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2021-02-08 重明身心同療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假如一個人連常識都沒有,聽見打雷,說是雷公發威,看見月蝕,說是蛤蟆貪嘴。那麼,一定鬧到什麼事都沒有主意,碰到一點疑難問題,就靠求神問卜看相算命去解決,真所謂「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憐的人了。學校裡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知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也並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累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 我打算做這項職業,就應該有這項專門的學識。例如我想做農嗎,怎麼的改良土壤,怎麼的改良種子,怎麼的防禦水旱病蟲,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做工、做商等等都各有他的專門學識,也是如此。我想做財政家嗎,何種租稅可以生出何樣結果,何種公債可以生出何樣結果等等,都是前人經驗有得成為學識的;我們有了這種學識,應用他來處置這些事,自然會不惑,反是則惑了。教育家、軍事家等等,都各有他的專門學說,也是如此。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的知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們每日碰見的事理是複雜的變化的,不是單純的刻板的,倘若我們只是學過這一件,才懂這一件,那麼,碰著一件沒有學過的事來到跟前,便手忙腳亂了。這種總的智慧如何才能養成呢?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鍊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渾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觀的全體大用都包在裡頭。「仁」到底是什麼?很難用言語說明,勉強下個解釋,可以說是:「普遍人格之實現。」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但我們要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現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來看。所以「仁」字從二人,鄭康成解他做「相人偶」。總而言之,要彼此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 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區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則這種仁者為什麼就會不憂呢?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所以《易經》六十四卦,始「乾」而終「未濟」。正為在這永遠不會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 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裡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敗了。「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肯做事便不會失敗。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裡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所以《論語》:「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再者,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便不會憂得失。為什麼呢?因為認定這件東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連人格都不是單獨存在,不能明確的畫出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則哪裡有東西可以為我們所得?既已沒有東西為我所得,當然也沒有東西為我所失。我只是為學問而學問,為勞動而勞動,並不是拿學問勞動等做手段來達某種目的——可以為我們「所得」得。所以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得失可憂呢?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純然是趣味化藝術化。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憂」。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會有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然則,意志怎麼會才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孟子說:「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俗話說得好:「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欲望之所牽制。《論語》記: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伸棖。子曰:「棖也欲,焉剛。」一被物質上無聊得嗜欲東拉西扯,那麼百鍊成剛也會變成繞指柔了。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必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慾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孔子說:「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我老實告訴諸君說罷,做人不做到如此,決不會成一個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鍊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鍊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得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絕不會有藏頭躲尾左支右絀的醜態。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我們拿這三件事作做人的標準,請諸君想想,我自己現時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點把握。倘若連一件都不能做到,連一點把握都沒有,噯喲!那可真危險了,你將來做人恐怕做不成。講到學校裡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只有所謂常識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卻是一點兒也沒有。這種「販賣知識雜貨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慄!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革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方法自救,沒有人救你呀!諸君啊!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智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你不信嗎?試想想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某人某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試想想全國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諸君須知道啊,這些人當十幾年前在學校的時代,意氣橫歷,天真爛漫,何嘗不和諸君一樣?為什麼就會墮落到這樣的田地呀?

屈原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於看著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壞路上走。諸君猛醒啊!現在你所厭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車之鑑了。 諸君啊!你現在懷疑嗎?沉悶嗎?悲哀痛苦嗎?覺得外邊的壓迫你不能抵抗嗎?我告訴你:你懷疑和沉悶,便是你因不知才會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會憂;你覺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壓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懼。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經過修養磨鍊,所以還未成個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覺啊!有了自覺,自然會成功。那麼,學校之外,當然有許多學問,讀一卷經,翻一不史,到處都可以發現諸君的良師呀!

諸君啊,醒醒罷!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這幾年哩!

    資深辟穀導師

    OH卡諮詢教練

    國家三級健康管理師

    國際認證心理諮詢師

    WMECA認證臨床催眠治療師

解惑開扉與催眠預約:18501250025(微信同,線上線下皆可)

