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喜歡講典故的阿偉,今天探討的課題是「歌曲《芒種》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
《芒種》是近些年來,華語樂壇為數不多的優質國風歌曲之一,音律清新婉轉,有從容大度的尊貴之風,也有樸素雅致的平民之氣,無奈和悲怨交織在一起。
聽的過程中,時而讓人糾結萬分,時而讓人心神寧靜,又時而讓人陰鬱沉悶。
通過整篇歌詞,不難發現結尾「謂我何求」是詞作者的用心點題。那「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國風·王風·黍離》
讀完上面這首《國風·王風·黍離》,我們不難發現「謂我何求」所想表達的是「知我者
,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全部意思,《芒種》的詞作者的表達言簡意賅,但是卻把所有的話都表達出來了!
但《國風·王風·黍離》與《芒種》中的「謂我何求」表達的是一樣的意思嗎?
顯然不是,因為歷史背景、創作環境不同,所以表達的訴求都不一樣,《國風·王風·黍離》是一首春秋時期有感於國家興亡的詩歌。
雖然今天已經不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但是能寫出這種詩歌的人一定不平凡。
第一,文化程度高,大概率是官家子弟,因為春秋時期「學在官府」,平民是很難有學習的權力的,後來是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
第二,詩人所處的時代正在經歷很大的變故,正在逃亡。
這首春秋時期的詩歌,不難讓人聯想到犬戎殺周幽王,周平王東遷洛邑的大遷徙事件。
從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到彼稷之實,這是高粱逐步成熟的過程;詩人在遷徙的途中慢慢見證了這種變化。
詩人再回想之前殷實安定的幸福生活,心中不僅僅是憂傷,更有如噎的疼痛,所以才有「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心中憂愁,不理解我的人,卻問我去尋求什麼?」的現實諷刺。
之後,才發出「高高在上的蒼天啊,是誰害我離家出走?」的哀嚎!
《芒種》中的「謂我何求」與《黍離》在訴說自己沒有知己朋友的無奈上極盡相似,「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也是現代人表達自己沒有知己朋友的慣常用法。
但是《芒種》在表達的感情與《黍離》憂國憂民的情懷卻大不相同。《芒種》在感情上則是側重於人世間的情緣分合、因果循環而發出的憂嘆。
並且感情表達側重在「因」上,芒種是最適合播種的季節,古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世間萬物皆是此理,人生的道路上,你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
好了,我是喜歡講典故的阿偉,今天探討的課題「歌曲《芒種》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呢?」您覺得怎麼樣呢?歡迎在下面評論區一起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