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流行的詩,即使你沒有讀過這首詩,也不知道他的來源,有些人也會經常引用他。他的表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他常被用來形容心有憂無知己,但他的原意是什麼呢?
這是從這首詩的起源開始的,單詞「知我者,謂我心憂」來自《詩經》,他是《國風·王風·黍離》中的一個句子。
「王風」的第一篇文章
如果但凡想理解一首詩,首先必須理解明白,儘管《黍離》的詩歌能力在歷代一直存在爭議,但他大體上遵循漢代《毛詩序》的觀點,即「閔宗周也」。
《毛詩序》說:
「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宗周」的意思是西周的王朝。《黍離》在《詩經》中的排列是該視圖的最佳參數。第一首《黍離》由編者整理在「王風」的第一部分,說明這首詩與東西周的興衰密切相關。
公元前左右,在周幽王的統治下,西周王朝被徵服,諸侯支持被廢黜的太子「宜臼」為新國王,首都於洛邑建立,王朝在東周建立。然而東周王朝雖然勉強維持了周朝的統治,但其統治力卻不如以前,相反,他用諸侯國「平起平坐」/普通輸入「春秋時代」。
《詩經》中的「王風」是指「東周」王城周圍的民歌,他的排名在「十五國風」中的「第六」位置。作為「王風 」部分的第一首詩,《黍離》歌謠的內容自然與東周的王朝密切相關。
然而在詩歌中,並沒有對西周死亡的直接描寫,也沒有明顯的詩歌背景暗示,為什麼後人能讀懂「閔宗周」的感覺?
懷古的最佳歌曲
在《黍離》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這首詩的背景,但詩中的詩句也不例外,他揭示了世事變遷所帶來的悲哀,以及我們重遊故地時所產生的悲哀。
整首詩分為3章30句,每章10句,雖然看起來這首詩的長度比較長,但不難理解,一方面是因為《黍離》稀少,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詩的長度超過了一半,都採用了重複的手法。就像每一章的兩個豌豆一樣,每章前四個句子中的單詞都會發生變化。。
在這首詩的第一章中,「那裡」裡有很多穀子和穀子,但是詩人卻卻越來越擔心,然而如果沒有人能理解他的憂慮,他只能問你蒼天:誰造成了這一幕。
在詩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中,詩的結構是一樣的,場景沒有改變,像小米一樣的憂傷,也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更加憔悴。
如果你撇開這首詩的背景,一個人讀,讀者往往會覺得他莫名其妙,重複,但是,如果你按照《黍離》的古老解釋來讀這首詩,你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西周舊都滿目瘡痍,宮殿宗廟遍地野草黍稷,一個士大夫在雜草叢中緩慢行走,越是荒涼,我對造成這一切的人就越是痛心場景。複述的方法可以使人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卻令人震驚的鄉愁。
就像方雨潤在《詩經原始》中對《黍離》的評價:
「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此專以描摹虛神擅長,憑弔詩中絕唱也。」
深遠的影響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首詩也為後世文人寫懷古致敬文章奠定了基調,特別是在後來的懷古詩歌中,不僅經常使用「黍離」的典故,而且還延續了《黍離》帶來的《黍離》。
例如,曹植的「遊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向秀的「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杜甫、劉禹錫的「回首降幡下,已見黍離離」、姜夔的「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都深受「黍離」的影響。
關於「黍離」你還知道什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