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個人情緒不好,是差點智慧的表現(寫到你心坎的智慧)

2021-01-10 一夢文化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王陽明自己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我始終保持了積極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抑鬱哀愁。」

現代科學也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體健康。

一個人如果快樂,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激素,提升身體狀態。

一個人如果抑鬱、鬱悶,那麼身體狀況就會隨之下降。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

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

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王陽明正是通過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心學。

1

活在當下,才能快樂

王陽明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

已經過去的事,和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

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就得有活在當下的智慧。

曾經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

這個人就很奇怪,說,其他人也是這樣做的啊,難道他們和你一樣用功?

馬祖回答說,不是的,他們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而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所以不一樣。

王陽明曾經以此典故寫過一首詩: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簡單來說,就是活在當下的時刻,專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亂想。

專注於當下的人,不對過去做無謂的得失計較,對於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憂天的擔心,他們的心寧靜而清明,所以他們是快樂的。

心理學家證明,如果一個人能夠專注於某件事,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十分和諧的安穩中,很容易引發一種超然舒緩的喜悅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裡,人們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為人們失去了專注於某件事的條件。

一個人每天要受到無數信息的誘惑,又有層出不窮的娛樂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

因此,我們要努力擺脫「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種把握現在,專注當下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喜悅。

2

破除我執,才能快樂

王陽明在龍場時,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

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他發下大願,我就當自己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他在石棺中靜坐修身,潛心悟道,終於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執,那人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我們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們的失敗。

所謂失敗,就是事情沒有像「我」想的那樣發展運行,事情到最後,並沒有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所以「我」就會痛苦。

所以王陽明說,所謂的尋找快樂,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蘇軾在《前赤壁賦》裡有這樣一句話: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面臨生命中的重大變故,愁緒難解,蘇軾選擇忘掉自我,返歸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換來生命的灑脫和快樂。

所以,真正的快樂,是忘我的,是一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3

少一點欲求,才能快樂

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慾之昏蔽;減盡人慾,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古代的聖賢也都告訴我們,過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我們如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欲望的滿足上,那麼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蕩然無存。

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滿足了這個欲望,那個欲望就會冒出來,從此沉淪慾海,永遠不能自拔。

《道德經》裡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慾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王陽明:知行合一,方能無畏

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他曾寫詩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這句話用來形容如今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王陽明被後世的人譽為千古第一聖人,他的「心學」被人們奉為修心養性的真理。

所以當代人真應該好好看看王陽明,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理解對人生、對生命更好的感悟,找到屬於你自己內心的那個「定盤針」。

