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良知——良知的偏誤解讀

2021-01-08 良知主義創立者

《孟子·盡心》云:「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所言的良知被諸多漢語工具書釋義為「人的不學而知、不學而有、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或者「古代唯心思想家指先天的或天生具有的道德意識」。這種解讀在良知主義看來是偏頗甚至錯誤的,更甚至是故意歪曲地反良知。依據的理由如下:

第一,不學而能、不慮而知到底存在不存在這種情況的問題

從漢語詞典對良知的解釋來看,唯物主義者顯然認為這種情況不存在,是唯心的。良知主義認為唯物主義者的認為是錯誤的。

就「不學而能」的良能而言,「不學而能」說的是不通過學習而有能力或才能,這種情況不僅存在,而且在眾多優秀人才那裡普遍存在。

一切肯於開拓創新的先驅先驗者所展現的才能或能力肯定不是學別人而來的,否則就不能稱為先驅者;先驅者的發明、創造、革新及其才能轉換的成果可能與其學習了他人的知念(知識)與經驗有間接關係,但通常沒有直接關係或者不是主要因素。如果因為學習過什麼而把其個人的發明、創造、革新能力歸咎於學習得來,那肯定是不講道理的,也等於抹殺了其獨特的智慧與創造力。比如孔子開創的儒學文化是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人提出過,並非從他人那裡學來的;古代「賣油翁」高超而嫻熟技藝,極大的可能是他自己鑽研並苦練而成的良能而非學來的;愛迪生的諸多發明並沒有誰能教誨他、指導他,他非凡的創新能力也不是學來的,等等。

人類現今的各種能力都是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是從古到今無數的個人發揮其主動性開發智慧與潛能、獨創新異而有了屬於他自己的技能與能力,他們以創為樂,並無私地奉獻給大眾,大眾經他們的啟發、展現或傳授後,通過學習、模仿等手段而獲得,並通過知念(知識)、經驗、文化記錄與傳播而使更多的時人和後人得到了這些先驅者的技能或能力,並可能依據原有而再開發、升級更為出色的技能與能力,世代相傳,世代進取,才有了今人的各種才能。

其他良能比如嬰兒的爬行能力也同樣屬於不學而能,這可以理解為天生的或自然的能力;一個人從小就會遊泳、不顧生命危險救死扶傷、廢寢忘食地工作、大公無私地奉獻等等良能也同樣存在沒有跟誰學、向誰學的可能。

反過來說,學而不能的現象很普遍。學過而忘、教會還忘,仍然一知半解、一成不變,這種人、這種情況常有;千錘百鍊不成材,精雕細琢不成器,這種人、這種情況也不少見,這都不屬於良能的表現。

就不慮而知的良知而言,「不慮而知」說的是不用思考就能知道或獲知,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也很常見。

從接收認知角度說,一看即懂、一聽便知的人,肯定會給人以不慮而知的印象;從認知輸出為語言的過程說,因為才思機敏、思維迅捷,從而對答如流、出口成章、伶牙俐齒,也會給人以不慮便知的感覺;從認知呈現角度說,因為勤奮致學、爛熟於胸、熟能生巧或者記憶力、反應力超群,從而所知在呈現時像是不假思索,或者像民眾俗話所說的「未過腦」也會給人以不慮而知的印象。不慮便知的聰慧、睿智的「天才」並不少見。

一個人被他人喚其姓名能馬上回應而不是許久沒有反應,一個人被問到某個問題能快速、準確地回答,一個人對一人、一事、一物、一現象、一問題只看一眼或只聽一遍就有了主意,就馬上有了答案、對策、辦法,就知道怎樣對待、處理更好……這些通常都屬於不慮而知。這種不慮而知可以是因為熟知而不需多加考慮,也可以是不知而信口、衝動並快速地表達出來,給人以好像未加思索的感覺,但是,給人表面上未考慮的錯覺並非「不慮」,現代科學常常解釋為大腦處理信息的時間差短,通俗來說,實質上是思維敏捷。因此說,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現象和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是存在的。

第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並不能表明孟子意指「先天具有」

細心的人應當發現,孟子所云的良能、良知並未涉及天生、先天,也絲毫看不出哪裡有所意指,但為什麼被解讀為「先天具有」了呢?

