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伴你有品位地閱讀
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
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啓超,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幾乎無一不受梁啓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他的九個孩子個個俊秀,皆成大才。
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磊磊落落,獨往獨來,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行百裡者半九十,有志當世之務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成功自是人權貴,創業終由道力強。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
▌成功大易,而獲實豐於斯所期,淺人喜焉,而深識者方以為吊。
▌科學的根本精神,全在養成觀察力。
▌談教育——
孩子們:
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條路,將來互得聯絡觀摩之益,真是最好沒有了。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於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麼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
我也並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思成所當自策厲者,懼不能為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則開元、天寶間時局之小小安危,算什麼呢?你還是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度,埋頭埋腦去做便對了。
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負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工夫,生怕會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徵,我聽見倒喜歡極了。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凡學校所教與所學總不外規矩方圓的事,若巧則要離了學校方能發見。規矩不過求巧的一種工具,然而終不能不以此為教、以此為學者,正以能巧之人,習熟規矩之後,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著規矩可以無大過。
你的天才到底怎麼樣,我想你自己現在也未能測定,因為終日在師長指定的範圍與條件內用功,還沒有自由發掘自己性靈的餘地。況且凡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常常還要許多環境與其附帶學問的幫助。中國先輩說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你兩三年來蟄居於一個學校的圖案室之小天地中,許多潛伏的機能如何便會發育出來,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頓一趟,便發生許多刺激,區區波士頓算得什麼,比起歐洲來真是「河伯」之與「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偉麗之美相比,那更不及萬分之一了。然而令你觸發者已經如此,將來你學成之後,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懷,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今尚非其時也。
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儘量學足,不唯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怎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爹爹
1927年2月16日
▌談育人——
關於教育,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如何不惑、不憂、不懼,讓我們聽聽先生怎麼說?
怎麼樣才能不憂呢?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說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見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
總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無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
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敗了。
「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裡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
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地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裡有東西可以為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的。
怎麼樣才能不懼呢?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很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麼才會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俗語說得好:「生平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件。
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論語》記:「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一被物質上無聊的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鍊剛也會變為繞指柔了。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須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慾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說罷: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練意志的功夫不可。
意志磨練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的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薦號: 短篇經典
(webliver)
讀一篇經典的文字,放飛自己的心靈!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評論
相關文章(點擊即可閱讀)
800本名著書單,點閱讀原文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