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被鬱悶死了。但王陽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在龍場的時候,跟他去的隨從都相繼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無恙。
王陽明自己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我始終保持了積極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抑鬱哀愁。」
現代科學也證明,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身體健康。
一個人如果快樂,體內就會分泌出一種激素,提升身體狀態。
一個人如果抑鬱、鬱悶,那麼身體狀況就會隨之下降。
在贛州的時候,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對陳九川說:「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確實很難,你感覺如何?」
陳九川說:「這方面的功夫,確實很難。」
王陽明回答說:「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陽明看來,保持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
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
王陽明正是通過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來,而且還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心學。
1
活在當下,才能快樂
王陽明說:「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常存養此心,就能經常覺察到心的存在,這就是做學問。
已經過去的事,和那些還沒到來的事,想它有什麼益處嗎?這樣胡思亂想,只能白白丟失清明的本心。
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就得有活在當下的智慧。
曾經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
這個人就很奇怪,說,其他人也是這樣做的啊,難道他們和你一樣用功?
馬祖回答說,不是的,他們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而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所以不一樣。
王陽明曾經以此典故寫過一首詩: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簡單來說,就是活在當下的時刻,專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亂想。
專注於當下的人,不對過去做無謂的得失計較,對於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憂天的擔心,他們的心寧靜而清明,所以他們是快樂的。
心理學家證明,如果一個人能夠專注於某件事,身心就會處於一種十分和諧的安穩中,很容易引發一種超然舒緩的喜悅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裡,人們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為人們失去了專注於某件事的條件。
一個人每天要受到無數信息的誘惑,又有層出不窮的娛樂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
因此,我們要努力擺脫「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種把握現在,專注當下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喜悅。
2
破除我執,才能快樂
王陽明在龍場時,曾經打造過一個石棺。
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悟道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他發下大願,我就當自己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他在石棺中靜坐修身,潛心悟道,終於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執,那人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我們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們的失敗。
所謂失敗,就是事情沒有像「我」想的那樣發展運行,事情到最後,並沒有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所以「我」就會痛苦。
所以王陽明說,所謂的尋找快樂,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蘇軾在《前赤壁賦》裡有這樣一句話: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面臨生命中的重大變故,愁緒難解,蘇軾選擇忘掉自我,返歸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換來生命的灑脫和快樂。
所以,真正的快樂,是忘我的,是一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3
少一點欲求,才能快樂
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慾之昏蔽;減盡人慾,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古代的聖賢也都告訴我們,過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我們如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欲望的滿足上,那麼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樂也就蕩然無存。
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滿足了這個欲望,那個欲望就會冒出來,從此沉淪慾海,永遠不能自拔。
《道德經》裡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慾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王陽明:知行合一,方能無畏
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他曾寫詩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這句話用來形容如今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王陽明被後世的人譽為千古第一聖人,他的「心學」被人們奉為修心養性的真理。
所以當代人真應該好好看看王陽明,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理解對人生、對生命更好的感悟,找到屬於你自己內心的那個「定盤針」。
人生早一些讀王陽明,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王陽明之所以能從落魄中逆襲,靠的就是修心,修心能讓你的內心變得強大並且樂觀。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8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