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謂我心憂」來自哪裡?他的初衷是什麼?

2020-12-16 我是婉瑩啊

這是一首流行的詩,即使你沒有讀過這首詩,也不知道他的來源,有些人也會經常引用他。他的表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他常被用來形容心有憂無知己,但他的原意是什麼呢?

這是從這首詩的起源開始的,單詞「知我者,謂我心憂」來自《詩經》,他是《國風·王風·黍離》中的一個句子。

「王風」的第一篇文章

如果但凡想理解一首詩,首先必須理解明白,儘管《黍離》的詩歌能力在歷代一直存在爭議,但他大體上遵循漢代《毛詩序》的觀點,即「閔宗周也」。

《毛詩序》說:

「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宗周」的意思是西周的王朝。《黍離》在《詩經》中的排列是該視圖的最佳參數。第一首《黍離》由編者整理在「王風」的第一部分,說明這首詩與東西周的興衰密切相關。

公元前左右,在周幽王的統治下,西周王朝被徵服,諸侯支持被廢黜的太子「宜臼」為新國王,首都於洛邑建立,王朝在東周建立。然而東周王朝雖然勉強維持了周朝的統治,但其統治力卻不如以前,相反,他用諸侯國「平起平坐」/普通輸入「春秋時代」。

《詩經》中的「王風」是指「東周」王城周圍的民歌,他的排名在「十五國風」中的「第六」位置。作為「王風 」部分的第一首詩,《黍離》歌謠的內容自然與東周的王朝密切相關。

然而在詩歌中,並沒有對西周死亡的直接描寫,也沒有明顯的詩歌背景暗示,為什麼後人能讀懂「閔宗周」的感覺?

懷古的最佳歌曲

在《黍離》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這首詩的背景,但詩中的詩句也不例外,他揭示了世事變遷所帶來的悲哀,以及我們重遊故地時所產生的悲哀。

整首詩分為3章30句,每章10句,雖然看起來這首詩的長度比較長,但不難理解,一方面是因為《黍離》稀少,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詩的長度超過了一半,都採用了重複的手法。就像每一章的兩個豌豆一樣,每章前四個句子中的單詞都會發生變化。。

在這首詩的第一章中,「那裡」裡有很多穀子和穀子,但是詩人卻卻越來越擔心,然而如果沒有人能理解他的憂慮,他只能問你蒼天:誰造成了這一幕。

在詩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中,詩的結構是一樣的,場景沒有改變,像小米一樣的憂傷,也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更加憔悴。

如果你撇開這首詩的背景,一個人讀,讀者往往會覺得他莫名其妙,重複,但是,如果你按照《黍離》的古老解釋來讀這首詩,你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西周舊都滿目瘡痍,宮殿宗廟遍地野草黍稷,一個士大夫在雜草叢中緩慢行走,越是荒涼,我對造成這一切的人就越是痛心場景。複述的方法可以使人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卻令人震驚的鄉愁。

就像方雨潤在《詩經原始》中對《黍離》的評價:

「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此專以描摹虛神擅長,憑弔詩中絕唱也。」

深遠的影響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首詩也為後世文人寫懷古致敬文章奠定了基調,特別是在後來的懷古詩歌中,不僅經常使用「黍離」的典故,而且還延續了《黍離》帶來的《黍離》。

例如,曹植的「遊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向秀的「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杜甫、劉禹錫的「回首降幡下,已見黍離離」、姜夔的「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都深受「黍離」的影響。

關於「黍離」你還知道什麼詩?

