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
02、孟子曰:「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03、孟子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04、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05、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06、孟子曰:「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07、孟子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08、孟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09、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10、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
11、孟子曰:「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也。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1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3、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
14、孟子曰:「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15、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16、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7、孟子曰:「不幸有疾,不能造朝……」
18、孟子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19、孟子曰:「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20、孟子曰:「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
21、孟子曰:「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
22、孟子曰:「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23、孟子曰:「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24、孟子曰:「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25、孟子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