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做人有良知,做事懂權謀,才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修養!

2020-12-11 鬼谷道

有朋友問:阿信,你總是會在課堂裡提到王陽明,那麼王陽明心學和鬼谷子縱橫學有聯繫嗎?

坦白說,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為啥咧?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是阿信的一家之見,我真切的認為良知很重要。

雖說研究鬼谷子是阿信的主業,但這些年來確實也沒少花心思鑽研陽明心學。我的理由很簡單,一個縱橫家不僅應該懂謀略,更要有良知。這是阿信所創鬼谷道的治學宗旨。你若問,阿信是跟誰學的,我會告訴你四個字:阿信原創。

實際上一開始也並沒有這麼通俗,最早阿信將之稱為「心之縱橫」,心是原則,縱橫是手段。奈何很多朋友聽不懂,於是乎,阿信一咬牙一跺腳,將之通俗的稱為:

左手良知,右手權謀。

在阿信這裡,是心學與縱橫學的第一次相遇。

王陽明和鬼谷子真能結合嗎?這是個非同小可的問題,因為理論哲學直接會影響到實踐應用。老實說,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心裡是沒底的。我是個老實人,我不喜歡牽強附會,更接受不了生拉硬扯。

說到心學,很多朋友會誤認為是心理學,其實不是。心學是心性之學,是儒家的一個分支,跟理學一樣。所以王陽明其實是孔孟的徒子徒孫。

這便著實困難了,為啥呢?儒家和縱橫家,頗有點「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孔子對擅長遊說的學生頗有些不以為然,比如他形容言語科的學生宰我為「朽木不可雕也」。

相信敏銳的你已經發現了,儒家不太喜歡愛說話的人。事實上也是如此,孟子也是一樣,他形容鬼谷子的徒弟張儀行的是「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明顯是在揶揄張儀像小三一樣就知道低頭順從。

多說一句,在孟子看來,大丈夫的對立面不是小人,而是妾婦。

不過,其實也差不多,畢竟孔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嗯,孟子的《論語》學的不錯。在孔子的語境裡,「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說話對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與小人」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人主」身邊的「臣妾」,亦即為「人主」所寵幸的身邊人。張儀就是其中一份子。

無疑,孟子是不喜歡張儀的。

要命的是,王陽明自己說,他的心學就是出自孟子的四端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列位,陽明心學之所以叫心學,其實「心」是打孟子這裡來的,有個學術名稱叫「道統」。

心學講究的良知,其實是也是出自孟子說的「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目測,王陽明這個「孫悟空」,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跳不出孟子這個「如來」的手掌心了。畢竟他的哲學觀全是發端自孟子。

多說一句:阿信效仿王陽明,通過鬼谷子說的「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這句話,歸納總結創出了鬼谷道以及道知論。

不說出來,或許還以為我這鬼谷道是胡謅出來的呢。鬼谷道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戰術在過去近20年的時光裡,早就成熟了。

除了孔孟不喜歡,荀子、楊雄這些大儒們也不喜歡,在他們嘴裡,縱橫家就是「奸人」、「態人」、「詐人」。

沒一個好詞。

如此看來,儒家是和縱橫家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了。或許,良知與權謀擱一起也僅僅是阿信的一廂情願了。

可是意外發生了,他居然贊同阿信的觀點,比如他其實評價過縱橫家。在《傳習錄》裡記載著這麼一段話:

先生曰:「蘇秦、張儀之智,也是聖人之資。後世事業文章,許多豪傑名家,只是學得儀、秦故智。儀、秦學術善揣摸人情,無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說不能窮。儀、秦亦是窺見得良知妙用處,但用之於不善爾。」

事先說明,這段話不是阿信最早知曉的,是鬼谷道課堂裡的一個學員率先發現的,在此鳴謝。

我們看王陽明是如何看待鬼谷子的徒弟,蘇秦和張儀的。

王陽明說:「蘇秦、張儀的智慧,其實是具備聖人資質的。但是後世許多豪傑名士也只是學到了張儀、蘇秦的用過的伎倆。

張儀、蘇秦善於揣摩人情,總能切中要害,因此他們遊說才能應變不窮。因為他們窺見了良知的妙用,但是用在了不善的地方。」

王陽明表達了四個意思:1、蘇秦、張儀是有成為聖人資質的。2、後人只學了兩人用過的伎倆,所以成不了大事(需要多說一句,王陽明其實話裡有話,世人只學蘇秦、張儀的手段,卻不關心他們的內在修為,因此學了再多技巧,其實是很大發揮大用途的。這像極了一些朋友,喜歡看技術,自詡「技術流」,但技術的背後是理論。如果忽略了理論基礎是很難通透,很難有大作為的。其實這篇文章講的就是理論,我也知道很多朋友不會喜歡,但是對不起,有理論才會有實踐。不明白這點的話,即便學一百年,也最多是個十八線操作工,這絕非聳人聽聞)。

3、蘇秦、張儀是心有良知,能夠「窺見得良知妙用處」的人。4、只可惜他們用到「不善」的地方去了。

一言以蔽之,蘇秦、張儀離成為聖人只有0.01公分,若不是用錯了地方,他們就是聖人。因為他們縱橫捭闔的說服謀略本質上因「良知」而生。

好一個王陽明,請收下我的膝蓋。

這位太鐵膽子實在太肥了,居然公開為蘇秦、張儀「洗白」,光明正大的說他們有「聖人之資」,並且「窺見得良知」,老王確實算是儒學裡的另類,不愧是「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

在王陽明這裡,蘇秦和張儀之所以能夠縱橫天下,除了因為他們擅長謀略,更在於心有良知。這是實話,沒經歷過腥風血雨,沒見識過槍林彈雨,沒有建功立業過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的,王陽明深知孔孟的仁義太過理想化,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不懂點權謀是萬不能的。但如果只懂權謀,沒有良知是萬萬不能的。

因為在他看來,大丈夫若想成大事必須懂得:

左手良知,右手良謀!

