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為何會敗亡?諸葛亮用將選才的能力不及劉備_孔明而

2021-02-16 用心養身謎語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原標題:蜀漢為何會敗亡?諸葛亮用將選才的能力不及劉備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的千古絕句道出了人們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佩與惋惜之情。然而,距「星殞五丈原」並沒有多久,劉禪就向兵臨城下的鄧艾自縛而降,諸葛亮苦心經營的蜀漢政權宣告滅亡。這樣的結局似乎與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太不相稱。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蜀漢的最終滅亡呢?

南宋著名學者陳亮說:「吾嘗論孔明而無死,則仲達敗,關中平,魏可舉,吳可並」,「天不相蜀,孔明早喪」,因而蜀漢才滅亡的。

應該說「人才說」是比較能擊中要害的,在當時各方實力懸殊但並非天差地別的情況下,最終誰能取勝取決於誰擁有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陳亮將一切歸結於諸葛亮的早死,雖然可能犯了將問題簡單化的錯誤,但也說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諸葛亮一死,西蜀再也沒有了第二個諸葛亮。人才的匱乏,造成了蜀漢的敗亡。

縱觀蜀漢政權的發展史。初期儘管劉備失勢落魄,幾度全軍覆沒,但總有一幫文臣武將捨命相隨。到了全盛時期,蜀漢武有「五虎上將」與魏延等人,文有臥龍、鳳雛、法正、馬良、蔣琬、費禕等人,可謂盛極一時,蜀漢政權的實力此時也達到了頂峰。然而盛世一過,隨著劉備和一批將領謀士的去世,卻沒能有新的人才出現,蜀漢也就人才凋零了。直弄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有一個姜維也無濟於事。到了鄧艾偷渡陰平,出現在成都城外的時候,城中空有兵馬數萬,竟無人能出面主持大局,只得開城迎降,真正可悲可嘆!

那麼造成蜀漢人才曇花一現,後繼無人的原因是什麼呢?

韓愈說得好,「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確是這樣,有沒有人才其實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有沒有人能去發現並使用這些人才。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並不是一個「伯樂」。

說句良心話,諸葛亮還是很重視人才的。他在《將苑》中提出了考察人才的7條標準:「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究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應該說,這是一套很完整、很系統、很全面的考察人才的標準。但問題也就出在這上。諸葛亮「明察則短而必見,端方則有瑕而必不容」,但問題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孔明自己幾乎是個完人了,因而也總想用完人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但天下哪有那麼多完人?絕大多數人才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求全責備,就會「以二卵棄幹城之將」,「以寸朽棄連抱之材」,最終一無所得。

魏延長於奇謀,英勇善戰,有獨立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才能。而孔明卻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點不放,始終用而不信,最後還要弄點小花招,非激反了他,再殺掉不可。馬謖本是個頗有見地的參謀型人才,但在實戰上顯然還缺乏經驗。而孔明卻偏偏一下子就把他放到一個獨當一面的關鍵場合上去與優勢魏軍作戰,一旦失敗,就死心眼的非要殺了不可。其實斬首可明軍法,軍棍、革職、徒流就不能明軍法?難道真的非採取那樣極端的做法不可嗎?李嚴長期鎮守白帝城,負責東方防務,本是個有用之才。只因一次運糧不及時,又文過飾非,就被孔明一棒子打倒,再不錄用,直到最後大哭病死。

劉備、曹操等人在這方面就要遠遠勝過孔明。龐統在耒陽縱酒百日,不理政務。劉備就沒有來個「醉之以酒而觀其性」,開除了事,而是派張飛、孫乾去考察實際情況,在了解到龐統確有過人之能後,立即委以重任。法正在西川原多有行為不端之處,而劉備不拘小節,信之用之,在爭奪漢中的戰鬥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還有驕傲自大的關羽,縱酒壞事的張飛……這些人若是到諸葛亮手裡,能否發揮那麼大的作用恐怕就得打個問號。就是孔明自己,要是劉備非要先按那7條好好審察一番不可,恐怕也得一輩子在家種地了。

