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孟子與公孫丑》: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2021-02-08 勸學網佛經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勸學網佛經」關注本公眾號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曰,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孟子離開齊國了,在路上,就有一個名叫充虞的學生問孟子說:老師,我看你的氣色不好,好像心裡很煩、很捨不得離開的樣子。還記得老師以前教導我們要不怨天、不尤人。但看老師今天這樣子,好像又怨天、又尤人似的。這個學生一定很年輕,所以問起話來這麼直爽。


孟子被他這麼一問,就答道:「彼一時,此一時也。」唉!孩子,你知道我教你們不怨天、不尤人的時候,當時的環境、心情跟現在完全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你說得不錯,我心裡確實很難過。


孟子接著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這句話,已成為歷史命運的名言。我在兩三年前算歷史命運時,更肯定了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預言。自周公以下,五百年有孔子;孔子以後五百年有漢武帝、董仲舒等;又過了五百年,出了梁武帝和達摩;再五百年後,就是宋明理學家王陽明等;之後五百年就是現代,是中國文化自周公以來的第七個五百年。我們已經老了,不行了,年輕的同學們趕緊努力,以後就看你們的啦!


中國歷史上五百年出個英雄,我說三百年出個戲子。這不是開玩笑的,我所謂的戲子並不是現在的所謂電影明星,而是指真正唱得好的戲子,唱得神化了的,這是不可多得的。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詩人也好、畫家也好,都須經過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的培養。尤其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更非經過幾百年的培養不可。歷史、文化造就人才有如此的困難!絕不是目前這種速成班、專修班所能造就出來的。所以說五百年出個英雄、三百年出個戲子,可也真不容易啊!


下面這句話值得注意。「其間必有名世者」,在這五百年中間,一定有「名世者」。什麼是名世者呢?就是一個大人物。這個大人物一出現,他的聲名、威望就震撼全世界。所以清朝的一位歷史學家趙翼寫了一首講歷史哲學的詩,他說:


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氣魄好大!年輕人要有他的這種氣魄才行。你們年輕的一代都喜歡創新,我認為不管哪一方面,要創新都必須有學問基礎,沒有基礎能創個什麼新?現代人動不動就出書,新書出_得汗牛充棟,但是這七十年來所出版的書卻很難找到一本值得流傳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大丈夫必須有這種把握才下筆,一下筆就須得有流傳數百年的價值才行,絕不輕率!現在報章雜誌上的文章只有五分鐘壽命,如果能有一個月的壽命,已經是了不起的作品了。通常是看完了就丟,所以只有五分鐘的壽命。


下面,孟子繼續他的話。


「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自周公開始到孟子的時代,有七百年歷史。周朝開國三四百年就已經開始亂了,到了孔子的時候更亂,所以孔子非常憂心。今天下午,有個朋友介紹一位醫生來看我,他說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教人為善,而依他行醫數十年的經驗觀察所得,人心是越來越壞了。醫生只能治療生理上的疾病,卻沒辦法醫治人的心理疾病。這是什麼道理呢?他的這番話很值得注意。我們自稱是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但是我們的教育並未能挽救人心的惡化,人真的是越來越壞了。孔子、孟子處在那麼亂的時代,一直希望有「王者興」,所以孟子說「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盼望著,就快到了吧!孟子不像孔子那樣有神通、能前知,所以他把時間估計差了幾百年,一直到漢高祖以後,天下才近似太平,民生才安定下來;到漢武帝時,才重新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孟子這句話,牛可吹大了。他感嘆說:唉!上天不希望天下太平,假如上天希望天下太平的話,除了我以外,誰還有這個抱負啊!年輕的同學們,包括當年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這句話——「捨我其誰」,好大的口氣!現在我們老了,最好就是你們年輕同學了,可是你們要有準備,要有學問、有修養,到時候才能擔當大任。


「吾何為不豫哉」,我是心裡很難過,我為什麼難過呢?因為這個世界的人類太悲慘了,而我卻始終還沒能施展我的抱負,我怎能不難過呢?誰來救這個世界呢?


好了!孟子的傳記到此告一個段落,以後的故事且聽下回分解了。


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孟子離開齊國,到了「休」這個地方。公孫丑說:老師呀,我有一個問題,在肚子裡憋了好久,現在我們回到自己國家了,我想請教老師,您在別人的國家替人做事,退休金、待遇也不拿,這難道是「古之道乎」?這是傳統的文化觀念嗎?應該這樣做才對嗎?


孟子答說:不是的。在齊國,雖然齊王對我那麼好,很客氣,但他不是真心的,所以我不能接受他的待遇。吃人家的飯,就得替人家做事。「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當年我在崇這個地方頭一次和齊王見面,一見面我就看出來他不會走我這條路線,他只要霸權,只想侵略人家,所以我就準備離開了,當然不能接受他的待遇。但是,雖然如此,我還是希望他會改變主意,聽我的勸導。


「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我已經決定要走的時候,齊國與燕國打起仗來,國與國之間打仗,各方面的事務都比較忙亂,在這個時候提出辭呈,太對不起人。再則,因齊國有軍事行動,為了避免間諜的嫌疑,更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所以只好留下來。


