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以下摘自吳瓊恩教授《問學三十載——南懷瑾老師的學術與方法論初探》一文(見其著作《邁向盛世中國的最後一裡路》)。吳教授是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所主任、華夏行政學會理事長、《海峽評論》雜誌社社長,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等大學客座教授。
圖為吳瓊恩教授
南懷瑾老師的心性之學,遠邁王陽明的心性之學,直接孔孟的心性本體。他在評論王陽明四句教的矛盾中說:王陽明的四句敦,在哲學上叫三元論,不是一元論的本體了,那就成了問題。王陽明的四句教如下: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南師認為這個心之體,是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同。第二句的意之動,這個意是思想的作用,本體的功能發用後就是意志,這時候就有善有惡,如果本體是無善無惡,沒有善惡的種子,何以本體起用後,卻有了意志而有善有惡呢?第三句的知性也是本體功能所發,既然心之體是無善無惡,何以本體所發的良知,卻能知善知惡呢?南老師認為,只有第四句是對的,也就不予批評了。
南懷瑾老師認為佛家的明心見性,道家的修心煉性,儒家的存心養性,這些都與腦的科學有關,與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接軌。讀者或可參看《念力的秘密》(McTaggarn,梁永安譯,2008)和《念力》(2012)兩本書。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修心養性之論,及孔子提出「仁」的理念,非是經驗現象的概念,亦非簡單的「仁者愛人」之論。孔子所謂的「仁」,整個生命通體是悱惻之感的憂患意識,是梁漱溟所謂的「敏銳的直覺」,即自家生命與其外在的事事物物,具有一種敏銳的感應,而發出恰當的、合乎中庸之道的適當響應,即是仁者,亦是智者。這種智附屬於仁,開啟了中國文化的道德價值體系,也使當代所謂的科學意義,未能有效的撐開,此點為唐君毅和牟宗三兩人的哲學著作中所用心的力作。
不過,中國的心性之學,必須在實際的行為體驗中,求默會或證悟其本來具足的面目,其默會所知超過語言文字論述之外,誠如科學哲學大師Michael Polanyi在其《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1966)一書中所說:「吾人所能知者,超過所能言說者」(We can know more than what we can tell.)。這種知識,現在叫「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自九零年代起,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種「默會知識」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南老師的心性之學,與唐牟兩人,乃至於與熊十力等人所走的路線不同,他融會貫通儒釋道的一套修行法則和程序,重視真參實修的功夫,不強調邏輯推理的方法(當然也沒有排斥的必要),所以他的著作,句句是生命體驗的真實流露。他不在乎他人從學術上,或理論邏輯上對他的著作批評,因為他們的所言所行是「知行分離」的,與心性之學的全體大用毫不相干,所以沒必要去辯駁,以免浪費時間和生命精神。
南師心性之學,越過清朝將近三百年的考據之學,他並不滿意朱熹等人的宋明理學,在他所著的《原本大學微言》中,對儒家的修行功夫與方法,提出獨特的見地,並據此而有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評語。讀者若據此再與南師早期所著《禪海蠡測》,及《如何修證佛法》、《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等書合參,必能逐漸摸索出他的一套修行法則來。不過還是那句話:不能沉迷於文字上的邏輯推理,指東說西,反而走上心性之學的歧路。至於怎樣正確看待南師的心性之學,這在科學哲學上有下列三點說明:
一、注意孔恩(Thomas Kuhn》所謂「典範移轉」(ParadigmShift)的意義:……
二、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具有更多更豐富的內容,當代人不可輕易地以有限的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隨意否定:……
三、理性思考的直線關係與直觀智慧的非線性生態體悟:……
我之所以寫作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替南老師辯護,我知道他老人家不在乎這些累贅的身外之物,他要我看《莊子》百千萬遍,早就看透我的思維傾向(mindset),須以莊子思想來調劑之。我雖然只看了兩遍,果然受益匪淺。我還發現一九七七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Ilya Prigogine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Order out of Chaos一書提出,新的自然正在形成,與《莊子·天運篇》相通。
《莊子》:「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又說:「外重者內拙」、「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這些話與《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道理相通。儒釋道三家著重點或有不同,心性修行工夫或簡要或細密,亦各有不同,然同樣重視誠意正心修身之學。
近三百年來的西方牛頓物理學典範的世界觀,為愛因斯坦的典範所取代,從量子理論的心物一元論,取代了唯物論。二十一世紀科學的發展,又掀起心能轉物的研究趨勢,則吾國心性之學,當有重振的一天,以挽救技術理性過度膨脹的時代文化。誠如陳寅恪所說:「華夏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原生文化,是為中國文化的第一波文明,以孔子集大成。第二波文明,儒學兼吸釋道而形成宋明理學,但與孔孟之學有所偏離,所以南老師親寫《原本大學微言》,釐清一些觀念。第三波文明,乃對西方盛世文明的消融貫通,並吸納西方的科學與民主。不過,沒有復興中國傳統的道學或心性之學,人際間互動的真誠,難以樹立;沒有心性之學的基礎,人的自利與欲望,也難以使經濟與環保相互協調。
因此,第三波的中國文明,必須恢復孔孟的心性之學,除了一般哲學或學術的疏通之外,最重要者,當屬修證體悟孔孟心性之學,融合儒釋道三家的精華,行以求知,則南懷瑾老師所開拓的文化新境界與修行功夫,將更值得現代與未來的治國者與修道者重視。
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微信號: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騰訊微博:南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