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性善,民本仁政——孟子的教育思想

2020-12-22 葉子教語文

孟子,名軻,字子與,鄒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者,無不知敬其兄者。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孟子給人的善本性,作了內涵上的規定,「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此「四端」或者說「四德」即「仁義禮智」,是人善性的集中體現。

孟子認為,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不過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擴充而已,如果普通人也能將固有的善端加以擴充,也可以成為聖人。孟子主張用教育的途徑來擴充先天的善端。

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指出人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鍊,然後才能成功。

在價值觀方面,孟子強調捨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把氣節也十分看重,不受嗟來之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一方面,主張「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最終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主張「易子而教」,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孟子主張對學生應該嚴格要求,教育者一定要確定其明確的教育目標。孟子認為教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要循循有序,切不可急於求成,同時還要積極啟發學生思維,要引而不發。

而學習要「欲求自得」,只有自覺體會得到的知識,才能深刻掌握和靈活運用。所以求學不能完全依靠老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學習要「反求諸己,改過遷善」。在行動和學習上,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自覺反省,對於比自己優秀的人,不能埋怨他。

學習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通過奕秋誨二人奕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專心的重要性。用「一曝十寒」「掘井九仞」告誡我們要持之以恆。

相關焦點

  • 從四民分業重審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及其教育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學界以往關於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對孟子教育的目的、原則、方法、理論基礎、內在理論與邏輯等有較多、較深入的探討,形成了清晰深刻的認識。但卻較少將孟子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對象區分開來,更未將其放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進行考察,本文嘗試從四民分業的角度重新審視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四民觀  四民分業的思想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推行的重要改革措施。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02孟子仁政思想的經濟政策孟子的仁政思想,直接繼承自孔子的德政思想。其核心內容包括惠民與道德教化兩個方面。孟子稱之為「制民之產」。在百姓安居樂業的前提上,施以道德的教化,使百姓遵守道德規範。這些道德規範主要是指,親親、敬長、忠君、仁孝。仁政思想的主要目標是緩和階級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孟子講:「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能親親敬長,自學遵守封建倫理道德,就能實現天下太平的目標了。
  • 文景之治與孟子仁政思想的漢初踐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漢文帝確實在治國策略上系統效法孟子仁政思想的話,那麼他不會止步於在養老政策上的簡單呼應,孟子仁政思想中最核心的「制民之產」的部分在其詔令中也應有所體現。那麼在隨後的執政時間裡,文帝詔令中有沒有涉及制民之產的相關政策呢?答案是肯定的。文帝二年至文帝十三年六月的一系列勸農詔,再次展現出與孟子仁政政策高度相合的內容。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孟子貴王賤霸的政治思想孟子的仁政,不僅是制民之產,保民惠民,還包括道德教化。制民之產使百姓安居樂業,道德教化使百姓服從倫理規範。從而實現穩定封建社會秩序的目標。孟子說:「仁者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王道在教,使道德與政治不分,倫理與法律不分。霸道在政,將道德倫理與政治法律截然分開。王道從愛民惠民出發,霸道從實利出發。所以,王道得民心,霸道奪民財。孟子的仁政,不是民主政治,只不過是一種理想化了的貴族政治。
  • 《孟子•梁惠王》中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回答,大多圍繞自己的觀點。那個觀點就是民本。民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把老百姓滿不滿意、答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歸宿。與民偕樂。「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使民無懼。
  • 陳衛平:孟子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仁」的重要含義是仁政,回答建設什麼樣國家的問題;是行仁政還是施暴政、苛政,就是判斷國家是否合乎民意的價值標準。「義」和「禮」,主要含義是以崇德向善作為社會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範,回答造就什麼樣社會的問題;是遵守禮義還是貶黜禮義,就是衡量社會是否清明健康的價值標準。
  • 「王道」和「霸道」是什麼意思,孟子認為仁政的關鍵是什麼?
