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2020-12-20 散人於浪

追求目標,追求有所成就,是人的本性,然而歷經世事,千帆過盡許多人仍停在原地,一事無成。

王陽明人到中年,龍場悟道後,終於明白了「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王陽明用他的親身親歷告訴我們:無論是上班,還是創業,一定不能有下面這四種毛病,如果不戒掉,一定會一事無成。

面對機遇,搖擺不定

《命運賦》裡有言:「馬有千裡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就,不僅需要天分、才能,最重要的是把握時機,天時、地得、人和缺一不可。

在股市有一句話叫「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這意味著,只要選對了時候,即使股盲也能賺到錢,可見,抓住機遇的重要性。

人生有3次最不能錯過的機會,第一次一般出現在20歲左右,而這時,往往因為太年輕而不能抓住。

第二次機會一般出現在30歲以後,這時人成熟了、具備一定能財力、人脈、實力,這時是最容易成事的時候。

第三次在40歲以後,此時,人已經趨於穩定,綜合實力到達了最頂峰,縱觀歷史上成大事的人,展現實力的時候往往在30-50這個區間。如王陽明、曾國藩、馬雲、任正非等。但這時,也是最容易被放棄的,因為人過40,失去了挑戰性。

好的機遇能成就人,但很多人面臨機會的時候卻猶豫不決,生活給了我們風景,卻還奢望相遇更美的;生活給了貴人,自己卻左顧右盼。

而當失去時,卻還安慰自己:沒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很多人面對機遇時,為什麼會糾結,最終失去,糾結的本質是格局小,太看重得失。往往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被各種自己幻想出來的後果乾擾,無法準確權衡利弊。

面對機遇,如同握在手中的沙,即想擁有更多,又害怕放棄已有的。猶豫不決、焦慮不安。

把精力耗費在無益的小事上,而沒有時間來提升自己,做事猶豫不決,搖擺不定。

忌自視甚高

人活到一個年齡後,就喜歡以「過來人」自居,開始好為人師,甚至開始指點江山,一副「吾即宇宙中心」的姿態。

王陽明從小就是神童,學什麼都特別快,1492年王陽明參加浙江鄉試,裸考過線,第二年,他參加京城的考試,沒想到卻落榜了。

當時,王陽明父親的同僚都來安慰他,首輔李東陽更調侃道:「你這麼有才,下一次一定會中狀元的,不如先寫一篇《來科狀元賦》如何?

王陽明對自己的才華十分自信,在11歲時,就曾大放豪言:寫文章是小事。王陽明見李東陽的吹捧,毫不客氣地拿筆就寫下了《來科狀元賦》。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都認為這是一篇好文章,然而另一邊,朝中的大臣們聽說了王陽明這個行為後,紛紛認為這個年輕人太自負了,簡直是目中無人,如果將來入仕途,必定不會將這些前輩放在眼裡。

而三年後,王陽明參加考試,再次落榜了,其實寫下《來科狀元賦》時,就已經註定了王陽明落榜的結局。

王陽明前半生非常狂妄不羈,人生的許多毛病都來自於一個」傲「字。

傲是自信的一種表現,自信可以激發人的鬥志,堅定克服困難的信心,但同時過份自信就是自負,做人可以自信,但千萬不要自負。

忌情緒失控

古人云:「性躁氣粗,一生不濟。」王陽明說:「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

憤怒就像是失去理智的獅子,行為完全不可控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讓自己失去機會。

有一次,我約一個客戶在茶館準備談合同籤約的事情,結果在等客戶的過程中,一個服務員將泡好的茶擺上桌後,又用手去擺正茶具時,一不小心將剛泡好的茶水打翻,全部撒在了我身上。

滾燙的開水全部倒在了我的腿上,痛的我當場就跳了起來,對著服務員大吼:你就不能小心點,這水這麼燙,你想謀殺嗎?

