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
王陽明
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
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
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
因為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有良知。但是人們之所不懂得自己有這個良知,最大的原因,就是良知被遮蔽了,就好比禪宗所說的自性本心被遮蓋,以至人們無法證得一樣。
換句話說,王陽明所說的這個「良知」,就好比佛教之中所說的「本心」一樣,被層層幻象所迷悟,儘管人人都有這個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本心」,但是世人卻執於這此幻象,才不曾證得,以至於無法解脫。
因此,後世曾有人把王陽明的心學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混為一談,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並非是空穴來風。
心學
王陽明所提出的「致良知」也 一樣,人們很多時候儘管也知道作惡不對,但是最終還是控制不住去為惡。因此,這樣的人只有一點點去整改,去一點點向「良知」靠近,那麼,我們就離聖人更近了一步。
所以,「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理論體系,而是知行合一。是讓一個立志向上、追求進步的人,去堅持做對的事,改掉做錯的事。
王陽明
這樣的道理,雖然看似簡單,但真的做到卻是不容易的。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王陽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