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孟子的教學方法(時雨化之,活活潑潑)

2021-02-23 懷恩書社

文 | 南師懷瑾先生

來源:《孟子與盡心篇》

孟子的教學方法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這裡孟子說到教學方法的五個重點。

第一種「有如時雨化之者」。所謂「時雨」不是時時下雨,而是天旱久了,田裡的禾苗就快要全部枯死,在這重要的關頭,突然來一場大雨,把禾苗全部救活了,這場雨就是「時雨」;適時而至的雨,一般人的口語叫做「及時雨」。「有如時雨化之者」,或是當人在疑難未決的關鍵時候,應機施教,這時等於機鋒相對,豁然開朗,心開意解。這種情形,有如古人說的一句成語「如沐春風」;或是揚眉瞬目,領會於心,這是屬於有形、無形中受感染而來,並不是後世帶有強制性教育管理的內涵。這種誘導式的,比較自然的影響,就像古詩所說「細雨溼衣看不見,好花落地聽無聲」,是不著痕跡地產生影響,改變了一切,這真是「時雨化之」的最高境界了。

第二種「有成德者」。以中國教育狀況而言,孔子的教化,就是造就了一生德業的成就,所謂三千弟子,七十二門人,都得其「時雨之化」。另舉一例來作比較以說明。

隋末有位學者王通,造就了一個時代,在他死後,他的弟子門人私諡他為「文中子」。他生逢隋末的亂世,為了中國歷史的繼往開來,他本想自己出來有所作為,後來與隋煬帝見面一談,知道時機未到,於是立即回到河西,教化子弟。三十年後,大唐開國的文臣武將,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大多是他的學生。可以說在他的教化之下,開創了歷史上一個新的時代,這正是「有成德者」的說明。可惜一般研究歷史文化的學者,很多人都忽略了他。

第三種「有達財者」。是去教人發財嗎?當然不是,在古代「財」與「才」兩個字有時候簡化,可以通用的,就是造就智慧、學問非常通達的人才。教化出一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達才,是很不容易的。明清兩代五六百年間,是以八股文體為標準考試取士,限於宋儒四書章句範圍,這種作風,實際上扼殺了天下英雄氣。

清末變法時,有兩句話說「消磨天下英雄氣,八股文章臺閣書。」因此大家紛紛要推翻科舉制度的框框,希望學術教育開放自由發展。但清末民初之間,在極力推翻八股取士制度以後,近百年來的現代教育,又限於當局自定的思想意識形態之中,學術科目形成新「八股」,比之舊八股更拘束困擾人才。如此過猶不及,要想造就通達之才,更不可能。在我「頑固、落伍」的思想中,看到現代的教育,則有無限的悲涼、哀傷。尤其現代教育造就出來的人才,通才越來越少,專才越來越多。專才固然不錯,但是一般人意識都落在框框條條款款之中,很難跳脫。再看未來時勢的演變,是趨向專才專政,彼此各執己見,溝通大大不易,因此處處事事都是障礙叢生,這都是更加嚴重的問題。

能夠明道而又通達的人士,愈來愈少,社會也愈將演變得僵化。在這些問題還未表面化的時候,這個道理,大家不會有深刻的了解,我在這裡先作預言(編者按:講此課是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之間),在今後的五十年到一百年之間,全世界即將遭遇到這種痛苦。雖然我這個預言,似乎言之過早,而言之過早的人,往往會像耶穌那樣,被釘上十字架。但是言之過遲,則於世無益;如果不早不遲地說出,則恐怕來不及了,所以只好在此自我批判,有如痴人說夢,不知所云了。

能夠明道而又通達的人士,愈來愈少,社會也愈將演變得僵化。在這些問題還未表面化的時候,這個道理,大家不會有深刻的了解,我在這裡先作預言(編者按:講此課是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之間),在今後的五十年到一百年之間,全世界即將遭遇到這種痛苦。雖然我這個預言,似乎言之過早,而言之過早的人,往往會像耶穌那樣,被釘上十字架。但是言之過遲,則於世無益;如果不早不遲地說出,則恐怕來不及了,所以只好在此自我批判,有如痴人說夢,不知所云了。

