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的良知?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2021-01-08 壹文社

王陽明,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心學集大成者,儒家600年來最後一位聖人。可是,這位「心學」權威,青年時代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學粉」。他一字一句讀完了朱熹的所有作品,在竹林枯坐了七天七夜,沒有悟到「格物致知」中的道,卻將自己累得病倒了。

這場「守仁格竹」,讓「理學粉」王陽明的心都碎了,並對「格物致知」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如草、木、竹、石者,天下之物不知凡幾,都可用來「求理」?「理」從何來,又將用於何處?

對「理學」心灰意冷的王陽明,在一場自我本能的選擇中,看到了「心學」的曙光。正德皇帝玩世不恭,素來寵信宦官劉瑾。劉瑾專擅朝政,陷害並抓捕了戴銑等20多位大臣。對初入官場的王陽明來說,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了眼前——是違背本心、明哲保身,還是大膽直書、心向光明?

王陽明果斷選擇了後者,挨了劉瑾40杖責,還流放到了貴州龍場看管驛站。在趕往龍場的路上,又遭到了劉瑾黨羽的追殺,王陽明縱身投湖才得以倖免。

山林遍布、鬱鬱蔥蔥的龍場,又讓王陽明心裡波瀾不斷。他是大明朝的進士,前兵部武選司主事,在這麼一個荒山野嶺的驛站能做什麼?劉瑾是否還會迫害自己?自己還能回京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

王陽明望著未開風化、饑寒窘迫的龍場百姓,腦海中那誦讀過無數遍的《大學》越來越清晰。在這個偏遠的山林邊陲,看著未開風化的民眾們,王陽明仿佛與先秦時代有了重疊。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他真正懂得了從小誦讀的先秦經典。

「在明德」、「在親民」,寥寥6個字,重重敲打在了王陽明的心間。先秦時代的中原,或許正如今日龍場之荒涼吧!先秦時代的民眾,或許也如今日龍場民眾之饑寒吧!

先秦經典的產生,根本不是著書立傳的成果,而是教化民眾的踐行。自己多年所學所視,不正是為了造福於民嗎?既然是造福於民,這荒涼的龍場百姓,不更比京城百姓需要幫助嗎?想 通了 「知」、「行」關係的王陽明,一掃流放龍場的鬱悶,身體力行地開始了龍場教育工作。

入鄉隨俗的王陽明,穿著破舊的麻衣,穿梭於各個村寨。王陽明利用淵博的知識儲備,結合當地風俗,在龍場傳播了儒家思想。流放龍場的這3年,不僅是龍場民眾開化的3年,也是王陽明將先秦經典付諸實踐的3年。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

「龍場悟道」後的王陽明,否定了「格物致知」,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王陽明心學最核心之處,就是否決了朱熹「格物致知」、「先知後行」的觀點。他認為朱熹格物以求知,從死物獲真知,然後再入世是不合理的。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的,只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有些人沒有將良知與行動相結合。人認識事物的過程,與入世行為沒有先後順序,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同步進行。正如王陽明「龍場悟道」一樣,他是在龍場傳道的過程中,才將儒家經典融會貫通,開創了「陽明心學」。而不是坐在山巖、竹林下,等想明白了一切道理,再去傳播自己的思想。

相對朱熹而言,王陽明更加注意「行」。他認為:「知」和「行」可以同步進行,而且「知」的目的不是「求義理」,而是「知行合一」。也就是,不為追求義理而知,而為付諸行動而知。

吾所以不慮而知者,良知也。 ——王陽明

王陽明甚至認為人的「良知」,是與生俱來,不需要加以思索的。比如:一個孩童看到小兔子受傷, 這種傷心的感覺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考慮了兔子可愛再感傷;雛鳥受到襲擊,雌鳥的反擊是本能的,而不是權衡利弊的結果;看到老人、病人,不假思索就想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才是「致良知」。

王陽明為劉瑾追殺、幾乎喪命,在人生一片昏暗的情況下,對龍場未開化的百姓進行傳道。這種不假思索,從心靈深處產生的念頭,就是「良知」的體現。在無人相視、與外界隔絕的龍場,王陽明身體力行地傳道,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在龍場的善舉,是內心良知的作用,而不是對名利的追逐。因為,當時幾乎喪命的王陽明,也無法預知權傾天下的大宦官劉瑾會倒臺。再加上龍場與外界隔絕,若非王陽明開創了「陽明心學」、留名青史,那他在龍場的所作所為也是無人知曉的。

但王陽明在「良知」的驅動下,沒有摻雜任何個人思慮,在龍場進行傳道、教化。這份獨特的經歷和人生感悟,讓王陽明突破了傳統「理學」的禁錮,進而有了「心學」的輝煌。

因此,什麼是人的良知?

人的「良知」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需要假以思索,就想付諸行動的一種本能。就像看到小孩跌倒、老人昏迷,那種想伸出援助之手的觸動,就是良知的作用。「良知」是每個人都固有的,卻因個人經歷、世俗得失判斷而禁錮,只有真正付諸了行動的,才是「致良知」。

