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大家這二十多年來,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比這個更昇平的時期。但不能說二十多年來是太平哦!只是由亂世改變到達不亂,變成昇平社會而已。如果認為現在太平了,在中國文化的架構上說,還是差一大截的。你們年輕同學們不知道,這樣二十多年的昇平,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你們太幸運了,教育也普及了,都讀到大專以上,可是你說我高興嗎?我的心情還是這兩首詩上所表達的,
「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
開放以後你看到了平安,但更危險,因為國家的教育方向、宗旨、目標同個人教育方案都沒有。你們只曉得開放發展,拼命搞建築發財,每人都活得很高興。但是要注意孟子的兩句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就是中國文化。孟子說,國家、個人、社會能夠克服種種困難,才能使國家民族興盛健康起來;如果大家放鬆了,只向錢看,光搞享受,結果就很可怕。孟子所以被稱為聖人,就是看到這兩句話。
我在美國時批評他們,我說你們快要完了,不到五十年你們就結束了。我這個預言在臺灣講過,現在看來我也替美國悲哀,他們也很可憐,他們西方的文化向科學科技方面發展,科技也是一種文化,但是精神文明的境界沒有。
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家庭也好,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一個國家,如果無「法家」,法律不上軌道,法治不上軌道。無「拂士」,是沒有人講難聽、批評你的話。一個領導人,沒有人給你講不同的意見的話,就危險了;
講話批評或糾正領導人的,叫做「拂士」。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家庭,沒有「法家」不行的。
「法家」除了懂得司法以外,另外一個法家是什麼?像諸葛亮,是劉備的法家,給他出主意的,有方法的,所以也叫「法家」。我們有會寫字的人,譬如寫給朋友,某某法家正之,就是這兩個字。意思是,你的字比我寫得好,請你糾正我。這個法家,不是司法的法了,指內行人,善於用智慧。
一個國家,一個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來沒有人擋在前面,那是危險的。換句話說,你公司生意做得很好,非常驕傲、得意,年年賺錢,事事如意,沒有打擊,那你就開始有問題了。
然後,講兩個原則,個人也好,社會也好,團體也好,國家也好,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啊。所以,叫你有憂患意識,一個人要活著,想創業成功,在痛苦中會成長,得意了就死亡了。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是孟子的話。
左丘明的《國語》一書中,
有一篇敬姜論勞逸,敘述魯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敬姜,對兒子的一番教訓,政治思想非常高。她說人必須要接受勞苦的磨練
:「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
一個人環境好,什麼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墮落。民族、國家也是這樣。所謂「憂患興邦」,艱難困苦中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來的。
所以古代許多懂得為政的人,都善於運用「勞之」的原則,使得官吏、百姓沒有機會耽於逸樂。「勞」包括了勤勞、勞動、運動許多意義。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人在辛勞困苦的時候,對人生的體會較多,良善的心性容易發揮出來。不過這是好的一面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有把這個原則反用了的,就是不使人太過安逸,儘量使他勞苦,永遠不能安逸下來,沒有機會思想,也不敢思想,這就是用反的一面。
我們翻開歷史一看,每一代在開創的時候,都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孫的手裡,就慢慢不行了。政治安定、經濟富庶、社會繁榮之後,逸樂就來了,這就開始走向衰敗了。
一般家庭也是如此,祖父那一輩,天寒地凍時尚且赤了雙腳,鼻尖凍得紅紅的,手執鋤頭,在田裡一鋤一鋤地翻土松泥,準備春來播種。到了他的兒子這一代,雖然由種田的父親培育上了大學,但親眼看見父親辛勤勞苦,也許自己也下田幫過一些小忙,還知道賺錢的艱辛,所以生活樸實,也努力振興農業,繼續置產。
可是到了孫子的一代,在富裕的環境中長大,已不知祖輩、父輩的辛勞艱苦,於是「般樂怠敖」的毛病都出來了。到他的下一代,不但汽車要最時髦的,還要年年換新,吃喝嫖賭樣樣都來,於是就走向了衰敗。也許傳到第五、六代,差不多又要頂著寒風冷雨,佝僂著在田地裡揮鋤頭、踩泥巴了。人世間之事,總是這樣反覆輪迴。
這都是人類的一種惰性,家庭、社會、國家政治,都在這一惰性下循環起伏,交替興衰。
所以孟子說「憂患興邦,安逸亡身」,又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一個國家,沒有內憂外患,沒有困難,就容易死亡了。家庭、個人事業,又何嘗不是如此?
於是孟子下了一個定論,也在人生哲學上給後世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個人、家庭、國家、世界的災「禍」,未必是神力所降;至於「福」,也不是上天所賜,都是自己造成的。由此看來,有人會說孟子不信神,不信上帝,不信菩薩。孟子究竟信什麼?他是有神論或無神論,我們暫且不論,但是孟子這句話正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奉行的最高宗教哲學。
你信上帝而不做善事,上帝也拿你沒辦法,上帝與你接不上線的;信佛的,就姑且算是唯心吧,但明明說心即是佛,此心不正、不善,求菩薩也是枉然。
撇開宗教不談,福與禍,不是外來的,的確都是自己求來的,求福則是福,求禍則得禍。行仁則是求福,不仁則會招禍,這是孟子此處的看法,也是今古不移的定論。
我們讀了這一段書,就深切感到世界上的人,有太多已被淘汰了。
當「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其中之一臨到身上時,不能「動心忍性」,經不起磨練,沒有堅強的意志站起來,而自殺的,精神分裂的,消沉的,都下去了。千千萬萬的人,能夠成功的,能夠創造劃時代事業的,沒有幾個。
多難興邦,憂患興家,貧苦家庭的子弟,大部分都有出息,幾十年來,就看到這樣的人發大財,也看到不少有錢人家子弟的失敗。所以為人父母的,對孩子不可太優容驕寵,該給他們多些磨練,否則是害了孩子。
孟子最後講一句話:「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不管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離不開這個原則。人越在艱難困苦中,越有希望,會奮鬥,能站起來。尤其青年們,環境越舒服,生活越優裕,前途越有限,越暗淡。所以有大學剛畢業的同學來問我,他將來的前途如何,我告訴他,前途有限,後患無窮。因為他們幾十年來,太舒服太安樂了,連天有多高,歷史有多長,鈔票是什麼紙印的,都不知道,還不滿意這裡,不滿意那裡,這裡埋怨,那裡生氣。這樣的修養,這樣的見解,這樣的學識,那還不構成前途有限,後患無窮嗎?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南懷瑾講演錄》《孟子與公孫丑》《孟子與滕文公、告子》《論語別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