分析看來,應當是語言學者思維被馬克思主義化,「馬」首是瞻並刻意「唯物」所致,有沒有「聽命」於政治需要而胡解亂釋不得而知,但顯然扣上「先天具有」的帽子絕非「善意」。

這種非善意還表現在把孟子扣上「唯心主義思想家」的帽子,在「良知」釋義的相關版本中常常有這樣的修飾語,這顯然可視為對先賢的大不敬,顯然是對良知先驅者肯於鑽研、實踐、創新精神的褻瀆,違背良知而釋良知;先賢從來就不知什麼唯物、唯心,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運用良知這個詞彙,從來就沒「犯說道」,怎麼到你那裡釋義變了味道呢?是不是有些像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挖墳砸廟一樣要清除遺毒的味道?

孟子所云的「良能」的前提是「不學而能」,「良知」的前提是「不慮而知」,這就是說,「學而能」、「慮而知」並不一定屬於良能、良知,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肯定屬於良能、良知。這種「不學而能」的「良能」應當解讀為「未經學習、受教而具有的能力、技能」,這種良能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個人盡心盡力地啟智、鑽研、訓練、強化而開發研創的結果;這種「不慮而知」的「良知」應當解讀為「人在認識上不假思索的快速應答能力」,這種能力應當是個人通過自悟、探求、鑽研、熟記從而知深、知悉、知熟,並最終快速反映出來。

因此,孟子所云的「良能」是指良好的才能或能力、技能,「不學而能」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的表現;所云的「良知」是指良好的認知能力,「不慮而知」是良知的一方面表現。人的能力、才能、技能、認知能力存在靈感、聰明、智慧上的差別,但更多的是運用自悟、自知、自覺、勤奮、刻苦、鑽研等人的潛能,這與學習、受教關聯不大,是人的主動性、醒悟性、研創力帶來的結果。

第三,孟子所言的良知被解讀為「不學而知」是對良知的嚴重歪曲與褻瀆

首先,孟子並未說良知、良能是什麼,而說的是不學而能的能力屬於良能、不慮而知的能力屬於良知,說的是兩種個人展現的能力和社會人群中所存在的這兩種現象歸屬於什麼。孟子所言的這段話明顯是漢語語法常見的判斷句,表明的是前者、後者的類屬關係,不學而能、不慮而知是上下兩句的主語,良能、良知分別是謂語,主謂結構的判斷句多為類屬關係的句子,而且主語被歸類於謂語,即「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詞義範圍明顯小於「良能」、「良知」。這也說明,在孟子看來,良知、良能根本就無需釋義,二者是很普通的、很好理解的詞語,如同好人、工作等詞語一樣,民眾基本都能理解出它們的基本意思,因而未對良能、良知作以釋義。

其次,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顯而易見,孟子所云的良知對應的是「不慮而知」,所云的良能對應「不學而能」,但是卻被人張冠李戴、偷梁換柱地前言錯安在後語上,這麼明顯的錯誤顯然不是疏忽大意之舉,完全可以認為這是故意所為,別有用心、混淆視聽地褻瀆先賢的思想認知。

孟子所言的這句話絕大多數人會理解為「人之所以不學、沒有學過而能夠做到,這樣的人是有良好的能力或技能的;人所以不用怎麼動腦思考就而知道(涵義、內情、原委、情景等),這樣的人是有良好的認知能力或掌握著良好的知念(知識)與經驗。」也就是說,不學而能、不慮而知分別是一個人的良能、良知的體現。

孟子說的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從未說過「不學而知」,那為什麼要兩句合一句地解讀呢?這是學術失誤還是故意為之?不僅如此,孟子並沒有具體說良知、良能指什麼,而且也看得出孟子所說良能、良知根本就沒有涉及「天生」或「與生俱來」。

