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文|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020-12-25 輕描淡寫Hxh

文章內容來自天涯有俠氣,經原博主授權轉發

「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酸菜之見君子,不以己學為有器而遮眼,不以傷憤為有器而遮心,不以相報為有器而止行,不以名高為有器而止謙。故思無竭,行無止,量無形。

"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因不器,君子生三德。而數字之戰後,肖戰之於君子三德雖不全中,也不遠矣。雖知之一路,他還在不停求學求解求大通,而仁而勇,在227事件中,他已經大放光彩。歷經數月全網絡的刨根究底,一直乾乾淨淨。若干網絡輿論背在身、被誣告陷害,名譽受損,多項工作被惡意阻擊,但他始終不回頭,不以哀惱思放過,不以怨訴求同情,不以怒目斥汙言,不以沮喪恨蒼天,只堅持本心,大步向前走正確的路,做有道德公心的人,也影響著許多人走正確的路,做有道德公心的人。短短半年時間,肖戰及其粉絲組織的公益項目已經共捐贈6200萬元以上,這樣的粉絲群體自發公益成績,不能不令人為之贊。而這樣的肖戰,在品德上,酸菜不得不嘆:當為君子。故做《君子銘》以記之。

君子銘

身不在高,有德則名。言不在深,有品則靈。斯是君子,蘭馥芝馨。修竹伴苔綠,清風裹素衣。舉止露謙和,談笑含韌心。可以歌聲嘹,繪藍鯨。無怨訴之怒目,無奔波之勞形。底時修才學,高處引公益。眾皆問:何人所是?

(內容來自天涯的一把酸菜2020,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謝謝。)

相關焦點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有句箴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惑、憂、懼乃人生三大忌。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做到知、仁、勇,缺一不可。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啓超,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幾乎無一不受梁啓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比如最近想起孔子說過一句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如果去百度百科找度娘,她會告訴你這句話的解釋是: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懼怕。換了是我小時候,肯定會說:「廢話,這不是同義反覆嗎?迷惑了還能有智慧嗎?成天憂慮的人,肯定不會以仁德為自己的目的。懼怕就沒有勇氣了。孔老師這是文字遊戲吧。」
  • 《論語》10則,孔子多才多藝,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釋義: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這有點像《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2、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有一個鄉下人向我提問,我什麼也不知道。我從他問的事情的始末兩端推究而儘量地回答他。」4、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有人質問蔡元培:錄取女生這麼大的事情,怎麼不向教育部請示?蔡元培答:因為壓根就沒有不得招收女生的禁令,所以就沒必要請示....不被法律禁止的,就是允許的,這是民國時代大師風骨的精神理念,也是社會遊戲的基本規則。 宣傳:1940年,教育家潘光且發表《再論宣傳不是教育》,稱:教育與宣傳的最大區別,在於教育注重啟發,宣傳依靠灌輸。但當前從事教育的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
  • 畢業典禮校長致辭 |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 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大人
    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 仁者不憂做一名優秀的工程大人
  •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這等於一個小結論。有一天孔子感嘆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孔子很謙虛的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第一是「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大而言之。國家天下事,都做到無憂,都有辦法解決,縱然沒有辦法解決,也能坦然處之。
  • 文 人生如何不惑、不憂和不懼?
    而要成一個人,總要具備三德——智、仁、勇,實現了的狀態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無論是教育家教育學生,還是自己教育自己,皆應以這三件為準則。近100年過去,演講內容對當今社會仍然非常受用,以下是梁啓超這次演講的全文。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這邊蘇州學界裡,有好幾回寫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課的,不能分身前來。
  • 做新時代的仁者、知者和勇者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巴蔓子顧全大局,捨身保城,是為「仁」;國有內亂,借兵平叛,是為「知」;拔劍自刎,以頭授楚,是為「勇」。巴蔓子為巴國的安寧和百姓的福祉而揮劍刎頸,死不瞑目。巴蔓子的英雄壯舉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仁、大知和大勇。因此,巴蔓子不愧為「仁、知、勇」的化身,是土家族精神的靈魂。
  • 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一、怎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
  • 周慶國教授: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治學大家談
    第一個故事關於「知」。我的一個碩士研究生S同學,是土生土長的蘭大學生,本科時就經常到我實驗室和我探討無人機的原理和應用方面的話題。我當時覺得這個學生比較有培養潛力,就把他招到實驗室讀研。有一天,他突然跑過來跟我說要做無人車,並且要在畢業前做出蘭大的第一臺無人駕駛汽車。
  • 如何才能不惑、不憂、不懼?梁啓超講給你聽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知、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香港警校舉行結業會操,港警「一哥」引《論語》中「勇者不懼」勉勵...
    鄧炳強引用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勉勵畢業學員。 另據香港電臺網站報導,鄧炳強表示,警隊無懼暴力及疫情,為香港恢復秩序,與市民共同抗疫,警隊為了守護香港而遇到的艱辛、委屈,將成為警隊歷史不朽的一章。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西席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在講演中,梁啓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通過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憂、不懼。他鼓勵青年,用意志戰勝欲望,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如果我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
  • 名家談教育|梁啓超:做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完整的人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怎麼樣才能不憂呢?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裡配說成功呢?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不憂、不惑、不懼!
    孔子講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告訴我們勇者不懼,但是怎麼做到呢?《中庸》又告訴我們「知恥為勇」也就是說敢於面對自己,敢於修正自己,這就是最勇敢的人,當敢於面對自己時就會發現自己不夠寬容從而修行自己變得仁義,或者發現自己智慧不夠,就開始學習從而變得聰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