第四種「有答問者」。有問必答,無問不答。可是有的人,只是聽老師講而不問;去看老師,也不是質疑,只是想聽老師講課,卻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因此找到老師也提不出問題來。這是最近幾十年來的現象。以前的學生,很會提問題,老師也會答。例如禪宗的教育,有人問宋朝的大慧宗杲禪師:「眉間掛劍時如何?」他立即答道:「血濺梵天。」同時又連下幾十個轉語,這就是會問會答。現代的人,既不會問,給他說了答案也沒有用,也聽不懂。

第五種「有私淑艾者」。現在一般人所稱的「私淑弟子」,就是根據孟子這句話來的。有時覺得中華民族很妙,我們每感嘆今日青年,不懂自己的文化,但也常接到陌生青年的來信,下面署名「私淑弟子」,意思就是並沒有直接聽過課,也沒有見過面,只是讀了著作,而對作者非常敬佩,感到從著作中學到了學問,受益良多,便認作者為師,而自稱「私淑弟子」。

孟子提出了這五種教化方式。孔孟的教化,因古代文字簡化,從他們教學的經驗,確定有一個範圍,但這個範圍,也可以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與原理。又例如印度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方法,也和孟子這裡所說的差不多。在他的教育方法中,關於「答問者」的方式,就有四種答法:

一、決了答:這近似於現代考試的是非題,為提問題的人作一個肯定的答覆。例如問:明天我可不可以來聽課?答覆:可以。凡是肯定性的、否定性的,以及對事物有決定性的答覆就是決了答。

二、解義答:這是解釋性的答覆。例如問:為什麼明天我不可以來聽課?答:明天是假日,這裡不上課。孟子對於學生們的問題,許多都是用「解義答」的方式作答。

三、反問答:就是以問題來答覆問題。例如問:停電了,電梯不能動,怎樣下樓呢?答覆說:你不能用腳走樓梯下去嗎?這種答覆的方式,除了答覆問題外,還可以在無形中訓練受教者的思考能力。

四、置答:所謂置答,就是把問題擱置,默然不語,不作口頭答覆,實際上,是逼他啟發本有的智慧。但是這種不作答覆,有時正是答覆,因為有許多問題是無從答、無法答、不該答或不便答的。所以聖人亦有所不答。孔子、孟子都碰到過這種情形,釋迦牟尼佛對於這些問難也是置而不答。假如我們問先有雞或先有蛋?置答。問先有男的或先有女的?也置答。因為這些問題討論下去,爭辯將無止境,這不是人類的一般世俗知識所能了解的事,因此默然不語而置答。

古今中外,人心到底是相同的,公孫丑問孟子「道」,也和現在有許多同學向我問禪和佛法一樣。公孫丑問孟子:「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公孫丑說,道真是好極了,可是太玄妙、太難了,像登天那樣難,就是學不會,達不到。為什麼不設法使人容易學呢?這就像有人說,我們中國文化不科學,何不用西方的科學方法,把它一條一條列出來,或者編成一個公式,大家照著公式天天去做,不就可以學到了嗎?

例如有一個青年同學說,看不懂《易經》,現在看了英文本的《易經》,一看就懂了,因為英文的《易經》,上面清楚列出來了。我反問他說,真的嗎?可是我讀了幾十年的《易經》,也還不敢說完全懂得;你花三五天時間,看了英文翻譯的《易經》,就說懂了,你既然懂了,為什麼又來問我呢?

