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只因這兩句話,孟子被稱為聖人,諸葛亮也用它幫助劉備,中華...

2020-12-17 一稱南無佛

我告訴大家這二十多年來,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比這個更昇平的時期。但不能說二十多年來是太平哦!只是由亂世改變到達不亂,變成昇平社會而已。如果認為現在太平了,在中國文化的架構上說,還是差一大截的。你們年輕同學們不知道,這樣二十多年的昇平,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你們太幸運了,教育也普及了,都讀到大專以上,可是你說我高興嗎?我的心情還是這兩首詩上所表達的,

「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

開放以後你看到了平安,但更危險,因為國家的教育方向、宗旨、目標同個人教育方案都沒有。你們只曉得開放發展,拼命搞建築發財,每人都活得很高興。但是要注意孟子的兩句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就是中國文化。孟子說,國家、個人、社會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才能使國家民族興盛健康起來;如果大家放鬆了,只向錢看,光搞享受,結果就很可怕。孟子所以被稱為聖人,就是看到這兩句話。

我在美國時批評他們,我說你們快要完了,不到五十年你們就結束了。我這個預言在臺灣講過,現在看來我也替美國悲哀,他們也很可憐,他們西方的文化向科學科技方面發展,科技也是一種文化,但是精神文明的境界沒有。

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家庭也好,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一個國家,如果無「法家」,法律不上軌道,法治不上軌道。無「拂士」,是沒有人講難聽、批評你的話。一個領導人,沒有人給你講不同的意見的話,就危險了;

講話批評或糾正領導人的,叫做「拂士」。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家庭,沒有「法家」不行的。

「法家」除了懂得司法以外,另外一個法家是什麼?像諸葛亮,是劉備的法家,給他出主意的,有方法的,所以也叫「法家」。我們有會寫字的人,譬如寫給朋友,某某法家正之,就是這兩個字。意思是,你的字比我寫得好,請你糾正我。這個法家,不是司法的法了,指內行人,善於用智慧。

一個國家,一個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來沒有人擋在前面,那是危險的。換句話說,你公司生意做得很好,非常驕傲、得意,年年賺錢,事事如意,沒有打擊,那你就開始有問題了。

然後,講兩個原則,個人也好,社會也好,團體也好,國家也好,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啊。所以,叫你有憂患意識,一個人要活著,想創業成功,在痛苦中會成長,得意了就死亡了。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是孟子的話。

左丘明的《國語》一書中,

有一篇敬姜論勞逸,敘述魯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對兒子的一番教訓,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說人必須要接受勞苦的磨練

:「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

一個人環境好,什麼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墮落。民族、國家也是這樣。所謂「憂患興邦」,艱難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來的。

所以古代許多懂得為政的人,都善於運用「勞之」的原則,使得官吏、百姓沒有機會耽於逸樂。「勞」包括了勤勞、勞動、運動許多意義。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人在辛勞困苦的時候,對人生的體會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發揮出來。不過這是好的一面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有把這個原則反用了的,就是不使人太過安逸,儘量使他勞苦,永遠不能安逸下來,沒有機會思想,也不敢思想,這就是用反的一面。

我們翻開歷史一看,每一代在開創的時候,都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孫的手裡,就慢慢不行了。政治安定、經濟富庶、社會繁榮之後,逸樂就來了,這就開始走向衰敗了。

一般家庭也是如此,祖父那一輩,天寒地凍時尚且赤了雙腳,鼻尖凍得紅紅的,手執鋤頭,在田裡一鋤一鋤地翻土松泥,準備春來播種。到了他的兒子這一代,雖然由種田的父親培育上了大學,但親眼看見父親辛勤勞苦,也許自己也下田幫過一些小忙,還知道賺錢的艱辛,所以生活樸實,也努力振興農業,繼續置產。

可是到了孫子的一代,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已不知祖輩、父輩的辛勞艱苦,於是「般樂怠敖」的毛病都出來了。到他的下一代,不但汽車要最時髦的,還要年年換新,吃喝嫖賭樣樣都來,於是就走向了衰敗。也許傳到第五、六代,差不多又要頂著寒風冷雨,佝僂著在田地裡揮鋤頭、踩泥巴了。人世間之事,總是這樣反覆輪迴。

這都是人類的一種惰性,家庭、社會、國家政治,都在這一惰性下循環起伏,交替興衰。

所以孟子說「憂患興邦,安逸亡身」,又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一個國家,沒有內憂外患,沒有困難,就容易死亡了。家庭、個人事業,又何嘗不是如此?

