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恩教授:南懷瑾先生的心性之學,遠邁王陽明,直接孔孟

2021-02-19 南師如是說
提  示點擊上方 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

【編按】以下摘自吳瓊恩教授《問學三十載——南懷瑾老師的學術與方法論初探》一文(見其著作《邁向盛世中國的最後一裡路》)。吳教授是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所主任、華夏行政學會理事長、《海峽評論》雜誌社社長,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等大學客座教授。


圖為吳瓊恩教授


南懷瑾老師的心性之學,遠邁王陽明的心性之學,直接孔孟的心性本體。他在評論王陽明四句教的矛盾中說:王陽明的四句敦,在哲學上叫三元論,不是一元論的本體了,那就成了問題。王陽明的四句教如下: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南師認為這個心之體,是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同。第二句的意之動,這個意是思想的作用,本體的功能發用後就是意志,這時候就有善有惡,如果本體是無善無惡,沒有善惡的種子,何以本體起用後,卻有了意志而有善有惡呢?第三句的知性也是本體功能所發,既然心之體是無善無惡,何以本體所發的良知,卻能知善知惡呢?南老師認為,只有第四句是對的,也就不予批評了。

 

南懷瑾老師認為佛家的明心見性,道家的修心煉性,儒家的存心養性,這些都與腦的科學有關,與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接軌。讀者或可參看《念力的秘密》(McTaggarn,梁永安譯,2008)和《念力》(2012)兩本書。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修心養性之論,及孔子提出「仁」的理念,非是經驗現象的概念,亦非簡單的「仁者愛人」之論。孔子所謂的「仁」,整個生命通體是悱惻之感的憂患意識,是梁漱溟所謂的「敏銳的直覺」,即自家生命與其外在的事事物物,具有一種敏銳的感應,而發出恰當的、合乎中庸之道的適當響應,即是仁者,亦是智者。這種智附屬於仁,開啟了中國文化的道德價值體系,也使當代所謂的科學意義,未能有效的撐開,此點為唐君毅和牟宗三兩人的哲學著作中所用心的力作。

 

不過,中國的心性之學,必須在實際的行為體驗中,求默會或證悟其本來具足的面目,其默會所知超過語言文字論述之外,誠如科學哲學大師Michael Polanyi在其《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1966)一書中所說:「吾人所能知者,超過所能言說者」(We can know more than what we can tell.)。這種知識,現在叫「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自九零年代起,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種「默會知識」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南老師的心性之學,與唐牟兩人,乃至於與熊十力等人所走的路線不同,他融會貫通儒釋道的一套修行法則和程序,重視真參實修的功夫,不強調邏輯推理的方法(當然也沒有排斥的必要),所以他的著作,句句是生命體驗的真實流露。他不在乎他人從學術上,或理論邏輯上對他的著作批評,因為他們的所言所行是「知行分離」的,與心性之學的全體大用毫不相干,所以沒必要去辯駁,以免浪費時間和生命精神。

 

南師心性之學,越過清朝將近三百年的考據之學,他並不滿意朱熹等人的宋明理學,在他所著的《原本大學微言》中,對儒家的修行功夫與方法,提出獨特的見地,並據此而有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評語。讀者若據此再與南師早期所著《禪海蠡測》,及《如何修證佛法》、《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等書合參,必能逐漸摸索出他的一套修行法則來。不過還是那句話:不能沉迷於文字上的邏輯推理,指東說西,反而走上心性之學的歧路。至於怎樣正確看待南師的心性之學,這在科學哲學上有下列三點說明:


一、注意孔恩(Thomas Kuhn》所謂「典範移轉」(ParadigmShift)的意義:……

二、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具有更多更豐富的內容,當代人不可輕易地以有限的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隨意否定:……

三、理性思考的直線關係與直觀智慧的非線性生態體悟:……

 

