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沒有任何摻雜,不要因為這是件小事情而不去做。也不要覺得幹一點小偷小摸的事情,覺得事情小而去做。
我們又如何知善而去惡呢?先生又說「知是心的本體」心本來就會感知。兒子見到父親,自然知道孝順;小弟見到兄長,自然知道恭敬;大人見到小孩掉到井裡,自然會有惻隱之心。這就是「良知」不需要我們本心外去尋求。如果我們心中固有的「良知」能完全地發揮、運用出來而沒有個人慾望摻雜阻礙,就像《孟子》所說的那樣,「充分發揮惻隱之心,仁愛的感情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多少都會有私心雜念所以必須用「致知」、「格物」的功夫,去戰勝心中的私慾,恢復天理。也就是要使心中的良知無絲毫人慾的阻礙,使良知充滿心田,毫無阻礙的發揮流行,這就是致良知。良知恢復了,思想和意志就能真誠專一。
我用了陽明先生的「良知」解釋的「善與惡可以看出「善」就出自我們的「本心」,不用去外面借也不用去外面求,只要你做任何事情都出自「本心」的去做那你就是在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