於是孟子下了一個定論,也在人生哲學上給後世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個人、家庭、國家、世界的災「禍」,未必是神力所降;至於「福」,也不是上天所賜,都是自己造成的。由此看來,有人會說孟子不信神,不信上帝,不信菩薩。孟子究竟信什麼?他是有神論或無神論,我們暫且不論,但是孟子這句話正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奉行的最高宗教哲學。

你信上帝而不做善事,上帝也拿你沒辦法,上帝與你接不上線的;信佛的,就姑且算是唯心吧,但明明說心即是佛,此心不正、不善,求菩薩也是枉然。

撇開宗教不談,福與禍,不是外來的,的確都是自己求來的,求福則是福,求禍則得禍。行仁則是求福,不仁則會招禍,這是孟子此處的看法,也是今古不移的定論。

我們讀了這一段書,就深切感到世界上的人,有太多已被淘汰了。

當「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其中之一臨到身上時,不能「動心忍性」,經不起磨練,沒有堅強的意志站起來,而自殺的,精神分裂的,消沉的,都下去了。千千萬萬的人,能夠成功的,能夠創造劃時代事業的,沒有幾個。

多難興邦,憂患興家,貧苦家庭的子弟,大部分都有出息,幾十年來,就看到這樣的人發大財,也看到不少有錢人家子弟的失敗。所以為人父母的,對孩子不可太優容驕寵,該給他們多些磨練,否則是害了孩子。

孟子最後講一句話:「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不管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離不開這個原則。人越在艱難困苦中,越有希望,會奮鬥,能站起來。尤其青年們,環境越舒服,生活越優裕,前途越有限,越暗淡。所以有大學剛畢業的同學來問我,他將來的前途如何,我告訴他,前途有限,後患無窮。因為他們幾十年來,太舒服太安樂了,連天有多高,歷史有多長,鈔票是什麼紙印的,都不知道,還不滿意這裡,不滿意那裡,這裡埋怨,那裡生氣。這樣的修養,這樣的見解,這樣的學識,那還不構成前途有限,後患無窮嗎?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南懷瑾講演錄》《孟子與公孫丑》《孟子與滕文公、告子》《論語別裁》

