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字子與,鄒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者,無不知敬其兄者。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給人的善本性,作了內涵上的規定,「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此「四端」或者說「四德」即「仁義禮智」,是人善性的集中體現。
孟子認為,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不過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擴充而已,如果普通人也能將固有的善端加以擴充,也可以成為聖人。孟子主張用教育的途徑來擴充先天的善端。
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指出人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鍊,然後才能成功。
在價值觀方面,孟子強調捨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把氣節也十分看重,不受嗟來之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一方面,主張「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最終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主張「易子而教」,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孟子主張對學生應該嚴格要求,教育者一定要確定其明確的教育目標。孟子認為教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要循循有序,切不可急於求成,同時還要積極啟發學生思維,要引而不發。
而學習要「欲求自得」,只有自覺體會得到的知識,才能深刻掌握和靈活運用。所以求學不能完全依靠老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學習要「反求諸己,改過遷善」。在行動和學習上,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自覺反省,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不能埋怨他。
學習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通過奕秋誨二人奕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專心的重要性。用「一曝十寒」「掘井九仞」告誡我們要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