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2020-12-23 王老師教育說

在每天的新聞中,我們都會看到很多為無法控制情緒而買單的案例。

乘客因坐過站與司機發生爭吵,搶奪司機方向盤導致公交墜河;城管勸阻佔道經營小販,小販兒子突然用水泥磚砸向城管頭部;丈夫與妻子爭吵,情急之下拿起水果刀捅了妻子。

這樣的案例不勝其數,因為別人的一些言語、行為而使自己的情緒失控,甚至做出一些違反法律、傷天害理的事情,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比能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加偉大。"只要稍微留意觀察一下那些成功人士,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項強於普通人的能力,那就是情緒管理能力。

關於情緒管理,"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這樣說: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的;憤怒嗜欲正到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

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有一天,一個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王陽明回答道: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得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他深知情緒對一個人思維的影響是非常的的,心不動、情緒穩定才能讓自己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這也是智者的表現。

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而能夠做到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

如何去擁有這種和智慧和修養?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意思是說:人必須在做事上磨練,才能真正站得住腳;才能做到於靜中能安定,在動中也能安定。

王陽明一生非常坎坷,幾次被小人陷害差點丟了性命不說,就連皇上也無情地對其進行打擊,最終被貶到了貴州龍場做做驛丞,儘管如此,在每次危難之際,王陽明總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化解一切危機,他沒有自甘墮落,而是在苦難中磨礪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悟道,最終有了著名的"龍場頓悟",登頂聖人之位。

生活中的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不好自己墮落的情緒,從此一蹶不振。歷事才能練心,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對自己不敢面對的事情上不斷突破自己,這樣內心才能真正有力量,才能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無論是順是逆、是動是靜,內心都能夠淡定從容,這樣才是真正的心定,這樣才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

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曾國藩也曾感慨:"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王陽明對後世的最大貢獻,是用自己跌宕的人生頓悟出的,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陽明心學,影響了我國500年來的無數英豪。

"知行合一"的理論是在他經歷了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無人問津的落寞後,不斷反思、修煉後,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根據一生的經歷著成《知行合一》,這是一本關於王陽明的傳記作品,簡練地介紹了王陽明的一生,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遊歷、應試、政治、改過、講學等等,讓你全面了解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同時,也輕鬆讀懂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

王陽明還有一本《傳習錄》,它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堪稱"心學第一書",它在王陽明心學中地位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終結中國兩千年帝制的孫中山、戊戌變法及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梁啓超、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對《傳習錄》推崇備至。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在這兩本書裡面,你不僅可以學習到管理情緒的方法,而且還有"格物致知,滅除輕傲""嘴巴閉關,身體力行""反觀自身,自我提升""耐住寂寞,久久為功"等等關於人生中的各方面的智慧。更為重要的是這兩本書都帶有白話文翻譯,不僅有文白對照,方便閱讀。還有注釋詳解,疑難詞的解析,後面還有點評介紹,加深你的了解,絕對可以讓你看得懂,用得著。

在如今這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多讀一讀王陽明的心學,有助於獲得心靈的沉靜、人格的善良、精神的強大!幫助你獲得一個美滿的人生。#王陽明心學#