然後我告訴他,外國人多半只知道一點皮毛,就立刻翻譯,立刻發表,自以為已經精通了。一個教育家,誰不想把這「道」傳給別人呢?但有時候正如佛所說的「不可說」、「不可思議」。但「不可說」並不是「不能說」,「不可思議」並不是「不能思議」,而是對於至高無上的「道」,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因為沒有辦法用言語文字表達清楚。所以公孫丑對於「道」很困惑,也希望編綱列目畫成框框,像現代的統計表一樣,一看就懂。

於是孟子告訴他:「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繩墨」就是木工用來劃直線與方格的工具,叫做墨斗。一個好的木匠,不會為了徒弟太笨,而去改變原來已定的標準;因為一加一必定是二,一加二必定是三,沒有辦法改變。羿教人射箭,也有一定的標準,不能因射不好而改標準。發射人造衛星,也是不能違反大自然的規律。

這便是「君子引而不發」,所以教化最高的道理,是引發人性中本自具有的智慧,「無師自通」,並不是有個東西灌注進去使你明白。這種啟發式的教育,活活潑潑的,如孟子所描寫的「躍如也」,因此可以不偏不倚,「中道而立」。如果老師呆板地告訴學生,填鴨式的教育,那就釘在一個死角,鑽到牛角尖裡去,就不是「中道而立」了。

如果老師呆板地告訴學生,學生雖然懂了,但已經落後了幾十年,等到學生趕上老師,老師又往前去了。而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後一代超越前一代。如果引用禪宗的教育方法,來發揮孟子的教育思想,可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禪宗的大師們,經常用這種「引而不發」的教育手法,對於聰明、伶俐、有智慧的人,輕輕點撥一下,使人自肯自悟,不然就是「誤」了。現在這裡只做一個概略的介紹。

宋代有一位大禪師,遇到一位學問好、官位高的人,很恭敬地向他問道說:「何謂黑風吹墮羅剎鬼國土?」意思是,什麼是突然一陣黑風,把人吹到惡鬼的國度裡去?這位大禪師,本來是一臉的慈祥,聽了他的問題,突然變得一臉怒容,一拍桌子,瞪眼看著他,大聲斥罵道:「你哪有資格來問這句話!」那位大官,原來很恭敬地請教,當場無緣無故挨了頓痛罵,火可大了,回罵道:「你這個和尚,**!我客客氣氣問你……」還不等他說完話,這位大禪師立刻笑著說,你現在正是被「黑風吹墮羅剎鬼國土」了。這位大官忽然大悟,馬上跪拜禮謝。

這就是「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禪宗的教育往往是這樣。這還是容易了解的,有時被大師們蒙了一輩子。曾經有人寫一部小說,描寫有一個人武功最好,人也聰明,自認為天下第一。可是,另有一個人對他說,只要你能答覆我一個問題,我就承認你是天下第一。這人問:什麼問題?那人就問:你是誰?於是這個武功高的人自問:我是誰?可是答不出來,便一天到晚自問我是誰?就此瘋了。

這個「我是誰」的話頭,也正是孟子「君子引而不發」的教育原理,必須要「能者從之」。如果不是「能者」,是會發瘋的。懂了這種道理,再去參禪宗「我是誰」的話頭,也可恍然而悟了。