我之所以寫作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替南老師辯護,我知道他老人家不在乎這些累贅的身外之物,他要我看《莊子》百千萬遍,早就看透我的思維傾向(mindset),須以莊子思想來調劑之。我雖然只看了兩遍,果然受益匪淺。我還發現一九七七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Ilya Prigogine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Order out of Chaos一書提出,新的自然正在形成,與《莊子·天運篇》相通。

 

《莊子》:「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又說:「外重者內拙」、「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這些話與《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道理相通。儒釋道三家著重點或有不同,心性修行工夫或簡要或細密,亦各有不同,然同樣重視誠意正心修身之學。

 

近三百年來的西方牛頓物理學典範的世界觀,為愛因斯坦的典範所取代,從量子理論的心物一元論,取代了唯物論。二十一世紀科學的發展,又掀起心能轉物的研究趨勢,則吾國心性之學,當有重振的一天,以挽救技術理性過度膨脹的時代文化。誠如陳寅恪所說:「華夏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原生文化,是為中國文化的第一波文明,以孔子集大成。第二波文明,儒學兼吸釋道而形成宋明理學,但與孔孟之學有所偏離,所以南老師親寫《原本大學微言》,釐清一些觀念。第三波文明,乃對西方盛世文明的消融貫通,並吸納西方的科學與民主。不過,沒有復興中國傳統的道學或心性之學,人際間互動的真誠,難以樹立;沒有心性之學的基礎,人的自利與欲望,也難以使經濟與環保相互協調。

 

因此,第三波的中國文明,必須恢復孔孟的心性之學,除了一般哲學或學術的疏通之外,最重要者,當屬修證體悟孔孟心性之學,融合儒釋道三家的精華,行以求知,則南懷瑾老師所開拓的文化新境界與修行功夫,將更值得現代與未來的治國者與修道者重視。