相關焦點

  • 此人差點被劉備處死,卻成諸葛亮接班人,一成語概括其才能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諸葛亮病逝後,後主劉禪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很快又加官為都護將軍,授予符節,兼任益州刺史。後來又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為安陽亭侯。當時諸葛亮去世不久,蜀漢朝野人心惶惶。蔣琬的才氣遠勝眾人之上,處於群臣之首,既無悲傷的表情,又無欣喜流露,舉止神態和往常並無區別。時間一長,眾人都對他非常佩服。
  • 諸葛亮用將選才的能力不及劉備_孔明而
    杜甫的千古絕句道出了人們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佩與惋惜之情。只因一次運糧不及時,又文過飾非,就被孔明一棒子打倒,再不錄用,直到最後大哭病死。劉備、曹操等人在這方面就要遠遠勝過孔明。龐統在耒陽縱酒百日,不理政務。劉備就沒有來個「醉之以酒而觀其性」,開除了事,而是派張飛、孫乾去考察實際情況,在了解到龐統確有過人之能後,立即委以重任。法正在西川原多有行為不端之處,而劉備不拘小節,信之用之,在爭奪漢中的戰鬥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說說孟子(繪本中華故事)
    今天,我們來講《繪本中華故事名人聖人》孟子。孟子簡介: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人稱"亞聖"。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繪本中華故事名人聖人》多學一點點:孟子名言:一
  • 諸葛亮若聽劉備生前一句話,北伐不至於失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被後世稱為千古良相,他和劉備推心置腹的託孤也被後人稱為千古一遇的君臣,後繼承劉備遺志數次北伐,最終死在北伐路上,讓後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為何劉備奪不了天下?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
    龐統臨死前說的這句話,只有諸葛亮聽懂了對筆者來說,《三國演義》可以說是自己的啟蒙讀物了,粗略算下來,少說也來回翻閱了八九十遍了。無論是魏武揮鞭,豪氣凌雲的曹孟德,還是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諸葛亮都是筆者喜愛的人物。在這波瀾壯闊的百年時間,英雄輩出,然而同時也有著許多人才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
  • 歷史解說:劉備託孤諸葛亮的原因是什麼?
    這件事被在成都的劉備知道以後,發誓要找孫權報仇,便開始發動了夷陵之戰。在夷陵之戰剛開始的前夕,蜀軍佔據優勢,攻下了吳國的好幾處城池,可是到了中後期,蜀軍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陸遜死傷重大。沒辦法,劉備只好率軍退回白帝城,這場戰敗對劉備的打擊很大,很快他病死在白帝城。劉備臨終之際,在白帝城上演託孤的感人一面。這便是白帝城託孤。千百年來,人們讚美劉備和諸葛亮的相知相遇。
  • 武侯祠:君臣合祀,劉備諸葛亮為什麼被後人一同供奉?
    其實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而武侯的稱呼源於諸葛亮在生前被封為武相侯,死後又被後主劉禪,就是那位傳說中扶不起的阿鬥,封為忠武侯,於是後世為諸葛亮立的祠堂就被稱為武侯祠了。提到成都,很多人腦海裡就蹦出一個名字,諸葛亮。一到成都這座城市對諸葛亮的熱愛就由內而外地圍繞著你,大到古樸素雅的歷史古蹟,小到一言一行的瑣碎日常。
  •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三國時期處於亂世的時候劉備等人揭竿而起,其中劉備、曹操、孫權在最終建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其中在建立政權中少不了謀士的出謀劃策,並且對於這些領導人來說更加看重謀士,因為當時的時代腦子是非常重要的。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備確實是一位有著漢高祖風採的英明君王。但儘管如此,劉備卻為何還在擁有諸葛亮這樣天縱之才的幫助下,依然不能夠一統天下恢復漢室風光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這麼幾個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 劉備有4子,卻要傳位給資質平庸的劉禪這是為何?諸葛亮力鼎