如果將孟子所言的這句話解讀成「良能是不學而能、良知是不慮而知而形成的」,按漢語語法已經是把因果複句的因果顛倒了。即便倒置了因果,孟子也沒有說良知是不學而知,而說的是「不慮而知」。雖然只有「學」和「慮」上的一字之差,但把良知、良能都解讀為不學而知,顯然並未真實展現孟子的意思,前言錯搭後語、前句替換後句、胡亂合併語句,這麼明顯的指鹿為馬、胡攪蠻纏、混淆視聽的錯誤實在讓人感覺匪夷所思。

第四,對良知的釋義和對待良知的態度始終不清不楚

近些年現代漢語學家將「先天」「天賦」、「唯心思想家」等去掉,不知是良心發現還是國家不再反對唯心,還是因為周恩來在公開場合也用過這個詞語,從而重新將良知釋義為「人不學而知、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

但是這種釋義也很偏狹,最明顯的偏狹在於這個釋義根本並沒有體現出「良」在哪裡、「知」在哪裡沒有體現出來;而且,很明顯帶有「唯物」色彩地批判性,意指孟子、王陽明思想唯心或主觀主義。

更為重要的是,到底什麼是良知,良知的標準釋義是什麼還是不清不楚,也就是說,我不說這是唯心思想家釋義出來的良知,也不說這個釋義到底有沒有錯,但我不認為這些思想家的認為是好的、對的。

更更重要的是,無論漢語學家還是唯物主義者,自始至終也沒有明確表態到底是反對「良知」這個詞,還是反對對「良知」那麼解釋,還是反對思想家運用良知指導人們思想言行。如果說反對「良知」這個詞,那就把它應當把自己的觀點全面出一說,就像反對神學一樣說清楚明白一些;如果反對「良知」那麼解釋,那就把你認為正確的解釋說出來;如果反對思想家運用良知指導人們的思想言行,那你就堅決批判它,號召人們抵制良知。遺憾的是,到現在也沒有誰說清楚這些問題。

網絡上可見不少高知高智者的各種關於良知的理論或見解,其中《知乎》中有個高知者在批另一位高知者釋義王陽明所論的良知時說:「王陽明的良知是佛家的真如,是孔子所求的道,是兼具本體和方法的大道真理!豈是善良這個主觀願望層次的東西?豈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層次的道理?」就很有代表性。

但是,作為良知主義創立者研究十多年良知,從始至今也沒看出孟子、王陽明、謝靈運、周恩來等使用過「良知」這個詞語的思想家和平時使用「良知」這個詞語的知者們對這個詞有什麼解釋,如果誰不相信就再仔細去考察、品味一下,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良知」這個詞語本就是個通俗易懂的詞語,如同「好人」、「工作」、「健康」、「仁義」這些詞一樣通俗易懂。之所所說通俗易懂就在於見詞知意或基本知意,理解偏差的話上差下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也就是說,普通的漢語詞彙通常的釋義是見字見詞便知意。反觀現代漢語詞典對「良知」的釋義,明知「良知」、「良能」就是通俗易懂的、可以簡單釋義的詞語,卻要搞出這麼個帶有「唯物」論調甚至政治色彩的複雜難懂的釋義,這個釋義顯然是不正常的。

孟子在其關涉「良知」的那段話裡並沒有說良知是什麼,他所表達的是人不需多想、沒有多加思考或者未加思考、不假思索便認知到了事物的本質、內涵、益用等方面,是個人的良知帶來的或決定的,是良知的一種體現。「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說的顯然不是「良知就是不慮而知」,而是「不慮而知的現象是良知的體現」。他所言的「良知」既不是「不慮而知」,更不是「不學而知」,而是「不慮而知」是良好的認知力,這種認知力包含日積月累、熟能生巧、感應機敏的良好的認識能力或知行能力的意思,這樣才能具有不慮而知的良知。

從以上方面可以看出,如果說良知被解讀為「判斷是非的能力」的偏頗是粗淺的認知能力造成的,是可以有的正常現象,那麼加上「先天具有」、「古代唯心思想家」字樣,顯然就不正常,其用意就是讓人們反良知或離良知遠一點;幾千年來無數高知高智者都沒有人提出異議的名言,卻被幾個語言學者給歪曲、玷汙了,實在不能理解他們信仰馬克思主義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奉承「唯物」思想而打擊相異思想,還是真的從良知出發而糾正孟子的言論呢?想必他們自己最清楚到底是怎樣的心裡。

