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得自在?不憂、不惑、不懼!

2020-12-15 明洋澈心

孔子講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意思是說:有仁愛之心的人,就不會有憂愁,他會寬容對待給他帶來憂愁的人和事;

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見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會利用他的聰明才智去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勇敢的人,面對強敵,是不會有所畏懼的,他會義無反顧的去迎接挑戰。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變大,許多的人都基於各類問題過得憂愁、迷茫、膽怯,比如怕失去工作、怕失去愛情、怕失去友誼、怕所有的一切,擔憂所有發生或者未發生的事。這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們內心不夠強大。

《論語》告訴我們勇者不懼,但是怎麼做到呢?《中庸》又告訴我們「知恥為勇」也就是說敢於面對自己,敢於修正自己,這就是最勇敢的人,當敢於面對自己時就會發現自己不夠寬容從而修行自己變得仁義,或者發現自己智慧不夠,就開始學習從而變得聰穎智慧。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實際上都是內心的投影

所以當我們向自己內心內求時也就是修行的開始,我們會變得勇敢、仁愛、智慧,世界也就美好了。

相關焦點

  • 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
    梁啓超百年前的精彩演講: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被公認為是清朝最優秀的學者,這篇文章是1922年12月27日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生聯合會之邀所作的一場演講。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一、怎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啓超,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幾乎無一不受梁啓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
  • 文 人生如何不惑、不憂和不懼?
    而要成一個人,總要具備三德——智、仁、勇,實現了的狀態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無論是教育家教育學生,還是自己教育自己,皆應以這三件為準則。近100年過去,演講內容對當今社會仍然非常受用,以下是梁啓超這次演講的全文。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這邊蘇州學界裡,有好幾回寫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課的,不能分身前來。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有句箴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惑、憂、懼乃人生三大忌。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做到知、仁、勇,缺一不可。
  • 如何才能不惑、不憂、不懼?梁啓超講給你聽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比如最近想起孔子說過一句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如果去百度百科找度娘,她會告訴你這句話的解釋是: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懼怕。換了是我小時候,肯定會說:「廢話,這不是同義反覆嗎?迷惑了還能有智慧嗎?成天憂慮的人,肯定不會以仁德為自己的目的。懼怕就沒有勇氣了。孔老師這是文字遊戲吧。」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 名家談教育|梁啓超:做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完整的人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這種總體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練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昏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西席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在講演中,梁啓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通過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憂、不懼。他鼓勵青年,用意志戰勝欲望,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如果我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
  •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這等於一個小結論。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孔子很謙虛的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有人質問蔡元培:錄取女生這麼大的事情,怎麼不向教育部請示?蔡元培答:因為壓根就沒有不得招收女生的禁令,所以就沒必要請示....不被法律禁止的,就是允許的,這是民國時代大師風骨的精神理念,也是社會遊戲的基本規則。 宣傳:1940年,教育家潘光且發表《再論宣傳不是教育》,稱:教育與宣傳的最大區別,在於教育注重啟發,宣傳依靠灌輸。但當前從事教育的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
  • 天涯文|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酸菜之見君子,不以己學為有器而遮眼,不以傷憤為有器而遮心,不以相報為有器而止行,不以名高為有器而止謙。故思無竭,行無止,量無形。"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因不器,君子生三德。
  • 《論語》10則,孔子多才多藝,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釋義: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這有點像《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2、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有一個鄉下人向我提問,我什麼也不知道。我從他問的事情的始末兩端推究而儘量地回答他。」4、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 論語學習心得——顏淵第十二(29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Sima Niu asked about the superior man.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方同學,來給大家念一下翻譯吧。方:好,司馬牛問怎樣做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這就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說:「內心反省自己毫無愧疚,有什麼值得憂愁和畏懼的呢?」
  • 畢業典禮校長致辭 |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 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大人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大人
  • 經典49句的人生啟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人,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麼要求呢! 4、是可忍,孰不可忍。
  •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中國的士大夫們自古以來就是熱衷追求理想、崇尚氣節,而程顥,程頤兄弟倆的道德修養、道德境界,以及學問深度在北宋當時都是屬於頂級的水平。請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禮之人,當然就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