    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當年因為志氣相投,想要共同幹出一番大事業,於是以酒為盟,對天起誓結為異性兄弟,這兩人為後來劉備打下江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另外一個三顧茅廬也說明了,劉備不僅是一個莽夫,而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為了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而三次拜訪,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正是這份禮賢下士的精神打動了諸葛亮,成為了劉備的軍師,一路過關斬將建立漢朝。劉備一生有四個兒子,分別為:劉封、劉禪、劉永、劉理。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劉備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建立蜀漢政權,除了靠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之外,還靠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龐統、法正等人的輔佐。在這些人中,劉備最在乎的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關羽和張飛,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在劉備心中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 諸葛亮為何不投曹操?看了這四個人,就知道他選劉備才是明智之舉
    若是沒有他的話,恐怕劉備很難達到後來稱帝的高度,然而有沒有人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諸葛亮投的是曹操,而不是劉備又會怎樣?換句話說,為什麼諸葛亮這麼聰明,卻沒有選擇曹操呢?即便是從當時的時局來看,曹操也比劉備要強不少啊!其實,他不投曹,和這4個人有關!首先,我們確認一個問題,曹操欣賞諸葛亮嗎?
  • 劉備生前跟諸葛亮說了一句話,幾十個字,使得諸葛亮不敢謀位
    不管是在小說、史料,還是電視劇中,諸葛亮對於蜀國的建立和發展都發揮了舉重若輕的作用,主公劉備在世時,他不辭辛苦幫助劉備排除萬難,建立了蜀國。蜀國初建,人才匱乏,百廢待興,且東吳的孫權和北方的曹操對之虎視眈眈,這般內憂外憂的局面並沒有難道陪伴劉備一路走來的諸葛亮,他日日夜夜待在書房中,查閱史料和書籍,思考適於國家發展的各種政策,思量禦敵之策。
  • 劉備臨死前想讓諸葛亮繼位?把劉備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一讀,真相...
    大家都知道,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好不容易做了三年皇帝,結果夷陵大敗後病死白帝城。長久以來,很多人對劉備白帝城託孤產生疑問,既然劉備知道劉禪不堪大用,為何不把皇位直接給諸葛亮?
  • 孟子與莊子,本是同時代的兩位聖賢,可為何不相往來?
    在民間的年輕人當中,主要形成了兩大派系:一種以儒家「入世哲學」為代表,信奉孔孟之道,希望以儒家學說幫助統治者治理國家。另一種則以道家「出世哲學」為代表,信奉老莊之道,主張「無為而治」。這兩大賢者一位是「孟子」,一位是「莊子」,讓人充滿疑惑。當時為什麼兩個人名聲那麼大,卻從來不曾有過來往呢?眾所周知,孟子是山東鄒城人,莊子隱居在南華山。孟子也曾到莊子隱居的楚國遊說楚王,兩地相距不過幾十公裡,名聲那麼大的兩個人到死不相往來。這放在現在簡直不可思議,雖然主張不同,理念不同,但私下做朋友按理說應該並沒有什麼不可的。
  • 三顧茅廬的真正含義,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三次面試,諸葛亮卻毫不知情
    劉備是一個禮賢下士的人,最著名的莫過於三顧茅廬了,對諸葛亮的三次邀請,可以說是十分的用心了。諸葛亮和劉備可是整整相差了20年,兩人之前沒有一點交際,劉備到底是怎麼招聘到的諸葛亮,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諸葛亮有本千古預言奇書,預知到公元2043年...
    諸葛亮(西元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代蜀漢劉備的軍師,劉備稱帝後成為蜀漢的宰相。相傳諸葛亮有經天緯地的才能,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用兵如神。如果沒有諸葛亮,單憑劉備起初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成就三國鼎立的霸業。
  • 劉備要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百般阻撓,事後才明白諸葛亮的為何勸阻
    兩位兄弟都沒了,劉備難以忍受這打擊,當即就要踏平東吳。在關羽死之後,就有意要掃平吳國,遭到了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阻攔,當前對於蜀國來說是困難的時期,一旦下錯一步棋,就全盤皆輸了。諸葛亮甚至以死相威脅,讓劉備放下東徵的想法。
  • 諸葛亮在劉備的三顧茅廬下,初出茅廬的故事經過
    劉備聽此後非常高興,就帶著關羽張飛上門拜訪,但不巧的是諸葛亮的門童說他出門了,他們一行人便只能作罷。沒過幾日,劉備在風雪天裡再次上門拜訪,得到的還是一樣的回答。劉備還是不死心,迫切的希望得到諸葛亮,便不顧關羽張飛的再三勸阻和抱怨再次登門,這回諸葛亮在呢,但沒有起身相迎,而是在呼呼大睡。關羽張飛想要直接叫醒,可劉備不許,就在院子裡恭敬的拱手相候等到諸葛亮睡醒。
  • 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有三位大臣表示反對,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劉備下令百官掛孝進行祭奠。此時,諸葛亮了聯合眾臣提出要劉備稱帝的請求,結果遭到劉備的斷然拒絕。諸葛亮設計,假裝病重。劉備前來探望時,諸葛亮再度提出稱帝的建議。劉備推辭說等到諸葛亮痊癒後再談此事,諸葛亮躍然而起,與早已留在府中的群臣下拜行禮,要求劉備稱帝。此後,劉備自稱皇帝,建立了蜀漢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