齊桓公曾經問管仲「寡人好聲色犬馬,會不會不利於霸業?」管仲說:「那些都是小事,於霸業無損。為霸者擔心四件事,一是不知賢,二是知賢不用,三是用賢不任,四是用賢並用小人。」諸葛亮就非但不知賢,而且知賢不用,用賢不任。他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自己「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不說,連底下人也給弄得什麼權都沒有,無事可做了。

諸葛亮的苦心確實令人敬佩,但他難道就沒有想到,終究會有一天必須讓他人去接替自己的位置?!到那時怎麼辦?與其現在一切包辦代替,不如好好去煅煉「他人」,讓他們「似我盡心」!

諸葛亮就像是一顆明亮的巨星,在它的光芒之下其它閃光的星星通通被掩蓋住了。蜀漢不是沒有過出人才的苗頭。能言善辯,三言兩語間說服東吳的鄧芝;在三郡皆反,孟獲大舉進犯的困難條件下堅守永昌,力挽狂瀾的呂凱、王伉;街亭之戰中表現出相當指揮才能的王平;諸葛亮自己都稱為「良實」的董允、郭攸之、陳震、向寵……都曾經發出過耀眼的閃光,如果好好培養,在這些人中未必不會產生孔明第二或者至少是法正第二、馬良第二。然而,就像參天大樹之下長不出新的幼苗一樣,在孔明這顆巨星的籠罩之下,他們最終都默默無聞,沒能成長為真正的棟梁之材。

再奪目的明星也有墜落的一日呀!星殞五丈原之後,天空立刻變得漆黑一片,沒有任何星星能夠代替巨星的位置。

這不禁讓我們聯想起拿破崙。這位巨星也總是喜歡親自指揮作戰,這使他贏得了無數次勝利不假,但同時也使他手下的元帥們都成了只會聽令,不能獨當一面的木偶。結果在後來的戰爭中,拿破崙所在的地方雖然能取得勝利,但他一旦離開,就會是接二連三的失敗。或許,這是那些「巨星」們的通病吧,總覺得別人笨,不可靠,放心不下,於是事事都要自己幹。但他們沒有去想想,不給別人經風雨、見世面的機會,別人如何能成長為像他們一樣的巨星?

在人們的心目中,劉備懦弱無能,動不動涕淚交流,與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簡直是天差地別,就連成都的昭烈陵也被後人改成了武侯祠。但是,劉備儘管自己無用,辦不了事,他卻可以找來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一大批能人來為自己辦事。諸葛亮雖然自身能力非凡,但竟找不出幾個能代替自己,幫自己辦事的人!論將才,劉備確實比諸葛亮差得遠,但論帥才,劉備要遠在諸葛亮之上!