而這一幕恰好被剛進來的客戶看見,客戶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看到我在大吼服務員,最終這單生意黃了。

情緒和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讓人失去理智,做出過激行為。所以要學會克制,不動於氣,從容淡定,便是修行。

忌勇而無謀

「君子鬥智不鬥力」,有勇無謀,是大忌。

王陽明不僅僅是「心學專家」,也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戎馬一生,戰績斐然,僅用35天就平定了寧王叛亂。

王陽明認為做事最忌諱的便是有勇無謀,缺乏謀略,就如同現在拿到一個項目,不寫計劃書,而是盲目的執行,這樣的人最多就是一個低級的實幹主義者,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蒙蔽。

聰明的人,都會有智慧地選擇,有技巧地轉彎,有遠見地放棄。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王陽明認為一個人要想成事,一定要戒掉這4條忌諱,但是戒掉這4條忌諱就真的能成就大事嗎,並不一定,但如果連這4個毛病都不能克服,必然很難成事。

王陽明號稱中國最後一個聖賢,而他也是經歷了前半生的坎坷,被貶到貴州龍場後,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觀點,並後將他畢生所悟都寫到了他的《心學》之中。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稱「五百年來以來,儒家的源頭活水來自王陽明」。

曾國藩每當夜深人靜時,便細心閱讀,他說:「明代論學,每尚空談,惟陽明能發為事功。」

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稱讚王陽明是最了不起,一本好書,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觀念,而為人父母者,給孩子再多都不如給他一本有用的書有價值。所以本期便給大家推薦這本書王陽明的代表作《知行合一》《傳習錄》。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厚厚的兩大本只要78元。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亦或是步入社會的青年、創業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闆,都值得去認真閱讀。