如欲飽餐南師法乳,不妨焚香跏趺,隨文入觀,堅凝正心,所得必然大大不同。

相關焦點

  • 孟子五大教育方法,不可不知!
    孟子認為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總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孟子·盡心上》曰:「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有如時雨化之者」是指長養萬物的時雨,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教育。
  • 夜讀經典 | 孟子是怎麼做老師的?
    原標題:夜讀經典 | 孟子是怎麼做老師的?民小編說孟子被尊為亞聖,學生眾多,是一位卓越的老師,但他卻提醒自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他指出老師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提出君子「五教」,道出了他對因材施教的看法。在孟子看來,他認為的好教育是什麼樣子呢?
  • 《孟子》中的為師之道
    父兄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孟子把英才教育同父母兄弟和為人道德相提並論。可見,作為教師,用自己的道行來感染學生,助力學生成長是人生的一大樂事。老師們總是埋怨目前的學生素質一年不如一年,家長的水平不敢苟同。
  • 好老師的標準是什麼?孟子這樣說
    好的老師首先是富有大仁心大智慧的,如及時雨一樣,他總會在那個學生最需要點化的時候出現在學生身邊,他總能抓住那個最佳最適宜啟發學生的時機來及時啟發學生。好的老師善於幫助學生完善他們的品德,讓他們深信「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好的老師能讓學生德才兼備,幫助學生在成德的同時順帶也能夠傳給學生一兩門有利於他們日後謀生的技能。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孟子教育思想在鄒城二中大放異彩
    如專心致志、深造自得、思則得之,求則得之,射者滿弓,掘井及泉、左右逢源等,還有時雨化之,得養物長,盈科而行,成章而達,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等。這些都是指導我們進行有效教學的高見、創見和真知灼見。受此啟發,我校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在學習上做到全神貫注,深鑽細研,學思並重,主動求知;還要竭力而為,學到火候,融會貫通,練到熟透,活化運用。
  • 蔣夢麟:教育的本質,首先是培養活潑的人
    我們向來教育的宗旨,是養成主人翁俗話說,秀才,宰相之根苗向來最普通的小學教科書神童詩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們又常常說,範文正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個個秀才都要做宰相,個個田舍郎都要登天子堂,你看哪有這許多位置呢?我們向來讀書的宗旨,卻是要把活活潑潑的人,做成枯落的秋草科舉的功效,把天才的人都入了彀中;讀書的結果,把有用的人多變成了書呆子這不像枯落的秋草嗎?
  • 南懷瑾《孟子與公孫丑》:孟子的架子
    第二天孟子卻故意到殯儀館去亮相了,弔祭他一個姓東郭的朋友。嘿!明明沒有感冒嘛!孟子的學生公孫丑看了,心裡有點發毛,覺得不對勁,就說:老師啊!太過分了吧!昨天還跟宣王說有病不能出門,今天卻又親自出來送喪,給大家看見恐怕不大好吧?這樣子對齊王太不禮貌,得罪齊王,也不大好吧?孟子怎麼答覆呢?「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這沒有什麼不對呀!昨天生病,今天好了嘛!
  • 南懷瑾先生:孟子的「民為貴」並非「民為主」
    大家都知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這是孟子所提的一個政治哲學上的大原則。 在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君主制度,倡建民主政體的時候,一般的政論和宣傳文字,經常引用孟子這幾句話,指稱我國古代固有的政治思想,就是民主的。這種說法,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其實孟子這幾句話,是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如果一定以西方的民主文化來比擬,說這就是民主,我覺得大有商榷之處。
  • 假期讀書:南懷瑾先生著作推薦〈一〉
    《話說中庸》——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南懷瑾原著《話說中庸》,全球首度面世,一探子思別傳孔門心法的奧秘。◎南懷瑾先生原著,並收錄劉雨虹老師整理編本,便於國學涉入較淺之讀者閱讀。《孟子與盡心篇》——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全球首發!南懷瑾先生集儒、道、釋三家思想大成之重要著作。◎全球首次發行,南懷瑾先生最新談《孟子》重要著作。
  • 江蘇省蘇州中學:活潑潑的教育,邀你共創「大滿貫」
    活潑潑的蘇中精神引領學子創造無限追夢可能在蘇州中學泮池邊石頭上,鐫刻著先校長汪懋祖所題寫的「活潑潑地」幾個字,寄寓了他對蘇中學生的現代教育理念。在千年庭院裡,蘇中師生共同詮釋著「活潑潑」的真諦。書院育人為學生提供可選課程和生涯指導,營造「活潑潑的」的環境,培養「活潑潑」的人。學校科幻女生周天行原創科幻作品《地球往事》榮獲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青少年作品獎唯一金獎,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為其頒獎。遊泳小將俞越同學勇奪江蘇省運會青少年部100米蛙泳金牌。