「久於齊,非我志也」,現在齊國總算安定了,像齊王這樣把我冷藏在冰箱裡,這樣不上不下的,我留在齊國不能對他們有所幫助,這不是我的願望,所以當然要離開。


孟子最後還是離開了齊國,回到魯國去了。


相關焦點

  •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是一個流傳很廣的大預言?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這段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下》,王,指聖君。名世者,指聞名於世的人,也說是命世之才。充虞是孟子的學生。豫,快樂的意思。
  • 《孟子》七篇解讀 | 公孫丑篇(4.13)
    孟子離開了齊國,充虞在路上就問他說:先生,你好像有不愉快的樣子,可是以前我曾經聽你說過,道德高尚的君子之人是不怨天,不尤人的。孟子說:「彼一時,此一時也。」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孔子說的話。孟子曾經按照孔子這個話教育學生。現在孟子就說:那個時代是那個時代,現在是現在這個時代。什麼意思?時代變遷了,時代不同了,思考問題的態度自然是不一樣的。然後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南懷瑾《孟子與公孫丑》:孟子的架子
    下章一開始,孟子先引用大題目,舉歷史的故事為例,緊接著,孟子要現身說法了。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 南懷瑾對未來的預言,驚人地一一應驗
    密宗的財神手中都抓著老鼠。要一手布施錢財,一手布施佛法,就是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才能弘揚得開。後世的年輕人學佛,是要有錢供給他才來,要不然他來學你這個幹什麼?如果詳細研究就可發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雲南西部一帶地方是在印度的範圍中。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釋義:出自真心的服氣,不但服氣,還發自內心的高興。三,出類拔萃。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勝與孔子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釋義:做同一件事,只花很小的力氣,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五,出爾反爾。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 出自《孟子》的成語(一)
    疏:抱關擊柝之職,乃監門之木以警寇也。《荀子·榮辱》:「抱關擊柝,而不自以為寡。」集辭:抱關,門卒也。擊柝,擊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車薪:謂一杯水,救一車燃燒的柴,喻無濟於事。語出《孟子·告子》:「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 南懷瑾《孟子與公孫丑》:自求多福
    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以闡明孟子貴德、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等政治思想和主張是繼承周公、孔子之學,是有所根據的,強調他自己這個主張是正確的,是顛撲不破的。周公作這首詩,是借小鳥營巢護居的情形,來說明治國的道理。有一種很會營巢的小鳥,在風雨還沒有來的時候,就去把柔韌而帶有溼土的桑根皮銜來,纏結補葺巢上通氣和出人的孔道,以防風雨來襲時把窠巢弄壞。
  • 3 【國學經典】《孟子》公孫丑 上 第1-9 章
    孟子又接著說:「管仲,是曾西所不屑的,你以為我願意學他嗎?」   公孫丑說:「管仲輔佐其君而稱霸,晏子輔佐其君而揚名。管仲、晏子還不值得學嗎?」孟子說:「以齊國來統一天下,易如反掌。」公孫丑說:「您這麼說,我更糊塗了。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孟子·公孫丑上》)他以孔子為榜樣,奔走各國,遊說諸侯,駁斥農家,批評楊墨,在紛亂的年代,展示出他超眾的行事風格和人格魅力。公元前343年(周顯王二十六年),孟子三十歲,不但自己勤學孔子之道,還開始接納學生,傳授儒學,以教書傳道作為主要事業。孟子四十歲左右的時候,開始了他二十多年周遊列國之旅。
  • 《孟子》七篇解讀 | 公孫丑篇(3.1)
    這第一段文中:夫子:指學生公孫丑對老師的尊稱。當路:朱熹《集注》解釋為:「仕路,據要地也」;即今天說:當政,當權。曾西:孔子弟子曾參的兒子。蹙然:不安貌。怫然:惱怒貌。公孫丑問(孟子)說:「如果先生你在齊國掌了大權,那麼管仲和晏嬰那樣的功業,你能夠再次實現嗎」?孟子說:「你真是個齊人,僅知道管仲、晏子的事情罷了。
  • 孟子ㆍ公孫丑(節選)
    04、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05、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 五十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2、不為已甚【解釋】: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用於勸誡別人對人的責備或處罰應當適可而止。【出自】:《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9、簞食壺漿 【解釋】:食:食物;漿:湯。
  • 【文化】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8、此一時,彼一時【解釋】:此:這;彼:那。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高中必背古詩文】《孟子》一則
    《孟子》一則 (敢問夫子惡乎長...... 必從吾言矣。)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
  • 50個出自《孟子》的成語,智慧而深刻,和孩子一起長知識!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孟子》中有許多智慧的故事和觀點。今天,我們來學《孟子》裡的成語,一起感受孟子的智慧吧!
  • 這50個成語來源《孟子》,智慧而深刻,看看出自哪句話
    《孟子》中有許多智慧的故事和觀點。今天,我們來學《孟子》裡的成語,一起感受孟子的智慧吧! 【出處】《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 淳于髡:孟子是個騙子!孟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公元前312年,孟子辭去客卿的職位,準備帶著弟子們回到家鄉,安心做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老師。齊宣王到孟子家裡挽留,希望他能留下來,為齊國人做個榜樣,但孟子去意已決。齊宣王託人告訴孟子,他會給孟子一套大房子,每年一萬石的俸祿,來養活他和弟子們。孟子說,我辭去十萬石的俸祿,接受這一萬石的俸祿,你以為我是貪財嗎?以孟子的俸祿,在今天可是千萬富翁的水平,但孟子追求的不是財富,而是天下太平;追求的不是鐘鳴鼎食,而是天下的道義,是把仁政推廣到各諸侯國,以平治天下。這就是一個偉人的境界,他們可以「生無一錐土,而存四海心」。
  •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亞聖:孟子
    《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 《孟子》全文及翻譯〖四〗
    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皆適於義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