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的新聞中,我們都會看到很多為無法控制情緒而買單的案例。
乘客因坐過站與司機發生爭吵,搶奪司機方向盤導致公交墜河;城管勸阻佔道經營小販,小販兒子突然用水泥磚砸向城管頭部;丈夫與妻子爭吵,情急之下拿起水果刀捅了妻子。
這樣的案例不勝其數,因為別人的一些言語、行為而使自己的情緒失控,甚至做出一些違反法律、傷天害理的事情,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比能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加偉大。"只要稍微留意觀察一下那些成功人士,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項強於普通人的能力,那就是情緒管理能力。
關於情緒管理,"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這樣說: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的;憤怒嗜欲正到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
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有一天,一個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王陽明回答道: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得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他深知情緒對一個人思維的影響是非常的的,心不動、情緒穩定才能讓自己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這也是智者的表現。
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而能夠做到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
如何去擁有這種和智慧和修養?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意思是說:人必須在做事上磨練,才能真正站得住腳;才能做到於靜中能安定,在動中也能安定。
王陽明一生非常坎坷,幾次被小人陷害差點丟了性命不說,就連皇上也無情地對其進行打擊,最終被貶到了貴州龍場做做驛丞,儘管如此,在每次危難之際,王陽明總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化解一切危機,他沒有自甘墮落,而是在苦難中磨礪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悟道,最終有了著名的"龍場頓悟",登頂聖人之位。
生活中的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不好自己墮落的情緒,從此一蹶不振。歷事才能練心,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對自己不敢面對的事情上不斷突破自己,這樣內心才能真正有力量,才能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無論是順是逆、是動是靜,內心都能夠淡定從容,這樣才是真正的心定,這樣才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
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曾國藩也曾感慨:"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王陽明對後世的最大貢獻,是用自己跌宕的人生頓悟出的,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陽明心學,影響了我國500年來的無數英豪。
"知行合一"的理論是在他經歷了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無人問津的落寞後,不斷反思、修煉後,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根據一生的經歷著成《知行合一》,這是一本關於王陽明的傳記作品,簡練地介紹了王陽明的一生,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遊歷、應試、政治、改過、講學等等,讓你全面了解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同時,也輕鬆讀懂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
王陽明還有一本《傳習錄》,它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堪稱"心學第一書",它在王陽明心學中地位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終結中國兩千年帝制的孫中山、戊戌變法及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梁啓超、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對《傳習錄》推崇備至。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在這兩本書裡面,你不僅可以學習到管理情緒的方法,而且還有"格物致知,滅除輕傲""嘴巴閉關,身體力行""反觀自身,自我提升""耐住寂寞,久久為功"等等關於人生中的各方面的智慧。更為重要的是這兩本書都帶有白話文翻譯,不僅有文白對照,方便閱讀。還有注釋詳解,疑難詞的解析,後面還有點評介紹,加深你的了解,絕對可以讓你看得懂,用得著。
在如今這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多讀一讀王陽明的心學,有助於獲得心靈的沉靜、人格的善良、精神的強大!幫助你獲得一個美滿的人生。#王陽明心學#
如果你也想要讀一讀這一本跨世紀的人生奇文,那就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