  • 南懷瑾曾多次評價自己一生:一無長處、一無所是
    設在大學堂內的「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還在如常教學,六年級的孩子們一招一式像模像樣,正進行武術課程。第二天,南懷瑾追思會舉行。南懷瑾生前不乏爭議。他被一些人尊為當代大儒、國學大師、禪宗大師,卻被另一些人視作高級策士、「學術上經不起推敲」。這些爭議,並未遠去。  而南老在太湖大學堂所度過的這最後六年,對於外界來說,依然不乏神秘。
  • 南懷瑾的太湖大學堂
    整個院子呈橢圓形,環形道路恰似操場跑道,向左走到大約四分之三處,才到辦公樓---一棟中西合璧的白牆青瓦建築。不遠處另一棟建築正在施工,從輪廓可以看出也是仿古風格。  一位老師把記者領進辦公樓大廳,室內都是深紅色仿古家具,桌椅、屏風,古色古香。兩側牆上分別掛著曾國藩和孫文手書的名句:「詩書好在家四壁,天人幾何同一漚」,「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
  • 南懷瑾《孟子與公孫丑》:自求多福
    《詩經•豳風》中周公所著《鴟鴞》的詩句——「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音杜,桑樹之根)」,以及孔子對這詩的評論——「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以闡明孟子貴德、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等政治思想和主張是繼承周公、孔子之學,是有所根據的,強調他自己這個主張是正確的,是顛撲不破的。周公作這首詩,是借小鳥營巢護居的情形,來說明治國的道理。有一種很會營巢的小鳥,在風雨還沒有來的時候,就去把柔韌而帶有溼土的桑根皮銜來,纏結補葺巢上通氣和出人的孔道,以防風雨來襲時把窠巢弄壞。
  • 【益華專欄】《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學設計
    《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楊益華 一、設計依據1.文本價值把握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古詩文單元。孟子的文章,長於雄辯,以前選在九年級,多從議論文的角度去教學,部編版選在了八年級,就不宜從議論文的角度去學習了。根據單元教學目標,應從整體把握入手,重在了解觀點,體會古代論辯文的特點,至於議論文的文體特徵則不宜過多強調。
  • 南懷瑾:只因這兩句話,孟子被稱為聖人,諸葛亮也用它幫助劉備,中華...
    你們只曉得開放發展,拼命搞建築發財,每人都活得很高興。但是要注意孟子的兩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就是中國文化。孟子說,國家、個人、社會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才能使國家民族興盛健康起來;如果大家放鬆了,只向錢看,光搞享受,結果就很可怕。孟子所以被稱為聖人,就是看到這兩句話。我在美國時批評他們,我說你們快要完了,不到五十年你們就結束了。
  • 南懷瑾《孟子與公孫丑》: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孟子離開齊國了,在路上,就有一個名叫充虞的學生問孟子說:老師,我看你的氣色不好,好像心裡很煩、很捨不得離開的樣子。還記得老師以前教導我們要不怨天、不尤人。但看老師今天這樣子,好像又怨天、又尤人似的。這個學生一定很年輕,所以問起話來這麼直爽。孟子被他這麼一問,就答道:「彼一時,此一時也。」唉!
  • 正音園,儒家幼兒園也;培養活潑潑、紅撲撲之小君子、小淑女.
  • 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養娃的智慧,家長應該多看看
    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養娃的智慧,家長應該多看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這是學界對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學術成就的評價。南懷瑾先生學慣儒釋道,弟子遍布天下,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也是遵從中國傳統教子觀的大教育家,他是一個真正從做人、成人來著手培養孩子的老先生。
  • 《孟子•梁惠王》中的民本思想
    南懷瑾老師說,《孟子•梁惠王》中,孟子見各種王,是孟子學成了。孟子學成了見各種王,各種王提問最多的是如何治理國家。
  • 吳瓊恩教授:南懷瑾先生的心性之學,遠邁王陽明,直接孔孟
    圖為吳瓊恩教授南懷瑾老師的心性之學,遠邁王陽明的心性之學,直接孔孟的心性本體。他在評論王陽明四句教的矛盾中說:王陽明的四句敦,在哲學上叫三元論,不是一元論的本體了,那就成了問題。第三句的知性也是本體功能所發,既然心之體是無善無惡,何以本體所發的良知,卻能知善知惡呢?南老師認為,只有第四句是對的,也就不予批評了。 南懷瑾老師認為佛家的明心見性,道家的修心煉性,儒家的存心養性,這些都與腦的科學有關,與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接軌。讀者或可參看《念力的秘密》(McTaggarn,梁永安譯,2008)和《念力》(2012)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