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2020-12-22 小苗愛搞笑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

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曾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明代的「千古奇人」王陽明也曾說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王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他獨創的「王陽明心學」正是秉著「修心」和「修善」為理念。

王陽明曾辦過學堂講學,王陽明「心學」四句教法正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可見「善」有多重要!

人到中年後,不似年輕時衝動、不顧一切,有了家庭的責任感、無論是作為子女、夫妻、父母,不得不多考慮一些,所作所為不能只顧眼下,需要為未來多做打算。

尤其是多做一些善行,經常做善事積了「善德」的人,通常會有4種表現,您可以參照比較一下:

第一種表現:寵辱不驚經常做善事的人,反而內心堅定不容易被人所影響,頗有一番「看破紅塵」、「不問世俗」的感覺。

不強求、不勉強、是你的就是你的,不過分在意得失。多行善之人,看的開、看的遠、看的透,一般都是寵辱不驚,擁有這樣心態的人自然是積了「善德」會有福報的。

第二種表現:家族興旺經常做善事的人,一般家庭都比較興旺。經常做善事的人的善報不止是會報在自己身上,也會在自己的家庭上。

你越做善事、越幫助他人,得到的是他的感謝和人脈的積累,這個人脈不僅能幫助你自己,同樣可以幫助你的家庭,有你多做善行的所「積德」的福報,家族必然會越來越興旺。

第三種表現:子女出息經常做善事的人通常會「福澤子女」,家族興旺了,子女又怎麼會不興旺呢?

有行善積德的父母,子女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自然也是受到了「善」的薰陶。子女能夠效仿父母的善行,將善意傳播下去,每一個善行都在為自己「積德」為整個家庭「積德」,所以多做善行積德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子孫後代。

第四種表現:慈眉善目經常做善事的人,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會變得慈眉善目。相由心生,正是說的這個。

如果一個人平日裡作惡多端,你可以看到他面目可憎,人們只要看著他的臉就害怕他,遠離他。反之,經常做善事的人,自然是和藹可親,慈眉善目令人親近。這也是行善後「積德」的表現。

心存善念,手做善舉,腳行善道。

生活也許並不富裕,但是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兒女和順,充實且歲月靜好也是善行「積德」。

世人都學王陽明,幾人讀懂修善心

世間本苦,有善則甜。

修煉一顆善良且強大的內心,世界都為你讓步!

王陽明我們,人人都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只不過大多數人把它埋沒了,不知道該如何修心,如何去提升自我。

這兩本《傳習錄》和《知行合一》正是王陽明的精心之作。兩本書幫你全面了解王陽明以及心學的智慧這套書既有原文,也有注釋的白話文,也有後人對其引發的思考,對心學的感悟,對人際交往、人生智慧與感悟都將帶給你從來未有的體驗

