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與曹魏的正統之爭 劉備、諸葛亮都感覺心虛!

2020-12-19 有知社

每遇天下分裂,「正統之爭」總是各方爭執的焦點。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王猛與符堅之弟--符融都勸導苻堅勿徵伐東晉,其反對的理由就是東晉雖僻處江南,但是為華夏正統,人心向晉,不宜徵討。然而,同樣為偏安一隅的政權--蜀漢,雖也宣稱是對大漢的繼承,卻長期被排斥在正統王朝之外。

關於王朝更迭,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禪讓傳承(如漢魏晉宋齊梁陳,北魏-東魏-北周-隋唐-梁唐晉漢周-宋);另一是通過革命取代(如漢、明等)。所以,從中就可以看出「禪讓」是王朝更迭的最為主體的形式。雖然,此種「禪讓」(被迫)已經變質,而不再是傳說中堯舜禹的那種主動讓賢。但是如果否認「禪讓」為王朝的正統傳承的話,那麼我國歷史上也就沒啥正統王朝了。民國歷史學家孟森就曾說過:「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

所以,顯然是不能把通過「禪讓」而繼承的王朝排斥在正統之外的。而在歷史上佔據主導的儒家思想,亦是主張「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不但不反對改朝換代,反而將傳說中的堯舜禹那種禪讓視為楷模,也就更難否認「禪讓」為非正統傳承了。

對於三國時期曹魏與蜀漢的正統之爭,其實自魏晉到隋唐都沒有任何異議。陳壽在編修《三國志》時,即以曹魏為正統,故記曹操、曹丕等為《武帝紀》、《文帝紀》等。而記劉備、劉禪則為《先傳》、《後傳》。自司馬遷的《史記》首創「紀傳體」之後,後世的史書亦大體採取「紀傳體」,將正統皇帝傳記的稱為《某帝紀》,而非正統皇帝的皇帝則稱《某主傳》。

而從魏晉到宋齊梁陳,都是有明確的禪讓程序的,否定了曹魏的正統性,也就從根源上否定了兩晉到宋齊梁陳的正統性。其實,回到三國時期的蜀漢與曹魏正統之爭,就連劉備與諸葛亮也都會感覺心虛。

諸葛亮在其《後出師表》中寫道:..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

漢、賊不兩立,漢與賊顯然沒有兩立,而是通過禪讓完成了王朝更迭。劉備的蜀漢,雖打出了「匡扶漢室」的旗幟,但成就的也不過是劉備的帝王之志而已。劉備與曹操、曹丕其實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即便劉備打敗了曹操、曹丕,劉備也不會還政於漢獻帝。再則,劉備政權的國號雖然叫「漢」,卻被稱為「蜀」,就在於其只有打敗曹魏、還於舊都,才能稱作為「漢」。不然偏安於蜀地,就失去了其政權的正統合法性,而只能被視為地方政權,被稱作為「蜀」,這也是諸葛亮定要與曹魏死磕到底的原因所在。