從許多版本的「良知」釋義來看,唯物主義者或具有「唯物」觀人,其「好鬥」性、亂貼標籤的情況體現很明顯。唯物主義這個「外來物種」不僅嚴格「甄別」中國思想家,將孟子等良知先賢扣上「中國古代唯心主義思想家」的帽子,而且大有將幾千年來中國民眾敬仰的本土思想家和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排擠出民眾執念之外的用意,不僅從哲學角度打擊,而且深入到了漢語言學等方面,這種情況很難說是正常思維與人性使然。

唯物主義所提到的唯心主義和唯心主義者可以說早就成學成名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者之前,他們並不知道什麼唯物、唯心,他們要是知道也絕難認可唯物主義這麼劃分。唯物主義大可「唯」自己的「物」好了,強行把別人劃為唯心,將別人的思想劃分唯心主義,對先賢的大不敬竟然達到了無孔不入、讓逝者難安息的程度,竟然敢對「良知」引說者、先驅者下手,這肯定難說屬於嚴謹的學術態度,學術被黨派化、政治化的跡象非常明顯。對孟子關涉良知所言的種種不正常的解讀,既有明知可以簡單、通俗理解而故意複雜化、黨派化跡象,又有故意妖魔化、政治化的傾向;既有張冠李戴、因果倒置地歪曲,又有明顯地扣「先天」、「唯心」帽子,這種棒殺「良知」的病態心裡有些喪失良知。

對於「先天具有」的說法,良知主義認為,現代人如果將「不慮而知」哪怕「不學而知」的能力,乃至人心善良、是非分明能力歸結為「先天」、「天生」、「天賦」「天性」、「超神」、「不可思議」等,實質上是人云亦云、墨守成規。

人生來是有善有惡、有勤有懶、好逸好勞、好動好靜的,是有可能先天從父母身上遺傳得來了相關的基因,但這只是個很小的因素,人最根本的是後天向哪個方向努力並塑造自己的問題,是自己本身的思想言行在目標和方向上主動性地選擇與施為向良或向弊的問題。這方面其實不用過多的證明,自己與同胞兄弟姐妹乃至父母相比,你會發現性格、修養、能力、素質、愛好等諸多方面不同,你會發現對同一件事情、同一個問題看法經常不同。對於良知的修養與能力,孟子想說的是有的人「不慮而知」,即沒怎麼思慮或思考就知道了,或者張口就快速給出了答案,這種情況就是良知的;對於有的人「慮而不知」,即通常所說想了半天沒有答案或結果,以及有的人「慮而知」,這兩種情況,他並未說是否屬於良知的情形。

事實上,有的人自知自覺、先知先覺,有的人無師自通,更甚至有的人喜愛發明創造而不拘一格,不走尋常路。但是,相形見絀的是,有的人就是「奴性」,不教不知,不斥不知,甚至鞭棒伺候才肯知,更甚至鞭棒使知也枉然。

人不學書本知念(知識),未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就知道向好、向善和是非善惡分明,雖然與父母、兄弟姐妹等身邊人的言傳身教和事物的影響有關,但最相關的是自我主動在意、模仿、研究、揣摩、學習、總結生活中耳聞目睹的各種人、各種事物,善於對照他人的品德、言行,用自覺自學、自束自控、內心整合等能力充實自己,從而獲得了善良、是非的明確,這本質上就是良知主義的第一良知——覺明。

當然,一些人以「本性」、「本能」、「本真」替代解釋「先天具有」等涉「天」的說法,實質上並沒有太大差別,都是片面的偏狹的認為,是沒有看到人在發揮「自知」能力後所帶來的「意想不到」、「神奇至極」、「出其不意」。

良知主義不否認人天性善良、天生良知的成分,如同不否認人有天生或天性聰明、睿智與愚笨、木訥之分一樣,但更多地傾向於後天的培養與個人的努力,其中個人的努力是根本。如果說天才是一分智慧加九十九分汗水,那麼,良知就是一分天才或一分先天具有的不學而知能力,加上九十九分天性惇良驅動內心下的覺明。

