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021-03-01 秀才遇大兵

知乎上有人問,大家理想中的大學應該是怎樣的?一個高贊回答是:「是蔡元培治下的北大,是梅貽琦治下的清華,是傅斯年治下的臺大,是竺可楨治下的浙大,是劉道玉治下的武大。」

 

規則:民國初年,北大都是男學生,沒有女學生,蔡元培任校長後,才開始錄取女生。有人質問蔡元培:錄取女生這麼大的事情,怎麼不向教育部請示?蔡元培答:因為壓根就沒有不得招收女生的禁令,所以就沒必要請示....不被法律禁止的,就是允許的,這是民國時代大師風骨的精神理念,也是社會遊戲的基本規則。

 

宣傳:1940年,教育家潘光且發表《再論宣傳不是教育》,稱:教育與宣傳的最大區別,在於教育注重啟發,宣傳依靠灌輸。但當前從事教育的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所謂教育成了宣傳;所謂教師,就成了宣傳家;所謂學校,就成了宣傳家鈎心鬥角出奇制勝的場合。教育界本應有的思想獨立、學術自由等品質,則無從談起。

 

效果:劉文典,國學大師。學生陶光來看他,進門就被他破口大罵:懶蟲,沒出息,不求上進!罵得陶光勃然大怒。忽然間劉文典可憐兮兮地說:我就靠你成名成家,作為吹牛的本錢,你不理解我的苦心,你忍心叫我絕望嗎?此話一說,陶光大喜,馬上給老師上茶....教育或管理,胡蘿蔔加大棒的法子,比單一式效果更好。

 

方式:開放式教育增進智力,封閉式教育降低智商。比如說學哥倫布航海,封閉式教育會要求背誦此事的偉大意義,你背得越明白,智商降得越快。開放式教育讓你看哥倫布的日記,然後向:如果這日記是水手寫的,會怎麼寫?如果這日記是當地土著人寫的,又會怎樣寫?你的思路就這樣開啟,求知的興趣也在增長。

 

理念:1937年,為保留文化火種,大學南渡長沙。蔣夢麟與張伯苓兩位校長去巡查學生宿舍,發現房屋破敗。蔣夢麟說:不能讓學生住這種地方。張伯苓說:不對,就應該讓學生住這種地方。蔣夢麟說:我不會讓自己孩子住在這裡的。張伯苓說:倘若是我的孩子,一定要讓他住在這種地..兩種教育理念,你支持哪一個?

 

教養:林肯出門,一個破衣爛衫的老乞丐向他行禮,林肯停下,脫帽致意,這個叫教養。教是外部力量的施加,養是內心的自我培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活你內心的自尊意識,賦予被教育者以人生的責任,與追求思想境界的崇高自由。教育如果不以此為目標,就會成為死板僵化的東西,讓受教育者只感受到痛苦。

 

良知:教育旨在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與自尊。一且教育誤入歧途,以群體替代個體,無視個體的獨立性,漠視個體權利,片面強調犧牲,尤其是毫無意義的犧牲,就會導致個體尊嚴喪失。喪失尊嚴的個體所構成的群體,必然是缺乏良知,趨奉權力意志,淪為暴力的附庸。

 

意義:所謂教育,是教導孩子做一個有良知、有尊嚴的人。良知就是不做昧心的事。尊嚴就是不做丟臉的事。真正賦予我們智慧的,是我們有意識的自我學習。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找出來這些熱愛學習的人,為他們提供一條上升的通道。

 

思辨:龍應臺說....教育的目的無他,就是教會一個人如何評估事證,如何判斷虛實,如何釐清真假,如何分辨事實和虛構....對社會最大的挑戰毋寧就是人民思辨的能力。在黑與白之間,出現眾多層次的灰色,如何判定是非真假成為全民課題,更凸顯一個事實:沒有思辨能力的民族,只能往一個方向走,就是沉論。

 