在心理輔導和催眠領域,擅長兒童及青少年陪伴,家庭教育成長、經營長期關係和自我提升,能夠幫助來訪者發現自我,在體驗中實現情緒的轉變,從而解決關係中的一系列問題。

重明身心同療致力於身心健康:辟穀,催眠,心理開扉,中醫養生

抖音搜索:辟穀家園

相關焦點

  • 西席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近代大思想家梁啓超先生九十五年前在蘇州學生聯合會上的講演。在講演中,梁啓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通過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憂、不懼。他鼓勵青年,用意志戰勝欲望,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 梁啓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名家談教育|梁啓超:做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完整的人
    梁啓超先生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九個孩子個個俊秀。關於教育,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如何不惑、不憂、不懼,讓我們聽聽先生怎麼說。怎麼樣才能不憂呢?為什麼仁者便會不憂呢?想明白這個道理,先要知道中國先哲的人生觀是怎麼樣。
  • 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
    梁啓超百年前的精彩演講:如何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梁啓超被公認為是清朝最優秀的學者,這篇文章是1922年12月27日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生聯合會之邀所作的一場演講。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梁啓超: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啓超,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幾乎無一不受梁啓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他的九個孩子個個俊秀,皆成大才。關於教育,關於做人,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教育不是別的什麼,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的梁啓超,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幾乎無一不受梁啓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
  • 梁啓超:最好的教育,是教人用意志戰勝欲望,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你在學校裡頭學的什麼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麼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農業、工業、商業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成個人還是個問題。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教育的本質,是教人用意志戰勝欲望,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如何才能不惑、不憂、不懼?梁啓超講給你聽
    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知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導人不惑,情育要教導人不憂,意育要教導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文 人生如何不惑、不憂和不懼?
    他說但凡一個人在學校裡所學,數理化、史地、國文、英語,乃至哲學、文學、農工商等等,皆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而要成一個人,總要具備三德——智、仁、勇,實現了的狀態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無論是教育家教育學生,還是自己教育自己,皆應以這三件為準則。近100年過去,演講內容對當今社會仍然非常受用,以下是梁啓超這次演講的全文。
  • 第852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參看290期期《思維的層次和境界》和431期《孔子學說之重光》)「不惑、不憂、不懼」,短短6字,卻需要每一個人用一生去體悟,去琢磨,去修煉。學習,成長,是個人的事情,沒有人能夠替代。本文轉載於《教育思想網》微信公眾號。如果我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在世間行走,穿越熙熙攘攘,熬過苦痛掙扎,我們總會時不時地對人事物感到迷惑,對當下處境感到憂慮,對未知前路感到畏懼。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有句箴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惑、憂、懼乃人生三大忌。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做到知、仁、勇,缺一不可。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有人質問蔡元培:錄取女生這麼大的事情,怎麼不向教育部請示?蔡元培答:因為壓根就沒有不得招收女生的禁令,所以就沒必要請示....不被法律禁止的,就是允許的,這是民國時代大師風骨的精神理念,也是社會遊戲的基本規則。 宣傳:1940年,教育家潘光且發表《再論宣傳不是教育》,稱:教育與宣傳的最大區別,在於教育注重啟發,宣傳依靠灌輸。但當前從事教育的人卻將二者混為一談。
  • True color 人生真實本色,梁啓超談教育的本質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
  • 思想家梁啓超100年前的演講:做一個完整的人,必須做到這三點
    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面對外部的、世界的風浪?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就是98年前,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界之邀做的一場題為《做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完整的人》的演講。裡面對於教育本質的看法,在今天仍不過時。
  •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比如最近想起孔子說過一句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如果去百度百科找度娘,她會告訴你這句話的解釋是: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憂慮,有勇氣的人不懼怕。換了是我小時候,肯定會說:「廢話,這不是同義反覆嗎?迷惑了還能有智慧嗎?成天憂慮的人,肯定不會以仁德為自己的目的。懼怕就沒有勇氣了。孔老師這是文字遊戲吧。」
  • 靜夜思丨梁啓超:白天看人,晚上讀書
    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個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到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
  • 98年後,為何我們還要讀梁啓超?
    1922年,梁啓超先生應蘇州學界的邀請,發表了一篇題為「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的經典演講,裡面對於人的培養、所提倡的綜合能力的構建,和我們今天關注的底層能力搭建都不謀而合,他熠熠閃光的觀點、至今都在給人以啟迪和感悟。
  • 不憂、不惑、不懼!
    孔子講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意思是說:有仁愛之心的人,就不會有憂愁,他會寬容對待給他帶來憂愁的人和事;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見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會利用他的聰明才智去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勇敢的人,面對強敵,是不會有所畏懼的,他會義無反顧的去迎接挑戰。
  • 梁啓超98年前談教育丨這才是真正的開學第一課
    做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完整的人梁啓超-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育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