相關焦點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文】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註解】知我者:了解我的心情的人;謂我何求:認為我有什麼要求【釋義】了解我心情的人,知道我心中的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麼非分的要求呢!
  • 人生必須要讀的一句詩: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活著容易,而知音難求,有一句話總是最容易打動那顆孤獨脆弱的心。「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句詩出自《詩經》:黍離先秦: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下句是什麼?僅8個字,道出深藏於心的孤獨
    洛水三千,哪一瓢知我冷暖?所謂「千金易得,知音難覓」,一個人的內心,在孤獨彷徨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夠了解自己的人。在2000多年前,有一首奇詩,將孤獨的感受寫到了極致,寫出你我都有的孤獨。這首詩中,有七個字,可以說是十分經典,「知我者,謂我心憂」,實際上,這一句的下句,才更加令孤獨者淚流。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品一品這來自2000年前的孤獨:《黍離》先秦:佚名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美文欣賞|初會篇-《知我者,謂我心憂》
    「一校一書」《詩經》心得有獎徵集活動    優秀成果展示(初會篇)《知我者,謂我心憂》作者:歐陽添  18思政1班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題記    詩者,吟詠性情也。先秦詩歌雙璧,一曰《楚辭》,二曰《詩經》,前者為浪漫主義濫觴,後者開現實主義之先河。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我納悶,她為什麼這麼堅持,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支持著她?什麼是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另一方面,如何待人處事,敲門怎麼敲,握手怎麼握,鞠躬多少度,開門關門都有什麼講究等等,這些細微處的禮儀規範也都成了她課上的內容。 「每周兩節到四節課,一節課45分鐘,去改變一個18歲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真的很難。」 正因為這樣的難,讓施索華更加用心於工作,全情投入其中。她沒有休閒時間,工作就是她的生活。
  • 大眾佔卜:知我者謂我心憂
    和傳統的一對一佔卜不同,在大眾佔卜中,點開視頻的受測者可以有無數個,而佔卜師只提供三到四種牌組。受測者只需憑直覺從這幾組中選一組,就能收穫對應的佔卜結果。高考之後,不想對答案的小趙第一次點進了塔羅佔卜視頻,想要看看自己的「七月運勢」。但運勢沒算準,小趙沒能考上喜歡的大學。不過在那之後,看B站上的「大眾佔卜」視頻逐漸成了她的習慣。
  • 孟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齊宣王到孟子家裡挽留,希望他能留下來,為齊國人做個榜樣,但孟子去意已決。齊宣王託人告訴孟子,他會給孟子一套大房子,每年一萬石的俸祿,來養活他和弟子們。孟子說,我辭去十萬石的俸祿,接受這一萬石的俸祿,你以為我是貪財嗎?以孟子的俸祿,在今天可是千萬富翁的水平,但孟子追求的不是財富,而是天下太平;追求的不是鐘鳴鼎食,而是天下的道義,是把仁政推廣到各諸侯國,以平治天下。
  • 《芒種》歌詞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
    通過整篇歌詞,不難發現結尾「謂我何求」是詞作者的用心點題。那「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
  • 蘇軾雪堂:知我心憂,謂我何求,惟適然也
    在古代社會,「士農工商」各司其職,每一個人都處在自己所屬的階層內,安分守己, 樂天知命。而原本作為士人階層的蘇軾及其父兄,世代都是出則為官為仕的讀書人,他和弟弟蘇轍同年進士及第,是當時轟動京城的美談,弟弟蘇轍後來更官至宰相,加上父親蘇洵, 一門「三蘇」皆位列唐宋八大家。而蘇軾正值壯年,此刻卻耕種於黃州田地裡。而他對這一切,卻似乎處之泰然。
  •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唯有真正理解我的人,才能讀懂我的內心。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鍾子期一介樵夫,照理說應該沒念過什麼書,縱使他能聽懂伯牙的琴音,又怎麼能脫口便說出「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這樣文縐縐的句子?難道他和五柳先生陶淵明一樣,是位幽居山中的隱士?
  • 知我者謂我心憂
    渣男還建議她多去接近當時的學生會主席某某哥,他在微信裡說:「你好好跟著某某哥,有不懂的就多問問他,他挺厲害的,而且很重感情。」我真被他的這條微信震撼了,因為我看到了他的真誠,他對有能力者的崇拜,虛懷若谷嘛!這樣的人不應該被稱作渣男啊!
  • 【百科】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代表作有《斷鴻零雁記》及《碎簪記》。翻譯過拜倫、雨果等人作品。曾三次出家。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其二,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出 幾言諫父  原文:  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其三,明?
  • 大學教師訪談錄: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訪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趙泓  l 教師與編輯都是很有成就感的職業,但做好不容易;  l 新聞傳播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光說不練肯定不行  趙泓:我是05年來到高校的,已近不惑之年了。年輕時並不喜歡教書,人到中年想法有所改變。孟子說人生有三樂,其中之一樂便是聚天下英才而教之。跟年輕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有活力,而且教學相長,我從學生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教師與編輯都是很有成就感的職業,但做好不容易。做編輯你要了解市場,要建立作者隊伍,要熟悉出版流程,十八般武藝得樣樣精通。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他的九個孩子個個俊秀,皆成大才。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他的九個孩子個個俊秀,皆成大才。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大家梁啓超,用心感受先生智慧箴言。梁啓超1922年在蘇州學生聯合會講演, 對於教育的目的、方法做了詳細的闡述,他引用孔老夫子說過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認為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有句箴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惑、憂、懼乃人生三大忌。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做到知、仁、勇,缺一不可。
  •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老天爺給了我什麼樣的使命?我要去哪裡?
    宇宙星空「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到哪裡去?」我每每也會像古代的聖哲一樣,思考著這沒有答案的問題。我在想,就算我配上眼鏡,依然不是視力最好的那個人,那豈非視力更好的那個人看到的世界和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那麼,我看到的迷糊的世界是真的,還是他看到的清晰的世界是真的?如果是貓,或者是魚,它們看到的世界和人類看到的肯定也不一樣。那到底哪個世界是真的?
  • 論語學習心得——顏淵第十二(29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上一章是司馬牛問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結果司馬牛就誤會了,說: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孔子說: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這章是同樣的一個結構,司馬牛問什麼是君子?孔子告訴他:君子不憂不懼。孔子就向他進一步的闡釋,並沒有說不憂不懼就是君子了,而是告訴他:你為什麼會不憂不懼?因為你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你內心自我審查,不感到愧疚,沒有毛病,我時刻都在內觀,都在自省,我沒有自欺欺人,我的思想行為我都感覺到問心無愧,我有什麼好憂愁好畏懼的?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只能是一個君子才能做到的。可見司馬牛是一個容易憂愁,容易畏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