本文由鬼谷道、鬼谷子智囊團創始人鬼谷信原創出品,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費勇《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心存良知,立志賢士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王陽明閱讀完費勇《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內心久久不能平復,特別是讀到《告諭浰頭巢賊》一文,感觸良多。我深處在這個曾經無人監管,土匪當道的浰頭邊界,深知王陽明那封勸誡書,不一紙書文說服土匪放下屠刀,立志從良向善,這種做法也得到了當地百姓擁護,深受好評。幾百年過去的今天,王陽明依舊受到人民尊重,許多道路,山、水,博物館都以陽明二字來命名的,如:陽明湖,陽明山等。「知行合一」是我高中的校訓,意在鼓勵人們做人應有良知。
  • 王陽明: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除卻知識,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若是父母身體力行的教會了孩子什麼是孝順,這個孩子就會知道推己及人,心懷父母。一個高情商,懂孝順的孩子長大了,也會知道尊重父母,照顧父母。從小教育孩子認真讀書,孝敬父母,這是王陽明家訓中的頭等大事。
  • 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在王陽明所有著述中,《傳習錄》一書最為重要,一直作為陽明心學的入門階梯而被推崇,錢穆先生將該書列為中國人必讀的七本經典之一。在《傳習錄》中,「良知」是十分重要的關鍵詞,該詞出現的頻率最高,一共有324次。一般而言,人們談論陽明心學時,往往就是圍繞何為「良知」、如何「致良知」等核心問題而展開。因此之故,陽明心學又被稱為「良知之學」。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兩個半聖人」,即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孔子和王陽明各佔其一,曾國藩只算半個(曾國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附:曾國藩識人術:做人,有兩種貴相;做事,有兩種富相))。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有一天,一個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道: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得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王陽明為什麼會這樣說?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知錯而該」,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而對於他人的錯誤,只要人家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之。03: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闡析:這句話有三個層次的含義。
  • 王陽明: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收藏經典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一、勤讀書,要孝悌知識拓寬格局,格局成就人生。讀書,是獲取知識,打破門第之見最廉價的捷徑。一個七歲的男孩不讀書,就可以放羊掙錢。過了十年,這個孩子就能放牧一大群羊。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有一天,一個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道: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 王陽明最經典十句話,說盡心學至高境界20160312
    有地方官員對王陽明的這些計謀不以為然,問他「這有用嗎?」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只說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員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會疑。」王陽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人生感悟:這個故事,同時告訴了我們修養和做事的秘訣。
  • 王陽明家訓: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轉)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讓孩子從小愛上讀書、孝順父母,是王陽明家訓的頭等大事。- 2 -學謙恭,循禮儀有一種修養,叫「勿以身貴而賤人」。從小教會孩子,不因所謂的優越感而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並將內在的謙恭,化作外在彬彬有禮的舉止。不抬高自己,亦不貶低別人,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是能力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一個人心中良知皎潔,不為外物所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自然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其戰略眼光也會高人一籌。內心的志向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的根本。
  • 王陽明心學精髓:一生受益的終極智慧(必看)
    有地方官員對王陽明的這些計謀不以為然,問他「這有用嗎?」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只說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員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會疑。」王陽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人生感悟:這個故事,同時告訴了我們修養和做事的秘訣。對於修養,為什麼「他一疑,事就成了」?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隨著王陽明的循循善誘,大盜低頭嘆服認罪。連大盜也有可覺醒的良知,何況其他人?人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即是成聖賢之道。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這和那種婦人之仁,有本質的區別。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所謂的善惡都是相對的,不能根據傳統道德一概而論。說白了,王老師就是要我們按照良知來做事,不要被世俗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做事只要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這和當時的的傳統文化,什麼三從四德之類的有本質的區別。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
    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解析: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舜的弟弟叫象,象屢次想害死舜,但舜還是照樣疼他。王陽明說,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
  • 王陽明:活在當下,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有地方官員對王陽明的這些計謀不以為然,問他「這有用嗎?」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只說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員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會疑。」王陽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這個故事,同時告訴了我們修養和做事的秘訣。對於修養,為什麼「他一疑,事就成了」?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動,於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
  • 王陽明:真誠做人,厚道待人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做人最高的境界不是凡事都擁有,而是事事能放下。 真誠做人,厚道待人。這是一輩子的做人法則。 王陽明與友人同遊,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 做人應該具有哪些修養?
    常言說: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說的就是人的修養問題.人生於世,怎樣才能和諧相處,怎樣才能留芳名於後世,這與人的修養有很大關係,注重個人修養不僅能給別人帶來善的行為,同時也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做人應該具備哪些修養呢?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在王陽明這裡,虛靈大概與良知意思相通。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所以說,心外沒有理,心外沒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08.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 王陽明論良知
    例如舜娶妻不先稟報父母,乃違反常規;惟其本諸良知,恐其父母留難而終至無後,不得已為之,亦合符道德。[32]人人皆有良知?各人的良知一樣嗎?那麼,人人皆有良知嗎?王陽明表明:「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33]、良知是「人人之所同具者也」。[34]人人皆有良知為其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