蘇洵在《管仲論》中說:「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那麼,我們也可以說:蜀之興也,吾不曰孔明,而曰劉備;及其亡也,吾不曰劉禪、黃皓、譙周,而曰孔明。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備確實是一位有著漢高祖風採的英明君王。但儘管如此,劉備卻為何還在擁有諸葛亮這樣天縱之才的幫助下,依然不能夠一統天下恢復漢室風光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這麼幾個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劉備賜死兒子劉封?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到底是啥?
    劉封,本是劉備養子,在劉備集團年輕一代將領中算是比較出眾的一位。然而在襄樊之戰時,由於未曾自上庸發兵援助關羽,坐看關羽敗亡,最終被劉備處死!而劉備在做出處死劉封的決定之前,其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點,便是得到了諸葛亮的強烈建議,也正是因為如此劉備才下定決心處死劉封!
  • 弱勢的蜀漢,把諸葛亮逼成了神
    是時,諸葛亮正躬耕於南陽,尚未出山。這把火,實為劉備劉皇叔所為。且, 非曹軍南下犯境,劉備在博望坡阻擊。而是,劉備乘曹操北徵袁紹之際,趁火打劫,操老曹後路。乖乖,此劇情恰與小說相反。瞧,張昭等七位大咖,根本沒和諸葛亮聊過天…03草船借箭在《三國演義》第46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 蜀漢名將魏延,如何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等到漢中被劉備攻打下了之後,他又被任命為鎮遠將軍,成為了能夠獨擋一方的大將,在漢中替劉備鎮守時間長達十年之久。在劉備成為皇帝之後,他再次得到加官進爵。之後不久便隨著諸葛亮共同北上,官拜涼州刺史,曾經還在陽溪一帶大敗魏國。面對魏國軍隊的侵略,魏延想要獨自率領部隊從子午道出發,想要仿效韓信的故事,在潼關與諸葛亮會師,但卻遭到了性格謹慎的諸葛亮的反對,因而作罷。
  •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
    而在這其中劉備真的願意放棄自己的兒子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事實上,劉備並沒有這個打算,諸葛亮也不敢接。在歷史上從沒喲這樣的先例不說,無論是劉備之前的秦皇漢武以及之後的唐宗宋祖從來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兒子不重用就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社稷讓給別人的。
  • 蜀漢與曹魏的正統之爭 劉備、諸葛亮都感覺心虛!
    然而,同樣為偏安一隅的政權--蜀漢,雖也宣稱是對大漢的繼承,卻長期被排斥在正統王朝之外。關於王朝更迭,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禪讓傳承(如漢魏晉宋齊梁陳,北魏-東魏-北周-隋唐-梁唐晉漢周-宋);另一是通過革命取代(如漢、明等)。所以,從中就可以看出「禪讓」是王朝更迭的最為主體的形式。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的一番話,嚇得諸葛亮不敢再覬覦皇位
    作為蜀漢第一謀臣也是第一功臣,劉備第一個見的人自然是諸葛亮。當然,這只是對明面上的,其實劉備暗地裡肯定要先接見一些平時與諸葛亮不和的臣工。比如以李嚴為首的蜀中派,因為相對於諸葛亮,這些人的威脅小之又小。劉備想假人之手對付諸葛亮。當諸葛亮覲見劉備時,劉備早已經安排好一切,就等著諸葛亮上鉤。
  • 劉備徵討東吳為何不帶上諸葛亮?並非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反對伐吳
    劉備為了讓軍隊不至於因為酷熱而影響戰鬥力,於是選擇讓軍隊在密林裡安營紮寨,於是,有了夷陵之戰,東吳大將陸遜通過火攻,將蜀漢精銳幾乎全部燒死,劉備本人也險些被東吳俘虜。 其實,根據《三國志》記載,曹丕在夷陵之戰前夕,就已經預言了劉備肯定會被陸遜所擊敗,原因很簡單,曹丕認為劉備是一個不懂兵法的人,才會選擇在林子裡安營紮寨。
  •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損失慘重,諸葛亮做了什麼讓蜀漢再度強大?
    夷陵之戰的慘敗讓劉備和蜀漢悲喜交加。一時間,它使東吳、曹魏認為蜀漢即將滅亡,世界將走向新的統一、東吳後悔,在巢下,沒有蛋可吃,蜀漢無奈走向下坡路。曹魏很高興,他很高興東吳的豬隊友是他的對手,幫他解決了大問題然而,事情的發展逐漸超出了曹魏、孫吳的預期。蜀漢王朝沒有被摧毀,而是變得越來越強大。創造這一奇蹟的人是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
  • 劉備伐吳,為何不帶馬超?5年後,諸葛亮終於發現劉備的高明
    劉備為什麼會在夷陵慘敗?有人說是劉備的軍事能力不行,也有人說是劉備戰略失誤,還有人說是劉備沒有帶大將,所帶之兵將也都是些小角色。關於這一點,也是如今爭論比較多的一點。但是,馬超仍在,在這種需要武將的重要時刻,劉備為何偏偏把馬超,涼在一邊呢?不帶馬超呢?5年後,諸葛亮終於發現劉備的高明!不帶馬超,其實總體分析一共有4個原因,你看明白之後,才會覺得劉備真的很高明。其一,身體問題,馬超此時戰力已經大不如前。馬超當時接近50歲,加上家族被曹操所滅,心情一直不愉快。