相關焦點

  •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損失慘重,諸葛亮做了什麼讓蜀漢再度強大?
    劉備率蜀漢諸軍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劉備損失了五萬人,蜀漢又回到了「解放前」。劉備因病退居白帝城不能起床時,諸葛亮到白帝城看望劉備,白帝城發生了著名的託孤事件。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再次稱帝。劉備建立蜀漢時,東吳已經攻打荊州,殺害關羽等將領。劉備為了替關羽、張飛報仇。
  • 蜀漢的國號是蜀還是漢?劉備繼承了漢獻帝的衣缽?屬於割據政權
    蜀漢,是歷史上對季漢的一種蔑稱。蜀漢其實不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在歷史上,劉備建立的就是漢帝國。可是因為勢力範圍只有蜀地,所以被戲稱為蜀漢。在曹魏那邊,壓根就不承認劉備所建立的漢帝國,所以一直稱之為蜀,久而久之,蜀漢就這麼傳下來了。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歷史上給劉備的眾多評價中,有這樣一句筆者覺得非常客觀公正,那就是陳壽所寫的「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備確實是一位有著漢高祖風採的英明君王。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裡說的劉備與諸葛亮是非常親密無間的,但事實上,二人的真正關係是很微妙的,或者說在隆中對以後就變得很微妙了(原因太多,不做詳細解釋)。
  • 品三國:永安託孤,劉備真的願意放棄劉禪而將蜀漢交給諸葛亮嗎?
    這些君主包括劉備都是想著儒將保證自己家族的統治能夠長久下去,自己的子孫如何能夠萬代連綿不絕。這是歷朝歷代君主的共性。而劉備也不例外,作為蜀漢君主的他肯定是有私心的。就算劉備真的是想將自己的江山社稷交給諸葛亮,那麼諸葛亮也沒有膽子敢接這個燙手山芋。
  • 劉備為何成為正統:與習鑿齒寫的史書有關
    孫綽走在前面,突然回過頭對習鑿齒說:「沙之汰之,瓦石在後。」這句話意思說:工人們在淘沙石的時候,沙子都從縫隙中漏下去了,剩下的都是些石頭瓦塊。他把走在後面的習鑿齒比喻成石頭瓦塊。  習鑿齒張口就回:「簸之揚之,糠秕在前。」糠秕是打穀的時候,從種子上分離出來的皮或殼,後來都比喻成沒有用的東西。
  • 你覺得諸葛亮是忠於漢室還是忠於劉備,為什麼?
    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隨劉備開始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實踐。至於劉備,也就成了諸葛亮實現自己抱負和載體。如果諸葛亮僅僅忠於劉備,那麼在劉備病亡白帝城後,諸葛亮就該收場了,而他偏偏又開始了出祁山、攻曹操,還給後主劉禪上書著名的《出師表》。如果諸葛亮忠於蜀漢,那麼在劉備死後,蜀中又無大將作先鋒,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以守為主,保存實力,即便是曹魏統一了東吳,想要滅亡蜀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 劉備徵討東吳為何不帶上諸葛亮?並非演義中所說的諸葛亮反對伐吳
    在三國歷史上,夷陵之戰的慘敗,幾乎加速了蜀漢提前的滅亡,甚至因為這一戰爭,蜀漢之後很多年裡,都處於國力不振的狀態,因為,蜀漢的精兵幾乎都因為這場戰爭全部葬送了。 而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候,是因為沒有帶諸葛亮一起參與討伐孫權,所以才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 三國時期,曹魏出文學家,蜀漢出教育家,孫吳出什麼?不敢想像
    曹魏地處中原一帶,繼承了歷代文化的繁榮,文化上也是百花齊放;蜀漢偏安一隅,文化上很難和曹魏抗衡;孫吳相對穩定,但文化上卻缺少底蘊,也不是曹魏的對手。從三國一些名人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曹魏多文學家,蜀漢多教育家,孫吳則是一言難盡。曹魏的文學家曹操不只是一個軍事家,還是一位文學家。
  • 蜀漢四相中除了諸葛亮,另外三個都是誰,他們有什麼貢獻?
    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大都督,蜀漢除了我們熟知的五虎上將之外,其實還有蜀漢四相的說法。所謂蜀漢四相是指蜀國四位有名的治國能臣,都懷相國之才,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
  • 【聽歷史·遊南京】習鑿齒第一個尊劉備為正統
    因為習鑿齒是襄陽人,在古代屬於「蠻荊」之地。孫綽跟他開了一個帶嘲諷意味的玩笑。習鑿齒都不停頓,回了一句:「薄伐玁狁(xiǎn yǔn),至於大原。」這是《詩經·小雅·六月》裡面的詩句。薄伐就是徵伐,玁狁是周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大原就是後來的「太原」。這句話意思是:「玁狁」這個小民族,曾經被周天子下令討伐,驅趕到山西太原。
  • 蜀漢一代名臣,對劉備忠心耿耿,為何會投降曹魏?看劉備怎麼說
