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梁啓超
按:這是1922年12月27日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生聯合會之邀所作的一場演講。梁先生所講,是結合當時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弊端,用當時的語言,對孔子教育思想的一次闡述。孔子兩千年前的教育思想,經過梁先生的闡述,仍然帶給人振聾發聵、醍醐灌頂的震撼。
讀梁啓超先生的言說,使人想到另一位梁姓思想家梁漱溟先生1928年應邀在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演講中說到的幾句話:「哲學問題的解決每存於個人主觀,不能與人以共見。古人早都解決,而後人只能從頭追問。」「凡有系統的思想,在心裡都很簡單,仿佛只有一兩句話。凡是大哲學家皆沒有許多話說,總不過一兩句。」(參看290期期《思維的層次和境界》和431期《孔子學說之重光》)
「不惑、不憂、不懼」,短短6字,卻需要每一個人用一生去體悟,去琢磨,去修煉。學習,成長,是個人的事情,沒有人能夠替代。
本文轉載於《教育思想網》微信公眾號。
如果我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
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
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
諸君啊!我替你們回答一句罷:「為的是學做人。」
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
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到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學校裡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知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僅僅有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累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
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的學識。例如我想做農嗎,怎麼的改良土壤,怎麼的改良種子,怎麼的防禦水旱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想做財政家嗎,何種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專門學說,也是如此。
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的知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刻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
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斷力。
這種總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鍊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渾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人格完成就叫做「仁」。
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現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來看。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總而言之,要彼此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
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區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所以《易經》六十四卦,始「乾」而終「未濟」。正為在這永遠不會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
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敗了。
「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裡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的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裡有東西可以為我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
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得。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得失可憂呢?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純然是趣味化藝術化。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憂」。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會有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
然則,意志怎麼會才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俗話說得好:「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
《論語》記: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伸棖。子曰:「棖也欲,焉剛。」一被物質上無聊得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鍊成剛也會變成繞指柔了。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
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必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慾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說罷,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鍊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鍊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得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我們拿這三件事作做人的標準,請諸君想想,我自己現時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點把握。倘若連一件都不能做到,連一點把握都沒有,噯喲!那可真危險了,你將來做人恐怕做不成。講到學校裡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只有所謂常識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卻是一點兒也沒有。
這種「販賣知識雜貨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慄!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革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方法自救,沒有人救你呀!
諸君啊!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智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
你不信嗎?試想想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某人某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試想想全國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諸君須知道啊,這些人當十幾年前在學校的時代,意氣橫歷,天真爛漫,何嘗不和諸君一樣?為什麼就會墮落到這樣的田地呀?
屈原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於看著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壞路上走。諸君猛醒啊!現在你所厭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車之鑑了。
諸君啊!你現在懷疑嗎?沉悶嗎?悲哀痛苦嗎?覺得外邊的壓迫你不能抵抗嗎?我告訴你:你懷疑和沉悶,便是你因不知才會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會憂;你覺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壓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懼。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經過修養磨鍊,所以還未成個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覺啊!有了自覺,自然會成功。那麼,學校之外,當然有許多學問,讀一卷經,翻一不史,到處都可以發現諸君的良師呀!
諸君啊,醒醒罷!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這幾年哩!
*************************
學習,不僅要追求「達標」,更要追求「成長(growth)」。對於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實現「達標」並不一定能夠實現「成長」;對於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即使暫時「達標」有困難,仍然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成長」。這就是新的「達標+成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評估模型。基於成長評估,那些能夠幫助暫時「達標」有困難的學生獲得「成長」的教師和學校,那些能夠幫助優秀生不僅「達標」而且獲得進一步實際「成長」的教師和學校,將受到鼓勵和表彰。請掃描或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成長評估」。
可以通過下面的網址試做《初中生思維品質測試》:
https://www.wenjuan.in/s/6neQ7b
還可以通過下面的網址試做《小學生思維品質測試》:
https://www.wenjuan.com/s/FF7Nja/
如果您有什麼意見、建議、感想,您可以通過公眾號首頁下面的對話欄告訴我們。
如果哪位網友對某個題目感興趣,可以在公眾號首頁下面的對話欄中以「001」、「011」或「123」的格式回復相應的期號,我將向您發送您需要的一期。例如,如果您對第1期感興趣,您可以回復「001」;如果您對第11期感興趣,您可以回復「011」;如果您對第113期感興趣,您可以回復「113」。
還可以在對話欄中輸入以下的關鍵詞進行檢索,我們將發給您相關的內容(關鍵詞按漢語拼音排序):PISA、包容異見、非本質論、閉嘴、波利亞、陳子明、成長評估、初中審辯式思維培養、傳統文化、創造力、大學精神、大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讀什麼書、法律、馮友蘭、婦女、高考、高中生審辯式思維培養、公平正義、股市、何時開始培養審辯式思維、何謂審辯式思維、核心能力、核心素養、基礎教育、家長、價值、講道理和講故事、教科書、教師、教師與助學、教育改革、教育現狀、階層固化、堅持自己真理、看什麼電影、科學、科研、快樂、理性社會、力行擔責、歷史教學、歷史事件、李文玲、梁漱溟、劉道玉、劉葳、羅伯特議事規則、毛澤東教育思想、美國哲學學會共識、農村教育、培訓班、品德教育、評判權力、普樂好、清華附小、人格發展、社會分層、深度學習、審辯式思維測試、審辯式思維的科學基礎、審辯式思維與邏輯、審辯式思維重要性、實踐標準、數學、童子傷、圖爾敏論證模型、外語、外國教育、為何不用批判性思維、維根斯坦、文本解讀、文化多樣性、問題導學、現象與本質、小學審辯式思維培養、寫作、寫給教師、信仰、形式邏輯、行測、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幸福、學前教育、學生自殺、學習設計、研究生、一綱一本、一綱多本、醫學院學生、以學生為中心、語文、語言能力、怎樣培養審辯式思維、真理、知識與能力、中美比較、中西文化、朱清時、資格考試、自殺、尊重學生、宗教。
怎樣為孩子的審辯式思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請長按或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
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噹噹購買連結: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01149.html
還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謝小慶老師的新公眾號:文明與本能,wenming-benneng
可掃描和長按二維碼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