧現,這是由心善而證性善。「天地之間,無非就是一個感應」。宰我問三年之喪,孔子是以安與不安,即忍心不忍心來指點仁;宋明儒又以麻木說不仁,反之,感通為仁。當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又說,「感觸大者為大人,感觸小者為小人」。《易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鹹恆」,上經講自然法則,下經講人間倫理,「鹹者,感也」。真正的儒家都是以每個人人心皆可感的、道德的感觸感覺感應感通來說仁,來分判見道與否。這是陸王心學不同於程朱理學之處。牟先生說人性不但「存有」,而且「活動」,後者很關鍵。人性之「活動」,用經典的話說,即天道之「生」,通俗點講,就是人性有生發的力道,這裡包含著對人性無窮的信心。韓愈說,「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把握了孟子,就把握了孔子。而古往今來,把握孟子學最真切的就是陸王心學。

   孟子講「聖人者,人倫之至也」,聖人先得我心之通然,聖人所講無非我心。而聖人不在了,但聖人的言教還在,就是經典,而「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喚醒啟發我們本自光明的心的常規途徑,就是誦讀經典,這樣才能讓我們經常有「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的感覺,良知常在常顯,順此良知而發,擴充涵養成德,至其極為聖神。

   中華文化之復興,在於人心人性之復,其基礎就在讀經教育。王教授主張,讀經要老實、大量,只有這樣,才能增加聖人之言與我們生命相感通的機會,原來,我們就是聖人,盈天地之間無非此心。所以,老實大量讀經,是打通生命之感應、開啟孔孟仁德之教的見道之門。

   《中庸》又講「天命之謂性」,這與孟子從下往上構成一個來回,是為天道性命相貫通之圓教,「心也,性也,命也。一也。」故牟宗三先生說「心性合一」,嚴格來講,「天人合一」還有點二,應該是天人本一,故老實大量讀經又是頓教不二法門。

   在教育上,知識是建構型的學問,是舉一反三、循序漸進;而智慧是浸潤型的學問,是舉三反一、難易不序,所謂老實大量。智慧又是獨立存在的,它不依賴於知識,也不需要知識輔助,一般人用知識輔助智慧的思路來做教育,乃不究竟、對人性缺乏信心之漸教。

   一百年前,我們是用教育的辦法,斬斷中華文化;今天,我們復興中華文化,也要以教育為入手、為重點、為基礎。牟宗三先生說,「少兒讀經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儲蓄銀行。」程子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王財貴教授師承牟先生,首倡讀經讀經,見識卓絕,功不在禹下。故在此,我的觀點看法是,讀經教育是中華文化復興的第一步,是務本之基礎,是教育回歸人性的簡易之道。乃所願,則學季謙先生也!

   謝謝各位!(道中書院 馮文舉)


以下是圖文報導:

2015年,11月29日晚,在結束全國「六小篇」研習會第十一期(成都站)後,道中書院馮文舉老師經深圳入境香港


30日上午,沙田麗豪酒店,舉行「香港2015全球孟子學院規劃研討會」,來自大陸高校和文化機構著名專家學者和文藝界著名藝術家出席,為孟子學院的成立、定位、發展出謀劃策。上圖為:著名學者為秋風、鮑鵬山、梁濤



唐元平、楊汝清


孟小紅院長致辭。

中午,驅車香港中文大學,參觀新亞書院和校史館


在港中大著名景觀「天人合一」處留影



參觀新亞書院校史館。



錢先生書法




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餘英時先生的結業證書






餘英時先生撰寫的《唐君毅先生像銘》


30日下午,港中大國學中心,《孟子學說的現實意義》論壇開始。香港孟子學院榮譽院長黃祉穎女士致辭。


香港各界,與會近二百名專家學者參會



鮑鵬山教授演講:孟子對人性善的終極證明》


當代新儒家、港中大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博士:以孟子之人性論指導現實人生。


道中書院院長馮文舉:從孟子性善之旨淺談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在讀經教育


上海孟母堂創辦人周應之:與孟子一起共建孟子學院



與何江夏先生合影


與鄧立光博士合影。並向鄧博士請教新儒家、讀經教育相關問題。


全球孟子學院聯合發展總會會長孟小紅女士與馮文舉院長留影


30日晚,沙田麗豪酒店:香港孟子學院揭幕及就職典禮晚宴。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致祝賀辭


黃祉穎女士致辭


香港青年學生誦讀《孟子》篇章


著名藝術家演藝助興


香港《大公報》整版報導。

相關文章:

   1.熱烈祝賀香港孟子學院揭牌成立!  

   2.孟子學說的現實意義論壇在香港隆重舉行!  

   3.香港2015全球孟子學院規劃研討會成功召開!  

   4.馮文舉:從孟子性善之旨淺談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在讀經教育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書院馮文舉老師簡歷及相關文章彙編,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

