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
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起端是弟子錢德洪和王畿的一次爭論,這次爭論內容被後世稱為「四句教」,歷史上也把這個過程叫做天泉證道。
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先生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這麼重要了。他已經把儒家、佛家、道家的所有思想精髓融會貫通於心學四句了。所以,後來人很多學習他的思想,人生感悟和改變就發生了,真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儒家思想繞不過去的大集成者。
中國古代直至現在,一直有這個爭論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其實,在王陽明先生的觀點,一個人在沒有接觸到外界事物,人的心沒有分別念的時候,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因為他會認為自己和天地是一體的,和大家是一體的,不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你的、我的區別。
比如,我們看小孩,你要是把他正在玩的玩具拿走,他就會哭得非常厲害,因為他認為這世界所有東西都是他的。我們大人才是做違反天性的事,硬生生告訴他,人要懂禮貌,要和別人分享,這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根本行不通嘛。
所以,古代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為什麼給我們一個倒騎毛驢的形象?就是為了訴我們,人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返回到小時候的那種我和世界是一體的心態。馬太福音上講:心思單純的人有福了,他們能看見上帝。一個人在經歷了一切坎坷和磨難之後,還能有一顆赤子之心,就是真正有福之人。
小孩子長大了,發現自己的東西別人拿去了,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屬於自己的東西爭奪回來,這個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的過程。在這個爭奪的過程中,人真正的本心就蒙蔽了,也就有了人和人之間的差別。
等到什麼時候,一個人的良心才會發現?等到他的私慾膨脹到極點,導致物極必反的時候,才會良心發現。他會發現,自己所遵循的人生原則,並沒有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快樂和幸福,而是痛苦不堪,不堪重負,這個時候,一個人才會真正願意去改變自己。願意去學聖賢文化,願意去付出,讓別人生活得更幸福。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一些看上去很單純的人,要不人家是天生這樣,要不人家是經歷了一番不為我們所知的痛苦才會這樣。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那麼幸運,天天有磨難去等著去磨練你的心性。所以,過來人就會把他們的人生經驗總結給我們,為了讓我們少走彎路。
比如王陽明先生的"為善去惡是格物",去做善事,不要做惡,就能讓人成為心思單純而有福之人了。格除心中的私慾,格除對名利的追求,一個人才會智慧顯現,不為外界所動,成為真正的聖賢之人了。
王陽明先生的思想已經很明顯融合了佛家和儒家的思想精髓了,只要我們願意去仔細體會s其中的道理,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可能改變也就會發生了。願大家都能為善去惡,做個心思單純的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