如果你也想要讀一讀這一本跨世紀的人生奇文,那就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這樣的案例不勝其數,因為別人的一些言語、行為而使自己的情緒失控,甚至做出一些違反法律、傷天害理的事情,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比能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加偉大。」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 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不知道是否是這個社會太過於浮躁,還是人太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變得易怒,情緒不好,容易生氣,到最後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心神不寧的。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在贛州的時候,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生病倒下了。
  •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養生
    今天,#年輕人情緒衰竭的徵兆#話題突然登上了熱搜。何為情緒衰竭?情緒衰竭,通常是指由於工作和個人生活中累積的壓力過大,而導致情緒疲憊、生活熱情流失的情況,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積壓太久、非常嚴重者,可能進一步導致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如抑鬱症等)。
  • 王陽明:控制情緒,就是修行
    「衝動是魔鬼」人人都會說,但是情緒上腦,往往顧不了太多,容易怒髮衝冠,失去理智。發脾氣是本能,控制脾氣才是本事。心學專家王陽明認為,控制情緒,就是一場修行。但是對於多數讀書人來說,考取功名就是頭等大事,王陽明看得如此通透,雖然輸了考試,但贏了自己。每個人的情緒,就是對當下生活的滿意度。這世上八成的煩惱,都是來自於私慾;八成的衝突,都是因為情緒化。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
  • 穩定的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知道自己情緒不好,遇到一點小事就會煩躁,但就是控制不住情緒。拿破崙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做不了情緒的主人,就會成為它的奴隸。學會控制情緒,是我們人生路上要修行的一門課;穩定的情緒,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好情緒源於好的家庭教養。
  •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養生!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養生!有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壞情緒的泥沼,對身邊任何人任何事都懷揣戾氣,惡語相向。就連表弟也多次向我抱怨:「每次聽我媽說話,我耳朵裡都跟起了繭子似的,聽得我頭疼。」惡劣的情緒就像蔓延在無邊草原上的點點星火,最終成為小姨舊病復發的重要因素。難怪有人說,情緒穩定,才是一個人最好的養生。
  • 老祖宗智慧: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修養,是一個人個人魅力的綜合體現。人之所以為貴,貴在有修養有涵養。為人處世,也最講究掌控分寸,不口無遮攔,不惡語相加,待人以寬容,以尊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活法,也是處世的大智慧。沒有什麼比愛自己更重要,一個人如果性情執拗、脾氣暴躁,會影響自己的身體。一個人語言偏激,刻薄寡恩,愛鑽牛角尖,福分就會淺薄。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掌控人生。能夠控制自己的語言,處世才能和諧。萬病皆由心起,遇到一點事,就不自覺地傷心掉眼淚,越想越氣,越氣越急,把小事放大,把大事擱置,人生只會越過越糟糕。比起養身,養心更重要。
  • 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夠
    決定情緒的不是事情,而是個人對事情的認知。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必須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以下五種人生智慧,幫你拯救所有不開心。王陽明在江西講學,有個地方官經常去聽他講課。有一天他找到王陽明說:「您講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務繁忙,無法經常來聽您講課。」王陽明說:「為什麼要放棄工作來修行呢!」官員問:「難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嗎?」
  • 一個人頂級的魅力,是情緒穩定
    生活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總是因為生活裡的一些小事而生氣,那就是一種不聰明的選擇了,因為這些對於我們的生活只有弊端,沒有任何好處。相反,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才會是一個人真正優秀的表現。常說:「只有懂得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才能夠真正控制好自己的人生。」所以,餘生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不要讓負面情緒影響你的生活,情緒穩定,才會是一個人頂級的魅力。
  •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的頂級魅力(深度好文)
    作者 | 哲學君 來源 | 哲學人生網(ID: zxrsnet)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 情緒管理:成年人的世界必須情緒穩定
    阿基米德面對外敵的刀劍,還說:「等一等,讓我把手頭的題目解完」;所以,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緒,失敗者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學會控制情緒,用理智和思考,來做決定,才是一個成功的人最高的修養。內心不夠強大,不夠堅定,不夠冷靜,最終就會情緒爆發,走向極端。羅伯·懷特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 孩子,穩定情緒才是最好的教養
    平時的生活中,我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穩定情緒,才是最好的教養!01今天早上送孩子上學的路上,一輛白色本田在我前面正常行駛。沒有一點預兆,它忽然停車,繼而加速向後倒,嚇得我急忙踩剎車,按了幾聲喇叭。誰知司機停下車,打開車窗,探出一個明晃晃的大光頭,扭過來對我大吼:「我撞住你啦?你滴滴啥滴滴!」
  • 跟王陽明學習修養身心:做到這3點,人生越過越順
    在龍場那片濃密的原始森林裡,王陽明克服種種困難,勵志修身不已。終於領會了儒家失傳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徹悟了「知行合一」這種天地間的終極智慧,從而創立了影響後世至今的一門學說——心學。王陽明在修養身心的過程中,深深懂得了掌控情緒、培養定力、認識自我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 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情緒穩定
    因為職業的關係,接觸過很多孩子,也見識過很多父母,最好的父母,並不是那些保證孩子衣食無憂,或是把孩子各方面照顧得無微不至的,雖然這些也非常重要;最好的父母,其實是情緒穩定。社會學極其關注原生家庭,認為人在一生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是深遠的——當然,他們可能存在過度解讀的情況,因為當一個人獨立成人以後,對自己就有了調試的能力,所以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父母。但是,父母對孩子這一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性格層面的塑造。
  • 缺乏情緒修養,就算你是心理學家也一樣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同學跟我抱怨說這位組織老師的情緒跟清華大學教師的身份不符。實際上這是一種認知的偏差,情緒修養與個人的職業、身份、學識、官階乃至權勢沒有絲毫關係,我們的情緒修養唯獨跟什麼有關係呢?那就是刻意的練習。這位老師的表情勾起了我的一段回憶。
  • 《道德經》:順應自然規則,向內修養智慧
    比如一個人出生在某種環境或者走過什麼樣的成長過程,很多情況都是由外界因素決定的,所以我們決定不了這些外在因素,而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自己面對這些外在因素時的態度。而面對這一切不以自身意志為轉移的狀態時,最好的態度就是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因為在拋開自己主觀意識的過程中,自然能避開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矛盾煩擾,也能淡化世間不如意的痛苦。
  • 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智慧不夠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女人
    不要沉溺在消極負面得情緒裡,要正面陽光得對待生活和愛你的人。我十分認同上面這段話,尤其我是一個女人。情緒穩定非常重要。脾氣不好的女人很吃虧,會到處碰壁。以前我也經常歇斯底裡,總為偶然的兩句話鬧彆扭。後來我越來越覺得情緒穩定是很重要。
  • 王陽明: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原因有3點,根本是智慧不夠
    而關於不開心的原因,老顧認為王陽明是最早剖析這個問題的人。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