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020-12-13 孝親尊師佛學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

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起端是弟子錢德洪和王畿的一次爭論,這次爭論內容被後世稱為「四句教」,歷史上也把這個過程叫做天泉證道。

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先生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重要了。他已經把儒家、佛家、道家的所有思想精髓融會貫通於心學四句了。所以,後來人很多學習他的思想,人生感悟和改變就發生了,真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儒家思想繞不過去的大集成者。

中國古代直至現在,一直有這個爭論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其實,在王陽明先生的觀點,一個人在沒有接觸到外界事物,人的心沒有分別念的時候,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因為他會認為自己和天地是一體的,和大家是一體的,不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你的、我的區別。

比如,我們看小孩,你要是把他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他就會哭得非常厲害,因為他認為這世界所有東西都是他的。我們大人才是做違反天性的事,硬生生告訴他,人要懂禮貌,要和別人分享,這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根本行不通嘛。

所以,古代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為什麼給我們一個倒騎毛驢的形象?就是為了訴我們,人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返回到小時候的那種我和世界是一體的心態。馬太福音上講:心思單純的人有福了,他們能看見上帝。一個人在經歷了一切坎坷和磨難之後,還能有一顆赤子之心,就是真正有福之人。

小孩子長大了,發現自己的東西別人拿去了,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屬於自己的東西爭奪回來,這個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的過程。在這個爭奪的過程中,人真正的本心就蒙蔽了,也就有了人和人之間的差別。

等到什麼時候,一個人的良心才會發現?等到他的私慾膨脹到極點,導致物極必反的時候,才會良心發現。他會發現,自己所遵循的人生原則,並沒有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快樂和幸福,而是痛苦不堪,不堪重負,這個時候,一個人才會真正願意去改變自己。願意去學聖賢文化,願意去付出,讓別人生活得更幸福。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一些看上去很單純的人,要不人家是天生這樣,要不人家是經歷了一番不為我們所知的痛苦才會這樣。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那麼幸運,天天有磨難去等著去磨練你的心性。所以,過來人就會把他們的人生經驗總結給我們,為了讓我們少走彎路。

比如王陽明先生的"為善去惡是格物",去做善事,不要做惡,就能讓人成為心思單純而有福之人了。格除心中的私慾,格除對名利的追求,一個人才會智慧顯現,不為外界所動,成為真正的聖賢之人了。

王陽明先生的思想已經很明顯融合了佛家和儒家的思想精髓了,只要我們願意去仔細體會s其中的道理,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可能改變也就會發生了。願大家都能為善去惡,做個心思單純的有福之人。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晚年是怎麼提出來為善去惡的?
    王陽明本來是家境挺優渥的一個人,卻一生坎坷,他沒有因為父親身居高位,延其富貴,卻選擇了苦修之路。他和大賢大德之人一樣,所經歷的種種磨難,是常人不易理解的。在劉瑾當權之時,王陽明被貶龍場,在這一段時間歷盡艱難,終於悟道。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明朝這個強大的王朝,有無雙的朱元璋,善戰的朱棣,創新的張居正,正氣桀驁的海瑞。他總顯得格格不入:少年有為,大家驚嘆其天賦,但後來科舉屢次不中,他不以此沮喪。為了實現「格物致知」,格了三天竹子,什麼都沒收穫,反而累出病來。在結婚當天找不到人,直到第二天歸來一問才知道去和道士悟道忘歸。當年這個古怪的年輕人生活在高度重視科舉、文官地位頗高的明朝,他卻對兵法產生極大興趣,立志學好兵法。
  • 《傳習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為善去惡是格物
    什麼是心之本體,是我們對萬物感應後,做出的是非判斷,比如看到有小孩掉到水裡,我們便會動惻隱之心,這邊是心之本體,也就是王陽明說的良知。就是當我們真正想弄清一件事的時候、或有極大興趣想弄清的時候,你必然會為此付諸行動,你想都不用想怎麼去做,你早就已經在做了,想怎麼去做、去「行」,只是多此一舉;(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老婆查老公是否出軌,還用想怎麼去查嗎,各種手段恐怕早已無所不用其極了。)所以「知」到深處就是「行」了,王陽明說,起心動念已經是行了,之所以沒有行到深處,是你知的不深。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
  •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良知也分大小,良知小的人,會從事農業工商,本分為民,良知大的人則要當官,在更大的舞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 陽明心學語錄 | 良知箴 (十二):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答案很簡單:第一,這「四句教」的第四句話「為善去惡是格物」,是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的分水嶺;第二,在程朱理學為天下人修身成聖指出的舊的路徑外,陽明心學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答案。《大學》中列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修身八條目,這是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都認可的。兩派的根本區別在於,對「格物」的理解不同。
  • 王陽明善惡四句教全註解
    良知的觀念原出於《孟子》,只有良知,才能以「善」為善,以「惡」為惡。王陽明繼承了孟子的思想,他說:「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認為,由於人對社會上的認識逐漸的成熟,對事理的深刻認識,就會在行為上為善去惡。格物在這裡的涵義非常豐富,指人類的各個方面的活動。
  • 天泉證道:喚醒為善去惡的意識自覺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初讀並不如聖學古籍中的概念一般晦澀難懂,似乎就是從心體本身無善無惡的屬性為起點,對意念、行為層面進行遞進式論述,進而闡述出一個入聖的方向和法門。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
  • 黃藤董事長:做一個有良知、知行合一的人
    為了堅持以「立德為先」為育人根本,通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風建設和師生思想道德建設,更好實現學校「一流學院、一流專業」的建設目標,近日,我校開展了校風建設骨幹人員培訓班,學習「王陽明心學」的專題活動。全體學員在五天內上午參加培訓課,下午分成17個小組學習討論。全校學習「王陽明心學」的氣氛熱烈。
  • 王陽明心學核心是啥?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說著簡單做著難
    王陽明的得意弟子南大吉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說我犯過許多錯誤,先生為什麼一句話都不提點我呢?王陽明問,什麼錯誤?南大吉就把這樣那樣的事情數了數,王陽明就回答,我說過了啊,我不說,你怎麼知道犯錯了呢?南大吉說,是良知告訴我的啊,王陽明笑了,那良知是誰說的?
  • 淺談王陽明心學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天理良知就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鏡子本身無所謂善惡,但它有照出善惡辨別善惡的功能。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四句教」是王陽明自己學術思想精華,是他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這就是王陽明的良知本體論,心之本體即良知,良知即理。良知無善無惡,只是本原,只有真實。
  • 《王陽明哲學》
    《王陽明哲學》對王學的進行了全面的剖析,並對王陽明思想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了細緻的論證考察,以翔實的資料為世人呈現真實的王陽明哲學思想和整體風貌
  • 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 讀《王陽明四句教》,品「陽明心學」人生哲理!
    前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產生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正確認識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這就是「良知」,這是「認識論」中很重要的一步。因為我們只有知道善惡之別,才能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行動才不會走偏。因此,可以這麼說,「知善知惡」的「良知」是一切行為重要的基本前提!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解讀】 心作為客觀存在的主體,本來無善惡可言,是本來空靈清淨之物。善惡是與人的意念同時出現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動,人只要心動,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現善或惡。當善惡已經存在的時候,分清善惡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惡,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惡,就是沒有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