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子性善之旨淺談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在讀經教育
2015年11月30日講於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孟子學說的現實意義》論壇
尊敬的各位專家學者!
……今天來到香港中文大學,非常榮幸出席《孟子學說的現實意義》論壇。在我學習國學的十年裡,前五年主要受錢穆先生影響,後五年傾注了全部心力在讀經教育,主要受當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影響。今天上午,我們參觀了新亞書院校史館,駐足於「天人合一」合一景觀,親身感受到了我最仰慕的錢穆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灌注生命、為中華文化存亡續絕的卓絕努力,非常激動!同時,也非常惶恐,各位專家學者都是前輩,後生小子不敢妄談學術學問,我願意在落實層面、教育方面談點體會,就教於方家。
首先,熱烈祝賀香港孟子學院成立!弘揚孟子文化,乃至於弘揚中華文化,最基礎性的工作,就在教育,確切地說,是在讀經教育;讀經教育最重要的學理支撐和基石即在孟子學說。
教育是以人心面對人心的工作。所以,思考教育,必須了解人性,所謂「劈柴不照紋,劈柴累死人」,人性就是人成才的「紋理」和依據。全球兒童讀經教育首倡者、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王財貴教授認為,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而人性有所謂的「全程」與「全幅」。所謂全幅,就是新亞校訓說的「誠明」,所謂「博文約禮」,知識和智慧兩個層面;所謂全程,就是人類是以13歲為界限,幼稚期以記憶、吸收為重點,是為建體,13歲以後才是理解、表現的年齡,是為發用。故王財貴教授提出讀經教育,這其實是教育本來應該走的路。
北宋之前,一千多年以來,只有孟子明確提出性善。人性是善的,王陽明《尊經閣記》所講「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它是人的共性或普遍性。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光明的,這不是邏輯語言,不在現實的思考之中,它是啟發語言,這裡需要反躬自省的,是真實可證的。孟子舉例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並且連舉三個非,非掉一切外在條件,吾人面對這種場景,如王陽明《尊經閣記》所講:「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惻隱之心從本心而發、由內感通而流露發外,道德意識湧現,這是由心善而證性善。「天地之間,無非就是一個感應」。宰我問三年之喪,孔子是以安與不安,即忍心不忍心來指點仁;宋明儒又以麻木說不仁,反之,感通為仁。當代新儒家熊十力先生又說,「感觸大者為大人,感觸小者為小人」。《易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鹹恆」,上經講自然法則,下經講人間倫理,「鹹者,感也」。真正的儒家都是以每個人人心皆可感的、道德的感觸感覺感應感通來說仁,來分判見道與否。這是陸王心學不同於程朱理學之處。牟先生說人性不但「存有」,而且「活動」,後者很關鍵。人性之「活動」,用經典的話說,即天道之「生」,通俗點講,就是人性有生發的力道,這裡包含著對人性無窮的信心。韓愈說,「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把握了孟子,就把握了孔子。而古往今來,把握孟子學最真切的就是陸王心學。
孟子講「聖人者,人倫之至也」,聖人先得我心之通然,聖人所講無非我心。而聖人不在了,但聖人的言教還在,就是經典,而「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喚醒啟發我們本自光明的心的常規途徑,就是誦讀經典,這樣才能讓我們經常有「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的感覺,良知常在常顯,順此良知而發,擴充涵養成德,至其極為聖神。
中華文化之復興,在於人心人性之復,其基礎就在讀經教育。王教授主張,讀經要老實、大量,只有這樣,才能增加聖人之言與我們生命相感通的機會,原來,我們就是聖人,盈天地之間無非此心。所以,老實大量讀經,是打通生命之感應、開啟孔孟仁德之教的見道之門。
《中庸》又講「天命之謂性」,這與孟子從下往上構成一個來回,是為天道性命相貫通之圓教,「心也,性也,命也。一也。」故牟宗三先生說「心性合一」,嚴格來講,「天人合一」還有點二,應該是天人本一,故老實大量讀經又是頓教不二法門。
在教育上,知識是建構型的學問,是舉一反三、循序漸進;而智慧是浸潤型的學問,是舉三反一、難易不序,所謂老實大量。智慧又是獨立存在的,它不依賴於知識,也不需要知識輔助,一般人用知識輔助智慧的思路來做教育,乃不究竟、對人性缺乏信心之漸教。
一百年前,我們是用教育的辦法,斬斷中華文化;今天,我們復興中華文化,也要以教育為入手、為重點、為基礎。牟宗三先生說,「少兒讀經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儲蓄銀行。」程子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王財貴教授師承牟先生,首倡讀經讀經,見識卓絕,功不在禹下。故在此,我的觀點看法是,讀經教育是中華文化復興的第一步,是務本之基礎,是教育回歸人性的簡易之道。乃所願,則學季謙先生也!
謝謝各位!(道中書院 馮文舉)
以下是圖文報導:
2015年,11月29日晚,在結束全國「六小篇」研習會第十一期(成都站)後,道中書院馮文舉老師經深圳入境香港
30日上午,沙田麗豪酒店,舉行「香港2015全球孟子學院規劃研討會」,來自大陸高校和文化機構著名專家學者和文藝界著名藝術家出席,為孟子學院的成立、定位、發展出謀劃策。上圖為:著名學者為秋風、鮑鵬山、梁濤
唐元平、楊汝清
孟小紅院長致辭。
中午,驅車香港中文大學,參觀新亞書院和校史館
在港中大著名景觀「天人合一」處留影
參觀新亞書院校史館。
錢先生書法
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餘英時先生的結業證書
餘英時先生撰寫的《唐君毅先生像銘》
30日下午,港中大國學中心,《孟子學說的現實意義》論壇開始。香港孟子學院榮譽院長黃祉穎女士致辭。
香港各界,與會近二百名專家學者參會
鮑鵬山教授演講:孟子對人性善的終極證明》
當代新儒家、港中大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博士:以孟子之人性論指導現實人生。
道中書院院長馮文舉:從孟子性善之旨淺談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在讀經教育
上海孟母堂創辦人周應之:與孟子一起共建孟子學院
與何江夏先生合影
與鄧立光博士合影。並向鄧博士請教新儒家、讀經教育相關問題。
全球孟子學院聯合發展總會會長孟小紅女士與馮文舉院長留影
30日晚,沙田麗豪酒店:香港孟子學院揭幕及就職典禮晚宴。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致祝賀辭
黃祉穎女士致辭
香港青年學生誦讀《孟子》篇章
著名藝術家演藝助興
香港《大公報》整版報導。
相關文章:
1.熱烈祝賀香港孟子學院揭牌成立!
2.孟子學說的現實意義論壇在香港隆重舉行!
3.香港2015全球孟子學院規劃研討會成功召開!
4.馮文舉:從孟子性善之旨淺談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在讀經教育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書院馮文舉老師簡歷及相關文章彙編,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