相關焦點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
  • 王陽明論良知
    前言我們會形容做壞事的人「掉了良知」或「沒有良知」。其實「良知」是什麼?人人皆有良知嗎?各人的良知一樣嗎?
  • 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1508年,37歲的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學說,初步建立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50歲在江西平定「寧王之亂」後,正式提出「致良知」三字;晚年(51-56歲)在浙江居鄉講學期間,將心學思想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圓融境界。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
    1952年農曆9月前,王陽明一直把「存天理去人慾」作為其心學的唯一目標,平定寧王(朱元璋第17子朱權的玄孫朱宸濠,朱權和他四哥朱棣爭奪帝位中失利被設藩江西南昌)遭張忠團夥饞誣而被皇帝朱厚照奪取頭功之後,迫使死裡逃生的王陽明真正放下了功名利祿。
  • 王陽明為什麼將「致良知」稱為心學的正眼法藏?
    眾所周知,陽明心學大體上有三個內容,一是王陽明在36歲時,在龍場悟道所是提出的「心即理」,二是龍場悟道兩年後,提出的「知行合一」,三是他49歲那年正式提的「致良知」。王陽明像到此,心學的整個框架與體系已經全部完成,也就是說,心學的一切學問,都是圍繞著這三個內容來展開。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解讀】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知是行的開端,行則為知的完成,二者互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後,才能體悟其中順、逆的切實情境。7.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 第六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7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死不渝。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比如說我把成為一個孝順的人當作一件事,那我就立刻行動起來,首先學習是行動的第一步,學習怎樣做對父母有利,怎樣做對父母有害,再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做的過程中,若心中存有「不想做有利的事,想做有害的事」之心,即私慾,需要通過致良知的功夫將其去掉。
  • 什麼是良知——良知的偏誤解讀
    但是這種釋義也很偏狹,最明顯的偏狹在於這個釋義根本並沒有體現出「良」在哪裡、「知」在哪裡沒有體現出來;而且,很明顯帶有「唯物」色彩地批判性,意指孟子、王陽明思想唯心或主觀主義。更為重要的是,到底什麼是良知,良知的標準釋義是什麼還是不清不楚,也就是說,我不說這是唯心思想家釋義出來的良知,也不說這個釋義到底有沒有錯,但我不認為這些思想家的認為是好的、對的。
  • 心想生:「篤行」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
    很多人就會說「博學」就是要大量的學習,「博學」就是要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就是像朱熹那樣去研究萬事萬物的「理」,然後審問、明辨、慎思,就是去思考、去總結這些東西的規律嘛,然後研究出這些東西的規律,你要踏踏實實的照你這個學到的東西去做,就是「博學篤行」類似於你學到什麼就要做什麼,類似於你知道什麼就要做什麼,理論指導實踐。這個我們在解讀《傳習錄》的時候跟大家說了不是這個意思。
  • 王陽明的「致良知」,孟子的「盡其心」,告訴了我們同一個道理
    」另外孟子在《孟子·告子》中還說過一句很著名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也談到「心和性」的重要性。這一篇中,孟子還有一句話關於心性的論述,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這裡孟子將心和良知良能結合在一起。後來著名的心學思想家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出自這裡。
  • 廣論「良知」——王陽明心學入門
    我們以前已提過「良知」一詞源於《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好一個「吾性自足」,這就是「不慮而知」的真義,不假外求,本性自足,這就叫良知。
  • 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四講「四無」圓說
    《王陽明致良知之教》講習會第四講  「四無」圓說(總第視頻07  全)相關閱讀: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一講道德本義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二講心即理傳統季謙先生2015年《王陽明致良知之教》丨第三講致良知教無聲無臭獨知時, 此是乾坤萬有基。
  • 「致良知四合院」助力中國企業家新長徵
    本次學習會由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簡稱「致良知四合院」)主辦,上海致良知學習小組以及蘇州致良知學習小組承辦,學習會希望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思想智慧造福企業、造福社會,為企業家提供經營管理的思想理論。 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2014年由創始人白立新博士與50多位企業家共同創辦。
  • 「知行合一」中的「良知」和海靈格的「良知」的三個層面的不同?
    上文《「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講到: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的行為準則。人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會有所隱瞞。人只要自己不去欺騙自己的良知,真正順從良知從事,就能存善除惡。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快樂呀!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功夫呀!(其運行的原理就是按照潛意識裡的良知的本能去為人處事)。王陽明的「致良知」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活在每一個當下、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每一件事,那就能獲得如如不動的心和生出排憂解難的無限智慧。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如果是一個傳統的聖人很難如此行事,但王陽明卻認為這都是正常的。那些擁有大格局的人,從不拘泥於小節。這和那種婦人之仁,有本質的區別。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所謂的善惡都是相對的,不能根據傳統道德一概而論。說白了,王老師就是要我們按照良知來做事,不要被世俗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做事只要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這和當時的的傳統文化,什麼三從四德之類的有本質的區別。
  • 「致良知」與「格物致知」思想的並行假設
    提到「格物致知」,很多人會自然而然的想到王陽明,但其實「格物致知」一詞最早出處自《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經過此次「慘痛」經歷,他認為竹子本身並沒有道理,所以格不出,道理應來源於心,提出了「致良知」。「致良知」側重人的內心,講究萬理皆內求於心,不求於外,心外無理。《傳習錄》中有個恰當的例子,一天,王守仁的徒弟問他,不研究學習孝敬父母的孝道,難道可以從本身內心來發掘孝道麼?
  • 王陽明則言譯讀016聖學良知
    《王陽明則言譯讀》016聖學良知【原文】心之良知,是謂聖。聖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聖人也;勉然致之者,賢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肖者也。【譯文】內心達到良知,這就稱為聖明。聖人的學問,惟在這裡導致內心良知而已。自然導致的人,是聖人;勉強導致的人,是賢人;自我蒙蔽,自我蒙昧,而不肯導致的人,是愚昧沒有出息的人。註:請參閱《王陽明全集》悟真錄之二,文錄五:書魏師孟卷。作於嘉靖四年(1525)【乙酉】,王陽明時年54歲。
  • 遵從自己的本心,不昧良心,不丟良知,知行合一,方為人道。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聖人之道其實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良知就是一個人的本心。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是非,其標準就是良知,而不是另外的一些事情。「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句箴言,就最能代表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