  • 如果伐吳時諸葛亮領軍,劉備坐鎮蜀中,歷史的結局會如何?
    諸葛亮在幾次的北伐途中也看得出來,辦事穩重,穩紮穩打。不做冒進之策,這當然也符合諸葛亮的風格。但是還有一件事就是,新任命的大都督陸遜,同樣是文武全才。軍事能力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弱小。就像在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當時天氣很熱,劉備率軍紮營。此刻的陸遜採取的是拖延戰術。荊州已經不在劉備的手裡面了,糧草供給成為了很大的問題。
  • 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在荊州地界上的謀士中,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可謂極具盛名。名士司馬徽讚譽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頗為出名。但打臉的事情很快便發生了:劉備儘管得到了臥龍、鳳雛兩位大才,但他依舊沒辦法安定天下。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
  • 諸葛亮早已算準劉備伐吳會失敗,為何不勸阻,原來心中另有定計
    後來諸葛亮出山協助劉備成就蜀漢大業,正是依據這套方案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然而,後來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劉備因為要為關羽復仇,親率大軍大舉進攻東吳,蜀吳聯盟正式破裂。諸葛亮隆中對的治國之策,就此徹底改變,也最終未能實現復興天下的事業。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劉備帶著諸葛亮離開草廬時,也留下了一個著名成語:如魚得水。關羽、張飛看劉備信任諸葛亮,有些吃醋。劉備則說:我得到孔明,就如同水族館裡的大馬哈魚進入太平洋一樣,以後你們不要吃醋了。關、張無語。諸葛亮出山後,曹操大軍南下,諸葛亮過江求救於江東孫權。諸葛亮在正史記載的短短一段話裡,不經意間又留給我們很多成語。
  • 為何深受劉備和孔明喜愛
    三國時期,劉備建立基業貌似和馬姓很有緣分,馬超蜀漢開國名將,漢末群雄之一,官至平西將軍、驃騎將軍;馬岱在諸葛武侯死後,怒斬魏延,得到劉禪的重用,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官至平北將軍 、陳倉侯。其實除這兩位,還有馬良、馬謖等重要的蜀漢大臣,他們一樣擔任著重要的職務,功勞甚大。
  • 蜀漢一代名臣,對劉備忠心耿耿,為何會投降曹魏?看劉備怎麼說
    這人就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黃權了,說是赫赫有名,但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這黃權可不是個簡單人物;在他年輕的時候僅在巴西擔任一名 小小的郡吏,但由於能力突出,後被益州牧劉璋徵召為主簿,掌管益州的文書,這算得上是絕對的親信,而且必須能力極為卓絕才有可能。劉璋雖然無能,但麾下的確還是有不少人才的,比如張松和法正,所以益州也還算是治理得當。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劉備在荊州的境遇則更是讓人可惜可嘆,荊州牧劉表十分看重劉備,在病重時更是對劉備直言:「我兒不才,荊州諸將又相繼凋零。我死之後,就由你來攝政荊州。」劉備聽罷斷然拒絕了劉表給予的這個機遇,沒有接管荊州,讓劉表的次子劉琮接管了荊州的基業。
  • 蜀漢第一次北伐為何失敗?諸葛亮的總結似是而非
    建安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果無功而返。那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為何會無功而返呢? 諸葛亮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礄足而待矣。」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在關羽北伐期間,劉備、諸葛亮對於關羽北伐的態度讓後世之人感到困惑,具體表現為: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但是在關羽死後兩年,劉備卻又以舉國之力伐吳報仇,終至慘敗。為何耶?疑團重重,劉備、諸葛亮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是一個千古疑案?
  •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赤裸裸的試探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佳男主角,劉備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甚至於,在他臨終之際還要上演一出重頭戲,試探諸葛亮的忠誠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