相關焦點

  • 孟子的性善論
    2015年10月21日,中華·敬德讀書會有幸再次迎來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子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濤教授。
  • 曾振宇:「遇人便道性善」:孟子「性善說」獻疑
    相比之下,張岱年的質疑更加直截了當:「然而性中不過有仁義禮智之端而已,性有善端,豈得即謂性善?而且性固有善端,未必無惡端。今不否證性有惡端,僅言性有善端,何故竟斷為性善?」⑤遺憾的是,目前學界與社會大眾對馮友蘭與張岱年先生早期的觀點多有疏略甚至遺忘⑥。筆者不揣譾陋,力圖在前賢時哲思考與論證基礎上,對業已成為「國民常識」⑦的觀點作進一步的質疑與考辨。
  • 如何真正讀懂《孟子》的性善論(上)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是學習中國思想史,尤其研讀《孟子》時首先會遇到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歷史上存在種種不同的解讀。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人之初,性本善」,認為所謂性善乃是指人的本初、初始狀態,人生下來時性是善的,後天受到習染則可能會變得不善。
  • 讀《孟子》觀治世:得民心得天下
    近期,80多歲高齡的他又出新書《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孟子〉》。在這本書中,王蒙對孟子及其思想進行了精彩、深刻地解讀與評點,挖掘了孟子思想對於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 學習時報:您的新書《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孟子〉》出版的時機非常好。最近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社會上與各種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如雨後春筍。
  • 孟子: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現代人常說:永遠不要去考驗人性
    距離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已遠,現今社會,東西方的文化,早在一定程度上相融。對於相當一大部分人來說,關於大儒孟子的性善論,即便口未言明,但心中多少覺得並不準確。那麼孟子的性善論,究竟是在表達什麼呢?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孟子的表述中,並未直接出現過性本善。性本善的表達,是出於後世之人的口中或筆下。如我們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便是《三字經》中的內容。
  • 曹景年 | 性善與求善:孟子性善理論的內在緊張及其疏解
    唐君毅先生曾對惻隱之心有過一種新的解釋,他說:「吾人謂孟子之性善,乃就人對其他人物之直接的心之感應上指證……只有不為滿足吾人原先之所為,而直發之感應,乃可見人之本心,而此處之感應,即皆為無私的、公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恭敬之類,故人之性是善的。」
  • 閱讀《孟子》的基本認識——道性善
    關於《孟子》,因為我不是那麼清楚大家讀過的篇章有哪些,對哪些文本的內容比較熟悉,所以我就先就我知道的《孟子》,跟大家做一個總體的分享。今天先跟大家談的,主要是跟價值有關的幾個方面。我們現在想要恢復傳統文化,看起來好像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讀《孟子》。但是我們讀《孟子》,真正的理由應該是在哪裡?是因為他是聖人嗎?是因為他的書是經典嗎?
  • 尚友古人,知人論世 | 《孟子》聽課筆記
    孟子的註疏歷史上,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焦循。他除了註解《易經》之外,還有一本重要著作是《孟子正義》。焦理堂《與劉端臨書》:「古學未興,道在存其學;古學大興,道在求其通。前之弊患乎不學,後之弊患乎不思。證之以實而運之於虛,庶幾學經之道也。」我們自先秦以來,幾千年的學術史裡,有時候文化昌明,有時候衰落。也就是天下有道和天下無道兩種狀態交替,往復。我們讀書要學會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
    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它是傳統儒家哲學的一個信仰,乃至於後世儒學一說起荀子性惡論便謂「大本已失」。不過,性善論的具體含義一直以來並沒有得到清晰而確切地揭示。實際上,孟子哲學的所謂性善,是與心連在一起加以論述的。
  • 孟子「性善論」的具體闡釋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孟子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善?歷史上有無人之初,性本惡之說?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就有「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的句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人為什麼有這四種心呢?因為這是天賦予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 禮義性善,民本仁政——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名軻,字子與,鄒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者,無不知敬其兄者。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孔子講仁,孟子繼承了孔子這一學說,發展為仁政學說,又為孔子忠恕之法建立基礎,形成了性善論。孟子對於孔子學說創造性的發展,使他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上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被尊稱為「亞聖」。宋代理學家朱熹說:「自堯舜以下,若不生個孔子,後人去何處討分曉?孔子後若無個孟子,也未有分曉。」
  • 梁濤丨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1)——以善為性論
    還有一種做法是將孟子性善論概括為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如東漢王充說:「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論衡·本性篇》)但人性是善的或「人性皆善」是一直言判斷,是說人性的內容及其表示都是善的,這顯然與我們對人性的觀察不符,這種觀點在經驗世界中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 回顧 中西文化人物對話:孟子與孫文
    這是大地之子中西文化人物對話的第五期。今天來了新朋友,所以我還是簡單介紹一下這個」中西文化人物對話「。大地之子是一個公益機構,做流動兒童教育服務,做教育人才培育,做教育研究和傳播,從去年開始,我們又辦了文化空間,加強文化交流,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覺得教育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本身的問題,教育的突破和教育者的成長都需要文化上的承繼與開新。
  • 「大丈夫」——孟子
    二、教育理論的基礎——「性善論」戰國時期人們對人性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了,孟子提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所以,我們也認為孟子是內發論的代表人物。
  • 專題丨梁濤:竹簡《性自命出》與《孟子》
    清代考據學流行,許多學者對孟子此章進行解釋,如毛奇齡釋「故」為「智」,認為「是以孟子言,天下言性不過智計耳。順智亦何害,但當以通利不穿鑿為主。夫所惡於智者,為穿鑿也。如不穿鑿,則行水治歷,智亦大矣」(《四書.言補》)。焦循將故釋為「已往之事」,認為「孟子此章自明其道性善之旨」,「孟子獨於故中指出利字,利即《周易》元享利貞之利。《繫辭傳》云:『變而通之以盡利。』
  • ​【推薦】以善說性抑或以性說善——孟子性善說新解 | 廖曉煒
    因此,有關孟子性善說之理解上的爭論,本質上可視為不同哲學立場之爭。本文不打算對各種版本的性善說作全面的析論,而以孟子所處的思想史脈絡為背景,在細緻梳理《孟子》相關文本的基礎上,嘗試對孟子性善說的基本意涵作創造性的詮釋。
  • 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孟子
    ——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  王財貴教授中國的學術思想歷史悠久,傳統深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儒家思想涉及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一切方面,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發展史上,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程度最深。
  • 「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孟子》的教育智慧(連載39)
    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錯誤,他便高興。禹聽到了有價值的話,就給人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