每個人只有在良知的指引下,努力淨心、淨言、淨行、淨事,這就是淨道(淨道觀概念,後解),是良知決定下的良行活動。現今許多人先天就有顯耀的家庭、家族教育,先天就有好的物質條件和聰明的大腦,再加上正規的高等的教育,再加上黨派的章程、黨旨教育與約束,但看上去和表現得不如一個五歲的孩子、拾荒人,甚至不如一條寵物狗那麼有良知,這如何解釋呢?一些貌似高知高智者便站出來說修養教育不夠、放棄了黨性原則、金錢養女的誘惑等來解釋,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分析了,最科學而合理的解釋就是「自知之明」。

良知主義將在後面的章節中單獨對「自知」給予詳細闡述。在這裡,今人與古人、古代思想家偏解良知為善良的天性或先天具有的是非善惡判斷能力,應當歸正一個科學的定義——良知就是人有自知之明。自知是本能,是人的主動性展現,這也可以看做對良知「天性觀」不予否定的解釋,但這個解釋肯定是狹義的,因為自知只是獲取良知的最重要的途徑而不是唯一途徑。

古代思想家所言的「良知」被人為地偏狹甚至非常錯誤地解釋,這可能是「良知」這一詞語至今沒有引起人們重視,沒有被廣泛推廣的一方面原因。這種偏狹在良知主義看來有些離譜。孟子所言的良知不僅是客觀的,實事求是的,也是樸素的。今人錯把孟子及其他古代思想家所言的良知解讀為「不學而知」實在是說不過去。

從漢語詞典及有關的教科書看,部分詞典、教科書明顯深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而明目張胆地歪曲釋義良知,但也有部分詞典、教科書對良知通常釋義為「人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這個釋義是漢語疑似目前正在試用著的、力圖通用的釋義。但良知主義認為這樣的釋義也偏解了良知,不僅使良知所涉範圍被狹小化,而且也還是有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影子,甚至可以說「換湯不換藥」。這會造成人們把良知當作一種特殊的能力而看待,很容易造成民眾主動地遠離良知,因而不適用、難通用。這樣認為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與非、善與惡是兩對語意色彩特別強烈、分明的反義詞,許多事物不能或不適合用是非觀、善惡觀判定;同時,民眾的是非、善惡觀本來就淡漠,即便不淡漠,也很難做到明確而自如地掌握與運用到辨別事物上。

第二,許多事物在每個人主觀認知上存在很大不同,比如把太陽稱為「金盤」、「火輪」,把地球說成圓的而沒有說成橢圓的,就不能以是非、善惡來衡量;從客觀認知來說,客觀的看法也往往不同,即這個群體的客觀與那個群體的客觀常常意見不統一,難以形成明確的是非、善惡標準。通常來說,是非觀、善惡觀是在已有明確的、標準的認知上做比較衡量才能評判、運用,而且必須等級或對比內容等方面匹配評判。比如把圓周率說成「3.1415」就不能單獨用對錯來衡量,因為它比「3.14」更精確,但與「3.1416」相比不準確。

第三,認知事物總有積累、漸進的過程,認知能力總是因人而異,認知選擇因時、因地、因物、因人而別,不可能具體到人都是一個標準,而且都這麼清楚、分明。在判定、辨別事物的過程中,被肯定、判正當然誰都願意,但被否定、判錯的人往往有下不來臺、顏面盡失、如墮深淵等感覺,從而導致厭惡評判、長期性心靈挫傷,並可能導致沉默寡言、裝聾作啞而拒絕認知、藏匿認知、消極認知和報復性惡知;強烈的否定、貶責,容易讓人有「一棒子打死」的感覺。