    民生問題的解決,是君主施行仁政的關鍵。1、孟子思想中的的「王道」與「霸道」孟子尊崇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提出了「性善論」。性善論中有一個比較突出的觀點,就是孟子認為人先天擁有惻隱之心,即人先天就有「不忍人之痛」的同情心,於是,孟子認為「人性本善」。
  • 孟子思想主張什麼,他和孔子思想有哪些不同
    孟子主要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孟子主張「仁」、民本思想。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政治上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具仁心,施仁政;經濟上提出恢復井田制度,授田於民,輕徭役,薄賦稅,不誤農事,制民之產的富民經濟觀;性善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強調道德修養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重視道德教育和意志的鍛鍊,主張因材施教;「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知言養氣」的文藝思想影響大。《孟子》就像一座寶藏,在不同時代都熠熠生輝。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明嘉慶九年(1530年),改稱「亞聖」,後來成了孟子的專稱。孟子是孔子之後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學說的精華,同時又發展性地創立了自己完整的學說,孟子的思想最主要體現在仁政和民本上。仁政是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的,性善論是仁政的人性觀基礎。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期有不忍人之政矣。」
  • 為什麼孟子不受後世帝王待見?他的這一思想才是根源所在
    時至今日,周公的一些思想仍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周公的「保民」思想,堪稱儒家思想的源流。這一思想直接啟迪了孔、孟,進而催生了「民本」思想。在周公所倡導的德治思想中,「保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保民」的先決條件就是「敬德」,二者之間相互依存,在執行德政的過程中缺一不可。
  • 孟子論「養民」
    作者簡介:   孟子在《梁惠王章句》篇中由齊宣王的惻隱之心進一步探討了行仁政而王的普遍的人性基礎,由「人人皆可為聖人」到「國君皆可為聖王」,鼓勵齊宣王推恩於百姓,與民同樂,從而「王天下」。所以,「與民同樂」可以說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意涵。而「與民同樂」的實質就是「養民」。關於「養民」,先秦儒家有著明確的提法,如《論語·公冶長》中的「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荀子·富國》中的「垂事養民」。《孔子家語·五儀解》甚至還有著「養民之道」的說法,將「養民」提升到了政治學的高度。
  •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 孟子,讓人嘆服不僅僅是仁政思想,更讓人折服的是他的超前意識
    遨遊書海,品讀聖賢,對古人深邃的思想徹底折服。很難想像那麼遙遠的時代,生產力極不發達年代,一些先賢們何以有如此超前的理念,洞悉物理到不可想像的地步。其中有一個儒家重量級的人物,讓人頂禮膜拜,徹底佩服,他就是孟子。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鄒國人。
  • 孟子公開課--頂尖儒學大家的思想盛宴(第三講 孟子其人其書)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臺灣大學高等人文社科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先秦史、先秦思想史。獲寶鋼優秀教師獎,政府特殊津貼。一、孟子其人: (一)孟子的時代——戰亂時代 孟子生活在戰國的初期到中期。孟子的政治思想,重心是關注百姓疾苦,救民於水深火熱,戰國早期的儒家文獻裡,沒有一種文獻談到要解決民生疾苦。
  • 閱讀《孟子》的基本認識——道性善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荀子說:「人生而有好利焉」,「人生而有疾惡焉」,當我們「好利」的時候,「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當我們「疾惡」的時候,「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 探究亞聖孟子的民本思想究竟有何高明
    說到孟子,人們第一時間往往會想到儒學。不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的儒學第二人,用自己的力量將儒學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孔子是開創者,而孟子則是那個傳承之人。通過孟子的努力,他將儒學同其他學問相融合,使其更能適應戰國時期那個紛繁的社會。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孟子之民本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貴君輕。民貴君輕是傳統社會最美麗的政治花朵,是傳統社會關於君王與民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係最清醒的認識,這表明孟子是傳統社會最先進的政治思想家。孟子首次在價值判斷上把民眾放在社稷和君王的前面,既是其性善論的必然結果,又是其政治學說的重要基礎。
  •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
    孟子曾週遊齊、晉、宋薛、滕、梁列國,遊說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歷時約二十年,並一度成為齊宣王之客卿。當時的爭戰紛紛,人們的顧不上聽從孟子的言論,從而孟子開始著書立傳了。在教學中孟子常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為教育思想和政治觀點的儒家經典著作。被民眾稱之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名家思想 | 看完這篇,對孟子你會理解得更透徹!
    他在"誠"本體基礎上,構築起包括天道觀、性善論、仁政說、英雄史觀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學說的根基。思孟學派所發展的"心性之學"孕育了後來的宋明理學。《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遊說各國及有關學術爭鳴的情況,記錄了孟子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