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2020-12-15 問過藍天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

王陽明

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

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

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

因為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有良知。但是人們之所不懂得自己有這個良知,最大的原因,就是良知被遮蔽了,就好比禪宗所說的自性本心被遮蓋,以至人們無法證得一樣。

換句話說,王陽明所說的這個「良知」,就好比佛教之中所說的「本心」一樣,被層層幻象所迷悟,儘管人人都有這個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本心」,但是世人卻執於這此幻象,才不曾證得,以至於無法解脫。

因此,後世曾有人把王陽明的心學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混為一談,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並非是空穴來風。

心學

王陽明所提出的「致良知」也 一樣,人們很多時候儘管也知道作惡不對,但是最終還是控制不住去為惡。因此,這樣的人只有一點點去整改,去一點點向「良知」靠近,那麼,我們就離聖人更近了一步。

所以,「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理論體系,而是知行合一。是讓一個立志向上、追求進步的人,去堅持做對的事,改掉做錯的事。

王陽明

這樣的道理,雖然看似簡單,但真的做到卻是不容易的。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王陽明全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人的良知?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在趕往龍場的路上,又遭到了劉瑾黨羽的追殺,王陽明縱身投湖才得以倖免。山林遍布、鬱鬱蔥蔥的龍場,又讓王陽明心裡波瀾不斷。他是大明朝的進士,前兵部武選司主事,在這麼一個荒山野嶺的驛站能做什麼?劉瑾是否還會迫害自己?自己還能回京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王陽明論良知
    前言我們會形容做壞事的人「掉了良知」或「沒有良知」。其實「良知」是什麼?人人皆有良知嗎?各人的良知一樣嗎?
  • 王陽明為什麼將「致良知」稱為心學的正眼法藏?
    眾所周知,陽明心學大體上有三個內容,一是王陽明在36歲時,在龍場悟道所是提出的「心即理」,二是龍場悟道兩年後,提出的「知行合一」,三是他49歲那年正式提的「致良知」。王陽明像到此,心學的整個框架與體系已經全部完成,也就是說,心學的一切學問,都是圍繞著這三個內容來展開。
  • 「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
    1952年農曆9月前,王陽明一直把「存天理去人慾」作為其心學的唯一目標,平定寧王(朱元璋第17子朱權的玄孫朱宸濠,朱權和他四哥朱棣爭奪帝位中失利被設藩江西南昌)遭張忠團夥饞誣而被皇帝朱厚照奪取頭功之後,迫使死裡逃生的王陽明真正放下了功名利祿。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在王陽明這裡,虛靈大概與良知意思相通。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所以說,心外沒有理,心外沒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6.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學說,初步建立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50歲在江西平定「寧王之亂」後,正式提出「致良知」三字;晚年(51-56歲)在浙江居鄉講學期間,將心學思想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圓融境界。
  • 王陽明的「致良知」,孟子的「盡其心」,告訴了我們同一個道理
    這裡孟子其實也講了類似的意思。這裡孟子談到了儒家思想中幾個重要的概念「心」、「性」、「天」。心是內心,也代表思考和反思;性代表天性和本性;天則是儒家思想最高的範疇,上天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天命代表自然法則,總之天在儒家中是一個至高的存在,是不可違背的。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
  • 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四講「四無」圓說
    《王陽明致良知之教》講習會第四講  「四無」圓說(總第視頻07  全)相關閱讀: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一講道德本義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二講心即理傳統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三講致良知教無聲無臭獨知時, 此是乾坤萬有基。
  • 解字、深意、案例分析: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次,王陽明認為自己只是把《禮記 大學》關于格物致知的本來意思表達出來。下面詳細解釋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一、字面解釋1、格:把不正的東西歸正叫做格。3、致:陽明先生認為就是「到」的意思,但是到哪裡去呢,我相信你肯定猜到了。4、知:非常直接的,陽明先生認為「知」就是「良知」。那麼上面的問題就有了答案,到哪裡去?到良知那裡去。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7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死不渝。王陽明曾寫過多首良知詩,比如「爾身個個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等等。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王老師說只要你能夠按照良知行事,便可以創建功業,他認為即便是聲色貨利,也沒什麼問題,只要你按照良知行事就行。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有七情六慾,這都是人的天性,根本不必去搞存天理滅人慾那套。只要你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就行,只要心安就可以了。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我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對某件事而言,只做對其有利的事,不做對其有害的事,心裡只存有這個想法,而學習「什麼是有利的事,什麼是有害的事」是對其有利的第一件事,也是行動的第一步。比如說我把成為一個孝順的人當作一件事,那我就立刻行動起來,首先學習是行動的第一步,學習怎樣做對父母有利,怎樣做對父母有害,再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做的過程中,若心中存有「不想做有利的事,想做有害的事」之心,即私慾,需要通過致良知的功夫將其去掉。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朱熹與王陽明1、什麼是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心的作用有正邪之區別,自古以來,辨別心之正邪的詞彙有:道心、人心、本心、私心、天理、人慾、良知、私慾、物慾等。程朱認為理在外,心在內,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如何讓心與理合一?王陽明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好多年。他十多歲時遍讀朱熹的書籍,相信他的即物窮理之說。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聖人的無奈,王陽明《長生》賞析
    這也是為什麼王陽明寫這句詩的成因——這是他的心學宣講偈子。王陽明在承續朱子理學和陸九淵心學的過程中,提出「心即理」,用朱子的「格物致知」中的「知」加上一個「良」字來指代理學中的「天理」,實際上,「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新儒學的方法論。
  • 王陽明則言譯讀016聖學良知
    《王陽明則言譯讀》016聖學良知【原文】心之良知,是謂聖。聖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聖人也;勉然致之者,賢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肖者也。【譯文】內心達到良知,這就稱為聖明。聖人的學問,惟在這裡導致內心良知而已。自然導致的人,是聖人;勉強導致的人,是賢人;自我蒙蔽,自我蒙昧,而不肯導致的人,是愚昧沒有出息的人。註:請參閱《王陽明全集》悟真錄之二,文錄五:書魏師孟卷。作於嘉靖四年(1525)【乙酉】,王陽明時年54歲。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了,通過格物,就能夠證得這個良知,也就是本心。那怎麼是格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程朱理學是影響了歷史的重要理論。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簡單來說就是,朱熹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後有氣,理和氣結合產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 「致良知四合院」助力中國企業家新長徵
    本次學習會由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簡稱「致良知四合院」)主辦,上海致良知學習小組以及蘇州致良知學習小組承辦,學習會希望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思想智慧造福企業、造福社會,為企業家提供經營管理的思想理論。 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2014年由創始人白立新博士與50多位企業家共同創辦。
  • 「致良知」與「格物致知」思想的並行假設
    提到「格物致知」,很多人會自然而然的想到王陽明,但其實「格物致知」一詞最早出處自《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經過此次「慘痛」經歷,他認為竹子本身並沒有道理,所以格不出,道理應來源於心,提出了「致良知」。「致良知」側重人的內心,講究萬理皆內求於心,不求於外,心外無理。《傳習錄》中有個恰當的例子,一天,王守仁的徒弟問他,不研究學習孝敬父母的孝道,難道可以從本身內心來發掘孝道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