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人生如何不惑、不憂和不懼?

2021-02-22 讀者



1922年,梁啓超應蘇州學界之邀作一場演講。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進學校?」

而後,任公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求學問為的是學做人。他說但凡一個人在學校裡所學,數理化、史地、國文、英語,乃至哲學、文學、農工商等等,皆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

而要成一個人,總要具備三德——智、仁、勇,實現了的狀態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無論是教育家教育學生,還是自己教育自己,皆應以這三件為準則。

近100年過去,演講內容對當今社會仍然非常受用,以下是梁啓超這次演講的全文。

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這邊蘇州學界裡,有好幾回寫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課的,不能分身前來。今天到這裡,能夠和全城各校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的很,但有一件,還要請諸君原諒:因為我一個月以來,都帶著些病,勉強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長的講演,恐怕有負諸君期望哩。

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諸君啊!我替你們回答一句罷:「為的是學做人。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為三達德——智、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個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到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到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學校裡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知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累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的學識。例如我想做農嗎,怎麼的改良土壤,怎麼的改良種子,怎麼的防禦水旱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想做財政家嗎,何種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專門學說,也是如此。

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的知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刻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

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斷力。這種總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鍊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渾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現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來看。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總而言之,要彼此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區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所以《易經》六十四卦,始「乾」而終「未濟」。正為在這永遠不會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

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敗了。「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裡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的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裡有東西可以為我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

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得失可憂呢?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純然是趣味化藝術化。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憂」。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會有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麼會才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俗話說得好:「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論語》記: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伸棖。子曰:「棖也欲,焉剛。」一被物質上無聊得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鍊成剛也會變成繞指柔了。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

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必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慾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說罷,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鍊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鍊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得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我們拿這三件事作做人的標準,請諸君想想,我自己現時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點把握。倘若連一件都不能做到,連一點把握都沒有,噯喲!那可真危險了,你將來做人恐怕做不成。講到學校裡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只有所謂常識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卻是一點兒也沒有。

這種「販賣知識雜貨店」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慄!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革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方法自救,沒有人救你呀!

諸君啊!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智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你不信嗎?試想想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某人某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試想想全國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諸君須知道啊,這些人當十幾年前在學校的時代,意氣橫歷,天真爛漫,何嘗不和諸君一樣?為什麼就會墮落到這樣的田地呀?

屈原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於看著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壞路上走。諸君猛醒啊!現在你所厭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車之鑑了。

諸君啊!你現在懷疑嗎?沉悶嗎?悲哀痛苦嗎?覺得外邊的壓迫你不能抵抗嗎?我告訴你:你懷疑和沉悶,便是你因不知才會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會憂;你覺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壓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懼。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經過修養磨鍊,所以還未成個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覺啊!有了自覺,自然會成功。那麼,學校之外,當然有許多學問,讀一卷經,翻一不史,到處都可以發現諸君的良師呀!

諸君啊,醒醒罷!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這幾年哩!

編輯:朝歌

讀者·文房推薦:點擊下方圖片閱讀

星野道夫:永恆的時光之旅

迪士尼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 》繪本故事

書丨不僅僅是寫給孩子和戀人的《世界小史》


書 | 《留住故事》系列兒童繪本

本 | 3年、5年、10年連用MIDORI人生筆記本

物丨臺灣物外Ystudio黃銅鑄造文具系列



相關焦點

  • 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
    梁啓超百年前的精彩演講: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被公認為是清朝最優秀的學者,這篇文章是1922年12月27日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生聯合會之邀所作的一場演講。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一、怎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大家梁啓超,用心感受先生智慧箴言。梁啓超1922年在蘇州學生聯合會講演, 對於教育的目的、方法做了詳細的闡述,他引用孔老夫子說過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認為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有句箴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惑、憂、懼乃人生三大忌。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做到知、仁、勇,缺一不可。
  • 如何才能不惑、不憂、不懼?梁啓超講給你聽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就孔子和他那些寶貝學生們有一句沒一句的一共五百來句話,一半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慢慢地長大之後,把小時候生吞活剝死記硬背下來的論語在腦子裡反芻時,慢慢覺得還真的有可能。比如最近想起孔子說過一句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如果去百度百科找度娘,她會告訴你這句話的解釋是: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懼怕。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 如何活得自在?不憂、不惑、不懼!
    孔子講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告訴我們勇者不懼,但是怎麼做到呢?《中庸》又告訴我們「知恥為勇」也就是說敢於面對自己,敢於修正自己,這就是最勇敢的人,當敢於面對自己時就會發現自己不夠寬容從而修行自己變得仁義,或者發現自己智慧不夠,就開始學習從而變得聰穎智慧。
  • 名家談教育|梁啓超:做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完整的人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所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印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所以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斷力。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西席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參看290期期《思維的層次和境界》和431期《孔子學說之重光》)「不惑、不憂、不懼」,短短6字,卻需要每一個人用一生去體悟,去琢磨,去修煉。學習,成長,是個人的事情,沒有人能夠替代。本文轉載於《教育思想網》微信公眾號。如果我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天涯文|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酸菜之見君子,不以己學為有器而遮眼,不以傷憤為有器而遮心,不以相報為有器而止行,不以名高為有器而止謙。故思無竭,行無止,量無形。"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因不器,君子生三德。
  •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這等於一個小結論。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孔子很謙虛的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有人質問蔡元培:錄取女生這麼大的事情,怎麼不向教育部請示?蔡元培答:因為壓根就沒有不得招收女生的禁令,所以就沒必要請示....不被法律禁止的,就是允許的,這是民國時代大師風骨的精神理念,也是社會遊戲的基本規則。 宣傳:1940年,教育家潘光且發表《再論宣傳不是教育》,稱:教育與宣傳的最大區別,在於教育注重啟發,宣傳依靠灌輸。但當前從事教育的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
  • 經典49句的人生啟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人,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麼要求呢! 4、是可忍,孰不可忍。
  • 《論語》10則,孔子多才多藝,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釋義: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這有點像《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2、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有一個鄉下人向我提問,我什麼也不知道。我從他問的事情的始末兩端推究而儘量地回答他。」4、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 畢業典禮校長致辭 |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 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大人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大人
  • 論語學習心得——顏淵第十二(29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Sima Niu asked about the superior man.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司馬牛問怎樣做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這就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說:「內心反省自己毫無愧疚,有什麼值得憂愁和畏懼的呢?」
  • 四十不惑 不惑的我們
    四十不惑《不惑》全文每段歲月都有它的意義每串足跡 都是歷史站在時間的埡口無數次追根尋底想弄清每一件事想看透每一個人可日子過著過著才發現答案早就藏在了時光裡子曰:四十而不惑不再糾結於人來人往成敗得失不再侷促於塵世喧囂輕重緩急不惑之年有人把平凡做到極致有人把小家精心編織有人倔強地不懼挑戰有人大膽地走出舒適去看一看外面世界去尋一尋那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