這個釋義,明顯看得出是受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於真理方面論述的影響而下的。馬克思主義者可能反對良知主義上面的看法,認為事物應當以是非論而不能以良弊論,可能認為良弊論是提倡模稜兩可的認知態度,但良知主義認為一些事物可以模稜兩可,因為事物可能有兩或兩個以上的答案、參考意見。仁者、智者是良知濃厚的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形成的眾多好的看法、意見、知念,就不適合用是非善惡觀辨別。對於真理,良知主義認為它屬於級別高的良知,是優知,屬於優秀的認知標準,一般人難以企及,也難以知道真理到底有沒有、在哪裡,過於強求真理實質上也是強人所難;優秀的人畢竟是少數,真理也同樣在每個人的認知中極少刻意追求;真理應當是良知的優秀知念部分,佔良知的小部分比例,用數字來表示的話,所有認知為100%的話,良知約佔80%以上,而真理可能最多只佔20%,顯然,以真理的標準來衡量良知,明顯將「良知」一詞狹義化了。

良知主義認為,無論孟子還是孔子、王陽明等中國古代思想家,他們的思想觀點通常都是很客觀的,也不是什麼唯心。雖然他們的論述可能只有短小,字數有限,少有長篇大論或形成系統性理論的情況,尤其像良知這樣的詞彙沒有明確的解釋,像是沒有找到良知的實質,但是,這已經足夠了,因為任何事物的認知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況且,孟子等古代思想家生活的時代根本與現今無法相較,他們已經足夠偉大了。之所以說他們偉大的理由是:

第一,古代與現代相比在文化用具、學習途徑等條件難以相較。從歷史的文化學習用具、學習途徑等方面來說,古代從圖騰、結繩、甲骨、獸骨、瓷器、銅器、獸革、木簡、竹簡、布片、帛片、絹等發展到紙張、書籍,但依然紙張昂貴,紙墨筆硯匱乏,而現今不僅紙張、書籍、筆墨隨處可見,圖書館、室及閱覽館、室密布,學校星羅棋布,傳播媒介應有盡有,學科設置科學合理,而且有了電子打字替代手寫,電子書籍隨時隨地閱覽,古今經典、名家名言薈萃可供引導、借鑑。古代思想家在食難果腹、衣難蔽體、寒舍陋室條件下,以及連現今普通人的讀書、學習、受教的條件、經歷都不具備的情況下,能夠發揮智慧潛能,提出了今人稱道、讚嘆的獨到觀點、思想,足見他們的了不起。

第二,古代人與現代人的智慧本身就不在一個進化層面上。古代人不論父母的言傳身教還是學堂、學校教育,不論時間、精力的寬鬆環境還是溝通、交流的辦法、研討人,他們受到的智慧啟發、學問交流條件都與現代人相去甚遠,但他們能在當時的文化基奠與背景上脫穎而出地提出獨特的思想並能歷經幾千年得以銘記、傳播下來,而且「言之有理」甚至足可稱為「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本身就足可稱偉大。以孟子關涉「良知」的言論來說,語句精確、觀點獨到、說理十足,良知主義認為毫無半點可挑剔的毛病。相比之下,現代某些所謂的高知高智者卻囫圇吞棗地解讀、胡批亂指地歪曲他的語句,並且無數專家、學者、高學歷者都毫無察覺,真是匪夷所思。

良知可以有其他與良知主義不同的理解,但是,良知主義不贊成將良知狹義化、偏解化,因為良知主義認為「良知」是一個涉及每個人認知觀念並深刻影響其品行或思想言行的詞彙,是可以使人類實現大同理想的詞彙。如果理解為一個人知好歹、明是非的能力,但這種理解只限於民眾個人,並不影響公共知念與知語的傳播。但是,良知主義認為目前的中國現代漢語對良知的解讀存在偏解、誤解必須糾正過來才是。除了漢語詞典對良知解讀偏錯外,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有專家、學者、教授在解讀良知時有時解讀為「知行合一」,甚至有時解讀為朋友,這顯然是非常離譜的。

對於一些民眾關於良知的其他樸素而客觀的理解、通俗性釋義、習慣性認知,比如「良知是指導人們更好地言行所需的思想認知」、「良知是人知好歹、明是非、曉善惡的能力」、「良知就是知良、知好、知善」、「良知就是善於約束自己行好並淳良地想事、做事、行事的思維觀念」等等,良知主義是持支持、肯定態度的。在良知主義看來,這些解讀在概念的標準、用詞用語、涉及範圍與對象等方面雖然有所偏狹,但都屬於正見性理解,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性質,可以說無傷大雅、雅俗共賞。因此,應當支持而不必吹毛求疵或挑毛撿刺地批評甚至反對。