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微信號: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騰訊微博:南師如是說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在中國文化史上將來可能的地位
  • 吳瓊恩教授: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提  示點擊上方 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編按】本文摘自吳瓊恩教授著作《邁向盛世中國的最後一裡路
  • 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四講「四無」圓說
    《王陽明致良知之教》講習會第四講  「四無」圓說(總第視頻07  全)相關閱讀: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一講道德本義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二講心即理傳統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三講致良知教無聲無臭獨知時, 此是乾坤萬有基。
  • 南懷瑾先生:如何正確理解「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編按】以下摘自南懷瑾先生弟子吳瓊恩教授著作《邁向盛世中國的最後一裡路》。吳教授是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所主任、華夏行政學會理事長、《海峽評論》雜誌社社長,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等大學客座教授。
  • 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養娃的智慧,家長應該多看看
    南懷瑾先生的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養娃的智慧,家長應該多看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這是學界對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學術成就的評價。南懷瑾先生學慣儒釋道,弟子遍布天下,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也是遵從中國傳統教子觀的大教育家,他是一個真正從做人、成人來著手培養孩子的老先生。
  • 假期讀書:南懷瑾先生著作推薦〈一〉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本書原名〈孔學新語發凡〉,亦為《論語》全書的發凡,更為今世知識分子為學致用的發凡,立身處世的要旨。◎中華文化道統在儒學,而儒學基礎在論語,欲理解華夏思想必先讀論語。
  • 諸葛亮絕筆書很簡單,為何南懷瑾說後人講修養都沒跳出他的手掌心
    對此,國學大家南懷瑾先生說了一句話:「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南懷瑾先生是何等牛人,集詩人、教育家、佛學家、武術家、國家大師為一身,它的文字被翻譯成8種文字流行於世界各地。那麼這樣的大師,不捧孔聖,也不捧朱熹、王陽明,為何偏說後人講修養沒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呢?他說的正是諸葛亮的絕筆書《誡子書》。
  • 林宏偉:南懷瑾先生與祖國和平統一事業
    南懷瑾先生長期精研國學,讀書數十萬卷,於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詣,兼詩詞歌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諸學,一生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聲望。 1970年,年近花甲的南懷瑾先生寫下了:「憂患千千結,山河寸寸心。謀身與謀國,誰解此時情。」這一廣為流傳的詩句。
  • 古國治: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
    話說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2018年10月1日纏訟多年的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終於在2018年9月28日上海高級法院二審落槌定判,認定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並沒有贈予郭姮妟代持南懷瑾先生股份的老古文化公司,仍屬南家所有。為什麼會有南懷瑾先生著作權之爭的官司呢?
  • 王陽明:做人有良知,做事懂權謀,才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修養!
    你若問,阿信是跟誰學的,我會告訴你四個字:阿信原創。實際上一開始也並沒有這麼通俗,最早阿信將之稱為「心之縱橫」,心是原則,縱橫是手段。奈何很多朋友聽不懂,於是乎,阿信一咬牙一跺腳,將之通俗的稱為:左手良知,右手權謀。在阿信這裡,是心學與縱橫學的第一次相遇。
  • 葉小文: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安身立命之說 | 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
    後來才知道,先生也不是對我偏愛,而是「友天下士,讀世間書」,頗具古俠義之風。常是「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凡來訪賓客,無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凡好酒好菜統統用來招待客人,常常席開四五桌,先生自己則幾十年如一日,午、晚兩餐各吃一碗紅薯稀飯,各色菜餚僅淺嘗而已,酒幾乎是點滴不沾。
  • 南懷瑾先生軼事:拒絕名譽博士、拒當御用文人
    南先生個子偏矮,身材偏瘦,俄而釋然,就這模樣,才成就仙風道骨的南懷瑾。以下是南懷瑾先生一生中的幾則逸事:拜師學劍少年南懷瑾在杭州國術館習武,聽說附近城隍山上有一位老道,劍術出神入化,人稱劍仙,按捺不住學藝的衝動,幾番前往拜謁,俱緣慳一面。
  • 紀錄片 先生南懷瑾
    南懷瑾先生,1917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青年時代曾任教於中央軍校,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四十年代初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三年。1945年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1949年春赴臺,先後執教於臺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並應邀至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
  • 南懷瑾先生重要著作在掌閱首發上線
    本報訊國內領先的數字閱讀品牌掌閱與東方出版社展開合作,宣布上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已經出版的重要著作的電子版本,大力推廣國學、傳播經典。這是記者在掌閱採訪時獲知的。
  • 不妨看看南懷瑾怎麼解說
    後來讀到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了解到「境界」,這是個常用詞,正因為常用,所以我們不會下功夫去理解它的意思。他舉了個例子:一個人年老時,前方的路已走得差不多,總喜歡遙想往事,有時候在哪兒坐著突然回想起過去的某個瞬間,還搖頭一笑,回味其中。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一切唯心,你是什麼命都是自己造的。"世間萬物各有命數,而其真正的掌控者都不過是自己罷了。佛門常說:"境由心轉,命由己造。"心境不同,致使境遇和果報必然不同。南懷瑾少時不僅習武還研習諸子百家之學,他曾於抗戰之時投筆從戎,亦曾在戰爭之後隱遁峨眉。
  • 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陽明則因人掩其書!
    在書法上,王陽明也有極高造詣。他曾對弟子說:「我開始學習寫字,對照臨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狀。後來拿起筆來不輕易落在紙上,專注思索,靜心思考,在心裡構造它的形狀,時間久了才開始懂得它的法則。」 王陽明的草書筆意清新,瘦勁堅挺,隨意為之而無飄浮之嫌。
  • 【好書推薦】《王陽明哲學》
    音頻請一周之內在公眾號留言「王陽明哲學」獲得,給您帶來的不便,深感抱歉。【內容簡介】《王陽明哲學》提出了很多王陽明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研究王學的代表作。「四句教」「致良知」「心即理」是王陽明哲學的中心思想,這些思想是如何發展而來?具有怎樣的人生意義?
  • 南懷瑾先生:全世界的教育制度都錯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南懷瑾國學智慧」,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