很多人都說「富貴由天」,但讀過這本書後,就會明白,決定未來的,是自己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修什麼樣的心,就會讓自己的人生完全不一樣。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可能是碰到了這三個「雷區」
    人到中年,生活的包袱重重地壓在了我們的肩上,在這個上有雙親下有兒女的關鍵時刻,我們的事業仍然還是沒有起色,一直停在原地。可「千古第一完人」的王陽明中年在龍場悟道之後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 王陽明:人到中年,活得不順心,多半是看不清這3件事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被廣泛地傳播和發揚,他的心學除了在中國,在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也有較深的影響,前面提到的東鄉平八郎就是他的忠實門徒。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王陽明的處世智慧,如果你人到中年,過得不順心,多半是看不清這三件事,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我們應該怎麼辦?古人聖人早已看透
    曾經自詡為年輕一代的八零後,現在都已經步入中年了。俗話說人到中年萬事休,而作為晚婚晚育的當代,中年人才是家庭的頂梁柱。中年人被歲月磨鈍了稜角,早已不再是那追風少年。少了些青春朝氣,多了些隱忍和包容。中年人,煩惱多,卻不敢輕易傾訴;中年人,即使失敗,也能自己去扛;人到中年,心裡的委屈向誰訴?古人聖賢太有智慧,早已把中年階段看透,讓我們從中吸取些經驗,少走彎路吧。健康最重要,沒有健康一切都是空談。特別是中年人,病不起,因為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總是負重前行,這就更需要自己珍惜自己,只有身體好,才有奮鬥的資本。
  • 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的人,大多都有這五個壞毛病
    一事無成不可怕,到了中年還一事無成那就讓人匪夷所思,止不住的後怕了。再不找到一事無成的原因,那你這輩子基本上就算歇菜了。到了中年還一事無成的原因,無非跟個人的五個壞毛病有關:一、懶---失去機會的主要原因關於成功並不是你沒有機會,而是面對機會的時候你太懶惰,失去了機會。
  • 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悟透這「三句話」,也能大器晚成
    很多人在社會上混了很多年,如果還是一事無成,就認命了,放棄了折騰,認定自己一輩子就是一個窮人,永遠都混不出名堂。楊朔說:作為一個人,要是不經歷過人世上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義。其實,任何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可以成大器。一個人要成大器,不僅僅需要天賦,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 老祖宗: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一旦戒掉了這三個字,前途不可估量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墨韻煙雲」,今天討論的話題——老祖宗: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一旦戒掉了這三個字,前途不可估量三十歲,是人生的轉折點,更是人與人拉開距離的最佳時刻。到了三十對歲,應該好好總結下前半輩子,謀劃好下半輩子。人到中年一事無成,是不是沒有把握好中年人該有的處世規則。
  • 喜歡噴香水的女人,如果犯了這4個忌諱,可能被人在背地裡嫌棄
    今天小喵就說說,那些喜歡噴香水的女人,不應該犯的幾個忌諱。1.選的香水濃度太高香水濃度越高,香氛留存的時間就越久,但是氣味也更加濃烈。香水的味道如果太濃厚,對路人來說就會比較霸道,直接佔據大部分嗅覺。所以選擇香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濃度問題,大部分香水濃度可以分為5種,最濃的是香精,最淡的是清淡香水。
  • 王陽明:人到中年生活不順心,內心不夠強大,多是這些原因
    古人的思想可以說充滿著大智慧,尤其是這位明朝的儒士王陽明,他在自己最低落的時候,創立了王陽明心學。他的心學智慧影響到至今。王陽明被譽為是明朝時期的「聖人」,他在思想,哲學,軍事等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績。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要想活得順心,就要強大自己的內心,並做到以下三點。第一,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評價王陽明說過:「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人到中年後,不似年輕時衝動、不顧一切,有了家庭的責任感、無論是作為子女、夫妻、父母,不得不多考慮一些,所作所為不能只顧眼下,需要為未來多做打算。
  • 心理學:人到中年,還不遠離這4種小人,註定一事無成!
    朋友,一個普通不過的詞語,但真正能擁有這兩個字的人卻沒那麼容易。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很多人,交很多朋友,但是能陪伴你一生的朋友還是很少的,並且對於這種相伴一生的朋友要謹慎交往。心理學:人到中年,還不遠離這4種小人,註定一事無成!
  • 王陽明心學智慧:「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這句話是在王陽明五十知天命之時,與弟子交流心德的時,有感而發。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 鬼谷子:人到四十歲還一事無成,背會4句話,人生從此扭轉乾坤
    鬼谷子:人到四十歲還一事無成,背會4句話,人生從此扭轉乾坤生活如舟,搖擺不定;生活如麻,千絲萬縷;生活如料,酸甜苦辣;人到中年,生活的百般滋味都已體驗,最大的痛苦就是:花到盛放時,人卻不得意!人到中年,經過命運蹉跎,經過萬般嘗試,依然一事無成,還自我安慰地說:平凡可貴。鬼谷子告訴世人靜待時機,可是人到中年,已經時不我待,必須主動出擊,鬼谷子四句話,背會了,從此人生扭轉乾坤。鬼谷子年輕時也四處碰壁,唯有隱居避世,人到中年才日漸發跡。
  • 人到中年,家中這3種「常客」或許不能久留(老祖宗的忠告)
    王陽明,「心學」開創者,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一些理論不但對中國形成了長遠的影響,就算是國外也較為追捧。在「陽明心學」中提及,人到中年,假如家中有這3種「常客」,千萬不可久留,留了易遭禍端。數年不聯繫的朋友兩人假如好多年也不聯繫,那麼就表明情感很一般,假如你家中有這類人,一定要特別注意。
  • 鬼谷子: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要洩氣,記住三句話,便能越過越好
    導讀:鬼谷子: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要洩氣,記住三句話,便能越來越順定會越過越好。 一個人的生命是應該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明白「人生哪能皆完滿,凡事但求半稱心」
    中年是一道清茶。在觥籌之後,人散夜闌之時,一半妥協,一半堅守,兩邊都讓一小步,妥協就成了從容,堅守就成了雅致。從容多了,就會豁達地體會一下怨恨之間的不舍,以及市井裡不精緻卻紮實親切的活法。王陽明出身文人世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以讀聖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的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龍場悟道,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貶至貴州龍場。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請大家推薦,有什麼前景看好的技術行業?
    人到中年了,還一事無成四處打工,有什麼前景看好的技術行業可以發展?在當今的社會有一個現象,叫做「人到中年不如意」,不管你是做的如何出色,總會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其實這是人的中年職場危機感。人到了中年還一事無成,四處打工,這是大多數人的一個現狀。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我家門前有一棵瘦瘦的柿子樹,6月份的時候,還沒有結果實,引不起人們的注意;現在9月底了,樹上已經結滿了果實,綠的、黃的、紅的,就像一棵燈籠樹,非常扎眼,也很誘人。沒多久,這棵柿子被人們壓彎了腰、折斷了枝,樹上的葉子和果實也日漸稀少,好似「元氣大傷」。哎,誰叫它是一棵人見人愛的柿子樹啊!
  • 人到中年,不能觸碰的7大忌諱,否則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處於各不相同的階段,如果大家做不到這一點,就難以獲得真正的成長。人到中年,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大家所餘下的時間也不多,所以接下來所走的每一步都十分關鍵,年輕犯錯上有機會改正,而中年人犯錯就很容易陷入絕境當中。
  • 跟領導提建議的五個忌諱,違者註定一事無成
    想通過跟領導提建議來獲得領導的認可,需要你注意五個忌諱。如果不留心,觸碰了其中的某一個,就很有可能會讓你在職場上一事無成。這不單單是聽起來很害怕,你等結果被發生,會更讓人害怕!一、脫離原始訴求---會直接被領導否定誰讓你提的建議跟領導的訴求不匹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