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孟子是個騙子!孟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2020-12-17 好玩的國學

公元前312年,孟子辭去客卿的職位,準備帶著弟子們回到家鄉,安心做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老師。齊宣王到孟子家裡挽留,希望他能留下來,為齊國人做個榜樣,但孟子去意已決。齊宣王託人告訴孟子,他會給孟子一套大房子,每年一萬石的俸祿,來養活他和弟子們。孟子說,我辭去十萬石的俸祿,接受這一萬石的俸祿,你以為我是貪財嗎?以孟子的俸祿,在今天可是千萬富翁的水平,但孟子追求的不是財富,而是天下太平;追求的不是鐘鳴鼎食,而是天下的道義,是把仁政推廣到各諸侯國,以平治天下。這就是一個偉人的境界,他們可以「生無一錐土,而存四海心」。

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天下有道,自己被重用,道也隨己得以推行;天下無道,自己不被重用,則以身守道。沒聽說用道來屈從於世俗的人和社會」。這種以身殉道的精神來自於孔子。孔子說,「邦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一個國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時候,就出來做官,不符合大道的時候,就隱居起來。但孟子比孔子更加激進和堅強,他其實並不想學道家那樣,隱居起來獨善其身,他有更高的追求,這種追求,值得他付出生命。就像孔子說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捨生而求仁」,「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孟子在離開齊國之前,還和齊國名嘴淳于髡「幹了一架」。淳于髡認為,重視名譽功業的人,是為了救世救民;輕視名譽功業的人,是為了獨善其身,而孟子一樣也沒有做到,就撂挑子走人,顯然不是仁人。

孟子說,伯夷不願意做官,伊尹和柳下惠喜歡做官,但是他們都是仁人,言外之意,做不做官不是仁人的標準。

淳于髡說,魯國重用子思,結果魯國更加衰弱,可見賢人沒有用。

孟子說虞不用百裡奚而滅亡,秦重用百裡奚而稱霸,怎麼能說賢人沒有用呢?

孟子不想和淳于髡閒扯,他舉了孔子的例子。孔子當年在魯國,國君沒有按照禮儀送來祭肉,孔子就辭職走了,不理解的人還以為孔子嘴饞沒吃到肉沒面子才生氣走的,理解孔子的人知道那是魯國國君不守禮數,孔子生氣才走的。孟子的意思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君子的行為,一般人是不懂的。既然齊國不重用我,我何必還呆在這裡呢。

孟子帶著弟子們離開了齊國,耳邊響起離歌,心裡是「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的遺憾與不舍。對孟子來說,齊國是他夢開始的地方,也是最適合行仁政的國家,而齊宣王「非不能而是不願」,他期待齊宣王能回心轉意,派人追他回去。但他在晝這個地方呆了三個晚上,也沒見使者的影子。

一路上,孟子悶悶不樂。弟子充虞問孟子說,老師教導我們不怨天不尤人,怎麼現在悶悶不樂呢?孟子說: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孟子萬分感慨。「從歷史上來看,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聖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從年數來看,已經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應該正是時候了。大概上天還不想讓天下太平,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孟子不是磨磨唧唧怨天尤人的人,一聲慨嘆又讓他滿血復活。孟子堅信能讓天下安定下來的人,非他莫屬。孟子的這種超級自信,來自於他平治天下的擔當精神。他的廓大雄心、豪邁氣概和慷慨激昂的性格在儒家思想家中無人可及。回首自己遊說諸侯的一生,孟子感到深深的遺憾和悲哀。孟子以孔子為偶像,認為自己距離孔子的時代並不遙遠,自己的家與孔子誕生的地方也很近,但孟子擔心,自己之後再也沒有孔子的繼承人了!

孟子理想的破滅是時代的悲劇,英雄如孟子,也無法擺脫時代洪流的裹挾。在諸侯間競相兼併的形勢下,消弭戰爭必須用戰爭來實現。孟子的夢想距離現實太遠,註定無人理解,他就像一個起的太早摸黑趕路的旅人,註定前路荊棘密布。