有的民眾把良知簡單理解為「好思想」或「思想好」——思想帶動言行,好思想就有好言行,「良知」帶來「良行」,這也是樸素而良好的理解。即使將良知理解為行善積德、做好事,也比「判斷是非的正確認知」、「天性善良」、「先天的判斷是非能力」貼切得多啊!一個人做了件好事就不能說這個人良知濃厚嗎?顯然能!顯然與「是非的正確判斷」、「先天具有」關聯不大。在良知主義看來,人只要有意識活動,就有良知的存在,過去那些偏狹的、錯誤的解釋自良知主義誕生後都可以終止了,因為那容易讓人們的心靈走向誤區,也與良知在現實世界所涉及的範圍、影響相去甚遠,這是良知主義需要向民眾特別提醒、糾正的。特別提醒那些自知能力很差或缺少自知之明的人,既不要把古代的思想家奉若神明,也不要覺得古代思想家思想偏狹,不糾正、不創新或者拋棄本身就是退步,若是刻意用「唯物」主義歪曲良知,顯然是約束或幹預了人類進步思維下的樸素、自然的認知觀念。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良知——良知主義認為正確的良知釋義
    您不願意閱讀,或者對良知不感興趣,或者您出於某種原因反對良知都無妨,人畢竟都各自的認知與言行習慣,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人,但我堅信您一定會重視我所說、所論的。什麼良知呢?說白了,人們上學所學的知識就是良知,父母、老師、師傅教誨或教授的是良知,國家、社會提倡的是良知;法律規範的、道德約束的、制度規定的,也是良知;家規、鄉約、民俗、民風、企業章程、組織章程也是良知。
  • 「東食西宿」解讀人性,呼喚良知,闡釋教化(負薪漫談)
    試圖正確解讀人性就必須首先將欲望架構在善惡美醜的框架內,區別本能與貪婪,才能全面詮釋人性。當人們普遍認識到某一事物是非對錯界限時,大約約定俗成,這即是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道德最完美的注釋,最睿智的涵蓋。
  • 什麼是人的良知?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他是大明朝的進士,前兵部武選司主事,在這麼一個荒山野嶺的驛站能做什麼?劉瑾是否還會迫害自己?自己還能回京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王陽明望著未開風化、饑寒窘迫的龍場百姓,腦海中那誦讀過無數遍的《大學》越來越清晰。在這個偏遠的山林邊陲,看著未開風化的民眾們,王陽明仿佛與先秦時代有了重疊。
  • 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此段是王陽明晚年在浙江與黃曾省等弟子關於「良知」與「良知之樂」的對話,收為《傳習錄下》第261條。眾所周知,貴州是陽明心學的發源之地。在《傳習錄》中,「良知」是十分重要的關鍵詞,該詞出現的頻率最高,一共有324次。一般而言,人們談論陽明心學時,往往就是圍繞何為「良知」、如何「致良知」等核心問題而展開。因此之故,陽明心學又被稱為「良知之學」。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對「良知」進行了多方面描述和論證。在王陽明那裡,「良知」既是「天道」「天理」,又是「心之本體」「是非之心」。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
  • 王珏 ▏什麼是良知?
    明代大儒王陽明曾經說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陽明論良知
    前言我們會形容做壞事的人「掉了良知」或「沒有良知」。其實「良知」是什麼?人人皆有良知嗎?各人的良知一樣嗎?
  • 「知行合一」中的「良知」和海靈格的「良知」的三個層面的不同?
    人只要自己不去欺騙自己的良知,真正順從良知從事,就能存善除惡。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快樂呀!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功夫呀!(其運行的原理就是按照潛意識裡的良知的本能去為人處事)。王陽明的「致良知」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活在每一個當下、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每一件事,那就能獲得如如不動的心和生出排憂解難的無限智慧。
  • 故事:良知當鋪
    良知當鋪的老闆劉仁貴生了一場大病,眼睛意外的失明了,只得把當鋪的生意交給兒子劉小川來打理。這劉小川一不懂經營,二不識貨。良知當鋪的經營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就快要經營不下去了。頭一段時間,劉小川又因為貪心,看走眼一連收了幾件假古董,虧了幾千兩銀子。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傳習錄》)王陽明「四句教」又說「知善知惡是良知「。可見,良知便是人心的一種先天的知孝知弟知惻隱知善知惡的能力和性質。如果將心比作鏡子,那麼良知作為「心之靈明虛覺」,可比作鏡子之「明」,所以王陽明又將良知稱為「照心」,即「物來能照之心」。