閱讀王陽明,不僅能夠看透及超越世道人情,而且能夠幫助自己找到內心強大的力量之源與處事智慧,他是一本勵志的書,更是一把啟迪智慧的鑰匙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人常為善,必有善報」:出現這幾種徵兆的,福報要來了,恭喜你
    作者:南山大叔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01◆卷首語老百姓常常說:「人常為善,必有善報」。是啊,關於這個話題,老祖宗也常常提醒我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是啊,一個人,只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要偏聽偏信,不要受人蠱惑,踐行著「多行善事」的初心,這樣的人,善報必然帶著滿滿的福氣,準時地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有人說,當你的身邊出現了這幾種徵兆的時候,你的福報就要來了,這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很值得恭喜的事情啊。那麼,當我們身邊出現了哪些徵兆的時候,我們的福報就要來了呢?
  • 我們常說的「善」,究竟是什麼意思,易經終於給出答案
    《易經》的坤卦文言中有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說凡是積德行善做好事的人家,必然留給子孫許多澤福,會有很多慶賀的事情;而多行不善,做惡事的人家,給子孫帶來的是惡果,是災難。佛家也有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兩句話都告誡人們,積德行善是人生要做的頭等大事,來不得半點疏忽,要想有福報,好運連連。而我們常說的善,其實是三種,只有理解透徹,才真正體會到易經坤卦的真意。一 心要善心是思想,是念頭,一切福禍都從心而來。
  • 善良之人,必有善福!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際遇,又因為不同的遭遇和個性,而用不同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但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唯有善良,值得終生信奉。正如馬克·吐溫所說:「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聾子聞到。」中國自古以來也推行仁善的思想,所以才會了有「智者樂,仁者壽」的說法。善良之人,必有後福。
  •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
    善惡的概念是相對的,有如陰陽兩面,並沒有好壞之分。對一些人的善,也許就是對另外一些人的惡;昨日之善,也許就成為了今日之惡。《道德經》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承託了惡,惡也一樣襯託了善。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老好人並不好做,明明可知的作惡是有很大的危險性的。在為善為惡之前,還存在一個大大的前提,那就是對善惡的認知問題。
  • 普賢菩薩善德心經
    >心滿意足為田字,渴望萬世無死期人心不足蛇吞象,生忙到死費心機若要世人離熬煎,行善念佛極樂去不知足歌是古傳,當今貪求超古前為達目的耍手段,陰謀詭計用多般金錢賄賂美人計,不顧廉恥只求錢出賣靈魂和肉體,一切謀為皆為錢只要得錢啥都幹,只要得錢無尊嚴坑蒙拐騙無不為,忤逆亂倫不為鮮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我們大人才是做違反天性的事,硬生生告訴他,人要懂禮貌,要和別人分享,這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根本行不通嘛。所以,古代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為什麼給我們一個倒騎毛驢的形象?就是為了訴我們,人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返回到小時候的那種我和世界是一體的心態。馬太福音上講:心思單純的人有福了,他們能看見上帝。
  • 做人,心要善,善良之人天必佑
    不要以為別人善良,就把人當作工具來利用。昧良心的事做多了,即使得到家產萬貫,也會過得心不安,活得不幸福!人活在世上,如果沒有良心,再美的外表也掩蓋不住內心的骯髒,就會被人鄙視,活得心不安寧。講良心,盡本分,做得規矩,行得端正,才不會為做過的事後悔,也不為將來的事擔憂。
  • 王陽明晚年是怎麼提出來為善去惡的?
    王陽明本來是家境挺優渥的一個人,卻一生坎坷,他沒有因為父親身居高位,延其富貴,卻選擇了苦修之路。他和大賢大德之人一樣,所經歷的種種磨難,是常人不易理解的。在劉瑾當權之時,王陽明被貶龍場,在這一段時間歷盡艱難,終於悟道。
  • 【觀影娜】看破產姐妹,學英語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怎麼說?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是個看臉的世界,應該不止...啥都看... 但是一個人的錯,真的要讓整個家庭都陷入這種錯嗎? 算噠算噠...或許做好自己才是真。
  •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良知也分大小,良知小的人,會從事農業工商,本分為民,良知大的人則要當官,在更大的舞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 種善因,得善果,此文獻給所有人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種什麼因,就能得到什麼果報。種善因,就會得善果,種惡因,就會遭惡果。因果必報,不是不報,只是時間還沒有到,如果時間到了,就一定會報的。只要我們足夠相信因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請回答1988》德善懂事的讓人心疼 所以最後德善才選擇了小澤
    娛樂圈裡因為拍電視劇而結緣的明星有很多,那麼大家還記不記得《請回答1988》呢?劇情裡面的狗煥喜歡德善,可結局卻是德善和小澤在一起了,還真別說,網友們對此紛紛感到遺憾,小編還記得有一段車上,德善不小心扯掉了狗煥的衣服,那場景真的是要笑瘋了!來來來貼圖貼圖!
  • 《請回答1988》:本可以和德善在一起的正煥是怎麼輸給阿澤的
    韓劇裡八集必kiss的定律,在這部劇裡也被這兩對承包了。而德善和那兩人表面上從來沒分別過,但也從來沒有誰明晃晃地表白過,直到結尾了才真正和阿澤在一起。看前面幾集時估計有很多人和我一樣,一直以為德善會和正八在一起,每集末尾和中年德善一起出鏡的應該是中年正八。但是彈幕上一直有人提前劇透,一遍遍重複德善是和阿澤結婚了。說實話還真是很少見所謂的第一男主戲份那麼少。
  • 與己為善,更要與人為善
    可是有些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做事自私,不與人友善,說話做事總是傷害別人。有些人就是不願意對他人好,卻總是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好。可知否?自己曾經傷害過他人的話語,同樣又返回給了自己,這就是所為的因果報應。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所以做事做人,就要換位思考一下。
  • 善之為善,樂其好樂
    予觀此書精要淺出,文字深遠,滌人靈魂深處,發人深省,若能融入生活,便覺導世之良方,隨在吾側,如名師指路,如明燈高照,吾心甚安。文先述了凡先生改命之緣由終始,又引訓子之言,於後世諸君修身立命亦有良鑑,堪為國之文化瑰寶!論及改命,皆有良方,若循道而行,方能把握命運。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
  • 德善書院--讓大愛從這裡傳播
    不到八點,德善書院的門前已是人頭攢動。從市裡請來的盤鼓隊,為第一課助興;武僧文武學校學生自發組成的義工列隊兩旁,向前來聽課的聽眾鞠躬問好。學院進門處,學校文化課教師放棄了休息,自覺加入到義工的行列,在門口列隊迎接聽眾的到來。院裡,教師們主動引導大家有序的進入講堂就座。這一切,顯得是那麼有序、那麼得體、那麼溫文爾雅,首先給了前來聽課的男女老幼一種好心情。
  • 《與人為善,與己方便》——謝鳳秋
    俗話說「與人為善 於己為善;與人有路,於己有退」,這句話的意思是與人為善就是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對自己就是為善,給別人留條路,也相當於給自己留了條退路。人沒有不求人的道理,與人為善,與己方便,為自己鋪路,好人品是經過交往和了解來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 頤善德創始人:從治療者到守護者,她讓生命更加多彩
    2010年周淑美正式創立了頤善德。頤為「頤養天年」,善即「上善若水」,德便取自「厚德載物」。讓每個消費者都能通過健康管理達到「頤養天年」是頤善德的追求,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則代表了頤善德的大愛情懷,只要是惠利眾生的事,頤善德都會去做。同時,在「預防醫學」的路上,頤善德不遺餘力地邀請每一個專業的醫療人士加入,為健康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 請回答1988——但羨澤善不羨仙 德善與阿澤的愛情
    談到韓劇《請回答1988》,很多看過的人都讚不絕口,畢竟是豆瓣評分9.6的韓劇,並非浪得虛名。1988一開始,德善一家就讓人很揪心,姐姐寶拉學習很好,又很強勢,弟弟又是家裡唯一的兒子,所以居於中間的德善,常讓人忽視,早上的雞蛋有他們的,會沒有她的,生日也要和姐姐一起過,所以那樣善良孝順懂事的德善缺乏安全感,缺少足夠的愛,所以,當王子賢說善於喜歡她的時候,她就去喜歡善於,正燦喜歡她的時候,她就去喜歡正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