相關焦點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文】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註解】知我者:了解我的心情的人;謂我何求:認為我有什麼要求【釋義】了解我心情的人,知道我心中的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活學活用】1、發牢騷比如,你的同事要去抽菸,你想保護他的健康,於是拉著他一起開會,連續開8個小時,用心良苦的幫他戒了8小時煙。但是同事並不領情,還嫌你開會效率太低。
  • 人生必須要讀的一句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活著容易,而知音難求,有一句話總是最容易打動那顆孤獨脆弱的心。「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句詩出自《詩經》:黍離先秦: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下句是什麼?僅8個字,道出深藏於心的孤獨
    這首詩中,有七個字,可以說是十分經典,「知我者,謂我心憂」,實際上,這一句的下句,才更加令孤獨者淚流。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品一品這來自2000年前的孤獨:《黍離》先秦: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文 | 鮑音音 在還未見到施索華老師的時候,我就聽說上海交通大學有一位特別的思想政治課老師,一位網紅老師。 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師,全國最美思政課教師等,翻開施索華的資料,我第一眼看到的是她名字後面緊跟著的一個個耀眼光環。
  • 美文欣賞|初會篇-《知我者,謂我心憂》
    「一校一書」《詩經》心得有獎徵集活動    優秀成果展示(初會篇)《知我者,謂我心憂》作者:歐陽添  18思政1班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題記    詩者,吟詠性情也。先秦詩歌雙璧,一曰《楚辭》,二曰《詩經》,前者為浪漫主義濫觴,後者開現實主義之先河。
  • 大學教師訪談錄: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訪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趙泓  l 教師與編輯都是很有成就感的職業,但做好不容易;  l 新聞傳播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光說不練肯定不行  趙泓:我是05年來到高校的,已近不惑之年了。年輕時並不喜歡教書,人到中年想法有所改變。孟子說人生有三樂,其中之一樂便是聚天下英才而教之。跟年輕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有活力,而且教學相長,我從學生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教師與編輯都是很有成就感的職業,但做好不容易。做編輯你要了解市場,要建立作者隊伍,要熟悉出版流程,十八般武藝得樣樣精通。
  • 淳于髡與孟子的一次高手過招
    淳于髡是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裡首屈一指的人物,其實這個人並不是那種供王者取樂的倡優,而是一位很有個性的國師。他出生寒門給人做了上門女婿,個頭不高還留著個像犯人一樣的怪髮型,最大的特點是喜歡用講故事打比喻的方法諫議和辯論。淳于髡的學問很大,是當時最有名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的先生。
  • 孟子:你君上瞎又聾。淳于髡:你理論非大道。孟子:時代錯亂!
    孟夫子為此很窩火,因為當時淳于髡也在場,所以散會後,孟子向淳于髡髮起了牢騷。孟子對淳于髡說:「今天我向你君上講解濟世安邦的道理,這小子不接受就已經算作不明白了,還不高興了。太不給面子了,他這豈不是不知道好歹嗎?」
  • 《芒種》歌詞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
    大家好,我是喜歡講典故的阿偉,今天探討的課題是「歌曲《芒種》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通過整篇歌詞,不難發現結尾「謂我何求」是詞作者的用心點題。那「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唯有真正理解我的人,才能讀懂我的內心。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西北有高樓》這首詩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無人知我心中愁苦」的心理,就像是高樓聽曲,真正能聽懂的又有幾人呢?西北方矗立著一座高樓,它高聳得能與浮雲相齊。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窗,樓閣建在有三層階梯的高臺上。樓上飄下了弦歌之聲,這聲音讓人如此悲傷!
  • 蘇軾雪堂:知我心憂,謂我何求,惟適然也
    熱心腸的友人馬正卿幫他向都郡求情,總算求得原是軍營廢地的幾十畝荒地,可供他重新開墾耕種,以資一家大小之口糧。蘇軾躬耕其中,拿起鋤頭,成了一名每日汗滴禾下土的農夫。在古代社會,「士農工商」各司其職,每一個人都處在自己所屬的階層內,安分守己, 樂天知命。
  • 大眾佔卜:知我者謂我心憂
    和傳統的一對一佔卜不同,在大眾佔卜中,點開視頻的受測者可以有無數個,而佔卜師只提供三到四種牌組。受測者只需憑直覺從這幾組中選一組,就能收穫對應的佔卜結果。高考之後,不想對答案的小趙第一次點進了塔羅佔卜視頻,想要看看自己的「七月運勢」。但運勢沒算準,小趙沒能考上喜歡的大學。不過在那之後,看B站上的「大眾佔卜」視頻逐漸成了她的習慣。
  • 「知我者,謂我心憂」來自哪裡?他的初衷是什麼?
    他的表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他常被用來形容心有憂無知己,但他的原意是什麼呢?這是從這首詩的起源開始的,單詞「知我者,謂我心憂」來自《詩經》,他是《國風·王風·黍離》中的一個句子。就像每一章的兩個豌豆一樣,每章前四個句子中的單詞都會發生變化。。在這首詩的第一章中,「那裡」裡有很多穀子和穀子,但是詩人卻卻越來越擔心,然而如果沒有人能理解他的憂慮,他只能問你蒼天:誰造成了這一幕。在詩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中,詩的結構是一樣的,場景沒有改變,像小米一樣的憂傷,也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更加憔悴。
  • 求在我者:求人莫若求己
    01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說:「追求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這種追求有益於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就在我自身。追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決定於天命,這種追求無益於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是身外之物。」
  • 孟子ㆍ告子(節選)
    02、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03、孟子曰:「聖人與我同類者。」04、孟子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 曾經 文/謂我何求
    劉俊,網名謂我何求,京山人,2001年起在潛江某學校工作至今。業餘文學愛好者曾經文/謂我何求曾經我想當個好老師打過罵過摔過手機家長心存感激學生滿腹恨意但時間讓那些孩子懂得了愛的本質如今當個好老師成為一種奢望要學會保全自己還要學會視而不見
  • 南懷瑾:孟子為什麼不能得到齊宣王、梁惠王的深信和重任呢?
    暮寢(通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裡,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 【經典誦讀】《孟子,告子上》全文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知言,知也;養氣,行也||行其庭先生《孟子》講義(15)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