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問,大家理想中的大學應該是怎樣的?一個高贊回答是:「是蔡元培治下的北大,是梅貽琦治下的清華,是傅斯年治下的臺大,是竺可楨治下的浙大,是劉道玉治下的武大。」
規則:民國初年,北大都是男學生,沒有女學生,蔡元培任校長後,才開始錄取女生。有人質問蔡元培:錄取女生這麼大的事情,怎麼不向教育部請示?蔡元培答:因為壓根就沒有不得招收女生的禁令,所以就沒必要請示....不被法律禁止的,就是允許的,這是民國時代大師風骨的精神理念,也是社會遊戲的基本規則。
宣傳:1940年,教育家潘光且發表《再論宣傳不是教育》,稱:教育與宣傳的最大區別,在於教育注重啟發,宣傳依靠灌輸。但當前從事教育的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所謂教育成了宣傳;所謂教師,就成了宣傳家;所謂學校,就成了宣傳家鈎心鬥角出奇制勝的場合。教育界本應有的思想獨立、學術自由等品質,則無從談起。
效果:劉文典,國學大師。學生陶光來看他,進門就被他破口大罵:懶蟲,沒出息,不求上進!罵得陶光勃然大怒。忽然間劉文典可憐兮兮地說:我就靠你成名成家,作為吹牛的本錢,你不理解我的苦心,你忍心叫我絕望嗎?此話一說,陶光大喜,馬上給老師上茶....教育或管理,胡蘿蔔加大棒的法子,比單一式效果更好。
方式:開放式教育增進智力,封閉式教育降低智商。比如說學哥倫布航海,封閉式教育會要求背誦此事的偉大意義,你背得越明白,智商降得越快。開放式教育讓你看哥倫布的日記,然後向:如果這日記是水手寫的,會怎麼寫?如果這日記是當地土著人寫的,又會怎樣寫?你的思路就這樣開啟,求知的興趣也在增長。
理念:1937年,為保留文化火種,大學南渡長沙。蔣夢麟與張伯苓兩位校長去巡查學生宿舍,發現房屋破敗。蔣夢麟說:不能讓學生住這種地方。張伯苓說:不對,就應該讓學生住這種地方。蔣夢麟說:我不會讓自己孩子住在這裡的。張伯苓說:倘若是我的孩子,一定要讓他住在這種地..兩種教育理念,你支持哪一個?
教養:林肯出門,一個破衣爛衫的老乞丐向他行禮,林肯停下,脫帽致意,這個叫教養。教是外部力量的施加,養是內心的自我培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活你內心的自尊意識,賦予被教育者以人生的責任,與追求思想境界的崇高自由。教育如果不以此為目標,就會成為死板僵化的東西,讓受教育者只感受到痛苦。
良知:教育旨在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與自尊。一且教育誤入歧途,以群體替代個體,無視個體的獨立性,漠視個體權利,片面強調犧牲,尤其是毫無意義的犧牲,就會導致個體尊嚴喪失。喪失尊嚴的個體所構成的群體,必然是缺乏良知,趨奉權力意志,淪為暴力的附庸。
意義:所謂教育,是教導孩子做一個有良知、有尊嚴的人。良知就是不做昧心的事。尊嚴就是不做丟臉的事。真正賦予我們智慧的,是我們有意識的自我學習。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找出來這些熱愛學習的人,為他們提供一條上升的通道。
思辨:龍應臺說....教育的目的無他,就是教會一個人如何評估事證,如何判斷虛實,如何釐清真假,如何分辨事實和虛構....對社會最大的挑戰毋寧就是人民思辨的能力。在黑與白之間,出現眾多層次的灰色,如何判定是非真假成為全民課題,更凸顯一個事實:沒有思辨能力的民族,只能往一個方向走,就是沉論。
先哲:梁啓超認為,教育應該分為智育、情育和意育三部分。智育教知識,目的是達到知者不惑。情育養完美的人格,目的是達到仁者不憂。意育是磨鍊人的意志,目的是達到勇者不懼....現在想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知識、人格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