先哲:梁啓超認為,教育應該分為智育、情育和意育三部分。智育教知識,目的是達到知者不惑。情育養完美的人格,目的是達到仁者不憂。意育是磨鍊人的意志,目的是達到勇者不懼....現在想想,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知識、人格與勇氣。

相關焦點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有句箴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惑、憂、懼乃人生三大忌。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做到知、仁、勇,缺一不可。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啓超,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幾乎無一不受梁啓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天涯文|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文章內容來自天涯有俠氣,經原博主授權轉發「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酸菜之見君子,不以己學為有器而遮眼,不以傷憤為有器而遮心,不以相報為有器而止行,不以名高為有器而止謙。故思無竭,行無止,量無形。"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因不器,君子生三德。而數字之戰後,肖戰之於君子三德雖不全中,也不遠矣。
  •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比如最近想起孔子說過一句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如果去百度百科找度娘,她會告訴你這句話的解釋是: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懼怕。換了是我小時候,肯定會說:「廢話,這不是同義反覆嗎?迷惑了還能有智慧嗎?成天憂慮的人,肯定不會以仁德為自己的目的。懼怕就沒有勇氣了。孔老師這是文字遊戲吧。」
  • 《論語》10則,孔子多才多藝,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釋義: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這有點像《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2、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老師善於一步步地引導我們,用文化知識來讓我博學,用禮儀精神來約束我,想停止不學都不可能。我已經竭盡能力,好像有所成就了。儘管想像老師那樣去做,可是又不知道從哪兒入手。」5、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釋義:孔子要到九夷居住。
  • 畢業典禮校長致辭 |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 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大人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大人
  •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這等於一個小結論。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孔子很謙虛的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
  • 做新時代的仁者、知者和勇者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巴蔓子顧全大局,捨身保城,是為「仁」;國有內亂,借兵平叛,是為「知」;拔劍自刎,以頭授楚,是為「勇」。巴蔓子為巴國的安寧和百姓的福祉而揮劍刎頸,死不瞑目。巴蔓子的英雄壯舉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仁、大知和大勇。因此,巴蔓子不愧為「仁、知、勇」的化身,是土家族精神的靈魂。
  • 文 人生如何不惑、不憂和不懼?
    而要成一個人,總要具備三德——智、仁、勇,實現了的狀態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無論是教育家教育學生,還是自己教育自己,皆應以這三件為準則。近100年過去,演講內容對當今社會仍然非常受用,以下是梁啓超這次演講的全文。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這邊蘇州學界裡,有好幾回寫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課的,不能分身前來。
  • 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一、怎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
  • 周慶國教授: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治學大家談
    第一個故事關於「知」。我的一個碩士研究生S同學,是土生土長的蘭大學生,本科時就經常到我實驗室和我探討無人機的原理和應用方面的話題。我當時覺得這個學生比較有培養潛力,就把他招到實驗室讀研。有一天,他突然跑過來跟我說要做無人車,並且要在畢業前做出蘭大的第一臺無人駕駛汽車。
  • 如何才能不惑、不憂、不懼?梁啓超講給你聽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知、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香港警校舉行結業會操,港警「一哥」引《論語》中「勇者不懼」勉勵...
    鄧炳強引用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勉勵畢業學員。 另據香港電臺網站報導,鄧炳強表示,警隊無懼暴力及疫情,為香港恢復秩序,與市民共同抗疫,警隊為了守護香港而遇到的艱辛、委屈,將成為警隊歷史不朽的一章。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名家談教育|梁啓超:做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完整的人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怎麼樣才能不憂呢?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裡配說成功呢?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西席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在講演中,梁啓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通過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憂、不懼。他鼓勵青年,用意志戰勝欲望,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如果我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
  • 不憂、不惑、不懼!
    孔子講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告訴我們勇者不懼,但是怎麼做到呢?《中庸》又告訴我們「知恥為勇」也就是說敢於面對自己,敢於修正自己,這就是最勇敢的人,當敢於面對自己時就會發現自己不夠寬容從而修行自己變得仁義,或者發現自己智慧不夠,就開始學習從而變得聰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