  • 心的一面是良知,是需要用功顯現,另一面是什麼
    陽明先生說:良知是與生俱來的,良知是心念到處。良知即不是先驗性的,也不是經驗性的,不是與生俱來的,良知是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即要明白,又要用功。明白是因為它必須來源於客觀存在,要用功是因為這些客觀存在僅只是客觀存在,還必須與自身進行融合而不分開,分開就不是知行合一了。
  • 「良知」的三層含義|致良知四合院「企二代」問答錄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對「良知」的理解還不夠,僅僅是將「良知」理解成了善良——這只是「良知」的第一層。第二層是力量,我們可以體會到良知是一種力量。第三層,良知是一種智慧。大體上,良知可以從這三個角度來理解。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解讀】 心作為客觀存在的主體,本來無善惡可言,是本來空靈清淨之物。善惡是與人的意念同時出現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動,人只要心動,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現善或惡。當善惡已經存在的時候,分清善惡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惡,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惡,就是沒有良知。
  • 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我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對某件事而言,只做對其有利的事,不做對其有害的事,心裡只存有這個想法,而學習「什麼是有利的事,什麼是有害的事」是對其有利的第一件事,也是行動的第一步。比如說我把成為一個孝順的人當作一件事,那我就立刻行動起來,首先學習是行動的第一步,學習怎樣做對父母有利,怎樣做對父母有害,再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做的過程中,若心中存有「不想做有利的事,想做有害的事」之心,即私慾,需要通過致良知的功夫將其去掉。
  • 廣論「良知」——王陽明心學入門
    我們以前已提過「良知」一詞源於《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當然,這是孟子的說法,而良知到了王陽明處又有了更深的延展,不錯,吾性自足的不慮而知是良知,不過此只是良知之體。 王陽明先生講過「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其不知,求能其所不能」,這便是體上之良知。 關鍵是王陽明在良知體上更啟用,點出啟用在「是非之心」上。
  • 徐少春:管理的本質是激發人心中的良知
    許多人不以為然,他們只同意「管理」,不同意「中國」和「模式」,理由是中國沒有什麼「管理哲學」,中國的管理都是從西方學來的,也談不上什麼「模式」,很難複製與推廣。 中國有管理哲學嗎?中國管理模式存在嗎?中國管理哲學與中國管理模式果真很難複製與推廣嗎?我在不斷追問自己。
  • 良知一輪明月,光明灑滿山川河流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 司法良知:法律與道德的完美結合
    那麼,新時期法院文化的核心是什麼?記者電話採訪了本文作者、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院長何勤華教授。何勤華:現在的法院文化建設有點兒泛,缺乏靈魂性的東西,這個問題提得正逢其時。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如何認識並歸納法院文化的核心,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 知識給人力量,良知才是方向(深度好文)
    因此本性是長的,我們也不能砍斷它,本性是短的,我們也不可以接長,只有這樣,我們就沒有什麼可憂愁的了。 解讀:水鳥的腳短,白鶴的腳長,這是自然的本性。我們不應該強迫它們,把短腳的水鳥的腳拉長,把長腳的白鶴的腳砍短,任何東西,一旦失去本性,那就會是痛苦和悲哀。
  • 焦國成:資本自由與社會良知
    社會良知是人群道德心、道德感的凝結。它關懷每個人的福利、自由、權利和幸福,關懷人群的和諧、社會的秩序以及人群的全面的、均衡的和長久的幸福。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良知在本質上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它表現於國家的法律、政府的政策和規章、社會的倫理道德以及公共輿論和呼聲之中。   資本自由與社會良知是一對矛盾。