人生早一些讀王陽明,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王陽明之所以能從落魄中逆襲,靠的就是修心,修心能讓你的內心變得強大並且樂觀。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8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不知道是否是這個社會太過於浮躁,還是人太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變得易怒,情緒不好,容易生氣,到最後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心神不寧的。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在贛州的時候,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生病倒下了。
  • 老祖宗智慧:一個人如果有這2種特點,內心一定很強大,不要小瞧
    生活中的各種挫折、磨難,會練就一個人的強大的內心,會讓一個人更加成熟,更加堅強。為什麼內心強大很重要?因為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克服了內心的憂慮、焦躁、不安、懦弱等不良情緒,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的主宰,活出真正的自我,無怨又無悔。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性格中不好的一面,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懶惰、恐懼、貪慕虛榮、自私自利、殘忍等等。克己就是抑制性格中不好的一面。要做到一時一刻的克己不難,難的是有意識地長期堅持自我克制,並且內化在自己的行為中。成己,即成就自己,完成「自我實現」。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王陽明從小就是神童,學什麼都特別快,1492年王陽明參加浙江鄉試,裸考過線,第二年,他參加京城的考試,沒想到卻落榜了。當時,王陽明父親的同僚都來安慰他,首輔李東陽更調侃道:「你這麼有才,下一次一定會中狀元的,不如先寫一篇《來科狀元賦》如何?
  • 一個人不開心的真正原因:智慧不夠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一個人不開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夠
    決定情緒的不是事情,而是個人對事情的認知。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必須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以下五種人生智慧,幫你拯救所有不開心。王陽明在江西講學,有個地方官經常去聽他講課。有一天他找到王陽明說:「您講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務繁忙,無法經常來聽您講課。」王陽明說:「為什麼要放棄工作來修行呢!」官員問:「難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嗎?」
  • 「百病不侵,逆轉命運」,王陽明心學4大驚人智慧.
    王陽明說:「關於病這個東西,格也很困難,你感覺如何?」陳九川說:「功夫的確很難。」王陽明說:「經常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情,即為功夫。」可能大家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兩個得相同疾病的人,一個人性格開朗,另一個人性格憂鬱。那個性格開朗,能用樂觀的心態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個性格憂鬱、遇事悲觀的人好得快。
  • 王陽明: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原因有3點,根本是智慧不夠
    而關於不開心的原因,老顧認為王陽明是最早剖析這個問題的人。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 王陽明:知識不是學問,聰明不是智慧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王陽明認為,一般人讀書只是記得書中的話,這是在學知識。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但這「知識」對你有沒有影響、觸動?
  • 王陽明最經典名言名句,字字珠璣,學習入世的智慧!
    如果你覺得諸事不順,也許你該將眼光投向自己的內心,去檢索心內的陋習,跨越自己的心坎。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麼樣的。」
  • 王陽明:「有一種感情,叫閉口不言;有一種智慧,叫明知不問」
    王陽明:「有一種感情,叫閉口不言;有一種智慧,叫明知不問」王陽明有言:「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做事不僅要注意初心內在還應注意方式方法。王陽明在授課講述「心學」時,多次提出:閉口不言、明知不問才是大智慧。很多人都認為,感情要用嘴巴表達出來,聰明都是問出來的,其實恰恰相反,有一種感情,叫閉口不言;有一種智慧,叫明知不問。尤其是在這3種情況下,絕對不能問。
  • 王陽明大智慧:小人惹不起?格局大的人不糾纏,智慧高的人會周旋
    用利益和隱忍,讓他們知道和你鬥,會喪失更多利益,和你合作才是獲得更多利益!王陽明拿出這兩名宦官和寧王來往的書信,交給他們,讓他們自行處理,並且告訴他們手裡沒有關於他們書信了。這兩名宦官一看,自己的把柄在王陽明手裡,只好作罷!
  •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 王陽明心學智慧:能成大事的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內心更強大
    王陽明智慧:真正有本事的人,落魄時懂得這樣改變,會變得更加強大1、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總是被自己的習慣所影響。我們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順利,想讓自己離成功更接近,那麼試著了解一下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吧,說不定能夠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學習王陽明的心學智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推薦大家讀這兩本書:《知行合一》《傳習錄》。
  • 王陽明:不成熟的人,都有這5個表現,抓緊改正,讓自己左右逢源
    我們現在經歷的這些失意,就再讓你變成熟,當你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這些失意時,你就會發現自己想問題看問題解決問題的方面都提高了。王陽明說一個人不成熟的人都會有這五個特點:沒有明確的目標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 王陽明授課之法暗含大智慧,卻只有八個字
    從字面上看極為簡單,卻暗含大智慧,即使不過度解讀也讓人看到這種方法切實可行,尤其在沒有完全開化的地區,教授知識的方法也得因地制宜。在這篇《教約》中,王陽明依據學生的資質稟賦施教,一般有能力認識兩百個字的,就只教他一百字。這種授課之法的好處是讓學生感到自己的精力尚有富餘,且認為自己不是想像中那麼笨,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厭倦了學習,反而有了更多學習的興趣。
  • 王陽明:控制情緒,就是修行
    「衝動是魔鬼」人人都會說,但是情緒上腦,往往顧不了太多,容易怒髮衝冠,失去理智。發脾氣是本能,控制脾氣才是本事。心學專家王陽明認為,控制情緒,就是一場修行。法國哲學家薩特也說過:「你生氣,是因為你選擇了生氣。」不錯,情緒是可以控制的。王陽明先後共考了三次科舉,同期的考生中,有的因金榜高中而得意洋洋,有的因名落孫山而捶足頓胸。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