    而最終成事的曹操、劉備和孫權,麾下的名臣更多,比如接下來要說的這位,他就是劉備麾下的名臣之一,可惜後來投降了曹魏。但是益州別駕張松和軍議校尉法正卻是看不起懦弱無能的劉璋,想要獻益州以迎雄主,原本張松是想找曹操的,但當時的曹操卻是看不起其貌不揚的張松,故而惹得張松內心暗恨不已;後來在途徑荊州的時候,被劉備的雄才大略和赤誠之心所感動,故而與法正合謀,欲獻益州給劉備。益州和漢中張魯有化解不開的仇恨,故而雙方經常戰爭。
  • 蜀漢劉備的大本營益州,到底有多大?
    三國魏蜀吳,都知道蜀漢的實力最弱小。如果論地盤的話,只有益州一州之地。
  • 夷陵之戰前,趙雲和秦宓都苦勸劉備不要出兵,諸葛亮為何緘默不語
    赤壁之戰前,劉備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連一個落腳之地都沒有,整天寄人籬下。赤壁之戰後,劉備作為戰勝者一方,理所當然獲得瓜分戰果的資格,荊州地區從此被他收入囊中,劉備也從此擁有了人生第一塊寶貴的根據地。但荊州正好夾在曹魏和孫吳之間,這種特殊而敏感的地理位置,註定了這是一方危機四伏的四戰之地。
  • 在蜀漢政權中,有哪些將領能夠在北伐曹魏的戰爭中獨當一面?
    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提到一個問題,就是蜀漢人才的凋零。劉備幾十年積攢的班底都隨著戰爭或者時間消亡了。《後出師表》是否是諸葛亮的手筆,現在還有爭議,但是它提到的這個問題確實是存在的。蜀漢無論是人才質量還是北伐的進取心,都呈現出一種頹勢。那麼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能夠獨當一面率軍北伐的蜀漢將領都有哪些呢?
  • 孫權既然能背盟偷襲荊州殺關羽,為何沒有在諸葛亮北伐時攻打蜀漢
    ,雖然劉備發動了向孫權復仇的夷陵之戰,但孫權採取了北聯曹操、東擊蜀漢的戰略,同時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了劉備。 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幾乎全殲了劉備的參與夷陵之戰的軍隊,當吳軍追擊到永安時,甚至潘璋、徐盛等人建議趁勝攻打永安,進一步擴大戰果,再擴大戰果就是打進益州,滅亡蜀漢了,從這種行為來看,孫權早有了滅亡蜀漢之心,要不是擔心北方的曹魏快要忽悠不住了,孫權肯定要攻進益州的。
  • 三國名氣最大的六位前將軍: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在關羽被殺後,蜀漢自然徹底丟掉了荊州之地。並且,劉備因此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同樣被東吳擊敗,這導致蜀漢元氣大傷,成為魏蜀吳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了。後主劉禪在位時,將關羽追諡壯繆。 五、李嚴(蜀漢)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
  • 劉備為何一定要發兵攻打東吳
    東漢末年先有宦官專政,後有黃巾起義,而後豪強割據,群雄爭霸,劉備從一平民打著中山靖王之後的名聲先後投靠盧植、公孫瓚、陶謙等,直到諸葛亮出山輔佐建立蜀漢政權,隨著關羽的死,劉備決心兵發東吳,遭遇群臣勸阻導致夷陵兵敗那麼劉備為什麼一定要攻打東吳呢在小編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名聲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劉備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建立蜀漢政權,除了靠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之外,還靠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龐統、法正等人的輔佐。在這些人中,劉備最在乎的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關羽和張飛,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在劉備心中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 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結果會是怎樣?
    一、短期來看蜀漢與曹魏實力對比差距較大,速勝可能性確實不大這裡我們來列舉一組數據:蜀漢總人口有98萬人,全國常備部隊約10萬人,而可供北伐的機動部隊約5萬人,哪怕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最強時期,其規模最高不超過10萬人。
  • 蜀漢五大叛徒的下場:一人被殺,一人苟且偷生,還有三人下落不明_劉備
    蜀漢真正的叛徒至少有五個,但是其中既不包括馬超馬孟起,也不包括黃權黃公衡——馬超幫了劉備大忙,劉備覺得是自己對不起黃權而不是黃權對不起他。《三國志·卷四十三》記載:劉備兵敗夷陵,狂奔七百裡回到白帝城,黃權卻被東吳軍隊隔絕道路撤不回來,只好帶領部隊投降了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